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此之謂也。土雖獨怒,木尚制之,故但震驚於氣交之中,而聲尚不能髙逺也。故曰:「雷殷氣交。」氣交,謂土之上,盡山之髙也。《詩》云:「殷其雷也。」所謂雷雨生於山中者,土旣鬱抑,天木制之,平川土薄,氣常乾燥,故不能先發也。山原土厚,濕化豊深,土厚氣深,故先怒發也。
擊石飛空,洪水廼從,川流漫衍,田牧土駒疾氣驟雨,岸落山化,大水橫流,石迸勢急,髙山空谷擊石先飛而洪水隨至也。洪,大也。巨川衍溢,流漫平陸,漂蕩痊沒於粢盛,大水去已,石土危然,若羣駒散牧於田野。凡言土者,沙石同也。化氣廼敷善,爲時始生始長,始化始成化,土化也。
土被制化,氣不敷,否極則泰,屈極則伸,處怫之時,化氣因之,乃能敷布於庶類,以時而雨,滋澤草木而成也。善調應時也,化氣旣少,長氣已過,故萬物始生始長,始化始成,言是四始者,明萬物化成之晚也。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爲數後,甚則心痛、脇䐜、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脾熱之生。雲奔雨府,霞擁朝陽,山澤埃昬,其廼發也。
以其四氣雨府太隂之所在也。埃,白氣似雲而薄也。埃固有微甚,微者如紗縠之騰,甚者如薄雲霧也。甚者發近,微者發逺。四氣,謂夏至後三十一日起盡至秋分日也。雲橫天山,浮游生滅,怫之先兆天際雲橫,山猶冠帶,巖谷叢薄,乍滅乍生,有土之見,怫兆已彰,皆平明占之浮游,以午前候望也。
金鬱之發,天潔地明,風清氣切,大涼廼舉,草樹浮煙,燥氣以行,霿霧數起,殺氣來至,草木蒼乾,金廼有聲大涼,次寒也。舉,用事也。浮煙,燥氣也。殺氣霜氛,正殺氣者,以丑時至,長者亦卯時辰時也。其氣之來,色黃赤黑雜而至也,物不勝殺,故草木蒼乾。蒼薄,青色也。
故民病欬逆、心脇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金勝而木病也。山澤焦枯,土凝霜鹵,怫廼發也。其氣五夏火炎亢,時雨旣愆,故山澤焦枯,土上凝白鹹鹵,狀如霜也。五氣,謂秋分後至立冬後十五日内也。夜零白露,林莽聲悽,怫之兆也夜濡白露,曉聽風悽,有是乃爲金發徵也。
水鬱之發,陽氣廼辟,隂氣暴舉,大寒廼至,川澤嚴凝,寒雰結爲霜雪雰,音紛。寒雰,白氣也,其狀如霧而不流,行墜地如霜雪,得日晞也。甚則黃黑昬翳流行,氣交廼爲霜殺,水廼見祥黃黑亦濁惡氣水氣也。祥,妖祥,亦謂泉出平地。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隂勝陽故。
陽光不治,空積沉隂,白埃昬暝而廼發也。其氣二火前後隂精與水皆上承火,故其發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後,亦猶辰星迎隨日也。太虚深玄,氣猶麻散,微見而隱,色黑微黃,怫之先兆也深玄,言髙逺而黯黑也。氣似散麻,薄微可見之也。寅後卯時,候之夏月,兼辰前之時,亦可候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五行學說中土的特性及其與其他四行的關係,並以此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疾病。
土性獨特,即使發怒,仍受木的克制,所以僅會造成氣的震盪,聲音也不會高亢宏亮,這就是「雷殷氣交」的現象。「氣交」指的是土氣上升到山峰之巔。山區土壤深厚,濕潤肥沃,土氣深厚,所以容易先發生土氣的變化,例如雷雨。平原地區土壤薄,乾燥,所以較難先發生。
洪水災害的發生,是因為石頭崩落,導致洪水奔騰,沖毀田地,景象如同散亂的馬群。文中提到「土」包含沙石。萬物生長,土氣的變化至關重要。當土氣不足時,經過積累,就會轉化為豐沛的土氣,滋潤萬物,適時降雨。萬物生長需要時間,因此,土氣的變化也較晚。
若土氣失衡,就會導致人體出現心腹脹滿、腸鳴、心痛、脅痛、嘔吐、霍亂、腹瀉、水腫、身體沉重、脾熱等症狀。
文中描述了夏至後三十一日到秋分這段時間,天氣變化與土氣的關係,以及出現的自然現象。例如,雲氣的變化是土氣將要變化的徵兆。
金氣的變化,表現為天氣清朗,氣候乾燥寒冷,草木枯萎,並伴隨咳嗽、心脇痛、口乾、面色灰暗等疾病。這時,山澤乾枯,土地上凝結白鹽,如同霜雪。
水氣的變化,表現為陽氣衰退,陰氣盛行,天氣寒冷,川澤冰凍,出現霜雪,並伴隨寒邪入侵、心痛、腰痛、關節疼痛、身體僵硬等症狀。
最後,文中提到了陽光不足、陰氣積聚的情況下,會出現白氣朦朧,如同霧靄的景象,這也是土氣變化的一種表現。文中也指出觀察這些現象的時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