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38)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38)

1. 第六節·滋補劑

八劑愈。病人自述病發時。身體如入羅網,內外筋脈牽絆拘緊。痛苦異常。服藥後輒覺漸鬆。迨後不時舉發。覺面上肌肉蠕動。即手足筋脈抽緊。疼痛難伸。只用雞子黃兩枚。煎湯代水。溶入阿膠三錢。服下當即痛緩。筋脈放寬。不服他藥。旋髮旋輕。兩月後竟不復發。蓋二味血肉有情。

質重味厚。大能育陰熄風。增液潤筋。故效驗若斯。吳鞠通先生曰雞子黃為定風珠。立有大定風珠、小定風珠二方。允推卓識。觀此一則。足見俞與趙所見略同。宜乎後先輝映也。

坎氣潛龍湯,滋陰潛陽法,俞氏經驗方

淨坎氣(一條切寸),青龍齒(三錢),珍珠母(六錢杵),生白芍(三錢),大生地(四錢),左牡蠣(六錢杵),磁朱丸(四錢包煎),東白薇(三錢)

先用大熟地八錢。切絲。用開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藥。

【秀按】腎中真陽寄於命門。為生氣之根。真陽如不歸根。即發生龍雷之火。命門為精室之門。前通外腎。後通督脈。與肝腎衝任各有關係。沖隸於肝。任隸於腎。若腎經陰虛。則陽無所附而上越。任陰不足。則沖氣失納而上衝。故仲景謂陰下竭。陽上厥。欲潛其陽以定厥。

必先滋其陰以鎮沖。故以坎氣二地為君。坎氣即初生臍帶。一名命蒂。以其前通神闕。後通命門。最得先天之祖氣。二地質重味厚。填精益髓。善滋後天之真陰。庶幾陰平陽秘。龍雷之火。不致上升。況又臣以龍、牡、珠母。滋潛龍雷。佐以磁、朱。交濟心腎。陽得所附。火安其位矣。

妙在使以芍、薇。一為斂肝和陰所必要。一為納沖滋任之要藥。君佐合度。臣使咸宜。此為補腎滋任。鎮肝納沖之良方。然必右脈浮大。左脈細數。舌絳心悸。自汗虛煩。手足躁擾。時時欲厥者。始為恰合。若肢厥脈細。額汗如珠。宜再加人參、附子、五味等品。急追元陽以收汗。

但病勢危篤如斯。亦多不及救矣。

當歸四逆湯,滋陰通脈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

全當歸(三錢),桂枝尖(五分),北細辛(三分蜜炙),鮮蔥白(一枚切寸),生白芍(三錢),清炙草(五分),絳通草(一錢),陳紹酒(一瓢沖)

【秀按】心主經脈。肝主絡脈。而心包主絡亦主脈。橫通四布。既輔心經之行血。亦助肝絡之攝血。若肝不攝血。心包之血又不四布。則手足厥寒。且不能橫通於經脈。則血行於脈中者少。故脈細欲絕。由是推之。肝與心及心包同病。不獨足厥陰肝專受其累也。故以歸、芍、榮養血絡為君。

即臣以桂辛。辛通經脈。使經氣通暢。絡氣自能四布。尤必佐以絳通、蔥、酒者。一取其速通經隧。一取其暢達絡脈。使以炙草。辛得甘助而發力愈速也。此為養血滋陰。活絡通脈之良方。如宿病寒疝。小腹痛甚。口吐白沫者。則加吳茱萸以止疝痛。生薑汁以止吐沫。亦屬仲景成法。

白話文:

第六節·滋補劑

有個人說他生病的時候,感覺身體像被網子罩住一樣,內外筋脈都被牽扯拘束,非常痛苦。吃了藥後覺得慢慢鬆開,但之後又會不時發作。發作時,臉上肌肉會蠕動,接著手腳筋脈抽緊,疼痛難以伸展。這時,他只用兩個雞蛋黃,煮湯代替水喝,然後將三錢阿膠融在湯裡一起喝下去,疼痛馬上就減緩,筋脈也放鬆了。他沒有吃其他藥,病況就這樣時好時壞,兩個月後竟然完全好了。這是因為雞蛋黃和阿膠這兩樣都是血肉有情的東西,質地厚重、味道濃郁,能大大滋養陰液、平息風邪、增加體液來潤滑筋脈,所以效果才會這麼好。吳鞠通先生說雞蛋黃是「定風珠」,他還創立了「大定風珠」、「小定風珠」這兩個方子,真是高明的見解。看這個病例,可以知道俞氏和趙氏的看法大致相同,他們後先輝映是很合理的。

坎氣潛龍湯,滋陰潛陽法,俞氏經驗方

配方:坎氣(一條,切成一寸長)、青龍齒(三錢)、珍珠母(六錢,搗碎)、生白芍(三錢)、大生地(四錢)、左牡蠣(六錢,搗碎)、磁朱丸(四錢,用布包起來煎)、東白薇(三錢)。

先用大熟地八錢,切成絲,用開水泡出清澈的汁液,用這個汁液代替水來煎藥。

【註解】腎中的真陽氣寄託在命門,是生命之氣的根源。如果真陽氣不歸根,就會產生龍雷之火。命門是儲藏精氣的門戶,前面通向外腎,後面通向督脈,和肝、腎、衝脈、任脈都有關聯。衝脈隸屬於肝,任脈隸屬於腎。如果腎經陰虛,陽氣就會失去依附而向上升越;任脈陰液不足,衝脈之氣就會失去約束而向上衝逆。所以張仲景說「陰液下竭,陽氣上厥」,想要平息上逆的陽氣來治癒厥逆,必須先滋養陰液來鎮定衝脈。所以方中用坎氣和熟地做主藥。坎氣就是初生的臍帶,也叫命蒂,因為它前面通向神闕穴,後面通向命門穴,最能得到先天的祖氣。熟地質地厚重、味道濃郁,可以填補精髓,滋養後天的真陰。這樣陰陽就會平衡,龍雷之火就不會上升。再加上龍齒、牡蠣、珍珠母來滋養潛藏的龍雷,再用磁朱丸來協調心腎,使陽氣有所依附,火氣安於其位。

方中巧妙地使用了白芍和白薇,白芍是收斂肝氣、調和陰液所必需的,白薇是納氣歸衝、滋養任脈的重要藥物。君臣佐使搭配得當,這個方子是滋補腎陰、滋養任脈、鎮定肝氣、收納衝氣的好方子。但這個方子只適合右脈浮大、左脈細數、舌頭深紅色、心悸、自汗、虛煩、手足躁動、時時有昏厥症狀的人。如果手腳冰冷、脈搏微弱、額頭出汗像珠子一樣,就要再加入人參、附子、五味子等藥材,迅速補充元陽來止汗。但如果病勢危急到這種程度,大多也來不及救治了。

當歸四逆湯,滋陰通脈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減

配方:全當歸(三錢)、桂枝尖(五分)、北細辛(三分,蜜炙)、鮮蔥白(一根,切成一寸長)、生白芍(三錢)、清炙甘草(五分)、絳通草(一錢)、陳年紹興酒(一瓢,沖服)。

【註解】心主經脈,肝主絡脈,而心包也主管絡脈,並主管脈搏,橫向通達身體各處,既輔助心經運行血液,也幫助肝絡攝取血液。如果肝不攝血,心包的血也不能四處運行,就會手腳冰冷,而且不能橫向通達經脈,那麼在脈中運行的血液就會減少,所以脈搏會細微欲絕。由此推論,肝、心、心包是同時生病的,不單單是足厥陰肝經單獨受累。所以用當歸和白芍來滋養血絡做主藥。

用桂枝和細辛做輔藥,辛味可以疏通經脈,使經氣暢通,絡脈的氣血自然可以四處散布。尤其要加上絳通草、蔥白和酒,絳通草可以迅速疏通經脈,蔥白和酒可以暢通絡脈。用炙甘草做使藥,辛味得到甘味的幫助,發揮作用更快。這個方子是養血滋陰、活絡通脈的好方子。如果有舊有的寒疝病,小腹劇痛,口吐白沫,就要加入吳茱萸來止疝痛,生薑汁來止吐沫,這也是張仲景的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