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35)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35)

1. 第五節·清涼劑

蘇薄荷(五分拌研生石膏,八錢),鮮荷葉(一角包),陳倉米(三錢),白知母(四錢),益元散(三錢包煎),鮮竹葉(三十片),嫩桑枝(二尺切寸)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同石膏粉先煎代水)

【秀按】胃為十二經之海。邪熱傳入胃經。外而肌腠。內而肝膽。上則心肺。下則小腸膀胱。無不受其蒸灼。是以熱汗煩渴。皮膚隱隱見疹。溺短赤熱。甚則咳血昏狂。但尚為散漫之浮熱。未曾結實。邪既離表。不可再汗。邪未入腑。不可早下。故以白虎湯法辛涼泄熱。甘寒救液為君。

外清肌腠。內清腑臟。臣以蘆筍化燥金之氣。透疹㾦而外泄。益元通燥金之郁。利小便而下泄。佐以竹葉、桑枝、通氣泄熱。使以荷葉、陳米、清熱和胃。妙在石膏配薄荷拌研。既有分解熱鬱之功。又無涼遏冰伏之弊。較長沙原方尤為靈活。此為辛涼甘寒。清解表裡三焦之良方。

如疹㾦不得速透者。加蟬衣九隻。皂角刺四分。有癍者。加鮮西河柳葉三錢。(廉勘:西河柳清輕走絡。性雖溫發。加入清涼劑中。不厭其溫。只見其發。勿拘執鞠通之說可也。)大青葉四錢。昏狂甚重者。加《局方》紫雪五分。藥湯調服。口澡渴甚者。加花粉三錢。雪梨汁一杯沖。

西瓜汁尤良。有痰甚黏者。加淡竹瀝一鍾。生薑汁一滴和勻同沖。血溢者。加鮮刮淡竹茹四錢。鮮茅根八錢去皮。清童便一杯沖。

【榮齋按】程鍾齡說:「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云:『熱者寒之』是已。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於病熱;熱氣薰蒸,或見於口舌唇齒之間,或見於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症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與外感熱症,相隔霄壤;又有陰虛勞瘵之症,日晡潮熱,及產後血虛,發熱煩躁,症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於火者,又有陰盛格陽假熱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之中,數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鼓擊於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飲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咽即危矣,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內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閉火,則散而清之,《經》云:『火鬱發之』是也;暑熱傷氣,剛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潔淨府,除陳莝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食去火自平也;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湯之類。

白話文:

清涼劑

用蘇薄荷(五分,磨成粉與八錢生石膏混合)、新鮮荷葉(一角包起來)、陳年米(三錢)、白知母(四錢)、益元散(三錢包起來煎煮)、新鮮竹葉(三十片)、嫩桑枝(二尺切成一寸長)。

先用新鮮蘆筍(二兩),燈心草(五分與石膏粉一起先煎煮,用煎出來的水代替一般的水)。

【註解】 胃是十二經脈的匯集處,邪熱傳入胃經,無論是體表肌肉、內部肝膽,還是上部心肺、下部小腸膀胱,都會受到熱的侵擾,因此會出現發熱汗多、口渴煩躁、皮膚隱約出現疹子、小便短少發紅發熱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咳血、神智不清。這時的熱屬於分散的浮熱,還沒有結成實質,邪氣已經離開體表,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邪氣也沒有進入內臟,不應該過早用攻下的方式治療。所以用白虎湯的方法,以辛涼藥物來疏泄熱邪,用甘寒藥物來補充體液。

用來清解體表肌肉的熱,也清解內臟的熱。加入蘆筍來化解燥熱之氣,使疹子透發出來。益元散能疏通燥金之氣的鬱結,利小便而使熱邪向下排出。再用竹葉、桑枝來疏通氣機,疏泄熱邪。用荷葉、陳米來清熱和胃。最巧妙的是將石膏與薄荷混合研磨,既能分解熱邪的鬱結,又不會因為過於寒涼而使熱邪被冰伏。比張仲景原方的白虎湯更為靈活。這是一個辛涼、甘寒,可以清解表裡三焦熱邪的良方。

如果疹子不能快速透發,可以加入蟬蛻九隻、皂角刺四分。如果有斑疹出現,可以加入新鮮西河柳葉三錢。(西河柳輕清走竄經絡,藥性雖然偏溫,但在清涼劑中使用,不必擔心它的溫性,只取其透發作用,不要拘泥於醫家的說法。)還可以加入大青葉四錢。如果神智昏亂嚴重,可以加入《局方》紫雪五分,用藥湯調服。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加入花粉三錢,用雪梨汁一杯沖服。

西瓜汁效果更好。如果痰液黏稠難咳,可以加入淡竹瀝一盅,生薑汁一滴,混合後沖服。如果出血,可以加入新鮮刮下的淡竹茹四錢,新鮮茅根八錢(去皮),用清童便一杯沖服。

**【榮齋註解】**程鍾齡說:「清,指的是清除熱邪。臟腑有熱,就應該清除。《黃帝內經》說:『熱者寒之』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有些情況下不該用清熱的方法卻用了,反而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下不該用清熱的方法,卻用了清熱的方法,也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下應該用清熱的方法,卻沒有區分內傷外感,也會耽誤病情。有些情況下應該用清熱的方法,卻沒有衡量病人的體質和病情,也會耽誤病情,這些都是必須仔細觀察的。」

六淫邪氣,除了中寒和寒濕外,都免不了會導致發熱。熱氣薰蒸,可能表現在口舌唇齒之間,也可能表現在口渴和排尿方面。如果知道是熱邪而不去清除,就會出現斑疹、黃疸、神志狂亂、厥逆、吐血、鼻出血等各種症狀,數不勝數。這就是不應該清熱卻沒有清熱的錯誤。

然而,有些情況是不應該清熱的。比如,勞累辛苦的人,中氣虛弱,會出現發熱、疲倦、心煩、小便發紅等症狀,這屬於虛火,是由於春天生發之氣沒有發揮作用,導致陽氣不足以護衛身體,和外感發熱的情況完全不同。還有陰虛勞損的疾病,會在午後出現潮熱,以及產後血虛導致發熱煩躁,這些症狀和白虎湯證很像,如果誤服白虎湯則很難救治。還有命門火衰,導致虛陽上浮,看起來像是發熱,還有一種陰盛格陽的假熱證,病人會面色潮紅,煩躁不安,想坐在或躺在泥水中,幾天不大便,或者舌頭是黑色的但是很濕潤,或者脈象反常的洪大,按下去卻是空虛的,或者口渴想喝冷飲卻喝不下去,或者因為下元虛寒,頻繁喝熱水來緩解,世人不明白這些情況,誤用清涼的藥物,一下咽就會有危險,這就是不應該清熱卻用了清熱的錯誤。

還有清熱卻不區分內傷外感的錯誤。風寒閉塞火氣,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清除,就像《黃帝內經》說的:『火鬱發之』。暑熱傷耗氣機,應該用補氣的方式來清除,就像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濕熱之火,則應該用發散、滲濕或者攻下的方式來清除,要打開毛孔,疏通大小便,清除體內污穢之物。燥熱之火,應該用滋潤的方式來清除,使大便通暢。傷食積滯導致的發熱,應該用消食的方式來清除,食物消化了熱自然就會退去。只有傷寒邪氣傳入胃腑,導致熱勢旺盛,自汗口渴,喝冷水可以緩解的,才應該用白虎湯之類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