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37)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37)

1. 第六節·滋補劑

清燥養營湯,滋陰潤燥法,俞氏經驗方,載吳又可《溫疫論》

鮮生地(五錢至八錢),知母(三錢),歸身(一錢),新會皮(錢半),生白芍(二錢至三錢),花粉(三錢),生甘草(八分),梨汁(兩瓢沖)

【秀按】吳氏謂數下後。兩目加澀。舌肉枯乾。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緣其人陽臟多火。重亡津液而陰虧也。故君以地、芍、歸、甘。養營滋液。即臣以知母、花粉。生津潤燥。佐以陳皮運氣疏中。防清滋諸藥礙胃滯氣也。使以梨汁。味甘而鮮。性涼質潤。醒胃氣以速增津液也。此為滋營養液。潤燥清氣之良方。

阿膠黃連湯,滋陰清火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味

陳阿膠(錢半烊沖),生白芍(二錢),小川連(六分蜜炙),鮮生地(六錢),青子芩(一錢),雞子黃(一枚)先煎代水。

【秀按】手少陰心主血。中含熱氣。故《內經》云。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凡外邪挾火而動者。總屬血熱。其症心煩不寐。肌膚枯燥。神氣衰弱。咽乾溺短。故君以阿膠、生地。滋腎水而涼心血。(阿膠必須真陳、庶不礙胃、生地用鮮、庶不凝陰。)但少陰只有熱氣。能溫血而不致灼血。

若挾肝膽之相火。激動心熱。輕則咽乾心煩。欲寐而不能寐。重則上攻咽喉而為咽痛。下奔小腸而便膿血。故臣以白芍配芩連。酸苦泄肝以瀉火。而心熱乃平。白芍合生地。酸甘化陰以滋血。而心陰可復。妙在佐雞子黃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氣以滋心陰。此為潤澤血枯。

分解血熱之良方。

阿膠雞子黃湯,滋陰熄風法,俞氏經驗方

陳阿膠(二錢烊沖),生白芍(三錢),石決明(五錢杵),雙鉤藤(二錢),大生地(四錢),清炙草(六分),生牡蠣(四錢杵),絡石藤(三錢),茯神木(四錢),雞子黃(二枚),先煎代水

【秀按】血虛生風者。非真有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瘲。類似風動。故名曰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溫熱病末路多見此症者。以熱傷血液故也。方以阿膠,雞子黃為君。取其血肉有情。液多質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風。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則酸甘化陰以柔肝。

一則以木製木而熄風。然心血虛者。肝陽必亢。故佐以決明、牡蠣。介類潛陽。筋攣者絡亦不舒。故使以鉤藤、絡石。通絡舒筋也。此為養血滋陰。柔肝熄風之良方。

【廉勘】阿膠雞子黃二味。昔吾老友趙君晴初。多所發明。試述其說曰。族孫詩卿婦患肝風症。周身筋脈拘攣。神志不昏。此肝風不直上巔腦而橫竄筋脈者。余用阿膠、雞子黃、生地、制首烏、女貞子、白芍、甘草、麥冬、茯神、牡蠣、木瓜、鉤藤、絡石、天仙藤、絲瓜絡等。出入為治。

白話文:

第六節·滋補劑

清燥養營湯,滋陰潤燥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記載在吳又可的《溫疫論》中。

藥方:鮮生地(五錢到八錢),知母(三錢),熟地黃(一錢),陳皮(一錢半),生白芍(二錢到三錢),花粉(三錢),生甘草(八分),梨汁(兩瓢水沖泡)。

【註解】吳氏認為,服用藥物後,如果出現眼睛乾澀、舌頭乾燥、唾液不足、嘴唇乾裂等症狀,是因為陽氣過盛,耗損津液,導致陰虛。因此,方中以生地、白芍、熟地黃、甘草滋養營氣、滋陰養液;再用知母、花粉生津潤燥;用陳皮運化氣血,防止滋陰藥物阻礙脾胃;用梨汁,因為梨汁甘甜鮮美,性涼質潤,可以醒脾胃,加快津液的生成。此方為滋養營氣、潤燥清熱的良方。

阿膠黃連湯,滋陰清火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在仲景方的基礎上加味而成。

藥方:陳阿膠(一錢半,烊化沖服),生白芍(二錢),蜜炙黃連(六分),鮮生地(六錢),黃芩(一錢),雞蛋黃(一個),雞蛋黃先煎煮,用其湯汁代替水煎煮其他藥材。

【註解】心經屬少陰,主血,內含熱氣。《內經》說,少陰經上部的熱氣,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凡是外邪夾雜火熱而引起的疾病,都屬於血熱。其症狀包括心煩失眠、皮膚乾燥、精神萎靡、咽喉乾燥、小便短少等。因此,方中以阿膠、生地滋養腎陰,清熱涼血。(阿膠必須使用陳久者,以免損傷脾胃;生地用鮮品,以免凝滯陰氣。)少陰經的熱氣,只是溫熱之氣,能溫煦血液,不會灼傷血液。

如果夾雜肝膽的相火,導致心火旺盛,輕則咽喉乾燥、心煩、想睡卻睡不着;重則熱邪上攻咽喉,導致咽喉疼痛,熱邪下注小腸,導致便血。因此,方中以白芍配伍黃芩、黃連,酸苦味瀉肝火,平息心熱;白芍配合生地,酸甘化陰,滋養心血。妙在佐以雞蛋黃,其色赤入心,正中有孔,可以通達心氣,滋養心陰。此方為潤澤血液、清熱解毒的良方。

阿膠雞子黃湯,滋陰熄風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

藥方:陳阿膠(二錢,烊化沖服),生白芍(三錢),石決明(五錢,研磨),鈎藤(二錢),鮮生地(四錢),炙甘草(六分),生牡蠣(四錢,研磨),絡石藤(三錢),茯神(四錢),雞蛋黃(兩個),雞蛋黃先煎煮,用其湯汁代替水煎煮其他藥材。

【註解】血虛生風,並不是真的有風邪,而是因為血液不足不能濡養筋脈,導致筋脈拘攣,伸縮不利,因此手足抽搐,類似風動,故稱內虛暗風,也稱為肝風。溫熱病後期常出現這種症狀,是因為熱邪傷及血液所致。方中以阿膠、雞蛋黃為主藥,因為它們具有滋養血液的功效,可以滋養血液,熄滅肝風。輔以白芍、甘草、茯神,一方面酸甘化陰,柔肝;一方面用木類藥物治療肝風。心血虛弱,肝陽必然亢盛,因此佐以石決明、牡蠣,它們具有潛降肝陽的作用。筋脈拘攣,經絡也不通暢,因此加入鈎藤、絡石藤,以通絡舒筋。此方為養血滋陰,柔肝熄風的良方。

【考證】阿膠雞子黃兩味藥,以前我的老朋友趙君晴先生,多有發明,茲將其論述如下:他的族孫詩卿的妻子患有肝風症,周身筋脈拘攣,神志清醒,這是肝風沒有直上頭頂,而是橫竄筋脈所致。我用阿膠、雞蛋黃、生地、制首烏、女貞子、白芍、甘草、麥冬、茯神、牡蠣、木瓜、鈎藤、絡石藤、天仙藤、絲瓜絡等藥,反覆調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