《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10)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然衞氣者,合天之陽氣也。上篇曰:「陽氣者閉塞,謂陽氣之病人,則竅寫閉塞也。」《靈樞經》曰:「衞氣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故失其度則内閉九竅,外壅肌肉,以衞不營運,故言散解也。此謂自傷氣之削也夫逆蒼天之氣,違清淨之理,使正眞之氣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爲之爾。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明前陽氣之用也。諭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境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故天運當以日光明言人之生,固宜藉其陽氣也。是故陽因而上,衞外者也此所以明陽氣運行之部分,輔衞人身之正用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欲如運樞,謂内動也。起居如驚,謂暴卒也。言因天之寒,當深居周密,如樞紐之内動,不當煩擾筋骨,使陽氣發𣳘於皮膚而傷於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馳騁荒佚,則神氣浮越,無所綏寧矣。〈脉要精微論〉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無𣳘皮膚,使氣亟奪。」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連樞』。」元起云:「陽氣定如連樞者,動繫也。」。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此則不能靜慎,傷於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
煩,謂煩躁。靜,謂安靜。喝,謂大呵出聲也。言病因於暑,則當汗𣳘,不爲發表,邪熱内攻,中外俱熱,故煩躁喘數,大呵而出其聲也。若不煩躁,内熱外凉,瘀熱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爲鳴。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此重明可汗之理也,爲體若燔炭之炎熱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熱氣施散。燔,一爲燥,非也。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爲拘,弛長爲痿表熱爲病,當汗𣳘之,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熱氣不釋,兼濕内攻,大筋受熱則縮而短,小筋得濕則引而長,縮短故拘攣而不伸,引長故痿弱而無力。攘,除也。緛,縮也。弛,引也。因於氣,爲腫。
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爲腫也。然邪氣漸盛,正氣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負,故云四維相代也。致邪代正氣,不宣通,衞無所從,便至衰竭。故言陽氣乃竭也。衞者,陽氣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此又誡起居暴卒,煩擾陽和也。然煩擾陽和,勞疲筋骨,動傷神氣,耗竭天眞,則筋脉䐜脹,精氣竭絕,旣傷腎氣又損膀胱,故當於夏時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氣逆,因以煎厥爲名。厥,謂氣逆也。煎厥之狀,當如下說。~~,~~新校正云:「按〈脉解〉云:『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白話文:
衛氣是人體與天地陽氣相合的氣。上篇說:「陽氣閉塞,謂陽氣之病人,則竅寫閉塞也。」《靈樞經》說:「衛氣溫暖肢體,充盈皮膚,滋養肌膚腠理,並主管開合。」所以,如果衛氣失調,就會導致內部九竅閉塞,外部肌肉壅滯,衛氣不能正常運作,因此身體就會出現散解的症狀。這就是說,自身損傷了氣,導致氣虛衰弱。違背自然法則,破壞身體的清淨,使正氣如同被削去一般,這不是上天降下的災禍,而是人自己造成的。
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失去了它應有的位置,就會減壽且不顯赫,這說明了陽氣的重要作用。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天失去了太陽,太陽就不明亮;人失去了陽氣,陽氣就不堅固。太陽不明亮,則天地昏暗;陽氣不堅固,則人壽命短促。所以,天地的運行以太陽的光明為準則,人的生命也應該依靠陽氣。因此,陽氣向上運行,以衛護外體,這說明了陽氣運行的部位及保護人體的正用。
因為受寒,就應該像樞紐一樣收斂內斂,起居要謹慎,精神要安靜。這裡「如運樞」指內在活動要收斂;「起居如驚」指要避免暴起暴坐。意思是說,遇到寒冷的天氣,就應該待在溫暖的室內,像樞紐一樣內斂活動,不要過度勞累筋骨,以免陽氣散發到皮膚表面而受寒邪侵害。如果起居生活放縱,奔波勞累,則精神會浮躁不安,難以得到安寧。《脈要精微論》說:「冬天陽氣潛藏於骨骼,蟄蟲也潛藏起來,君子應該待在室內。」《四氣調神大論》說:「冬季三個月份,是閉藏的季節。冰封地裂,不要擾動陽氣。」又說:「要使精神像隱藏起來一樣,好像有所隱私,有所獲得,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使皮膚受寒,以免陽氣被奪。」這正是這個道理。
因為暑熱,汗多則氣喘呼吸急促,安靜時卻又話多。這說明不能保持靜養,受了寒邪侵害,到了夏天則轉為暑病。這裡的「煩」是指煩躁,「靜」是指安靜,「喝」是指大聲喊叫。意思是說,如果疾病是由於暑熱引起的,就應該讓汗液排出體外,如果不讓汗液排出,邪熱就會內攻,導致內外俱熱,所以才會煩躁、氣喘、呼吸急促,並大聲喊叫。如果沒有煩躁,內熱外涼,瘀熱內阻,就會說話多而無次序。「喝」也可以理解為呻吟。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出汗後才能散熱,這再次說明了出汗的重要性。對於像燒紅的炭火一樣炎熱的身體,要如何治療呢?必須要讓汗液排出,才能使熱氣散發出去。「燔」也可以解釋為乾燥,但這裡並非此意。
因為受濕,頭部感覺像裹著東西一樣,濕熱之邪不清除,則大筋收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大筋收縮變短導致拘攣,小筋鬆弛變長導致痿弱。這是因為表熱為病,應該讓汗液排出,卻反而使頭部更加潮濕,好像被濕物包裹一樣。如果不能去除表熱,熱邪不能排出,再加上濕邪內攻,大筋受熱則收縮變短,小筋受濕則鬆弛變長。收縮變短就導致拘攣而不能伸展,鬆弛變長就導致痿弱而無力。「攘」是清除的意思,「緛」是收縮的意思,「弛」是鬆弛的意思。
因為受邪氣的侵襲,而導致腫脹。四肢經絡互相替代運作,陽氣就會衰竭。這是因為平時的疾病,再加上濕熱,使氣、濕、熱相互爭奪,所以導致腫脹。邪氣逐漸加重,正氣逐漸衰弱,筋骨血肉互相替代負擔,所以說「四維相代」。邪氣代替了正氣,不能宣通,衛氣就無處可依,從而導致衰竭。所以說陽氣衰竭。衛氣,就是陽氣。「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這又告誡人們不要起居放縱,擾亂陽氣的和諧。如果擾亂陽氣的和諧,勞累筋骨,損傷精神,耗竭元氣,就會導致筋脈腫脹,精氣枯竭,既傷腎氣又損傷膀胱,所以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煎厥的症狀,因為氣機逆亂,所以稱為煎厥。「厥」就是氣逆的意思。煎厥的症狀,如下所述……
(後續省略號的部分原文已缺失,無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