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謂臨御。化,謂生化也。天眞之氣,無所不周,器象雖殊,參應一也。~~,~~新校正云:「按〈隂陽應象大論〉云:『喜怒悲憂恐。』二論不同者,思者脾也,四藏皆受成焉,悲者勝怒也,二論所以互相成也。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隂三陽之候,柰何合之論,謂〈六節藏象論〉也。運,謂五行,應天之五,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爲紀者也,故曰:「終朞之日,周而復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隂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爲五運隂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

所以造化不極,能爲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爲無能爾也。~~,~~新校正云:「詳隂陽者至神明之府也與〈隂陽應象大論〉同,而兩論之注頗異。」。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隂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所謂化變,聖神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易解》:「自無而有,謂之化。自有而無,謂之變。」)。神,無期也。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無期稟候故曰神,無思測量故曰聖。

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隂陽。由聖與神,故衆妙無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稱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又〈五常政大論〉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

』其致一也。」。夫變化之爲用也應萬化之用也。在天爲玄玄,逺也,天道玄逺,變化無窮,傳曰:「天道逺,人道邇。」。在人爲道道,謂妙用之道也。經術政化,非道不成。在地爲化化,謂生化也。生萬物者地,非土氣孕育則形質不成。化生五味金、石、草、木。根、葉、華、實。

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道生智智通妙用,唯道所生。玄生神玄逺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爲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

神在天爲風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在地爲木東方之化。在天爲熱應火爲用。在地爲火南方之化。在天爲濕應土爲用。在地爲土中央之化。在天爲燥應金爲用。在地爲金西方之化。在天爲寒應水爲用。在地爲水北方之化,神之爲用,如上五化,木爲風所生,火爲熱所熾,金爲燥所發,水爲寒所資,土爲濕所全,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爾。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天有五行運行,主宰五個方位,產生寒冷、暑熱、乾燥、潮濕、風這些氣候變化。人有五臟,化生五種氣,產生喜、怒、思、憂、恐這些情緒。我說的『御』是指主宰、控制,『化』是指產生、變化。天地自然的氣,無所不在,雖然外在現象不同,但它們的運作原理都是一致的。

(有學者校正說:『依照《陰陽應象大論》所說,人的情緒是喜、怒、悲、憂、恐,這裡少了一個「悲」字,是因為「思」屬於脾,其他四臟都受到影響而形成,悲可以剋制怒。這兩種說法互相補充。』)

《素問》說五運會循環交替運行,並且都各自發揮作用,經過一個週期後又重新開始,我已經了解了。我想知道它與三陰三陽的變化如何對應?(《六節藏象論》也提到相關內容。)『運』是指五行,對應天體的五個方位,各自運行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個週期,所以說『經過一個週期後又重新開始』。因為六(指三陰三陽)和五(指五運)的數字沒有統一起來,所以想請教。」

鬼臾區再次跪拜回答:「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五運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物的綱紀,是變化之根本,是生命和死亡的開始,是精神的居所,怎麼能不了解呢?我說的『道』是指化生的法則,『綱紀』是指萬物生長、變化、成熟、收藏的秩序,『父母』是指萬物形成的原因,『本始』是指生命和死亡的起因。凡是具有形體、稟受氣的萬物,沒有不受五運陰陽影響的。

五運陰陽之所以能不停運轉,成為萬物生化的根源,是因為它是精神的居所。雖然五運陰陽的運作看似雜亂,變化無窮,但如果沒有精神在背後運作,是無法達成的。

(有學者校正說:「從陰陽到精神的居所,這段和《陰陽應象大論》內容相同,但兩處的註解有些差異。」)

所以,萬物產生叫做「化」,萬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陰陽變化難以預測叫做「神」,精神的運用無所不在叫做「聖」。我說的「化」是指施予變化,「變」是指消散轉移(如同《易經》所說:「從無到有叫做化,從有到無叫做變」)。「神」是指無法預期,「聖」是指無須思考。氣的施予變化產生生命,氣的消散轉移導致終結,無法預期氣的來去叫做「神」,無須思考就能準確衡量叫做「聖」。

因為有「化」和「變」,所以萬物都無法逃脫五運陰陽的影響;因為有「聖」和「神」,所以許多奧妙的道理都能從幽深玄遠的法則中產生,其作用非常深奧精妙,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有學者校正說:「《六微旨大論》說:『萬物的產生源於變化,萬物的極致源於轉變,變化相互交替,決定了成敗。』《五常政大論》說:『氣開始時產生變化,氣消散時形成形體,氣散佈時滋養萬物,氣終止時現象改變。』這些說法都表達了相同的道理。」)

變化產生的作用,能應對萬物的變化。在天體運行方面,它是深遠莫測的,天道的運行非常遙遠,變化無窮。俗話說:「天道遙遠,人道相近。」在人的方面,它是奧妙的道理,是精神運用的法則。經脈運行和政治教化,都不能離開「道」的法則。在地面上,它是化生萬物的力量。大地孕育萬物,如果沒有土氣的孕育,萬物就無法形成。產生了五味和金屬、礦石、草木、根、葉、花、果實。

酸、苦、甘、淡、辛、鹹這些味道,都是由化氣產生,隨著時間變化而產生。道產生智慧,智慧能夠通曉奧妙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由道所產生。玄妙產生精神,因為玄遠幽深,所以產生精神。精神的運作,遇到事物就能通達,順應萬物變化,沒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精神在天上體現為風,風是教化的開始,是上天的使者,是上天的號令。在地上體現為木,是東方的變化。在天上體現為熱,對應火而發揮作用。在地上體現為火,是南方的變化。在天上體現為濕,對應土而發揮作用。在地上體現為土,是中央的變化。在天上體現為燥,對應金而發揮作用。在地上體現為金,是西方的變化。在天上體現為寒,對應水而發揮作用。在地上體現為水,是北方的變化。精神的運作,如同上述五種變化,木由風產生,火由熱熾盛,金由燥發出,水由寒滋養,土由濕潤養,這都是最初的原因而成立的。雖然最初由它變化而成,最終也會由它衰敗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