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歧伯對曰:「春脉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虚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言端直而長,狀如弦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春脉弦者,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脉來濡弱而長。四時輕。』『輕』作『寬』。」。反此者病反,爲反常平之候。。」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氣餘,則病形於外。氣少,則病在於中也。~~,~~新校正云:「按呂廣云:『實強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𫝆更實強,謂之太過。陽處表,故令病在外,厥隂之氣養於筋,其脉弦。𫝆更虚微,故曰不及。隂處中,故令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忽忽,不爽也。眩,謂目眩視如轉也。冒,謂冒悶也。胠,謂腋下,脇也。忘當爲怒字之誤也。《靈樞經》曰:「肝氣實則怒。」肝厥隂脉,自足而上入毛中,又上貫鬲,布脇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氣交變大論〉云:『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

』則『忘』當作『怒』。」。」

帝曰:「善。夏脉如鈎,何如而鈎?」

歧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鈎言其脉來盛去衰,如鈎之曲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夏脉鈎者,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鈎,故其脉來疾去遲。」呂廣云:「陽盛,故來疾。隂虚,故去遲。脉從下上至寸口疾,還尺中遲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脉來盛去盛,是陽之盛也。心氣有餘,是爲太過。。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新校正云:「詳越人肝、心、肺、腎四藏脉俱以強實爲太過,虚微爲不及,與《素問》不同。」。」

帝曰:「夏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歧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爲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爲氣𣳘心少隂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又從心系,却上肺,故心太過則身熱、膚痛而浸淫流布於形分,不及則心煩,上見欬唾,下爲氣𣳘。。」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歧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虚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脉來輕虚,故名浮也。來急以陽未沉下,去散以隂氣上升也。~~,~~新校正云:「按越人云:『秋脉毛者,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來輕虚以浮,故曰毛。』」。反此者病。」

白話文:

黃帝問道:「春天的脈象像弓弦一樣,要怎樣才算是像弓弦呢?」

岐伯回答說:「春天的脈象對應的是肝臟,五行屬東方的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柔和、輕虛而滑順,脈象端正筆直且長,所以說像弓弦,是說它端正筆直又長的樣子,像弓弦一樣。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示生病,這是與正常脈象相反的徵兆。」

黃帝問:「那要怎樣才算是相反呢?」

岐伯說:「脈氣來時實大而強勁,這叫做太過,代表病在體表。脈氣來時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代表病在體內。如果氣血有餘,病就會顯現在體表;如果氣血不足,病就會在體內。 」

黃帝問:「春天的脈象太過或不及,各會導致什麼疾病呢?」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健忘,精神恍惚、頭暈目眩甚至癲癇。不及則會使人胸痛牽引背部,下方則兩脅肋脹滿不適。眩,指的是眼睛昏花,看東西像在轉動;冒,指的是頭暈眼花;胠,指的是腋下和肋骨的部位。忘,應該是怒字的誤寫。《靈樞經》說:『肝氣旺盛則容易發怒。』肝是足厥陰經的脈,從腳上行進入毛髮中,再向上穿過橫膈膜,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鼻腔,上到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所以病症會像這樣。 」

黃帝說:「很好。夏天的脈象像彎鉤一樣,要怎樣才算是像彎鉤呢?」

岐伯說:「夏天的脈象對應的是心臟,五行屬南方的火,是萬物茂盛成長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旺盛而消退時衰弱,所以說像彎鉤,是說脈象來時旺盛而消退時衰弱,像彎鉤彎曲的樣子。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示生病。」

黃帝問:「那要怎樣才算是相反呢?」

岐伯說:「脈氣來時旺盛,去時也旺盛,這叫做太過,代表病在體表。心氣有餘,就是太過。脈氣來時不旺盛,去時反而旺盛,這叫做不及,代表病在體內。」

黃帝問:「夏天的脈象太過或不及,各會導致什麼疾病呢?」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發熱,皮膚疼痛,甚至出現瘡瘍蔓延。不及則會使人心煩,上面出現咳嗽痰多,下面則出現氣滯胸悶。心是手少陰經的脈,起於心中,連屬心臟,向下穿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又從心臟上行到肺,所以心臟太過,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而使病邪蔓延散佈於體表;不及,則會心煩,上面出現咳嗽痰多,下面則出現氣滯胸悶。」

黃帝說:「很好。秋天的脈象像羽毛一樣漂浮,要怎樣才算是像羽毛一樣漂浮呢?」

岐伯說:「秋天的脈象對應的是肺臟,五行屬西方的金,是萬物收穫成熟的時節。所以它的氣息來時輕虛而浮在表面,來時急促而退時散漫,所以說像羽毛漂浮,是指脈象來時輕虛,所以稱為浮。來時急促是因為陽氣還未沉降下去,退時散漫是因為陰氣向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