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1)
第二章·六經方藥 (41)
1. 第六節·滋補劑
桂枝加附子湯,回陽攝陰法(輕劑),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川桂枝(二錢),東白芍(三錢),煨乾姜(一錢),炮附子(三錢),清炙草(二錢),大紅棗(三枚劈)
【秀按】傷寒發汗過多。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此為亡陽之輕證。故以桂、附、辛熱回陽為君。即臣以白芍之酸收攝陰。炙草之甘緩和陽。佐以煨姜。使以大棗。一為調衛以助陽。一為和營以維陰。此為回陽攝陰。調營護衛之良方。
真武湯,回陽攝陰法(重劑),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炮附子(四錢),生白芍(三錢),浙茯苓(三錢),鮮生薑(二錢),生冬朮(二錢)
【秀接】《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若外感證。發汗過多。津液虧少。陽氣偏虛。自汗不止。筋失所養而惕惕跳動。肉失所養而瞤然蠕動。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此為亡陽之重證。故以附、薑、辛熱回陽為君。臣以白朮培中益氣。茯苓通陽化氣。以助附姜峻補回陽之力。
尤必佐白芍陰藥以維繫者。庶幾陽附於陰而內返矣。此為回陽攝陰。急救亡陽之祖方。若少陰腹痛下利。內有水氣者。本方宜重用茯苓。少則六錢。多則八錢。或一兩。以通腎陽而利水。白芍宜用酒炒。以免陰凝之弊。兼咳者。加乾薑八分。五味子五分同搗如泥。以散水寒而止飲咳。
下利者。去白芍。加乾薑一錢。以散寒水而培脾陽。嘔者。加姜半夏三錢。生薑取汁一小匙沖。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小便既利。不當更滲以竭津液也。此皆仲景治陰水症加減之成法。學者須知同一真武湯。一治少陰誤汗亡陽。一治少陰寒水洋溢。同而不同有如此。始可以用仲景之經方。
【廉勘】真武湯。加減得法。用處甚多。如俞東扶於盛暑時。以此湯治寒霍亂症。吐瀉腹疼。惡寒不渴。肢冷脈微。取效甚速。一也。如王孟英治痰喘汗多。氣逆脘疼。不食礙眠。肢冷便溏。面紅汗冷。脈弦軟無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實。腎陽下虛也。以此湯加乾薑、五味、人參、杏仁、川樸等品。
一劑知。二劑已。二也。而善用此方者。首推葉天士先生。如治脾陽傷極。由誤攻寒痞。變成單腹脹。以此方加川樸。又治食傷脾陽。腹脹足腫。以此方去芍、姜。加草果仁、厚朴、廣皮。又治濁陰竊據脾腎。跗腫腹滿。以此方去芍、姜。加川樸、草蔻、澤瀉。又治腫脹由足入腹。
食谷不能運。脈細軟。以此方去芍。加厚朴、蓽茇。又治脾腎虛寒。瀉多腹滿。小便不利。以此方去芍、姜。加人參、益智仁、菟絲子。其他加減頗多。不能盡述。
通脈四逆湯,回陽通脈法,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川附子(五錢炮去皮臍),川薑(四錢),清炙草(二錢),鮮蔥白(五枚杵汁分沖)
白話文:
第六節·滋補劑
桂枝加附子湯,屬於輕微的回復陽氣、收斂陰液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記載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中。
藥材組成:桂枝(二錢)、白芍(三錢)、煨乾姜(一錢)、炮附子(三錢)、炙甘草(二錢)、大紅棗(三枚,剖開)。
【秀按】傷寒病發汗過多,導致汗液不止、怕風、小便困難、四肢微微發緊,這是陽氣虛弱的輕微症狀。因此使用桂枝和附子這類辛溫藥材來溫補陽氣,作為主要藥物。再用白芍的酸味來收斂陰液,用炙甘草的甘味來緩和陽氣的燥性。並用煨乾薑來輔助,用大棗來調和脾胃、幫助陽氣和維持陰液。這個方子是回陽攝陰、調和營衛的好方子。
真武湯,屬於較為強力的回復陽氣、收斂陰液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記載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中。
藥材組成:炮附子(四錢)、生白芍(三錢)、茯苓(三錢)、鮮生薑(二錢)、生白朮(二錢)。
【秀接】《黃帝內經》說,陽氣充盛就能使精神飽滿,陽氣柔和就能滋養筋脈。如果外感疾病發汗過多,導致體液虧少,陽氣偏虛,出現自汗不止、筋脈失去滋養而抽動、肌肉失去滋養而蠕動、頭暈眼花、心悸、甚至有要倒地的感覺,這是陽氣虛脫的嚴重症狀。因此用附子和生薑這類辛溫藥材來強補陽氣,作為主要藥物。再用白朮來健脾益氣,用茯苓來通陽化氣,以輔助附子和生薑增強溫陽的效果。
一定要搭配白芍這類滋養陰液的藥材,才能使陽氣依附於陰液而回歸體內。這個方子是回陽攝陰、急救陽氣虛脫的祖方。如果屬於少陰病腹痛下痢,體內有水濕的,這個方子要加重茯苓的用量,少量可用六錢,多則可用八錢或一兩,以疏通腎陽、利水。白芍最好用酒炒過,以免產生陰液凝滯的弊端。如果兼有咳嗽,可以加入乾薑八分、五味子五分,一起搗成泥狀,以散寒水、止咳。
如果下痢,就要去除白芍,加入乾薑一錢,以散寒水、溫養脾陽。如果嘔吐,可以加入薑半夏三錢,並用少量生薑汁沖服。如果小便順暢,就要去除茯苓,因為小便已經順暢,就不應該再用利水藥材消耗津液。這些都是張仲景治療陰水病症時加減的原則。學習的人必須知道,同是真武湯,一個治療少陰病誤發汗導致的亡陽,一個治療少陰寒水氾濫,相同之中有如此不同,才能夠真正活用張仲景的經典方劑。
【廉勘】真武湯如果加減得當,用途非常廣泛。例如俞東扶在盛夏時用這個方子治療寒性霍亂,對於嘔吐腹瀉、腹痛、怕冷不渴、四肢冰冷、脈象微弱等症狀,效果迅速。這是第一個例子。再如王孟英用這個方子治療痰喘、多汗、氣逆、胃脘疼痛、吃不下飯、失眠、四肢冰冷、大便稀溏、臉色紅卻出冷汗、脈象細軟無力、舌苔白不渴等症狀,這是因為寒痰阻塞上部,腎陽虛弱下陷,用這個方子加上乾薑、五味子、人參、杏仁、厚朴等藥材,一劑藥就見效,兩劑藥就痊癒。這是第二個例子。而最善於運用這個方子的人,要數葉天士先生。他用這個方子治療脾陽極度損傷,因為誤用攻寒藥,變成單腹脹;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和生薑,加上草果仁、厚朴、廣陳皮,治療因飲食損傷脾陽而引起的腹脹腳腫;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和生薑,加上厚朴、草蔻、澤瀉,治療濁陰侵犯脾腎而引起的腳腫腹脹;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加上厚朴、蓽菝,治療腫脹從腳開始蔓延到腹部,吃不下飯,脈象細弱;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和生薑,加上人參、益智仁、菟絲子,治療脾腎虛寒、腹瀉頻繁、腹脹、小便不利。其他的加減方法很多,無法一一詳述。
通脈四逆湯,屬於回復陽氣、疏通脈絡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記載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中。
藥材組成:炮附子(五錢,去皮臍)、乾薑(四錢)、炙甘草(二錢)、鮮蔥白(五枚,搗爛取汁分次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