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1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歧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脉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濇則逆也脉急,謂脉口也。。』夫虚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長乆也物之生則滑利,物之死則枯濇,故濇爲逆,滑爲從,從謂順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歧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脉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爲逆,春夏爲從,治主病者春夏陽氣髙,故脉口熱,尺中寒,爲順也。十二經十五絡各隨左右而有太過不足,工當尋其至應以施鍼艾,故云治主其病者也。。」
帝曰:「經虚絡滿,何如?」
歧伯曰:「經虚絡滿者,尺熱,脉口寒濇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秋冬陽氣下,故尺中熱,脉口寒爲順也。。」
帝曰:「治此者柰何?」
歧伯曰:「絡滿經虚,灸隂刺陽,經滿絡虚,刺隂灸陽以隂分主絡,陽分主經,故爾。。」
帝曰:「何謂重虚此反問前重實也。?」
歧伯曰:「脉氣上虚,尺虚是謂重虚言尺寸脉俱虚。~~,~~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脉虚、氣虚、尺虚,是謂重虚』,此少一『虚』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則不兼氣虚也。詳前熱病,氣熱、脉滿爲重實,此脉虚、氣虚、尺虚爲重虚,是脉與氣俱實爲重實,俱虚爲重虚,不但尺寸俱虚爲重虚也。」。」
帝曰:「何以治之?」
歧伯曰:「所謂氣虚者,言無常也。尺虚者,行歩恇然寸虚則脉動無常。尺虚則行歩恇然不足。~~,~~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氣虚者膻中氣不定也。』王謂寸虚則脉動無常,非也。」。脉虚者,不象隂也不象太隂之候也。何以言之,氣口者脉之要會,手太隂之動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脉滿而實,何如言氣熱脉滿,已謂重實。滑則從,濇則逆。𫝆氣寒脉滿,亦可謂重實乎。其於滑濇生死逆從何如??」
歧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逆,謂濇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以逆爲濇,大非。古文簡略,辭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逆,舉滑則從,可知言逆則濇可見,非謂逆爲濇也。」。」
帝曰:「脉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歧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大略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夏得則冬死,冬脉實滿,頭熱亦非病也,是冬行夏令,冬得則夏亡,反冬夏以言之,則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時之孟月也。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移續於此,舊在後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對問義不相類,王氏頗知其錯簡而不知皇甫士安甞移附此也。
𫝆去後條移從於此。」。」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八白話譯文:
黃帝問:「經絡都阻塞不通,該怎麼治療?」
歧伯答:「經絡都阻塞不通,表現為寸脈急促而尺脈緩慢。都需要治療,所以說:『脈象滑利則順應,脈象澀滯則逆行』。脈象急促,指的是脈搏的搏動狀況。虛實的判斷,都從物質的本性開始,所以五臟、骨骼、肌肉滑利,才能長久。物質的生機旺盛時就滑利,物質衰亡時就枯澀,所以澀滯為逆,滑利為順,順應指的就是順利。」
黃帝問:「絡脈氣不足,經脈氣有餘,該怎麼處理?」
歧伯答:「絡脈氣不足,經脈氣有餘,表現為脈搏搏動處熱而尺脈冰冷。秋冬季節是逆行,春夏季節是順行。治療要根據主病的季節來進行,春夏陽氣旺盛,所以脈搏搏動處熱,尺脈冰冷,這是順利的。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各自左右都有過度和不足的情況,醫生應該仔細尋找其相應的反應,來施以鍼灸,所以說要針對主病進行治療。」
黃帝問:「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該怎麼處理?」
歧伯答:「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表現為尺脈熱,脈搏搏動處冰冷且澀滯。這是春夏季節死亡,秋冬季節生機勃發的表現。秋冬陽氣下降,所以尺脈熱,脈搏搏動處冰冷,這是順利的。」
黃帝問:「治療這種情況該怎麼做?」
歧伯答:「絡脈充盈經脈虛弱,灸治陰經,針刺陽經;經脈充盈絡脈虛弱,針刺陰經,灸治陽經。這是因為陰經主絡,陽經主經的緣故。」
黃帝問:「什麼叫做重虛?這與前面提到的重實相對應嗎?」
歧伯答:「脈氣上面虛弱,尺脈虛弱,這叫做重虛,指的是寸脈和尺脈都虛弱。……(新校正說明:根據《甲乙經》記載,應為‘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此處少了一個‘虛’字,多了一個‘上’字。王注認為寸尺脈都虛弱,則不包括氣虛。詳細參考前面熱病的論述,氣熱脈滿為重實,此處脈虛、氣虛、尺虛為重虛,也就是脈和氣都實為重實,都虛為重虛,不只是寸尺脈都虛弱才叫重虛。)」
黃帝問:「該怎麼治療?」
歧伯答:「所謂氣虛,指的是氣機不穩定。尺脈虛弱,則行走困難。寸脈虛弱,則脈搏跳動不穩定。尺脈虛弱,則行走困難,體力不足。……(新校正說明:按照楊上善的說法:‘氣虛者,膻中氣機不穩定。’王注認為寸脈虛弱則脈搏跳動不穩定是不對的。)脈虛弱,不像是陰經也不像是太陰經的徵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氣口是脈氣的會合之處,是手太陰經的運動表現。像這樣的情況,脈象滑利則生機旺盛,脈象澀滯則衰亡。」
黃帝問:「寒邪突然上逆,脈象充實有力,該怎麼辦?前面已經說過氣熱脈滿是重實,滑利則順應,澀滯則逆行。寒邪侵犯脈象充實,也可以稱為重實嗎?其滑利澀滯與生死順逆關係如何?」
歧伯答:「脈象充實而滑利則生機旺盛,脈象充實而逆行則衰亡。逆行指的是澀滯。……(新校正說明:仔細研讀王氏的注釋,認為逆行等同於澀滯,這是大錯特錯。古代文獻簡略,詞語很多是互文見義,上面說滑利,下面說逆行,舉滑利則順應為例,可以知道說逆行則澀滯,並不是說逆行就等於澀滯。)」
黃帝問:「脈象充實有力,手足冰冷,頭部發熱,該怎麼辦?」
歧伯答:「春秋季節則生機勃發,冬夏季節則衰亡,這是大概的說法。夏天手足冰冷並非疾病,這是夏天遵循冬天的氣候規律,夏天得病則冬天死亡。冬天脈象充實有力,頭部發熱也不是疾病,這是冬天遵循夏天的氣候規律,冬天得病則夏天死亡。反過來講,冬天和夏天得病,都不會死亡。春秋季節得病才是真正的疾病,所以生死都在季節交替之際。脈象浮而澀滯,澀滯而身體發熱,則會死亡。……(新校正說明:根據《甲乙經》把這段文字移到了這裡,原來在‘形度、骨度、脈度、筋度,如何知道它們的度量呢?’這一問之後,前後問答意義不相符,王氏大致知道其錯亂,卻不知道皇甫士安曾經把這段文字移到這裡。 因此就去掉後面的部分,把這段文字移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