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2)
第十章·傷寒壞證 (2)
1. 第二節·傷寒轉厥
【因】厥有二症。曰陽厥。曰陰厥。陽厥者。熱厥也。必先自三陽傳入陰分。故初起必因頭痛發熱。自淺入深。然後及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證由邪熱內結。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仲景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證】陽厥證初起。必頭痛發熱。然後入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症必便結躁煩。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吳云峰云。陽厥者。外感六淫初起。頭疼身熱。口乾脈數。或變乍涼乍冷。有似陰證。但寒不過肘膝。冷不過一時。大便閉結。目紅溺赤。此熱邪入里。
白話文:
厥有兩種,一種是陽厥,一種是陰厥。陽厥就是熱厥,必然是先從三陽經傳入陰分,所以剛開始一定會因為頭痛發熱,從淺處往深處傳,然後才會影響到三陰經,轉變成四肢冰冷,有時又會突然變熱。這種情況是由於邪熱內結,或是陽氣不能下降導致的。陰厥就是寒厥,一開始不會有三陽經傳經的實熱等症狀。仲景說:「凡是厥症,都是因為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引起的。厥症的表現就是手腳冰冷。」
陽厥症剛開始一定會頭痛發熱,然後影響到三陰經,轉變成四肢冰冷,有時又會突然變熱。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便秘、煩躁、神志不清、口渴,不畏寒反而畏熱。吳云峰說:「陽厥是由於外感六淫之氣剛開始,頭疼發熱、口乾舌燥、脈搏快速,或會突然變冷,有陰證的表現。但寒氣不會超過肘膝,冷的時間也不會持續很久。大便便秘,眼睛發紅,小便顏色深紅。這是熱邪侵入內臟的表現。」
氣血不得宣通。所謂陽極發厥。火極似水也。陰厥證。畏寒厥冷。腹痛吐瀉。戰慄不渴。脈沉無力者。此陰寒厥逆。獨陰無陽也。故為陰厥。吳云峰云。陰厥者。素有內寒。或食涼物。或中寒邪。或因病後自汗自利。變而身寒厥冷。倦臥不渴。面青溺白。脈沉細遲。忽然煩躁不寧。
欲坐臥泥水井中。此陰極發躁。陰竭似陽也。臟厥證。仲景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其人必心腹痛。臟厥者死。陽氣絕也。蛔厥證。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
白話文:
氣血無法順暢流通,這就是所謂的陽氣到達極點而發作厥逆。就像火燒到極點會變成水一樣。陰厥的症狀是畏寒、肢體冰冷、腹痛、嘔吐、腹瀉、身體顫抖、不渴、脈象沉細無力。這屬於陰寒之氣逆行,只有陰氣而無陽氣,所以稱為陰厥。吳云峰說,陰厥的人通常體內有寒氣,可能是吃了寒涼的食物,或是感染了寒邪,也可能是因為生病後大量出汗或腹瀉,導致體寒厥冷。他們會感到疲倦、嗜睡、不渴、臉色蒼白、尿液清白、脈象沉細遲緩。突然間會變得煩躁不安,想要坐在冰冷的水井中,這就是陰氣到達極點而發作躁狂,陰氣枯竭如同陽氣一樣。
臟厥的症狀,張仲景說,傷寒患者脈象微弱且發作厥逆,持續七到八天,皮膚冰冷,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安寧,這就是臟厥。這種病人必定會感到心腹疼痛,臟厥的患者最終會死亡,因為陽氣已經耗盡。蛔厥的症狀,病人會吐出蛔蟲,並且會時而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寒氣侵犯了臟腑,蛔蟲爬到橫膈膜導致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吃東西後會嘔吐,再次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爬出來。
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成無己云。蛔厥雖厥而煩。蛔吐已則靜。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臟寒胃虛。故宜與烏梅丸。溫臟安蛔。此仲景之論厥也。至於《內經》論厥則不同。以猝然倒僕。昏冒不知人。手足冰冷。色脫口噤。狀若中風。但無歪斜搐搦之異。
夫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景岳云。凡厥之將作。則寒熱麻痹。必先由手足而起。卒然仆倒。手足冰冷。面色不澤。昏冒不知。牙關緊閉。或六脈沉伏。狀若中風。而無痰聲搐搦之異。
【脈】凡傷寒陽厥。脈沉有力。陰厥脈沉無力。李士材云。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臟厥脈微而厥。寸口脈沉實滑大。為痰氣食厥諸有餘之證。微濡而弦。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證。大小無常為屍厥。沉細無力為蛔厥。浮大者風。緊細者寒。芤數暑熱。促急瘴濕。澀滯血逆。無脈脫元。
白話文:
人若有蛔蟲,就會自己吐出。蛔厥的人,用烏梅丸主治。成無己說,蛔厥雖然昏厥,但會感到煩躁不安。蛔蟲吐出後,就會平靜下來,不像臟厥那樣躁動不安。病人臟寒胃虛,所以要用烏梅丸溫暖臟腑,安撫蛔蟲。這是仲景論述厥的觀點。至於《內經》論述厥則不同,認為突然倒地昏迷,不認得人,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口緊閉,狀似中風,但沒有歪斜抽搐等異常。
厥就是氣血衰敗混亂的意思。景岳說,凡是厥症將要發作,都會先出現寒熱麻痺,從手腳開始。突然倒地,手腳冰冷,面色無光澤,昏迷不醒,牙關緊閉,或者六脈沉伏,狀似中風,但沒有痰聲抽搐等異常。
脈象方面,凡是傷寒陽厥,脈沉有力;陰厥脈沉無力。李士材說,陰厥脈沉弱,指甲青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溫。臟厥脈微弱,寸口脈沉實滑大,是痰氣食厥等有餘證;微濡而弦,是陰陽虛厥等不足證;脈象大小不一,是屍厥;沉細無力,是蛔厥;脈浮大是風;緊細是寒;虛數是暑熱;促急是瘴濕;澀滯是血逆;無脈是元氣脫落。
【治】陽厥厥微則熱亦微。宜四逆散。(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厥甚熱亦甚。宜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中寒陰厥。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寒厥三建湯(川烏、附子、天雄、生薑水煎。)加人參。熱厥人參白虎湯。(榮齋按。《內經》的論厥。著重是在元氣。
白話文:
陽厥初期症狀輕微,發熱也不明顯,應該服用四逆散,由柴胡、芍藥、枳實、甘草組成。如果厥症嚴重,發熱也明顯,應該服用承氣湯或三黃石膏湯。如果是因寒邪導致的陰厥,症狀輕微者服用理中湯,嚴重者則服用四逆回陽等湯。寒厥可以用三建湯治療,由川烏、附子、天雄、生薑水煎而成,再加人參。熱厥則服用人參白虎湯。
所以熱厥當補陰。寒厥當補陽。《傷寒》的論厥。辨在邪氣。所以寒厥宜溫。熱厥宜清。甚至可以攻下。這裡是根據《傷寒論》而辨證施治的。)蛔厥理中湯。加烏梅炒花椒。煎厥因於煩勞過度。陽氣外張。陰精內竭者。宜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龜版。因於元氣虛衰。不能收攝陰火。
而昏昧卒僕發厥。脈軟數者。宜黃耆人參湯(人參、黃耆、生地、麥冬、五味子、天冬、黃柏、炙甘草。)薄厥因大怒則形氣絕。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宜犀角地黃湯。加消瘀降氣之品。或八味順氣散(人參、白朮、青皮、陳皮、茯苓、白芷、烏藥、甘草。)痰厥者。忽然氣悶痰鳴。
白話文:
因此熱厥應該補陰,寒厥應該補陽。《傷寒論》論述厥證,重點在於辨別邪氣。所以寒厥宜溫,熱厥宜清,甚至可以攻下。這裡是根據《傷寒論》而辨證施治的。蛔厥用理中湯,加入烏梅炒花椒。煎厥是由於過度勞累,陽氣外泄,陰精內虛導致,宜用六味地黃湯加入知母、黃柏、龜版。因為元氣虛衰,不能收攝陰火所致。
昏迷突然發作厥證,脈象軟而數,宜用黃耆人參湯(人參、黃耆、生地、麥冬、五味子、天冬、黃柏、炙甘草)。薄厥是因為大怒導致氣血逆亂,血氣上涌,使人昏厥,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入消瘀降氣的藥物。或者用八味順氣散(人參、白朮、青皮、陳皮、茯苓、白芷、烏藥、甘草)。痰厥者,忽然氣悶痰鳴,……
吐涎肢冷。脈見沉滑。重者不醒。為痰中。輕者漸醒為痰厥。宜導痰湯。(製半夏、制南星、枳實、茯苓、陳皮、甘草、姜。)或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屍厥因冒犯不正之氣。如登塚入廟。吊死問喪。猝中惡氣。忽然肢冷口噤。昏暈妄言。則為屍厥。治以蘇合香丸。薑汁調灌之。
更宜醋炭薰鼻即醒。氣厥之證有二。氣虛氣實。皆能為厥。實則形氣憤然。卒倒肢冷。口無涎沫。其脈沉弦或伏。治宜順氣調肝。四磨飲。烏藥順氣湯之類。與中風身溫多痰涎者大異。虛則形氣索然。色青脈弱。肢體微冷。治當大補元氣。如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皆可選用。
白話文:
患者出現吐口水、四肢冰冷的症狀,脈象沉而滑,嚴重者昏迷不醒,屬於痰濁阻礙心神,輕者逐漸清醒,屬於痰厥。應該使用導痰湯,方劑包括制半夏、制南星、枳實、茯苓、陳皮、甘草、薑。也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屍厥是由於受到不正之氣侵犯所致,例如去墳墓、進廟宇、吊唁死人、參加喪禮、突然受到惡氣侵襲等,導致四肢冰冷、口緊閉、昏迷、胡言亂語。治療方法是使用蘇合香丸,用薑汁調和後灌服。
更應該用醋炭薰鼻子,可以使患者立即清醒。氣厥的症狀分為氣虛和氣實兩種,都可以導致厥症。氣實表現為形氣充盈,突然倒地、四肢冰冷、口無口水,脈象沉弦或伏,治療方法是順氣調肝,可以使用四磨飲、烏藥順氣湯等方劑。這與中風患者身體溫熱、痰涎較多的表現截然不同。氣虛則表現為形氣虛弱,面色蒼白、脈象微弱、肢體微冷,治療方法是補益元氣,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方劑。
血厥之證亦有二。血逆血脫。皆能為厥。逆則因產後適有恚怒而見者。血從氣逆。必先調氣。與薄厥相似。氣行則血亦行。重者、宜桃仁承氣湯。血脫如大吐大崩。或產後惡露過多不止。則氣隨血散。卒僕無知。宜先掐人中。或燒醋炭。以收其氣。急服獨參大劑。血脫益氣之法也。
(榮齋按。血逆而厥。可用白薇湯。——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水煎服。)因醉得者為酒厥。宜葛花解酲湯。因飽得者為食厥。如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惱怒。食填胸中。胃氣不行。須臾厥逆。名曰食厥。證必昏迷不醒。肢不能舉。氣口脈形急大。
白話文:
血厥的兩種證型
血厥的證型也有兩種,分別是血逆和血脫。這兩種情況都能導致厥症。
血逆是指產後由於情緒激動、生氣等原因,導致血液逆流上衝,而出現的厥症。這種情況與薄厥相似,血液逆流是由於氣逆所致,因此需要先調氣。氣行則血亦行,若病情嚴重,則應服用桃仁承氣湯。
血脫是指大量吐血、出血、產後惡露過多不止等情況,導致血液大量流失,氣隨血散,造成昏迷不醒的厥症。這種情況需要先掐人中,或燒醋炭,以收其氣,並立即服用大量的人參,以益氣止血。
**榮齋按:**血逆而厥者,可用白薇湯治療。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酒厥是指因飲酒過度而造成的厥症,應服用葛花解酲湯治療。
食厥是指因飲食過飽或飲食後受寒著惱,導致胃氣不暢,而出現的厥症。這種情況會造成昏迷不醒,肢體無力,氣口脈形急大。
或沉伏為辨。先以鹽湯探吐。吐不出者危。再以和平消導治之。如二陳湯加枳、樸、楂、曲。又有男女交接而厥脫者。多致不救。男子名脫陽。宜參附湯加鹿茸。其死後陽事不倒。女子名脫陰。宜參附湯。合龜鹿二仙膠。或夢中遺泄而脫者。名脫元。其陽必舉。精必遺泄。形容猶帶喜笑。
體溫者。宜參附湯。加熟地。急煎灌救之。體冷則不治矣。
【秀按】《內經》所謂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必肢冷脈沉微數。或雖數無力。然似熱非熱之證尤多。故凡手足逆冷。而脈證無實熱者。即寒厥也。宜益元湯。附子理中湯。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必先多熱。脈沉滑而數。畏熱喜冷。或煩躁便閉。形證多昏冒。因乘醉入房。濕熱下陷。
白話文:
如果有內伏的情況來辨別,首先用鹽水催吐,如果吐不出來就很危險了。接着再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比如二陳湯加上枳實、厚朴、山楂、神曲。另外,有男女在性交過程中出現暈厥脫證的情況,多數無法救治,男性稱爲脫陽,應該用參附湯加上鹿茸。死後如果陽具不倒,女性稱爲脫陰,應該用參附湯加上龜鹿二仙膠。還有的是在夢中遺精而導致脫證,稱爲脫元,這種情況會有陽舉和遺精的現象,並且面容帶有喜笑的表情。
對於體溫正常的人,應該用參附湯加上熟地,趕快煎煮灌服來急救,如果是身體冰冷則無法救治了。
根據秀的註解,《內經》所說的陽氣在下部衰弱,就會形成寒厥,必定會出現四肢冰涼脈象沉細或微數,或者雖然脈數但無力。然而,看似發熱但並非真正發熱的情況也很多。所以凡是手腳冰冷,而且脈象和症狀沒有實熱的情況,就是寒厥,應該使用益元湯或附子理中湯。陰氣在下部衰弱則會形成熱厥,必定先是發熱較多,脈象沉滑而數,怕熱喜歡冷,或者煩躁便祕,症狀多呈現昏迷狀態,因爲醉酒後進行房事導致溼熱下陷。
酒氣慓悍。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水漸涸。令人發厥。宜壯水之主。六味地黃湯。以足三陽起於足趾之端。足三陰聚於足心之下。故熱厥必從足下始。而陰虛之病。足心多熱也。寒厥必起於足五趾。而上行於膝。所以陽虛之病。四肢多不溫也。故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合王太僕壯水之主。
以制陽亢。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也。《經》云。血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者暴死。又云。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或曰腎厥。沈又彭云。厥證卒倒。是下氣逆上之病。《經》云。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言氣復返於下。非散而復聚之謂。首章言病狀。次章言病因。
白話文:
酒氣過於剛猛,腎水逐漸衰弱,陽氣獨強,陰水漸漸乾涸,容易讓人昏厥。應該以滋補腎水的藥物為主,例如六味地黃湯。因為足三陽經從足趾末端開始,足三陰經匯聚於足心下方,所以熱厥必定從腳底開始,而陰虛的病人腳心通常會很熱。寒厥必定從足五趾開始,向上蔓延至膝蓋,所以陽虛的病人四肢通常不溫暖。因此,寒厥需要補陽,熱厥需要補陰,這正是王太僕主張滋補腎水的道理。
利用滋補腎水的方式來制止陽氣過盛,增強火氣的來源,以消除陰氣虧虛的病症。《經》書上說,血氣一起往上走就會導致大厥,厥證會突然死亡。又說,內氣失調而導致昏厥,就會變成瘖痱,這是腎虛的表現。有人說這是腎厥。沈又彭認為,厥證突然昏倒,是下氣逆上導致的疾病。《經》書上說,氣能回歸到下方就會活命,無法回歸就會死亡。這裡所說的氣回歸下方,不是指散開後再聚集,而是指氣下降到原本應該在的位置。文章第一段描述了病狀,第二段描述了病因。
一由於腎。一由於肝也。《經》言內奪。病發於腎。腎臟藏精。即真陰也。而真陽亦寓矣。腎絡上挾舌本。陽喜升浮。藉陰涵吸。若內奪其精。則陽氣無依。升浮於上。涎隨氣逆。填塞舌絡。故舌瘖不能言。陽氣既升而下焦存陽必微。故足痱不能履。倘能絕欲戒怒。猶未至大厥也。
《經》云。大怒病發於肝也。肝為風木之臟。性最喜升。其絡循喉嚨之後。上至巔頂。精血足則肝陽有所附。雖怒亦不至大厥。惟精血衰少之人。失於涵蓄。肝陽本自易動。怒則勃然而上。通身之氣血隨之。則下焦之氣脫矣。故卒倒。上焦之氣壅矣。故不言。是名大厥。又名暴厥。
白話文:
舌頭僵硬說不出話,腳底發麻站不穩,這是因為腎精虧損,陽氣上浮,導致舌絡阻塞;而腳底發麻則是因為下焦陽氣不足。若能戒色抑怒,尚不至於昏迷。
昏迷不醒,這是因為肝火旺盛,肝陽上衝,導致氣血逆亂。尤其是精血不足的人,肝陽容易失控,怒火攻心,氣血上衝,造成下焦氣虛,上焦氣壅,所以昏迷不醒,又稱為暴厥。
此解甚是。吳云峰云。蛔厥者。其人素有食蛔在胃。又犯寒傷胃。或飢不得食。蛔求食而上攻。或外感證。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以致胃氣虛寒。蟲上入膈。舌乾口燥。漱水不欲咽。煩躁昏亂。手足逆冷。不省人事。甚至吐蛔。宜理中安蛔湯(人參、白朮、茯苓、炒川椒、烏梅、生薑。
)治之。勿用甘草。勿食甜物。蓋蛔蟲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靜。得辛則伏故也。亦有食填太陰。脘腹痛而吐蛔者。溫中化滯為宜。厥證身溫汗出。入腑者生。身冷唇青。入臟者凶。如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紅赤者生。青黑者死。或醒或未醒。或初病。或久病。
白話文:
這個解釋非常正確。吳雲峰說,蛔厥的病人,本身就常有蛔蟲在胃中,又因受寒傷了胃,或者因飢餓而無法進食,蛔蟲因飢餓而上攻,或者因外感疾病不應該發汗卻誤發了汗,導致胃氣虛寒,蟲子向上進入膈膜,舌頭乾燥口渴,漱口卻不想吞咽,煩躁昏亂,手腳逆冷,神志不清,甚至吐出蛔蟲。應該服用理中安蛔湯(人參、白朮、茯苓、炒川椒、烏梅、生薑)治療。不要使用甘草,也不要吃甜食,因為蛔蟲遇甘則動,遇苦則安,遇酸則靜,遇辛則伏。
也有一些人因飲食過飽損傷了脾胃,脘腹疼痛而吐出蛔蟲,則應該溫中化滯治療。蛔厥症狀中,如果身體溫暖且出汗,表示蟲子進入腸腑,預後較好;如果身體冰冷,嘴唇發青,則表示蟲子已進入臟腑,預後凶險。如果手冷超過肘部,腳冷超過膝蓋,則會死亡;如果指甲呈現紅赤色,則預後較好;如果呈現青黑色,則會死亡。病人可能會清醒或昏迷,可能剛患病或已經患病很久。
忽吐出紫紅色痰涎者死。如口開手撒。五臟絕症已見一二。惟大劑參耆。兼灸氣海丹田。間有得生者。
【廉勘】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惟厥症返魂丹(方見前)可以統治諸厥。邵新甫云。大抵雜證變生之厥。與傷寒門所載者有間。想是證氣血日偏。陰陽一併而成。譬如風雷之猛烈鬱極而發也。若發而漸復者。猶可轉危為安。若發而轉逆者。必至直拔根荄乃已。斯存亡之機。
在乎命臟之盈虧耳。考方書之名目不一。致病之因由亦繁。大抵可吐者。如痰食填塞於胸中。用瓜蒂散之類。及燒鹽探引方法。可清可折者。如厥陰壯火升逆而無制。用玉女煎。及宣明龍薈丸法。可開可降者。如氣厥薄厥。而形氣暴絕。五磨飲子。及菖蒲酒法。穢濁蒙邪。而昏亂無知。
白話文:
如果突然吐出紫紅色痰,那就凶多吉少,如同口張開手撒開一般,五臟已經出現了絕症的跡象。只有用大量的參、耆,並且配合灸氣海、丹田,才能偶爾救回來。
厥症是指從下往上逆行的病症,可以用厥症返魂丹來治療。邵新甫說,一般來說,雜證變化而成的厥症,和傷寒門中記載的厥症有所不同,可能是由於氣血日漸偏虛,陰陽失衡而造成的,就像風雷猛烈到極點突然爆發一樣。如果發作後逐漸恢復,還有轉危為安的機會。如果發作後病情逆轉,就必須直接拔除病根才能停止。生死存亡的關鍵,在於命臟的盈虧。
考查方書中的名稱,不盡相同,致病的原因也很多。一般來說,可以吐出來的,比如痰食堵塞在胸中,可以用瓜蒂散等藥物,以及燒鹽探引的方法治療。可以清熱折火的,比如厥陰壯火上升逆行而失控,可以用玉女煎等藥物,以及宣明龍薈丸的方法治療。可以開竅降氣的,比如氣厥、薄厥,而形氣突然消失,可以用五磨飲子等藥物,以及菖蒲酒的方法治療。穢濁蒙蔽邪氣,而昏亂不知,可以用……。
有牛黃至寶丹。及蘇合香丸之兩法。飛屍卒厥。先宜酒醋以引導。並可按穴而施針法及灸法。若從虛而論者。如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或謂風厥。有地黃飲子之通攝下焦法。煩勞陽張。令人煎厥。有人參固本丸。加入金箔方。血厥而陽騰絡沸。參乎從陰從陽法。色厥而精脫於下。
急與大劑挽元法。腎厥宗許學士椒附以通陽。蛔厥有仲景之安蛔法。陽極用救陰峻劑。陰極有扶陽方法。種種規模。已屬全備。參考葉案中自明。香岩於是證獨重在肝。蓋肝者將軍之官。善於他臟者也。要知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痰生。遂火沸風旋。神迷魂蕩。無所不至矣。
白話文:
治療飛屍卒厥,可使用牛黃至寶丹或蘇合香丸。先用酒醋引導,並可針灸。若因虛弱導致的厥症,如內虛導致的厥症,稱為瘖痱或風厥,可用地黃飲子通攝下焦。煩勞陽氣過盛導致的厥症,可用人參固本丸加入金箔。血虛導致的厥症,要根據陰陽虛實情況選擇治療方法。腎虛導致的厥症,可用椒附通陽。蛔蟲導致的厥症,可用仲景的安蛔法。陽氣過盛時要救陰,陰氣不足時要扶陽。各種治療方法都已完備,可参考葉案中自明。香岩认为此病症的关键在于肝,因为肝为将军之官,能影响其他脏腑。肝气逆乱会导致其他气机逆乱,进而痰生,引发火沸风旋,神魂迷乱,无所不至。
若犯於上者。不免凌肺爍液。有麥門冬湯。及瓊玉膏之補金柔製法。若犯於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子去朮。加木瓜、薑、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湯。加人參。為補胃凝肝法。若震及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牡之屬。為緩急重鎮法。若挾少陽之威。而乘巔搖絡者。
用羚角、鉤藤、玄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本臟自病。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益體宣用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復脈減辛、味、復入雞子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於痿厥之法。尤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
白話文:
如果病症影響到肺部,導致肺氣受損,津液損耗,可用麥門冬湯、瓊玉膏等滋陰柔補的方法治療。如果病症影響到脾胃,導致嘔吐、腹脹,可用六君子湯去掉了蒼朮,再加入木瓜、生薑、芍藥等,以及附子粳米湯加人參來補益脾胃,固護肝臟。如果病症影響到心脾,導致心悸、消瘦,可用甘麥大棗湯配合龍牡等藥物,緩解心悸,鎮定心神。如果病症受少陽之氣影響,導致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可用羚羊角、鉤藤、玄參、連翹等藥物清熱熄風,疏通經絡。如果臟腑本身有病,導致氣血失調,可用椒、梅、桂、芍等藥物益氣補血,宣通氣血。如果因為母臟虛弱而影響到子臟,可用三才湯,配合龜甲、磁石,以及復脈湯去辛味,加入雞蛋黃等藥物,以安撫母臟,滋養子臟。至於治療痿厥的方劑,更是神奇,採用血肉、介殼類藥物,將湯劑製成膏劑。
謂其力味著實。填隙止厥最速。此豈非補前人之未備。開後學之法門者乎。參閱葉案者。幸毋忽諸。朱遂生云。按吳氏所謂冷如冰。熱如火。乃厥逆之厥。若《經》所謂大厥、薄厥、陽厥、風厥、陰厥、屍厥等類。治法宜通陰納陽。降氣鎮肝。開竅行血滌痰。王氏婦、病氣厥。
昏不知人。腿強直。兩臂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脈不得診。用鐵落飲。和紫金錠。灌之立愈。二年中、連發三次。如法治之皆效。乙己歲臘月十有一日三句鍾。沙氏婦突患奇病。骨如播鼓。動搖不已。二三人力不能持。言語迷離。自雲頭為人竊去。在九里以外。叩魂送祟者紛紛然。
白話文:
說它藥力與味道確實有效,填補空缺、止住厥逆最快。這不正是補全前人未曾記載、為後學者打開法門嗎?參閱葉氏案卷者,務必不要忽略這些內容。朱遂生說,按吳氏所言,冷如冰、熱如火,指的是厥逆之厥,而《經》中所說的大厥、薄厥、陽厥、風厥、陰厥、屍厥等類,則應以通陰納陽、降氣鎮肝、開竅行血滌痰的方法治療。王氏婦人生病,患氣厥,昏迷不醒,雙腿僵硬,雙臂時而向上、時而向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脈象摸不到,用了鐵落飲和紫金錠灌服,立刻痊癒。兩年內連續發作三次,都用這種方法治療,皆有效。乙己年臘月十一月初三,沙氏婦突然患了怪病,骨頭像是敲鼓般地晃動不停,兩三人合力都無法扶住,言語含糊不清,自己說頭被人偷走了,在九里之外,許多人紛紛為她做法事、驅邪。
診之脈如平人。因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足厥陰逆傳手厥陰。則風邪上乘心包而竅閉。用鐵錘燒赤淬水。煎鉤藤、芍藥。和紫金錠、一枚灌之。移時神清。而形不復搖動矣。此亦厥病之類也。
【榮齋按】寒厥用四逆湯,熱厥用四逆散,研究《傷寒論》者皆知之;不過二者的辨證怎樣?辨證的關鍵何在?則大有研究價值。前賢成無己、喻嘉言、陸定圃等,都有深湛的辨證經驗,茲摘要介紹於下。成無己說:「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喻嘉言說:「凡傷寒病初得發熱,煎熬津液,鼻乾、口渴、便秘,漸至發厥者;不問而知為熱也。若陽證忽變陰厥者,萬中無一。蓋陰厥得之陰證,一起便直中真陰經,唇青面白,遍體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則人事了了;與傷寒傳經之熱邪,轉入轉深,人事昏惑者,萬萬不同。
白話文:
病人脈象如同常人,卻出現頭昏眼花,這是因為肝風所致。足厥陰經的病氣逆傳至手厥陰經,導致風邪上犯心包,造成心神閉塞。可以用燒紅的鐵錘淬水,煎煮鉤藤、芍藥,再加入一枚紫金錠,一起灌服。過了一段時間後,病人神志清醒,身體也不再搖晃。這也是一種厥病。
」陸定圃說:「厥有陰陽二症,李士材謂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余謂陰證似陽,未可以脈沉弱指甲青冷為憑;凡證見煩躁欲裸形,或欲坐臥泥水中,舌苔淡黃,口燥齒浮,面赤如微酣,或兩顴淺紅,遊移不定,言語無力,納少胸悶,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復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不熱,或反覺冷,或身熱反欲得衣;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穀;脈沉細、或浮數,按之欲散,亦有浮大滿指,而按之必無力。是宜溫熱之劑,藥須涼服,從其類以求之也。
」以上三家學說,前兩家分辨陰厥與陽厥的不同點;後一家則把陰證似陽的陰厥證,從疑似之間找出問題,同中求異,辨別得極為精審。關於色厥,毛退之《中西醫話》載:「色厥者,其人本虛,偶因奇遇,而悉力勉為者有之;或因相慕日久,而縱竭情欲者亦有之;故於事後,則氣隨精去,而暴脫不反。
白話文:
陸定圃對陰厥與陽厥的論述
陸定圃說:「陰厥和陽厥是兩種不同的病症,李士材認為陰厥的脈象沉弱,指甲青冷;陽厥的脈象沉滑,指甲紅溫。我認為陰證有時會表現出像陽證的症狀,不能單憑脈象沉弱、指甲青冷來判斷。
凡是出現以下症狀的,很可能是陰證似陽:
- 煩躁不安,想要脫光衣服,或想要坐臥在泥水中
- 舌苔淡黃,口乾舌燥,牙齒浮動
- 面色發紅,像微醉一樣,或兩顴出現淺紅,位置不定
- 說話無力,食慾不佳,胸悶
- 口渴想喝水,或喉嚨痛想要喝水,但喝到嘴邊卻又喝不下去
- 表面雖然發熱,但用力按壓卻不熱,甚至覺得冷,或身體發熱卻想要蓋衣服
- 兩腳必定冰冷
- 小便清澈,大便清稀
- 脈象沉細,或浮數,按下去感覺要散掉,也有可能是浮大滿指,但按下去卻沒有力氣。
這些症狀都屬於陰證似陽,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而且藥物要涼服,才能對症下藥。」
三家學說之比較
以上三家的學說,前兩家主要區分陰厥和陽厥的不同點,而陸定圃則針對陰證似陽的陰厥症狀,從疑似之間找出問題,同中求異,辨別得非常精細。
毛退之關於色厥的論述
關於色厥,毛退之在《中西醫話》中記載:「色厥指的是患者原本體虛,偶爾因為特殊情況,過度努力,或是因為長久思念某人,而耗盡精力,導致精氣隨之散失,最終猝死。」
」但我認為這是「色脫」,由於它的原因是「氣隨精去」,所以證見「暴脫不反」而不是「厥逆」現象。另有一種不即病而病此者,各家醫書認為這是:「精去於頻,而脫於漸,每多於房欲兩三日之後,方見此證。但因其病不在即,故不以為此病,兼人多諱此,而不知中年之後,多有因此而病者;是即所謂色厥也。
奈時師不能察,而每以中風斃之耳!凡治此者,單以培養命門,或水或火,當以參耆峻補元氣,熟地、當歸、肉蓯蓉、杞子填補真陰。」這與廉臣先生所說「急與大劑挽元法」是後先一轍的。至於屍厥,古法皆以蘇合香丸為治,而沈奉江有一則經驗治法,載在《醫驗隨筆》;「南門外某姓,病屍厥七日,僵臥於床,口噤,目瞪,神呆。醫用香開,又服制雄丹,不效;皆云:疾不可為也。
白話文:
不過我認爲這是“色脫”,因爲它的原因是“氣隨精泄”,所以症狀表現爲“突然脫陷無法恢復”而不是“厥逆”。還有一種情況不是立即發病而是後來纔出現這種症狀的,各醫書認爲這是:“精液頻繁流失,逐漸導致脫陷,通常在性生活後的兩三天才出現這種症狀。但由於病症不是立即顯現,所以人們不認爲這是病,加上很多人對此諱莫如深,卻不知道中年後,很多人因此而患病;這就是所謂的色厥。
可惜當時醫生未能察覺,常常誤以爲是中風致死!凡是治療這種情況,單靠培養命門,不論是用補腎水還是腎火的方法,都應當用人參、黃耆等大力補充元氣,用熟地、當歸、肉蓯蓉、枸杞來填補真陰。”這與廉臣先生所說的“緊急使用大劑量挽救元氣的方法”是先後一致的。至於屍厥,古法都是用蘇合香丸來治療,而沈奉江有一個經驗療法,記載在他的《醫驗隨筆》中:“南門外某人,患屍厥七天,僵臥在牀上,口緊閉,目光呆滯,神情呆傻。醫生用芳香開竅藥,又服用制雄丹,都沒有效果;都說這病沒法治了。”
先生為擬一方,用:牛黃、珠粉、牙皂、雄精、菖蒲等品,一劑神清能言,再劑而愈。」為治療屍厥開闢了另一個法門,是值得珍視的。
白話文:
先生為您配製了一個藥方,使用了牛黃、珍珠粉、牙皁、雄精、菖蒲等藥材,服用一劑後精神清爽且能說話,再服一劑就痊癒了。這為治療屍厥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是非常值得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