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五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爲短,以白爲黑,如是則精衰矣誡其誤也,夫如是者,皆精明衰乃誤也。五藏者,中之守也身形之中,五神安守之所也,此則明觀五藏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守』作『府』。」。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中,謂腹中。

盛,謂氣盛。藏,謂肺藏。氣勝,謂勝於呼吸而喘息變易也。夫腹中氣盛,肺藏充滿,氣勝息變,善傷於恐,言聲不發,如在室中者,皆腹中有濕氣乃爾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若言音微細,聲斷不續,甚奪其氣,乃如是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倉廩不藏者,是門戸不要也倉廩,謂脾胃門戸,謂魄門。〈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也。」〈五藏別論〉曰:「魄門亦爲五藏使,水穀不得乆藏也。」魄門,則肛門也。要,謂禁要。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謂前隂之流注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如是倉廩不藏,氣勝傷恐,衣被不斂,水泉不止者,皆神氣得居而守則生,失其所守則死也。夫何以知神氣之不守耶?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則亂之證也。

亂甚則不守於藏也。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藏安則神守,神守則身強,故曰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新校正云:「按別本『附』一作『俯』,《太素》作『跗』。」,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乆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皆以所居所由而爲之府也。得強則生,失強則死強,謂中氣強固以鎮守也。」

歧伯曰新校正云:「詳此歧伯曰前無問。」:「反四時者,有餘爲精,不足爲消。應太過,不足爲精。應不足,有餘爲消。隂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廣陳其脉應也。夫反四時者,諸不足皆爲血氣消損,諸有餘皆爲邪氣勝精也。隂陽之氣,不相應合,不得相營,故曰關格也。。」

帝曰:「脉其四時動柰何?知病之所在柰何?知病之所變柰何?知病乍在内柰何?知病乍在外柰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言欲順四時及隂陽相應之狀候也。!」

歧伯曰新校正云:「詳此對與問不甚相應,脉四時動病之所在,病之所變,按文頗對,病在内在外之說,後文殊不相當。」:「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指可見隂陽之運轉,以明隂陽之不可見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變,隂陽之應,彼春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冬之怒,四變之動,脉與之上下六合,謂四方上下也。春暖爲夏暑,言陽生而至盛。

白話文:

夫精明之眼,用以觀覽萬物,辨別黑白,審察長短。如果把長當作短,把白當作黑,這就是精明衰退的徵兆了,要警惕這種錯誤。凡是這樣的情況,都是精明衰退所造成的錯誤。五臟是身體內部的守護者,是五神安住之所,這就明白了五臟的重要性。中氣充盛,臟腑飽滿,氣息旺盛卻又容易受驚恐所傷,說話的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這是腹部濕氣過重的緣故。「中」指腹部,「盛」指氣盛,「藏」指肺臟,「氣勝」指呼吸強盛,喘息容易變化。「腹中氣盛,肺臟充滿,氣息旺盛而容易變化,容易因受驚恐而生病,說話聲音低微,好像在房間裡說話一樣」,都是因為腹部有濕氣。說話聲音微弱,整天只能說很少話,這是氣血被奪走了。如果說話聲音細微,斷斷續續,那就更嚴重地損傷了氣,也就是這樣。衣衫不整,言語輕重不分,不顧親疏,這是神明失調的表現。

脾胃不藏納食物,如同門戶失守。脾胃是如同倉庫一樣的器官,魄門如同大門一樣,水穀無法久藏,魄門即肛門。如果大小便失禁,這是膀胱失守的表現。「水泉」指陰部流出的液體。能保持臟腑的功能則生,失去守護則死。凡是脾胃不藏納、氣盛而易受驚恐、衣衫不整、大小便失禁,這些都是神氣失守的表現;神氣能夠待在該待的地方,則能生存;失去其該待的地方,則會死亡。怎麼知道神氣失守了呢?衣衫不整,言語輕重不分,不顧親疏,這些都是神氣失守的徵兆。

神氣失守嚴重,就會失去對臟腑的守護。五臟是身體強壯的根本,臟腑安寧,神氣就能守護身體,神氣守護身體,則身體強壯,所以說五臟是身體強壯的根本。頭部是精明的府庫,頭部歪斜,視力模糊,說明精神將要衰竭。背部是胸腔的府庫,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說明府庫將要崩壞。腰部是腎臟的府庫,腰部轉動困難,說明腎臟將要衰竭。膝蓋是筋的府庫,屈伸困難,走路時身體佝僂,說明筋將要衰竭。骨骼是骨髓的府庫,不能久站,走路時身體搖晃,說明骨骼將要衰竭。這些都是依據其所處的位置和功能而成為府庫的。臟腑強壯則生,臟腑衰弱則死。「強」指的是中氣強固,能鎮守臟腑。

歧伯說:「違反四時變化,精氣有餘則為精,不足則為消。應當過盛,不足則為精,應當不足,過盛則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為關格。詳細闡述其脈象的反應。」違反四時變化,凡是不足的都是血氣虧損,凡是有餘的都是邪氣盛而精氣衰弱。陰陽之氣不相應,不能互相滋養,所以叫做關格。

黃帝問:「脈象隨四時變化,怎麼知道疾病的所在?怎麼知道疾病的變化?怎麼知道疾病在內?怎麼知道疾病在外?請問這五個問題,我能聽聽你的解釋嗎?我想了解順應四時陰陽的狀態。」

歧伯說:「請說明它與天運運行相同的大道理,以此說明不可見的陰陽運轉。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變化,陰陽相應,春天溫暖轉變為夏天的炎熱,秋天肅殺轉變為冬天的寒冷,這四種變化的運動,脈象也隨之上下變化。」「六合」指四方上下。「春暖為夏暑」,說明陽氣生長而達到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