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8)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督脉氣所發者,二十八穴𫝆少一穴,新校正云:「按會陽二穴爲二十九穴,乃剩一穴非少也,『少』當作『剩』。」。項中央二是謂風府、瘖門二穴也,悉在項中,餘一穴𫝆亡。風府,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陽維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不可妄灸,灸之不幸令人瘖。

瘖門,在項髮際宛宛中,去風府同身寸之一寸,督脉、陽維二經之會,仰頭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新校正云:「按王氏云:『風府、瘖門悉在項中,餘一穴𫝆亡者。』非謂此二十八穴中亡其一穴也,王氏蓋見〈氣穴論〉大椎上兩傍各一穴,亦在項之穴也𫝆亡,故云:『餘一穴𫝆亡也。』」。

髮際後中八謂神庭、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戸八穴也,其正髮際之中也。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脉足太陽陽明脉三經之會,禁不可刺,若刺之,令人巔疾,目失睛,若灸者,可灸三壯。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容豆。顖會,在上星後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

前頂,在顖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百會,在前頂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陽之交會。後頂,在百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強間,在後頂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腦戸,在強間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陽之會,不可灸,此八者並督脉氣所發也。

上星、百會、強間、腦戸,各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上星留六呼,腦戸留三呼,餘並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腦戸不可灸』,〈骨空論〉注云:『不可妄灸。』」。面中三謂素髎、水溝、齗交三穴也。素髎,在鼻柱上端,督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直脣取之,督脉手陽明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齗交,在脣内齒上齗縫,督脉任脉二經之會,可逆刺之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此三者正居面左右之中也。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脊椎之閒,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十五俞也。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陽督脉之會。陶道,在頂大椎節下閒,督脉足太陽之會,俛而取之。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閒,俛而取之。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閒,俛而取之。靈臺,在第六椎節下閒,俛而取之。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閒,俛而取之。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閒,俛而取之。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閒,俛而取之。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閒,俛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僂。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閒,伏而取之。

白話文:

督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八穴,再加上一穴,新校正的版本說明,應該以會陽二穴計為二十九穴,之前記載的「少一穴」中的「少」應更正為「剩」。項部正中央的兩個穴位,指的是風府穴和瘖門穴,都位於項部,另外還有一個穴位記載缺失。風府穴位於項部上端髮際內,與身體寸法一寸處,在大筋內側凹陷處,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四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古代時間單位),不可灸,灸之則可能導致失聲。

瘖門穴位於項部髮際內側凹陷處,與風府穴相距身體寸法一寸,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需仰頭取穴,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四分,禁止灸,灸之則可能導致失聲。新校正版本說明,根據王氏的說法,「風府、瘖門悉在項中,餘一穴𫝆亡者」,並不是指這二十八穴中少了一個穴位,王氏可能是參考了《氣穴論》中,大椎穴上方兩側各一個穴位,也位於項部,而這些穴位記載缺失,所以才說「餘一穴𫝆亡」。

髮際後正中八個穴位,分別為神庭、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都位於髮際正中。神庭穴位於髮際,在鼻子的垂直線上,是督脈、足太陽經、足陽明經三脈的交會穴,禁止針刺,若針刺則可能導致頭痛、目盲,灸則可灸三壯。上星穴位於顱骨上,在鼻部正中線上,入髮際身體寸法一寸的凹陷處,形狀如豆。顖會穴在上星穴後身體寸法一寸的凹陷處。

前頂穴在顖會穴後身體寸法一寸五分的骨間凹陷處。百會穴在前頂穴後身體寸法一寸五分,位於頭頂正中旋毛處的凹陷處,形狀如指,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後頂穴在百會穴後身體寸法一寸五分。強間穴在後頂穴後身體寸法一寸五分。腦戶穴在強間穴後身體寸法一寸五分,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禁止灸。這八個穴位都是督脈氣所發。

上星、百會、強間、腦戶四穴,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三分,上星穴留針六呼,腦戶穴留針三呼,其餘穴位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四分,灸則可灸五壯。新校正版本說明,根據《甲乙經》記載,「腦戶不可灸」,《骨空論》註解也說明「不可妄灸」。面部正中的三個穴位,分別是素髎、水溝、承泣三穴。素髎穴位於鼻柱上端,是督脈氣所發,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三分。

水溝穴位於鼻柱下人中,在嘴唇垂直線上,是督脈與手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二分,留針六呼,灸則可灸三壯。承泣穴位於嘴唇內齒齦上端的牙縫處,是督脈與任脈的交會穴,可逆向針刺,針刺深度可達身體寸法三分,灸則可灸三壯。這三個穴位位於面部正中。

大椎穴以下至尾骨以及脊椎兩側,共有十五個穴位位於脊椎兩旁,分別是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會陽十五俞穴。大椎穴位於第一頸椎的凹陷處,是督脈與三陽經的交會穴。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的椎骨之間,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需俯身取穴。身柱穴位於第三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

神道穴位於第五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靈臺穴位於第六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至陽穴位於第七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筋縮穴位於第九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中樞穴位於第十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脊中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俯身取穴,禁止灸,灸之則可能導致駝背。懸樞穴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的椎骨之間,需伏身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