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知病先後,乃補寫之。爲虚與實者,工勿失其法《鍼經》曰:「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若存若亡爲虚與實。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妄爲補寫,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誤寫虚者,轉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鍼經》曰:「無實實,無虚虚。」此其誡也。~~,~~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與《太素》〈九鍼解篇〉經同而解異,二經互相發明也。」。

虚實之要,九鍼最妙者,爲其各有所宜也熱在頭身,宜鑱鍼。肉分氣滿,宜員鍼。脉氣虚少,宜鍉鍼。寫熱出血,發𣳘固病,宜鋒鍼。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鍼。調隂陽去暴𤷒,宜員利鍼。治經絡中痛𤷒,宜毫鍼。𤷒深居骨解、腰脊節凑之間者,宜長鍼。虚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宜大鍼。

此之謂各有所宜也。~~,~~新校正云:「按別本『䤵』一作『鈹』。」。補寫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時刻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隂分。水下不已,氣行不已。

如是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也。《鍼經》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寫之時也。~~,~~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甲乙經》云:『補寫之時,以鍼爲之者。』此脫此四字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其所當補寫也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窮其補寫,謂各隨其療而用之也。~~,~~新校正云:「按九鍼之形,𫝆具《甲乙經》。」。

刺實須其虚者,留鍼,隂氣隆至乃去鍼也。刺虚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鍼下熱乃去鍼也言要以氣至而有効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變,謂變易。更,謂改更,皆變法也。言得氣至,必宜謹守,無變其法,反招損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志一爲意,志意皆行鍼之用也。

近逺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言氣雖近逺不同,然其測候,皆以氣至而有効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墯也言氣候補寫,如臨深淵,不敢墯慢,失補寫之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壯,謂摟鍼堅定也。《鍼經》曰:「持鍼之道,堅者爲實。」則其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字作『寶』。

」。神無營於衆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目絕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必中,無惑誤也。~~,~~新校正云:「詳從『刺實須其虚』至此,又見〈寶命全形論〉此,又爲之解,亦互相發明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正,指直刺鍼,無左右。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檢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爲神使,中外易調也。

白話文:

若病情隱晦不明,則難以察覺。看似無病,實則已有病兆,這是一種微妙難以立刻判斷的狀態。因為難以立刻知曉,所以看似缺乏慧眼,但憑藉經驗的領悟,卻又能察覺到。觀察病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就能了解疾病的先後變化,從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鍼經》說:「經氣已至,慎守勿失」,這便是精準把握時機的重要性。所謂虛實,要掌握其法則,不可違背。《甲乙經》也說:「若存若亡,為虛與實。」 若治療失當,偏離了正確方法,妄加補瀉,則會擾亂整體經絡,錯誤補實,反而讓病情加重,如同“若得”;錯誤瀉虛,反而會讓病情減輕,如同“若失”,所以說“若得若失”。《鍼經》說:「無實實,無虛虛。」這就是告誡我們不可違背治療原則。從篇首到此處,與《太素》的《九鍼解篇》意思相通卻各有側重,兩者互相闡明。

虛實的關鍵,在於九種鍼法的運用,因為它們各有適用之症。頭痛身熱,宜用鑱鍼;肌肉腫脹,宜用員鍼;脈氣虛弱,宜用鍉鍼;瀉熱止血,治療發熱及其他頑固性疾病,宜用鋒鍼;治療癰腫,排出膿血,宜用鈹鍼;調和陰陽,治療暴痛,宜用員利鍼;治療經絡疼痛,宜用毫鍼;疼痛深至骨骼、腰脊關節之間,宜用長鍼;虛風痹痛,侵犯骨骼與皮膚之間,宜用大鍼。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所宜”。 補瀉時機,要與氣的開闔相配合。氣機旺盛的時刻稱為“開”,氣機衰弱或未至的時刻稱為“闔”。具體來說,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人體氣血在太陽經,丑時(凌晨1點到3點)在少陽經,寅時(凌晨3點到5點)在陽明經,卯時(凌晨5點到7點)在陰經。如此循環不已。 因此,當氣血充盈的時刻,稱為“開”;氣血衰弱或未至的時刻,稱為“闔”。《鍼經》說:「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這就是補瀉時機的精髓。從篇首到此處,文章引自《靈樞經》、《素問》,彼此互相闡明。《甲乙經》云:「補瀉之時,以鍼為之。」此處遺漏了這四個字。

九種鍼法的名稱各不相同,形狀也各有差異,這是為了滿足不同的補瀉需求。 不同的形狀,指的就是鍼的長短、鋒利程度等不同;滿足不同的補瀉需求,指的就是根據不同的疾病而選用不同的鍼法。《甲乙經》中詳細記載了九種鍼法的形狀。

刺實症需選擇虛弱之處施針,待陰氣充盈後再拔針;刺虛症需選擇充實之處施針,待陽氣充盈、針下感到溫熱後再拔針。這強調了要等到氣血到達才能有效。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指的是,一旦得氣,就必須謹慎地維持,不可輕易改變治療方法,以免造成損傷。“變”指改變,“更”指更改,都是指改變治療方法。得氣後,務必謹慎守住,不要改變方法,以免造成損害。針刺的深淺,取決於對病情內外狀況的判斷。 “志”指意念,針灸的施治都要運用意念。“近遠如一”是指,無論針刺部位遠近,都需要仔細觀察氣血的到達情況,才能判斷治療效果。 “如臨深淵”是指,施針補瀉如同處於深淵邊緣,必須謹慎小心,避免因為疏忽而錯失補瀉良機。“手如握虎”是指,要穩住針,如同握住老虎一般,要拿捏得穩固。“堅”是指穩固,這與《鍼經》所說的“持鍼之道,堅者為實”意義相同。

行針時要心無旁騖,專注於病人,避免分心。 避免雜念,專心致志,才能準確施針,避免錯誤。“義無邪下”是指,針刺要端正,不可歪斜。 “正”指直刺,不能左右偏移。 “必正其神”是指,要專注地觀察病人,集中精神,讓氣血更容易運行。 檢查病人的精神狀態,使之不致散亂,則氣血就能順利運行,內外都能得到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