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0)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40)

1. 第六節·滋補劑

補陰益氣煎,滋陰補氣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潞黨參(三錢米炒),淮山藥(三錢杵),新會皮(一錢),升麻(三分蜜炙),大熟地(四錢炒鬆),白歸身(錢半醋炒),清炙草(五分),鱉血柴胡(五分)

【秀按】男子便血。婦人血崩。無論去血多少。但見聲微氣怯。面白神餒。心悸肢軟者。氣不攝血。血從下脫也。若用清涼止血方。必致氣脫。故以滋補陰氣之黨參。滋填陰血之熟地為君。景岳稱為兩儀。本為氣血雙補之通用方。臣以薯歸滋脾陰而養肝血。歸身醋炒。尤得斂血之妙用。

佐以升、柴、橘皮、升清氣而調胃氣。柴胡用鱉血拌炒。雖升氣而不致劫動肝陰。使以甘草和藥。緩肝急而和脾陰。此為滋陰養血。血脫益氣之良方。惟黨參甘平益氣。究嫌力薄。膏粱體宜易吉林大參。補氣之功為尤勝。陰虛有火者。加瑩白童便。鹹平止血以降陰火。尤有專功。

自汗者。加綿耆皮二三錢。固表氣以收汗。淮小麥三四錢。養心血以斂陰。皆歷試輒驗之要法。

加味《金匱》腎氣湯,滋陰納陽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減

大熟地(六錢),淮山藥(三錢杵),丹皮(錢半醋炒),淡附片(錢半),山萸肉(二錢),浙茯苓(三錢),澤瀉(錢半),紫瑤桂(五分煉丸吞),北五味(一錢杵),瑩白童便(一杯分沖)

【秀按】傷寒夾陰。誤服升散。及溫熱多服清涼克伐。以致腎中虛陽上冒。而口鼻失血。氣短息促者。其足必冷。小便必白。大便必或溏、或瀉、上雖假熱。下顯真寒。陽既上越。陰必下虛。宜於滋陰之中。暫假熱藥冷服以收納之。故以六味地黃為君。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臣以桂、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妙在佐以重用五味。酸收咸降。引真陽以納歸命門。使以瑩白童便。速降陰火以清斂血溢。此為滋補真陰。收納元陽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方。俞氏皆以滋陰為君。參合他法以推廣之。可謂善用成方。多所化裁者矣。足開後學選藥制方之法門。

四逆湯,回陽破陰法,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川附子(三錢,炮,去皮臍),川乾薑(三錢炮),清炙草(二錢)

【秀按】少陰病初起。不頭痛身熱。即惡寒肢厥。戰慄蜷臥。甚則吐瀉腹痛。脈沉。或伏。此名直中陰經真寒症。俗名陰證傷寒。若兼面色青。囊縮舌短者。此名夾陰中寒。證皆危險。故急以附姜破陰救陽為君。佐以炙草和中。辛得甘助。則有溫補之功。甘與辛合。更擅調劑之長。

此為破陰回陽。少陰中寒之主方。吐多者。加生薑汁兩匙沖。公丁香一分。瀉多者。加炒冬朮三錢。煨肉果錢半。舌短囊縮。小腹絞痛者。加鹽水炒吳茱萸一錢。酒炒木瓜錢半。

白話文:

第六節·滋補劑

補陰益氣煎

這是滋養陰氣、補益氣血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收錄在景岳的《新方八陣》中。

藥方組成:炒過的潞黨參三錢、搗碎的淮山藥三錢、新會陳皮一錢、蜜炙過的升麻三分、炒鬆的大熟地四錢、醋炒過的白芍一錢半、清炙過的甘草五分、用鱉血拌炒過的柴胡五分。

【註解】男子便血、婦女血崩,無論出血量多少,只要出現聲音微弱、氣虛無力、臉色蒼白、精神萎靡、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都是因為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導致血從下部脫失。如果用清涼止血的藥方,必定會導致氣更虛脫。所以用滋補陰氣的黨參、滋養陰血的熟地作為主要藥物,景岳稱之為「兩儀」,本來就是氣血雙補的通用方。再用山藥和白芍來滋養脾陰和肝血,醋炒過的白芍尤其具有收斂血液的作用。

配以升麻、柴胡、橘皮來升提清氣、調理胃氣,柴胡用鱉血拌炒,可以升氣而不會過度耗損肝陰。最後用甘草調和藥性,緩和肝急、調和脾陰。這是滋陰養血、治療血脫氣虛的好方子。只是黨參藥性平和,補氣力量稍弱,體質較好的人可以改用吉林大參,補氣效果更好。陰虛有火的人,可以加入澄清的童子尿,它性味鹹平,可以止血、降陰火。

如果出現自汗,可以加入炒過的黃耆皮二三錢,用來固表氣、收斂汗液;再加入淮小麥三四錢,用來養心血、收斂陰液,這些都是經過多次驗證的有效方法。

加味《金匱》腎氣湯

這是滋養陰液、納入陽氣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從仲景的腎氣湯加減而來。

藥方組成:大熟地六錢、搗碎的淮山藥三錢、醋炒過的丹皮一錢半、淡附片一錢半、山茱萸二錢、浙茯苓三錢、澤瀉一錢半、煉成丸吞服的紫瑤桂五分、搗碎的北五味子一錢、澄清的童子尿一杯分開沖服。

【註解】傷寒病邪深入陰經,誤服升散藥,或者溫熱病過多服用清涼藥,導致腎中虛陽上浮,而出現口鼻出血、氣短、呼吸急促等症狀,而且腳一定是冰冷的,小便一定是清白的,大便可能稀溏或腹瀉。這種情況上部雖然呈現假熱,下部卻是真寒,陽氣已經上浮,陰液必然下虛。應當在滋陰的基礎上,暫時服用一點熱藥、冷服,來收納上浮的陽氣。所以用六味地黃湯為主要藥物,來壯大水的力量,鎮定上浮的陽氣。

再用桂枝和附子來補充火的力量,消除陰寒。巧妙之處在於重用五味子,用酸味收斂、鹹味下降的特性,引導真陽歸於命門。最後用澄清的童子尿,快速降低陰火,來達到清熱止血的效果。這是滋補真陰、收納元陽的好方子。

【總評】以上十個藥方,俞氏都是以滋陰為主要目的,再配合其他方法來加以擴充。可以說是善於運用成方、多加變化的人。這為後世學習如何選藥、如何制方開闢了道路。

四逆湯

這是回陽、破除陰寒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收錄在仲景的《傷寒論》中。

藥方組成:炮製過的川附子三錢(去皮臍)、炮製過的川乾薑三錢、清炙過的甘草二錢。

【註解】少陰病初期,不一定會頭痛發熱,而是會出現畏寒、四肢厥冷、身體顫抖、蜷縮臥床,嚴重的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脈沉或伏等症狀,這就是直接侵襲陰經的真寒症,俗稱陰證傷寒。如果還出現面色發青、陰囊收縮、舌頭短縮等症狀,就屬於夾陰中寒,這些情況都很危險。所以要立即用附子和乾薑來破除陰寒、挽救陽氣作為主要藥物,再用炙甘草來調和中焦。辛味藥物有了甘味藥的輔助,就具有了溫補的功效;甘味和辛味藥物結合,更具有調劑藥性的長處。

這是破除陰寒、恢復陽氣,治療少陰中寒的主要方子。嘔吐嚴重的,可以加入兩匙生薑汁沖服;腹瀉嚴重的,可以加入炒過的白朮三錢、煨過的肉豆蔻一錢半;如果出現舌頭短縮、陰囊收縮、小腹絞痛等症狀,可以加入用鹽水炒過的吳茱萸一錢、用酒炒過的木瓜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