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39)
第二章·六經方藥 (39)
1. 第六節·滋補劑
復脈湯,滋陰復脈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一名炙甘草湯
大生地(一兩),真人參(錢半另煎沖),炒棗仁(二錢),桂枝尖(五分),陳阿膠(二錢烊沖),大麥冬(五錢),清炙草(三錢),陳紹酒(一瓢分沖),生薑汁(兩滴沖),大紅棗(三枚對劈)
【秀按】脈之動雖屬心。而迫之使動者則在肺。肺主氣。氣主呼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以促心血之躍動而發脈。病而至於心動悸。心主脈而本能動。動而至於悸。乃心築築然跳。按其心部動躍震手也。是為血虛。脈結代者。緩時一止為結。止有定數為代。脈行十餘至一止。
或七八至及五六至一止。皆有定數。是為血中之氣虛。故重用膠、地、草、棗。大劑補血為君。尤必臣以參、麥之益氣增液。以潤經隧而復脈。和其氣機以去其結代。然猶恐其脈未必復。結代未必去。又必佐以桂、酒之辛潤行血。助參、麥、益無形之氣。以擴充有形之血。使其捷行於脈道。
庶幾血液充而脈道利。以復其躍動之常。使以薑棗調衛和營。俾營行脈中。以生血之源。衛行脈外。以導血之流。此為滋陰補血。益氣復脈之第一良方。
四物絳復湯,滋陰濡絡法,俞氏經驗方
細生地(四錢酒洗),生白芍(錢半酒炒),真新絳(錢半),廣橘絡(一錢),全當歸(二錢酒洗),川芎(五分蜜炙),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切沖)
【秀按】《內經》云。血主濡之。血虛則脈絡郁澀。絡澀則血鬱化火。每致鬱結傷中。脘脅串痛。甚則絡松血溢。色多紫黯。故以生地、歸、芍、滋陰養血為君。臣以絳、復、川芎。辛潤通絡。佐以橘絡舒絡中之氣。使以蔥管通絡中之瘀。此為輕清滋陰。辛潤活絡之良方。痛甚者。
加桃仁七粒。蜜炙延胡錢半。活血止痛。挾火者。加川楝子錢半。丹皮錢半。苦辛泄熱。
新加酒瀝湯,滋陰調氣法,俞氏經驗,從張石頑酒瀝湯加味
細生地(四錢),白歸身(錢半),廣橘白(八分),蘇薄荷(三分),生白芍(三錢),清炙草(六分),川柴胡(四分蜜炙),玫瑰花(三朵沖),陳紹酒(二匙分沖),淡竹瀝(兩瓢與酒和勻同沖)
【秀按】丹溪謂氣血調和。則百病不生。氣血抑鬱。則百病蜂起。路玉謂氣鬱則液凝為痰。血鬱則絡瘀作痛。竊謂氣血暴郁。血多虛而氣多滯。必先調氣。繼則活絡。最忌辛燥克削。重傷氣血。故以歸、地、芍、草、養血柔肝為君。遵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經旨。臣以橘白、柴、荷、清芬疏氣。
以肝喜散。急食辛以散之也。佐以竹瀝紹酒滌痰行血。以肝性剛。宜柔宜疏是也。使以玫瑰花者。色能活血。香能疏氣。足為諸藥之先導。此為滋陰養血。調氣疏郁之良方。
白話文:
復脈湯
這個方子是滋養陰液、恢復脈搏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從張仲景的炙甘草湯加減而來,也叫做炙甘草湯。
藥材包括:大生地(一兩)、真人參(一錢半,另外煎好後沖服)、炒過的棗仁(二錢)、桂枝尖(五分)、陳阿膠(二錢,融化後沖服)、大麥冬(五錢)、清炙甘草(三錢)、陳紹酒(一瓢,分次沖服)、生薑汁(兩滴,沖服)、大紅棗(三枚,對半切開)。
【說明】脈搏跳動雖然是心臟的功能,但迫使它跳動的是肺。肺主管氣,氣主管呼吸。一呼一吸之間,稱為一息,用來促使心臟血液的跳動而產生脈搏。生病導致心悸,心臟本身有跳動的功能,跳動到心悸的程度,是心臟突突跳動,按著心部能感覺到震動,這是血虛的表現。脈搏結代,是脈搏緩慢時會停止一下,稱為結;停止有規律的稱為代,例如脈搏跳十幾次停一次,或者七八次、五六次停一次,都有規律,這表示血液中的氣虛。所以要大量使用阿膠、生地、甘草、大棗來補血為主藥,還要用人參、麥冬來補氣、增加體液,潤澤經絡,恢復脈搏,調和氣機,去除脈搏的結代現象。但又擔心脈搏不一定能恢復,結代不一定能消除,所以還要用桂枝、酒的辛潤來活血,幫助人參、麥冬補益無形的氣,擴充有形的血,使血能快速地在脈道中運行。這樣才能使血液充足,脈道暢通,恢復脈搏正常的跳動。再用薑棗來調和脾胃,使營氣能在脈中運行,產生血液的來源,衛氣在脈外運行,引導血液的流動。這個方子是滋陰補血、補氣復脈的第一良方。
四物絳復湯
這個方子是滋養陰液、潤澤脈絡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
藥材包括:細生地(四錢,用酒洗過)、生白芍(一錢半,用酒炒過)、真新絳(一錢半)、廣橘絡(一錢)、全當歸(二錢,用酒洗過)、川芎(五分,用蜂蜜炙過)、旋覆花(三錢,包起來煎)、青蔥管(三寸,切好沖服)。
【說明】《黃帝內經》說,血的主要作用是濡養。血虛就會導致脈絡不暢。脈絡不暢,血液鬱積會化火,常常導致鬱結、傷害中焦,引起胸腹脹痛,嚴重時會導致脈絡鬆弛,血液溢出,顏色多為紫黑色。所以用生地、當歸、白芍來滋陰養血為主藥,再用絳、復、川芎來辛潤通絡,用橘絡來舒緩絡脈中的氣,用蔥管來疏通絡脈中的瘀血。這是輕清滋陰、辛潤活絡的良方。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桃仁七粒、用蜂蜜炙過的延胡索一錢半,來活血止痛。如果伴有火氣,可以加川楝子一錢半、丹皮一錢半,來苦辛泄熱。
新加酒瀝湯
這個方子是滋養陰液、調和氣機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從張石頑的酒瀝湯加減而來。
藥材包括:細生地(四錢)、白歸身(一錢半)、廣橘白(八分)、蘇薄荷(三分)、生白芍(三錢)、清炙甘草(六分)、川柴胡(四分,用蜂蜜炙過)、玫瑰花(三朵,沖服)、陳紹酒(二匙,分次沖服)、淡竹瀝(兩瓢,與酒混合均勻後沖服)。
【說明】朱丹溪說,氣血調和,百病不生;氣血鬱積,百病叢生。路玉說,氣鬱會使津液凝結成痰,血鬱會使脈絡瘀阻而產生疼痛。我認為,氣血暴鬱,多半是血虛而氣滯,必須先調氣,再活絡,最忌諱使用辛辣燥熱、克伐的藥物,以免嚴重損傷氣血。所以用當歸、生地、白芍、甘草來養血柔肝為主藥,遵循肝苦急,用甘味來緩解的原則。再用橘白、柴胡、薄荷來清香疏理氣機,因為肝喜歡疏散,也遵循肝喜散,用辛味來疏散的原則。用竹瀝、紹酒來清理痰液、運行血液,因為肝性剛強,宜於柔和、宜於疏導。用玫瑰花,是因為它的顏色能活血,它的香味能疏氣,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先導。這個方子是滋養陰血、調和氣機、疏理鬱結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