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髀樞中傍各一謂環銚二穴也,刺灸分壯,〈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氣穴論〉云:『兩髀厭分中。』王注爲環銚穴,又《甲乙經》注:『環銚在髀樞中。』𫝆云髀樞中傍各一者,蓋謂此穴在髀樞中也。傍各一者,謂左右各一穴也,非謂環銚在髀樞中傍也。」。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謂陽陵泉、陽輔、丘虚、臨泣、俠谿、竅隂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壯〈氣穴〉同法。
足陽明脉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傍各三謂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六穴也,正面髮際橫行數之。懸顱,在曲角上,顳顬之中,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陽白,在眉上同身寸之一寸,直朣子,足陽明隂維二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灸三壯。
頭維,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脉之交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禁不可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𫝆王氏注云:『足陽明隂維之會。』詳此在足陽明脉氣所發中,則足陽明近是,然陽明經不到此,又不與隂維會,疑王注非,《甲乙經》爲得矣。」。
面鼽骨空各一謂四白穴也,在目下同身寸之一寸,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不可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刺入三分,灸七壯。」。大迎之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脉,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人迎各一人迎,穴名也,在頸俠結喉傍,大脉動應手,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過深殺人,禁不可灸。缺盆外骨空各一謂天髎二穴也,在肩缺盆中,上伏骨之陬陷者中,手足少陽陽維三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伏骨』作『毖骨』。
」。
膺中骨間各一謂膺窗等六穴也,膺窻在胸兩傍俠中行,各相去同身寸之四寸,巨骨下同身寸之四寸八分陷者中,足陽明脉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壯,此穴之上又有氣戸、庫房、屋翳,下又有乳中、乳根。氣戸,在巨骨下,下直膺窗,去膺窗上同身寸之四寸八分。
庫房,在氣戸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屋翳,在氣戸下同身寸之三寸二分,下即膺窻也。膺窻之下,即乳中也,乳中穴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則乳根穴也,並足陽明脉氣所發,仰而取之,乳中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餘五穴並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五》
環跳穴旁各有一個穴位,稱為環銚穴,共兩個。針灸時,針刺和灸法的強弱程度,以及氣穴的處理方法都相同。關於環銚穴的位置,《氣穴論》記載為「兩髀厭分中」,王注認為是環跳穴。而《甲乙經》注釋說環銚穴在環跳穴中間。所以「髀樞中傍各一」,是指這個穴位在環跳穴中間,左右各一個穴位,而不是說環跳穴旁邊各有一個環銚穴。
膝蓋以下到小指與次指(無名指)之間,各有六個穴位,分別是陽陵泉、陽輔、丘虛、臨泣、俠谿、竅陰六穴。左右腿共有十二個穴位。針灸時,針刺和灸法的強弱程度,以及氣穴的處理方法都相同。
足陽明經氣脈發源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額頭髮際兩旁各三個穴位,分別是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共有六個穴位,從正面髮際橫向數。懸顱穴位於髮際曲角上方,顳顬之中,是足陽明經氣脈發源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三呼(呼吸三次),灸法可灸三壯。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同身寸的一寸處,在瞳孔直上,是足陽明經與陰維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灸法灸三壯。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靠近本神穴的兩旁,各距同身寸的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與足陽明經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之一,禁灸。關於陽白穴的經脈歸屬,《甲乙經》記載為足少陽陽維脈的交會點,而王氏注釋則認為是足陽明經與陰維脈的交會點。但因為陽明經不到達此處,且與陰維脈不相會,所以王氏的注釋可能錯誤,《甲乙經》的記載比較可靠。
眼下顴骨凹陷處各有一個穴位,稱為四白穴,共兩個穴位。位於目下同身寸的一寸處,是足陽明經氣脈發源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禁灸。但《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之一,灸法灸七壯。顴骨下方凹陷處各有一個穴位,稱為大迎穴,位於下頜骨前同身寸的一寸三分處,骨頭凹陷處有脈搏跳動,是足陽明經氣脈發源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七呼,灸法可灸三壯。
頸部喉結旁各有一個穴位,稱為人迎穴,共兩個穴位。脈搏跳動明顯,是足陽明經氣脈發源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過深則傷及性命,禁灸。鎖骨外側凹陷處各有一個穴位,稱為天髎穴,共兩個穴位。位於肩部鎖骨窩中,上覆骨骼邊緣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八分之八,灸法可灸三壯。《甲乙經》中「伏骨」作「毖骨」。
胸部膺骨之間各有一個穴位,稱為膺窗穴等六個穴位。膺窗穴位於胸部兩旁,沿中線排列,各相距同身寸的四寸,在巨骨下同身寸的四寸八分凹陷處,是足陽明經氣脈發源之處,需仰臥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灸法可灸五壯。這個穴位上方還有氣戶、庫房、屋翳三個穴位,下方還有乳中、乳根兩個穴位。氣戶穴位於巨骨下方,直下膺窗穴,距膺窗穴上方同身寸的四寸八分。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方同身寸的一寸六分處。屋翳穴位於氣戶穴下方同身寸的三寸二分處,下方即膺窗穴。膺窗穴下方即乳中穴,乳中穴下方同身寸的一寸六分凹陷處即乳根穴。這些穴位都是足陽明經氣脈發源之處,需仰臥取穴。乳中穴禁針灸,如果針灸不慎,會導致潰瘍,潰瘍中有清澈膿液者可以治療,但若有息肉或潰瘍持續惡化則會危及生命。其餘五個穴位均可針刺,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灸法可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