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虚,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肺太隂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復藏氣爲欬,主喘息,故氣盛則肩背痛,氣逆不及則喘息變易,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也。下聞病音,謂喘息則肺中有聲也。。」

帝曰:「善。冬脉如營,何如而營脉沉而深,如營動也。~~,~~新校正云:「詳『深』一作『濡』,又作『摶』,按本經下文云:『其氣來沉以摶。』則『深』字當爲『摶』,又按《甲乙經》『摶』字爲『濡』,當從《甲乙經》爲『濡』,何以言之?脉沉而濡,濡,古軟字,乃冬脉之平調脉,若沉而摶擊於手,則冬脉之太過脉也,故言當從《甲乙經》『濡』字。」?」

歧伯曰:「冬脉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言沉而搏擊於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搏』當作『濡』,義如前說,又越人云:『冬脉石者,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脉來沉濡而滑,故曰石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新校正云:「按解㑊之義,具第五卷注。」,脊脉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腎少隂脉,自股内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病如是也。

䏚者,季脇之下,俠脊兩傍空軟處也。腎外當䏚,故䏚中清冷也。」

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脉春弦、夏鈎、秋浮、冬營,爲逆順之變見異狀也。。然脾脉獨何主主謂主時月。?」

歧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納水榖,化津液,溉灌於肝、心、肺、腎也,以不正主四時,故謂之孤藏。。」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歧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不正主時,寄王於四季,故善不可見,惡可見也。。」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歧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新校正云:「按〈平人氣象論〉云:『如鳥之喙。』又別本『喙』作『啄』。」。」

帝曰:「夫子言脾爲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脈象怎樣才算反常?」

歧伯答:「如果脈氣充盈於皮膚表面,而中央強勁,兩旁虛弱,這是氣盛(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氣微弱,這是氣虛(不及),病在內臟。」

黃帝問:「秋天脈象太過和不及,其病症分別如何?」

歧伯答:「太過會導致逆氣而背痛,心中煩悶。不及則會令人氣喘,呼吸短促,咳嗽,上氣,吐血,下腹有病變的聲音。肺的太陰脈,起於中焦,下行絡於大腸,回循胃部,上達胸膈,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再次藏於氣中,主司咳嗽,主管呼吸,所以氣盛則肩背疼痛,氣逆不及則喘息異常,呼吸短促而咳嗽,上氣,吐血。下腹有病變的聲音,是指喘息時肺部有聲音。」

黃帝問:「很好。冬季脈象如營脈,營脈怎樣才算沉而深,如同營脈運行呢?(原文有缺失,以下為新校正的內容)新校正說明:詳查『深』字,一作『濡』,又作『摶』。根據原文下文『其氣來沉以摶』,則『深』字應為『摶』。又根據《甲乙經》,『摶』字應為『濡』,應採納《甲乙經》的『濡』字。為什麼這樣說呢?脈沉而濡,濡,古代的柔軟的意思,是冬季脈象的平和狀態,如果脈沉而有力地搏擊於手腕,則是冬季脈象的太過狀態,因此應採納《甲乙經》的『濡』字。」

歧伯答:「冬季脈象屬於腎,屬北方之水,是萬物收藏的時期。所以脈氣沉而搏動,所以說營脈沉而搏擊於手腕。(原文有缺失,以下為新校正的內容)新校正說明:根據《甲乙經》,『搏』應作『濡』,意義如前所述。又越人說:『冬季脈象如石,屬北方之水,是萬物收藏的時期,盛冬時節,水凝如石,所以脈來沉濡而滑,故稱之為石。』」與此相反者即為病態。

黃帝問:「怎樣才算反常?」

歧伯答:「如果脈氣來時像彈石一樣,這是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氣消失得很快,這是不及,病在內臟。」

黃帝問:「冬季脈象太過和不及,其病症分別如何?」

歧伯答:「太過會讓人腰部疼痛,脊背疼痛,氣短,不想說話。(原文有缺失,以下為新校正的內容)新校正說明:關於解㑊的意義,詳見第五卷註解。不及則會讓人心慌,像飢餓的樣子,脅下冰冷,脊背疼痛,少腹脹滿,小便異常。腎少陰脈,從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屬於腎,絡於膀胱,其直行的部分,從腎向上貫穿肝膈,進入肺中,循行喉嚨,沿著舌根。其分支,從肺出來絡於心,注於胸中,所以病症如此。脅下,指肋骨下,靠近脊柱兩旁柔軟的地方。腎在脅下,所以脅下冰冷。」

黃帝問:「很好。」

黃帝問:「四季的順序,其逆順變化與脈象(春弦、夏鉤、秋浮、冬營)的變化有什麼關係?但脾脈卻獨自掌管什麼呢?」

歧伯答:「脾脈屬土,是孤獨地收藏,以滋養四旁的臟腑。它吸收水穀,化生津液,灌溉肝、心、肺、腎,它不直接掌管四季,所以稱為孤獨地收藏。」

黃帝問:「那麼脾的盛衰是否能觀察到?」

歧伯答:「盛者看不見,衰者可見。它不直接掌管四季,而是寄託於四季,所以盛者看不見,衰者可見。」

黃帝問:「衰者如何能看見?」

歧伯答:「如果脈來像流水一樣,這是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來像鳥嘴一樣,這是不及,病在內臟。(原文有缺失,以下為新校正的內容)新校正說明:根據《平人氣象論》記載:『如鳥之喙』。其他版本『喙』字作『啄』。」

黃帝問:「先生說脾為孤藏,中央之土以滋養四旁,脾脈太過和不及,其病症分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