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16)
第九章·傷寒夾證 (16)
1. 第十六節·產後傷寒
【因】產婦始生。氣血俱虛。外失衛護。內無主持。最宜調養。設受風寒。豈非難治。故產後傷寒。邪得以深入。非比尋常傷寒。內有鬱熱。與邪相拒。循經漸入之緩也。產後傷風。腠理空虛。風邪得以留戀。非若尋常傷風。元氣壯盛。邪易解散。自無留邪致損之患者不同。
【證】證狀多與妊娠同。茲不復贅。
【脈】傷寒脈緊。產後傷寒脈必緊細。傷風脈浮。產後傷風。脈必空浮。
【治】寒宜溫中達邪。俾中氣溫。而寒自散。風宜扶元托表。俾元氣充。而風自解。若血氣大虛。生陽不振。雖大溫大補。不能破其範圍。大抵產後血虧挾滯。營氣不能布護。寒邪得以直入衝任。惡寒無汗。發熱不休。脈緊細澀者。主以建中湯。(當歸三錢、赤芍錢半。肉桂一錢。
)無汗加炒黑荊芥。腹痛加炒焦砂糖。產後衛氣空虛。腠理不密。風邪得以留戀經中。故惡風無汗。發熱不休。脈浮軟者。主以玉屏風散。(炒黃耆、炒白朮各三兩、防風一兩五錢、砂糖炒黑為散、水煎五錢服)產後氣血兩虛。風寒得以傷之。故發熱無汗。而惡風寒。脈浮澀者。
主以疏風芎歸散。(當歸三兩、人參、川芎、紫蘇、葛根各一兩五錢、砂糖炒黑為散、生薑兩片、蔥白三枚水煎。)產後冒風。手足煩熱。面赤氣喘。脈浮數者。主以人參竹葉湯。(人參錢半、竹葉三錢、防風錢半、甘草、桔梗各八分。)產後冒風留戀不解。風熱陷入少陽。
身熱煩渴。時作時止。脈弦數者。主以黃龍湯(人參錢半、柴胡八分、黃芩甘草各錢半)產後傷寒身熱。惡露為熱搏不下。煩悶脹喘狂言者。抵當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傷寒小產。惡露不行。腹脹煩悶欲死。大黃挑仁湯(朴硝、大黃等分末之、每一錢或二錢、桃仁去皮尖碎之、濃煎湯調下。
)以通為補、此皆龐安常之法也。
【秀按】陶節菴治產後傷寒十餘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乾嘔汗出。以陽旦湯。(即桂枝湯倍桂枝、加附子。)產後亡津液。大便多閉。或譫語煩躁。以神功丸。(麻子仁、人參各二兩、大黃、訶子皮各四兩、為末、麻仁研勻蜜丸桐子大。)產後頭痛身熱。兼腹內拘急疼痛。
以桂心牡蠣湯。(桂心、牡蠣、白芍、地黃、黃芩。)產後傷風發熱。面赤而喘。頭痛。以竹葉防風湯。(竹葉一把、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葛根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廉勘】周澹然云。若產後受邪。較胎前更難施治。緣氣血已虧。溫邪直入難化。此時攻之不可。補之亦不可。惟審明證候。以固本為主。去邪佐之。邪輕宜大復甦飲。(白殭蠶、蟬衣、當歸、人參、生地、茯神、麥冬、天麻、犀角、丹皮、梔子、黃芩、知母、甘草、滑石。)小復甦飲。
(白殭蠶、蟬衣、神麯、生地、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焦梔子、黃連、知母、桔梗、丹皮、白蜜後入。)或神解散、合四物湯。(白殭蠶、蟬衣、神麯、金銀花、生地、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黃連、桔梗、當歸、赤芍、川撫芎)邪重以復甦為主。攻裡邪如升降散。
(白殭蠶、炒蟬衣、廣薑黃、生錦紋。)或太極丸。(白殭蠶、蟬衣、廣薑黃、大黃、天竺黃、杜膽星、冰片為丸。)至於放手攻裡則不可。若果邪熱深重。舌乾黑。神昏。已成燎原之勢。非大劑涼下急救。不能有濟。或兼扶元。或佐育陰。總須臨證時細心審察。攻補得宜。
方治產後溫熱病之要訣也。
【炳章按】葉天士云。至於產後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證用之。亦無妨也。不果弗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總之毋犯實實虛虛之戒。況產後當氣血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
為難治也。吳鞠通云。無糧之師。利於速戰。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後。反不勝藥矣。又云。治產後之症。自有妙法。手下所治系實證。目中心中意中。註定是產後。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目中清楚。指下明瞭。治產後之能事畢矣。
【榮齋按】本節治法根據龐安常,規模粗具,足資應付。證狀方面,俞氏說:「多與妊娠同」。但按之實際,不是這樣簡單;由於產後傷寒的辨證論治,是一樁最複雜、最細緻的工作,應加倍詳審。王士雄說:「產後暴感發熱,可以鼻塞驗之。苟胎前伏邪,娩後陡發者,惟舌苔頗有可憑;或厚白而膩,或黃膩黃燥,或有赤點,或微苔舌赤,或口苦,或口渴,或胸悶,或溲熱;此皆溫濕暑熱之邪內蘊之見證。」吳蒙齋更指出類傷寒的證治,足補俞氏之缺。
他說:「新產後傷寒,不可輕易發汗。產時有傷力發熱,有去血過多發熱,有惡露不去發熱,有三日蒸乳發熱,有飲食停滯發熱;狀類傷寒。要在仔細詳辨,切不可便發汗。大抵產後氣血空虛,汗之則變筋惕肉瞤,或鬱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輕。凡有發熱,宜與四物為君,加柴胡、人參、炮姜最效。
蓋乾薑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以熱治熱,深合內經之旨。故丹溪見產後陰虛生內熱,必以補陰藥大劑中加乾薑。王節齋亦以產後陰虛陽無所依、浮散於外、發熱,必用四物補血,以炮姜之苦溫從治,收其浮散之陽以歸於陰也。若果傷寒,須以傷寒法治之,但兼顧其虛耳。
」這樣的分析異同,如王士雄對於外證的觀察,吳蒙齋對於類證的辨別;反復考慮,互相參證,在學說方面自然比較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