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3)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43)

1. 第六節·滋補劑

暴出者亦死。手足不溫者亦死。若舌卷囊縮。額汗如珠不流。兩目直視者速死。

附姜白通湯,回陽通格法,俞氏經驗方,載喻嘉言《醫門法律》

川附子(五錢炮去皮臍),乾薑(四錢),蔥白(五莖取汁沖),豬膽(半枚取汁沖)

【秀按】猝中陰寒。厥逆嘔吐。下利色青氣冷。肌膚凜慄無汗。脈微欲絕。甚則十指腡紋縐癟。俗名癟腡痧證。實則為盛陰沒陽之候。故以大劑附姜回陽為君。臣以蔥汁。得生陽之氣獨盛。以辛通脈道。反佐以一味膽汁者。恐陽藥一飲即吐。格拒而不得入也。此為溫熱回陽。

苦辛通格之良方。然必內外兼治。庶幾能奏捷效。故嘉言外治兩法。(1)用蔥一大握。以帶輕束。切去兩頭。留白二寸許。以一面熨熱。安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蔥白上面。取其熱氣從臍入腹。甚者連熨二三餅。(2)用艾灸關元氣海。各二三十壯。內外協攻。務在一時之內。

令得陰散陽回。身溫不冷。脈漸出者。次服附姜歸桂湯。以驅營分之寒。若病人畏膽汁太苦者。代以瑩白童便亦可。

附姜歸桂湯,回陽溫營法,俞氏經驗方,載喻氏《醫門法律》

川附子(二錢炮),川薑(一錢炮),紫瑤桂(八分),當歸(二錢),淨白蜜(兩匙沖)

【秀按】中寒暴病。用附姜回陽後。繼用此方者。因附姜專主回陽。而其所中之陰寒。必先傷營。故加歸桂驅營分之寒。庶幾藥病相當。沖以白蜜者。柔和陽藥之剛烈也。此為回陽暖血。溫和營分之良方。

附姜歸桂參甘湯,回陽兼補血氣法,俞氏經驗方,載喻氏醫門法律

淡附片(一錢),白歸身(錢半),老東參(一錢),嫩閩姜(六分),川薑(八分炮),官桂(六分),清炙草(八分),大紅棗(兩枚)

【秀按】陰寒漸衰。陽氣將回。病勢已有轉機。故君以附、薑、輕劑。溫和陽氣。即臣以歸、桂、暖血。參、草、益氣。佐以閩姜。使以大棗。調和營衛也。此為輕劑回陽。雙補血氣之良方。若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者。本方附、薑、官桂。可減其半。加蜜炙綿耆一錢。

土炒於朮一錢。酒炒白芍錢半。五味子十二粒。溫和平補。俾不致有藥偏之害。

正陽四逆湯,回陽攻毒法,俞氏經驗方,載陶氏《傷寒全生集》

生附子(三錢炮去皮臍),清炙草(一錢),真麝香(五釐沖),川薑(三錢炮不可焦),皂莢炭(八分),生薑汁(兩匙沖)

【秀按】猝中陰毒。吐利腹疼。身如被杖。四肢厥逆。冷過肘膝。昏沉不省。心下硬滿。面唇手指皆有黑色。舌卷囊縮。煩躁冷汗自出。或時呻吟。六脈或沉伏。或沉微欲絕。湯藥每多不受。此皆陰寒毒氣入深。乃最危最急之證。較中寒證尤篤。故用生附子以毒攻毒為君。臣以乾薑回陽。

白話文:

如果病人突然暴斃,或者手腳冰冷,都表示情況危急。如果舌頭捲縮、陰囊收縮,額頭冒出像珠子般的汗但不流動,兩眼直直瞪著,這都表示病人快要死了,必須立刻搶救。

附姜白通湯,這個方子是針對回陽通格的,出自俞氏的經驗,記載在喻嘉言的《醫門法律》中。

藥方組成:炮製過的川附子(五錢,去皮臍),乾薑(四錢),蔥白(五根,取汁沖服),豬膽汁(半個,取汁沖服)。

【秀按】:這類病人是突然受到陰寒侵襲,出現四肢冰冷、嘔吐、腹瀉,拉出來的東西是青色而且冷冰冰的,皮膚發冷顫抖卻沒有汗,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嚴重的話,十個手指的指紋皺巴巴的,俗稱「癟腡痧」,其實是陰氣過盛而陽氣衰竭的表現。所以用大劑量的附子和乾薑來回陽救急,用蔥汁來輔助,讓陽氣更加旺盛,並用辛辣之味來疏通脈絡。之所以要加入一點膽汁,是因為怕病人吃了陽藥就吐出來,無法吸收。這個方子是溫熱回陽、疏通氣機的良方。但是必須內外兼治,才能快速見效。所以喻嘉言還提出兩種外治方法:(1) 用一大把蔥,用帶子輕輕捆住,切掉兩頭,留下中間約二寸長的蔥白,將一面加熱,然後放在肚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在蔥白上面,讓熱氣從肚臍進入腹部,嚴重的話可以連續熨二三片。(2) 用艾草灸關元穴和氣海穴,每個穴位灸二三十壯。內外共同治療,務必在短時間內讓陰氣消散,陽氣恢復,身體變暖,脈搏逐漸恢復。之後再服用附姜歸桂湯來驅散營分中的寒氣。如果病人害怕膽汁太苦,可以用乾淨的男童小便代替。

附姜歸桂湯,這個方子是用來回陽溫營的,也是出自俞氏的經驗,記載在喻氏的《醫門法律》中。

藥方組成:炮製過的川附子(二錢),炮製過的乾薑(一錢),紫瑤桂(八分),當歸(二錢),純淨的白蜂蜜(兩匙沖服)。

【秀按】:在因寒邪突然發病的病人,用附姜回陽之後,接著用這個方子,是因為附姜主要用來回陽,而寒邪侵入身體,必定先損傷營分,所以加入當歸和桂枝來驅散營分中的寒氣,使藥物與病症相符。用白蜜沖服,是為了緩和陽藥的剛烈之性。這個方子是回陽暖血、溫和營分的良方。

附姜歸桂參甘湯,這個方子是用來回陽兼補血氣的,也是出自俞氏的經驗,記載在喻氏的《醫門法律》中。

藥方組成:淡附片(一錢),白歸身(一錢半),老東參(一錢),嫩閩姜(六分),炮製過的川薑(八分),官桂(六分),清炙甘草(八分),大紅棗(兩枚)。

【秀按】:陰寒逐漸衰退,陽氣將要恢復,病情已經出現轉機,所以用附子和乾薑的輕劑來溫和陽氣,用當歸和桂枝來暖血,用人參與甘草來益氣,用閩姜來輔助,用大棗來調和營衛。這個方子是輕劑回陽、同時補益血氣的良方。如果陽氣已經恢復,身體變暖,臉色紅潤,手腳不再冰冷,嘔吐腹瀉也逐漸消失,那麼這個方子中的附子、乾薑和官桂可以減半,再加入蜜炙綿黃耆一錢,土炒白朮一錢,酒炒白芍一錢半,五味子十二粒,以溫和的方式平補,避免藥物過於偏頗。

正陽四逆湯,這個方子是用來回陽攻毒的,出自俞氏的經驗,記載在陶氏的《傷寒全生集》中。

藥方組成:生附子(三錢,炮製後去皮臍),清炙甘草(一錢),真麝香(五釐,沖服),炮製過的川薑(三錢,不可炒焦),皂莢炭(八分),生薑汁(兩匙沖服)。

【秀按】:這是突然受到陰寒毒邪侵襲,出現嘔吐腹瀉、腹部疼痛、全身像被鞭打一樣、四肢冰冷超過手肘和膝蓋、昏迷不醒、胸口脹滿、臉色嘴唇和手指發黑、舌頭捲縮、陰囊收縮、煩躁出冷汗、時而呻吟、脈搏時而沉伏時而微弱幾乎摸不到,並且常常吃不下藥。這些都是陰寒毒氣深入的表現,是最危險最緊急的病症,比一般的受寒更嚴重。所以用生附子以毒攻毒為君藥,用乾薑來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