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2)
第二章·六經方藥 (42)
1. 第六節·滋補劑
【秀按】陽氣即生氣也。陰霾即死氣也。是以陽被陰逼。不走即飛。但其間有結有散。結則尚可破散其陰以通陽。散則宜隨陽之所在而返回。故脈沉或伏者僅陰之結。但用四逆湯。脈微欲絕而面赤者。乃陰盛格陽也。故於四逆湯加蔥白。由是推之。蔥白之為用大矣。考蔥之為物。
寸根著土。即便森然。以其得生陽之氣盛。故於死陰中得一線生陽。即可培植而生髮。蔥白形雖中空。具從陰達陽之性。而內含稠涎。外包緊束。能使陽仍不離於陰。所以病至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一派陰霾用事。只有外熱面赤。
身不惡寒數症。可以知陽未盡滅。然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已經昭著。故必重用附姜。尤賴得生陽氣盛之蔥白。培種微陽。庶幾春回黍谷矣。此為回覆殘陽。急通脈道之主方。咽痛者。加桔梗一錢。宣肺氣以止痛。嘔者。加生薑汁一小匙沖。宣逆氣以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
柿蒂三十個。降氣逆以止呃。大腹痛者。加紫瑤桂五分。生白芍三錢。溫通脾絡以止痛。小腹絞痛者。加鹽水炒吳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溫運肝氣以止疼。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錢半。明乳香六分。活血通絡以止痛。利雖止而脈微不出者。加吉林大參錢半。提神益氣以生脈。
回陽急救湯,回陽生脈法,俞氏經驗方,載陶節庵《傷寒六書》
黑附塊(三錢),紫瑤桂(五分),別直參(二錢),原麥冬(三錢辰砂染),川薑(二錢),姜半夏(一錢),湖廣朮(錢半),北五味(三分),炒廣皮(八分),清炙草(八分),真麝香(三釐沖)
【秀按】少陰病下利脈微。甚則利不止。肢厥無脈。乾嘔心煩者。經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然不及此方面面顧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義。雖仍以四逆湯加桂溫補回陽為君。而以《千金》生脈散為臣者。以參能益氣生脈。麥冬能續胃絡脈絕。五味子能引陽歸根也。
佐以白朮、二陳、健脾和胃。上止乾嘔。下止瀉利。妙在使以些許麝香。斬關直入。助參、附、薑、桂、以速奏殊功。淺學者每畏其散氣而不敢用。豈知麝香同冰片及諸香藥用。固屬散氣。同參、朮、附、桂、麥、味等溫補收斂藥用。但顯其助氣之功。而無散氣之弊矣。此為回陽固脫。
益氣生脈之第一良方。
【廉勘】此節庵老名醫得心應手之方。凡治少陰中寒。及夾陰傷寒。陽氣津液並虧。暨溫熱病涼瀉太過。克伐元陽。而陽虛神散者多效。妙在參、朮、附、桂、與麝香同用。世俗皆知麝香為散氣通竅之藥。而不知麝食各種香藥。含英咀華。蘊釀香精而藏於丹田之間。故西醫藥物學中。
推為壯腦補神之要藥。閱過香港曹錫疇麝香辨者。皆深悉之。惜吾國醫界尚多茫茫耳。陶俞二家。於西醫學未曾進行之前。能深信麝香功用。配合於溫補回陽之中。殊有卓識。吳鞠通輒詆其謬。亦未免所見不廣。信口雌黃者矣。以余所驗。服此方後。脈漸漸緩出者生。不出者死。
白話文:
第六節·滋補劑
【秀按】陽氣就是生氣,陰霾就是死氣。所以陽氣被陰氣逼迫,不是離開就是消散。但這其中有凝結和消散的區別。如果陽氣凝結,還可以設法攻破陰氣來疏通陽氣。如果陽氣已經消散,就應該順著陽氣可能存在的地方把它拉回來。所以,脈搏沉弱或幾乎摸不到,只是陰氣凝結的表現,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臉色卻發紅,這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被排斥在外的現象,這時要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由此推論,蔥白的用途實在太大了。研究蔥這種植物,
它的根部只要接觸到土壤,就能很快茂盛生長,因為它吸收了旺盛的生陽之氣。所以,在死氣沉沉的陰氣中,只要有一線生陽的機會,就可以培養生發。蔥白雖然內部是空心的,但它具有從陰氣轉向陽氣的特性,而且內部含有黏稠的汁液,外部則緊緊包裹,能夠使陽氣不脫離陰氣。所以,當病症發展到腹瀉不止、大便清稀,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臉色發紅的時候,這是一片陰氣籠罩的表現,只有體表發熱、臉色發紅、身體不畏寒這幾種症狀,可以知道陽氣還沒有完全消滅。但陰氣已經在體內過盛,把陽氣排斥在外,這已經很明顯了。所以必須大量使用附子和乾薑,尤其要依靠生陽之氣旺盛的蔥白,來培養微弱的陽氣,這樣才能使身體恢復生機。這是用來恢復殘存陽氣、緊急疏通脈絡的主要方劑。如果咽喉疼痛,要加入桔梗一錢,來宣通肺氣以止痛;如果嘔吐,要加入生薑汁一小匙沖服,來宣通逆氣以和胃;如果打嗝,要加入公丁香九支和柿蒂三十個,來降逆氣以止嗝;如果腹部劇痛,要加入紫瑤桂五分和生白芍三錢,來溫通脾絡以止痛;如果小腹絞痛,要加入鹽水炒過的吳茱萸五分和小茴香四分,來溫運肝氣以止痛;如果疼痛劇烈,要加入蜜炙延胡索錢半和明乳香六分,來活血通絡以止痛;如果腹瀉雖然停止,但脈搏仍然微弱不明顯,要加入吉林人參錢半,來提神益氣以生脈。
回陽急救湯,回陽生脈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記載在陶節庵的《傷寒六書》中。
方劑組成:黑附塊(三錢),紫瑤桂(五分),別直參(二錢),原麥冬(三錢,用辰砂染過),川薑(二錢),姜半夏(一錢),湖廣白朮(錢半),北五味子(三分),炒廣陳皮(八分),清炙甘草(八分),真麝香(三釐,沖服)。
【秀按】少陰病導致腹瀉,脈搏微弱,嚴重時腹瀉不止,四肢厥冷、脈搏消失,噁心煩躁,經典方劑會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但這個方子沒有這個方劑考慮周全。所以俞氏經常使用這個方子並取得很好的療效。推測這個方子的原理,雖然仍然以四逆湯加桂來溫補陽氣為主要藥物,但加入了《千金方》中的生脈散作為輔助,因為人參能補氣生脈,麥冬能接續胃脈的斷絕,五味子能引導陽氣歸於本源。
再配合白朮和二陳湯來健脾和胃,向上能止噁心,向下能止腹瀉。巧妙之處在於使用了少量的麝香,能夠快速直入病灶,輔助人參、附子、乾薑、桂枝,以迅速取得療效。淺薄的學者常常害怕麝香散氣而不敢使用,卻不知道麝香和冰片及其他香藥一起用,確實會散氣,但是和人參、白朮、附子、桂枝、麥冬、五味子等溫補收斂的藥物一起用,只會顯著增強它們的補氣功效,而沒有散氣的弊端。這是用來回陽固脫,補氣生脈的最好方劑。
【廉勘】這是節庵老先生(陶節庵)非常熟練運用的方子。凡是治療少陰寒症、以及夾有陰寒的傷寒,導致陽氣和津液都虧損,還有溫熱病被過度涼瀉,損傷元陽而陽虛神散的,都很有療效。妙處在於人參、白朮、附子、桂枝與麝香一同使用。世俗都知道麝香是散氣通竅的藥物,卻不知道麝食用各種香藥,吸收精華,將香精儲藏在丹田之間,所以西醫藥物學中,
將麝香視為強壯大腦、補益精神的重要藥物。讀過香港曹錫疇的《麝香辨》的人,都會很清楚。可惜我國醫學界仍然有很多不了解的。陶節庵和俞氏在西醫學傳入之前,就能夠深信麝香的功效,並將其配合在溫補回陽的藥方中,實在很有見識。吳鞠通卻詆毀他們是錯誤的,也難免是見識不廣、信口雌黃。根據我所驗證的,服用此方後,脈搏逐漸緩和出現的,就能活;脈搏仍然不出現的,就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