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4)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44)

1. 第六節·滋補劑

皂莢麝香速通經隧。佐以炙草和藥。使以薑汁和胃。且薑汁炙草二味。更有和解附毒之功。調劑合法。此為回陽急救。直攻陰毒之良方。然必內外兼治。庶可十救一二。外治法。先以通關散。(生半夏一錢、細辛五分、川芎五分、青藜蘆五分、麝香五釐。)搐鼻取嚏。以通清竅。

次用麝香三釐。皂莢末三分。肉桂末二分。硫黃二分。共研細末。以蔥汁調黏。填入臍中。再以生薑薄片貼於臍上。放大艾火於薑片上。蒸二七壯。炙關元氣海二七壯。必將陰退陽復。手足溫暖即止。知人事者生。昏沉不省。過一周時必死。或仍用喻西昌熨臍法。亦能通陽氣而利小便。

新加八味地黃湯,補陽鎮沖法,俞氏經驗方

厚附塊(錢半),大熟地(六錢炒鬆),山萸肉(八分),紫石英(四錢杵),紫瑤桂(五分),淮山藥(三錢杵),浙茯苓(四錢),澤瀉(錢半)

先用鐵落五錢。鎮元黑錫丹三錢。用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湯代水煎藥。

【秀按】腎氣虛喘。動則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腎水上泛為痰。嗽出如沫而味鹹。故以八味地黃溫補腎氣為君。去丹皮者。恐其辛散肺氣也。臣以紫石英溫納沖氣。妙在佐以鐵落合黑錫丹。重鎮沖逆。以納氣定喘。用之得當。奏效如神。此為溫補腎陽。鎮納虛喘之良方。氣虛自汗者。加蜜炙綿耆皮三錢。五味子三分。小便利者。去苓澤。防其損津液也。

【廉勘】以上六經正治六法。統計一百零一方;方方有法,法法不同,真可調門門透澈,息息通靈者矣。先祖謂傷寒專科,必先通雜證,而後能善治感證;今觀俞氏方法,益信而有徵。但必列一百一方者,推其意,大抵仿陶氏肘後百一方例耳。

【榮齋按】程鍾齡說:「補者,補其虛也。《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精氣奪則虛。』又曰:『虛者補之。』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闔,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

何謂當補不補?夫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初時不覺,久則病成;假如陽虛不補,則氣日消,陰虛不補,則血日耗,消且耗焉,則天真榮衛之氣漸絕,而虧損成矣!雖欲補之將何及矣。又有大虛之症,內實不足,外似有餘,脈浮大而澀,面赤火炎,身浮頭眩,煩躁不寧,此為出汗暈脫之機;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法當養榮歸脾輩,加斂藥以收攝元神,俾浮散之氣,退藏於密,庶幾可救。

復有陰虛火亢,氣逆上衝,不得眠者;法當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瀉火之藥,反傷真氣,若誤清之,去生遠矣!古人有言:『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者,此也。此當補不補之誤也。然亦有不當補而補者何也?病有脈實症實,不能任補者,固無論矣!即其人本體素虛,而客邪初至,病勢方張,若驟補之,未免閉門留寇。

白話文:

皂莢和麝香能快速打通經絡,輔以炙甘草來調和藥性,並用薑汁來調和腸胃。而且,薑汁和炙甘草這兩味藥,還有調和並解除毒性的功效。這樣的配伍是合理的,這是用來救回陽氣、緊急救命,直接攻打陰毒的良方。但必須內外兼顧治療,才能有十分之一二的機會救活。外治的方法,先用通關散(生半夏一錢、細辛五分、川芎五分、青藜蘆五分、麝香五釐)讓人打噴嚏,以打通清竅。

接著用麝香三釐、皂莢末三分、肉桂末二分、硫黃二分,一起研磨成細末,用蔥汁調成糊狀,填入肚臍中,再用生薑薄片貼在肚臍上,把大的艾絨放在薑片上點燃,灸七次。再灸關元、氣海穴各七次,必定會讓陰氣消退、陽氣恢復,手腳溫暖就停止。如果恢復意識就表示還活著,如果昏迷不醒,過一星期一定會死。或者也可以用喻西昌的熨臍法,也能通陽氣並有利小便。

新加八味地黃湯,是補陽氣、鎮壓逆氣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

厚附子(一錢半)、大熟地(六錢,炒鬆)、山茱萸(八分)、紫石英(四錢,搗碎)、肉桂(五分)、淮山藥(三錢,搗碎)、茯苓(四錢)、澤瀉(一錢半)。

先用鐵落五錢和鎮元黑錫丹三錢,加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澈的藥湯代替水煎藥。

【秀按】腎氣虛弱導致氣喘,活動就喘得更厲害,腰痛腳冷,小便不順暢,腎水向上泛濫形成痰,咳嗽出來的痰像泡沫而且有鹹味。所以用八味地黃湯來溫補腎氣作為主藥。去掉丹皮,是怕它辛散肺氣。用紫石英來溫暖並收納逆行的氣,巧妙之處在於用鐵落和黑錫丹一起,加重鎮壓逆行的氣,來收納氣息、平定喘息。如果使用得當,效果非常顯著。這是溫補腎陽、鎮壓虛喘的良方。如果氣虛自汗,可以加蜜炙黃耆皮三錢、五味子三分。如果小便順暢,就去掉茯苓和澤瀉,避免它們損耗津液。

【廉勘】以上是針對六經的六種正治方法,總共有一百零一個方子;每個方子都有其用法,用法各不相同,真的可以說能把醫理講得透徹,也足以讓人明白病機。先祖說,研究傷寒的專科醫師,必須先了解各種雜病,然後才能夠好好治療感冒;現在看俞氏的方法,更加相信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之所以要列出一百零一個方子,推測他的意思,大概是模仿陶弘景《肘後備急方》的一百零一個方例吧。

【榮齋按】程鍾齡說:「補,就是補其虛弱。《黃帝內經》說:『不能治療虛弱,又怎麼能談論其他的呢?』又說:『邪氣侵入的地方,必定是氣虛。』又說:『精氣散失就會虛弱。』又說:『虛弱就要補益。』補的意義非常重大啊!然而有應該補卻不補而耽誤人的,有不應該補而補而耽誤人的,也有應該補卻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了解開闔、不知道緩急、不區分五臟,不深入研究調養的方法而耽誤人的;這些都是不能不講清楚的。」

什麼叫做應該補卻不補呢?虛弱是損傷的開始,損傷累積就會變成虛弱,一開始不覺得,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疾病。如果陽虛不補,陽氣就會一天天消散;陰虛不補,陰血就會一天天耗盡。陽氣消散陰血耗盡,那麼天生的元氣就會逐漸消失,而導致虧損!即使想要補救也來不及了。還有一些大虛的症狀,內裡空虛不足,外表卻看似有餘,脈象浮大而澀,臉色紅赤,身體浮腫,頭暈目眩,煩躁不安,這是出汗暈厥的徵兆;更有精神渙散,徹夜無法入睡的人,情況更加危急。治療的方法應該用養榮歸脾湯之類的藥,加上收斂的藥來收攝元神,讓浮散的氣息回歸體內,或許還有救。

還有陰虛火旺,氣逆向上衝,導致無法入睡的人,治療的方法應該用滋陰來抑制火氣,切忌使用苦寒瀉火的藥,反而會傷害真氣,如果誤用了清熱的藥,離死亡就不遠了!古人說:『虛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像實證的假象,如果用瀉法治療就會含冤而死』,就是指這種情況。這是應該補卻不補的錯誤。然而,什麼又是不應該補卻補的錯誤呢?有些疾病是脈象實、病情也屬於實證,不能承受補藥,這是不用說的!即使這個人本身體質虛弱,但剛受到外邪侵襲,病勢正盛的時候,如果貿然進補,難免會讓邪氣閉門留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