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7)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新校正云:「詳大迎穴已見前足陽明經中,𫝆又見於此,王氏不注,所以當如顴髎穴兩出之義。」。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手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一寸半』。
」。髃骨之會各一謂肩髃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髃骨,〈氣穴〉注中無,〈刺熱〉注、〈水熱穴〉注、〈骨空論〉注中有之。」。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氣穴論〉注有曲池,而無三里。
曲池,手陽明之合也,此誤出三里而遺曲池也。」。
手少陽脉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齀骨下各一謂顴髎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手太陽脉同法,此穴中手少陽太陽脉氣俱會於中,等無優劣,故重說於此,下有者同。眉後各一謂絲竹空二穴也,在眉後陷者中,手少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手少陽』作『足少陽』,留『六呼』作『三呼』。
」。角上各一謂懸釐二穴也,此與足少陽脉中同,以是二脉之會也。~~,新校正云:「按足少陽脉中言角下,此云角上,疑此誤。」。下完骨後各一謂天牖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謂風池二穴也,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在顳顬後髮際,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可入三分。
」。俠扶突各一謂天窻二穴也,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脉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肩貞各一肩貞,穴名也,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手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謂肩髎、臑會、消濼各二穴也,其穴各在肉分間也。
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手少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臑會,在臂前廉去肩端同身寸之三寸,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灸者,可灸五壯。消濼,在肩下臂外關,掖斜肘分下行間,手少陽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謂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五》白話文翻譯:
大迎穴的詳細位置在前足陽明經中已說明,這裡再次提及,王氏注釋中未說明,因此應如同顴髎穴一樣,有兩個穴位。柱骨交會處各有一個穴位,稱為天鼎穴,位於頸部鎖骨上方,直對扶突、氣舍穴後方,約半個同身寸的位置,是手陽明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可達四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三壯。 關於穴位位置的描述,新校正本註明《甲乙經》記載為「一寸半」。
髃骨交會處各有一個穴位,稱為肩髃穴,針灸方法和《氣穴》篇的記載相同。關於髃骨穴位,《氣穴》篇中沒有記載,但在《刺熱》、《水熱穴》和《骨空論》中有所提及。
從肘部以下到食指、中指指根,各有六個穴位,分別為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穴,左右合計十二個穴位。針灸方法和《氣穴》篇的記載相同。 新校正本指出,《氣穴論》中記載了曲池穴,卻沒有三里穴,曲池是手陽明經的合穴,這段文字可能誤記為三里穴而遺漏了曲池穴。
手少陽經脈氣的起始點共有三十二個穴位,顴骨下方各有一個穴位,稱為顴髎穴。針灸方法和手太陽經相同。此穴位是手少陽經和太陽經脈氣交會之處,兩者沒有主次之分,因此特別加以說明,以下同理。眉毛後方各有一個穴位,稱為絲竹空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可達三分之一個同身寸,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不可灸,灸之恐致目小或失明。新校正本指出,《甲乙經》中記載為「足少陽」,「留六呼」作「留三呼」。
角(眉梢)上方各有一個穴位,稱為懸釐穴,與足少陽經中的懸釐穴相同,是兩條經脈的交會處。新校正本指出,《足少陽經脈》中記載的是角下方,這裡卻記載為角上方,可能有所錯誤。下頷骨後方各有一個穴位,稱為天牖穴,針灸方法和《氣穴》篇的記載相同。項部,足太陽經前方各有一個穴位,稱為風池穴,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可牽引至耳中,是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深度可達四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三壯。新校正本指出,《甲乙經》中記載位於顳顬後髮際,是足少陽陽維脈的交會處,針刺深度為三分。
俠扶突穴,位於頰部凹陷處,扶突穴後方,脈搏跳動明顯處,是手太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可達六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三壯。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方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可達八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三壯。肩貞穴下三寸處,分別有肩髎、臑會、消濼穴。這些穴位都位於肌肉間隙中。肩髎穴位於肩端臑骨上方,斜舉手臂取穴,是手少陽經脈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可達七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三壯。臑會穴位於臂前,距肩端三個同身寸,是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絡氣的交會處,針刺深度可達五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五壯。消濼穴位於肩下臂外側,腋下斜向肘部下行處,是手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深度可達五分之一個同身寸,灸法則灸三壯。
從肘部以下到小指、無名指指根,各有六個穴位,分別為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穴,左右合計十二個穴位。針灸方法和《氣穴》篇的記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