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這本書《重訂通俗傷寒論》是清代俞根初先生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與再闡述。
書的核心思想
俞根初認為,學醫的核心在於透徹理解傷寒病理,並以此為基礎治療萬病。《傷寒論》作為中醫臨床的經典,其核心理論對中醫基礎學科的影響深遠。因此,俞氏在書中不僅解析仲景的經文,還糾正其中的錯誤,並根據臨床實踐提出創新見解。書中強調學醫者需靈活應變,結合經典與後代醫家的見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避免僅依賴書本知識。
書的內容架構
全書分為四大編,共十二章,內容從傷寒病的診斷到治療再到調理,層層遞進:
- 傷寒要訣:概述傷寒的基本理論,包括六經病的基本診斷與病理分析。
- 病理診斷:深入解釋表裡寒熱、氣血虛實的診斷方法,重點在於六經辨證。
- 證治各論:分別討論傷寒的本證、兼證、夾證、壞證及複證,針對不同情況提供具體治法。
- 調理法則:強調病後調理的重要性,重在恢復人體正氣。
六經辨證的核心
俞氏在書中對六經辨證進行了詳細闡述,並結合病理特徵分析病症:
- 太陽病:表證主皮毛,病因多為寒邪侵犯,治以發汗。
- 少陽病:半表半裡,寒熱往來為主要特徵,用小柴胡湯解表裡不和。
- 陽明病:裡實熱證,分為氣分實熱與燥屎積滯,治法以清熱或通便為主。
- 太陰病:寒濕內盛,脾胃功能失調,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治以溫中健脾。
- 少陰病:虛寒為主,表現為四肢厥冷,治以回陽救逆。
- 厥陰病:陰陽錯雜,寒熱交替,症狀復雜,需辨證施治。
特點與臨床應用
- 靈活用方:俞氏強調“古方不能盡中后人之病”,主張靈活應用古方,結合現代病理。
- 注重臨床:俞氏以多年臨床經驗為基礎,書中提供的案例詳細且實用。
- 學術批判:俞氏對歷代醫家的理論進行評析,推崇《傷寒論》的核心思想,但不拘泥於其形式。
書的現代意義
《重訂通俗傷寒論》在中醫學界具有重要地位,其對傷寒病的全面分析和診治原則,不僅在古代具有指導意義,對現代中醫臨床與教學也有參考價值。俞根初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複雜的醫學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使普通讀者和醫者能輕鬆理解。
此書是一部集經驗、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醫學經典,對學醫者提供了系統的學習框架與思維模式,極大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與傳承。
後序
前序
第一章·傷寒要義 (1)
第一章·傷寒要義 (2)
第一章·傷寒要義 (3)
第一章·傷寒要義 (4)
第一章·傷寒要義 (5)
第一章·傷寒要義 (6)
第一章·傷寒要義 (7)
第一章·傷寒要義 (8)
第一章·傷寒要義 (9)
第二章·六經方藥 (1)
第二章·六經方藥 (2)
第二章·六經方藥 (3)
第二章·六經方藥 (4)
第二章·六經方藥 (5)
第二章·六經方藥 (6)
第三章·表裡寒熱 (1)
第三章·表裡寒熱 (2)
第四章·氣血虛實 (1)
第四章·氣血虛實 (2)
第五章·傷寒診法 (1)
第五章·傷寒診法 (2)
第五章·傷寒診法 (3)
第五章·傷寒診法 (4)
第六章·傷寒脈舌 (1)
第六章·傷寒脈舌 (2)
第六章·傷寒脈舌 (3)
第六章·傷寒脈舌 (4)
第六章·傷寒脈舌 (5)
第六章·傷寒脈舌 (6)
第七章·傷寒本證 (1)
第七章·傷寒本證 (2)
第八章·傷寒兼證 (1)
第八章·傷寒兼證 (2)
第八章·傷寒兼證 (3)
第八章·傷寒兼證 (4)
第八章·傷寒兼證 (5)
第八章·傷寒兼證 (6)
第八章·傷寒兼證 (7)
第八章·傷寒兼證 (8)
第八章·傷寒兼證 (9)
第八章·傷寒兼證 (10)
第八章·傷寒兼證 (11)
第八章·傷寒兼證 (12)
第八章·傷寒兼證 (13)
第八章·傷寒兼證 (14)
第八章·傷寒兼證 (15)
第八章·傷寒兼證 (16)
第八章·傷寒兼證 (17)
第八章·傷寒兼證 (18)
第八章·傷寒兼證 (19)
第八章·傷寒兼證 (20)
第九章·傷寒夾證 (1)
第九章·傷寒夾證 (2)
第九章·傷寒夾證 (3)
第九章·傷寒夾證 (4)
第九章·傷寒夾證 (5)
第九章·傷寒夾證 (6)
第九章·傷寒夾證 (7)
第九章·傷寒夾證 (8)
第九章·傷寒夾證 (9)
第九章·傷寒夾證 (10)
第九章·傷寒夾證 (11)
第九章·傷寒夾證 (12)
第九章·傷寒夾證 (13)
第九章·傷寒夾證 (14)
第九章·傷寒夾證 (15)
第九章·傷寒夾證 (16)
第十章·傷寒壞證 (1)
第十章·傷寒壞證 (2)
第十章·傷寒壞證 (3)
第十章·傷寒壞證 (4)
第十一章·傷寒復證 (1)
第十一章·傷寒復證 (2)
第十一章·傷寒復證 (3)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1)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2)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3)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4)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