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2)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2)

1. 第二節·瘥後藥物調理法

傷寒溫熱。大邪退後。餘熱未盡。元氣已虛。胃虛少納。脾弱不運。稍動則復。若調理失當。不知禁忌。隨時可以轉復。若非藥物調理合宜。瘥後遺症。何能輒除。爰舉其要。臚列二十四則於後。(一)瘥後浮腫,傷寒瘥後。脾虛不能制水。水溢於皮膚絡脈間。肢體浮腫者。

須實脾利水。宜焦冬朮、茯苓皮、米仁、杜赤豆、萹豆、山藥、木瓜、車前子、澤瀉之屬治之。或以糯米、米仁、煮粥食最妙。有因食滯中宮者。乃病後脾胃大虛。不能消穀也。病者胃中猶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臍上。則水不得上輸於肺。肺亦不能通水道於膀胱。故溢於肢體而為腫。

其症以心下臍上有硬處。按之則痛為異。小便或利或不利。當用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萊菔子、六神麯、為主。硬處消則腫自愈。或加苓澤。兼利水亦可。亦有氣復未歸者。熱病大傷陰氣之後。由陰精損及陽氣。愈後陽氣暴復。陰尚虧歉之至。切忌消利。吳又可所謂病後氣復血未復。

氣無所歸。故暫浮腫。不可治腫。調其飲食。節其勞役。靜養自愈。吳鞠通曰。余見世人。每遇浮腫。便與滲利小便方法。豈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證。快利津液。為肺癰與陰虛咳嗽身熱之癆損證哉。余治是證。悉用復脈湯。重加甘草。只補其未足之陰以配其已復之陽。而腫自消。

至其辨法。氣腫異於停水食滯者。停水身重。而小便不利。氣腫身輕。而小便自利。食滯腹中有結。氣腫腹中自和也。又有脾胃氣虛。土不制水。溢於下焦。故從腰以下有水氣而為腫也。宜牡蠣澤瀉散。利小便而泄下焦之水也。

(二)虛羸少氣,傷寒解後。肺胃津虧氣餒。餘熱挾胃火上升。致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胃有虛熱。氣不下降。竹葉石膏湯。加竹茹、白薇、主之。

(三)日暮微煩,熱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人微煩。損谷則愈。

(四)瘥後發蒸,熱症新瘥蒸蒸骨熱如癆瘵者。乃餘熱留於陰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虛損法。必察其六府有結邪。則仍以攻邪為主。次察其筋絡有壅瘀。仍以通瘀為主。次察其氣道有痰涎。仍以祛其痰涎為主。數者俱無。方可清熱。或無邪而陰傷。方可純用養陰之藥。或分其餘邪之輕重。虧損之多少。而兼用養陰清熱藥進退加減以和之。

(五)瘥後咳嗽,凡熱退之後。尚有咳嗽未除。此肺胃津虧。而有餘熱戀肺。宜滋養肺胃之陰。其嗽自止。如南沙參、麥冬、地骨皮、川貝母、川石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類。或加生地、玉竹之類。新感風寒。而症見咳嗽。其病為輕。以其邪傳入肺。肺主皮毛。

邪從外達也。溫熱多內傷虛證。見咳則重。五臟傳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六)自汗盜汗,瘥後自汗盜汗。雖皆屬虛。然溫熱瘥後。多由余熱未清。心陽內熾。以致蒸蒸燔灼。津液外泄而汗出。為陰虛有火。慎勿驟補峻補。苦堅清養為宜。苦堅如當歸六黃湯加減。以育陰瀉火固表。清養如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茯苓、蓮心之類。

若無熱惡寒。而盜汗不止者。陽虛也。黃耆建中湯加減。自汗不止者亦陽虛也。玉屏風散。加牡蠣、龍骨、收之。以固護腠理。實表固澀之法也。

(七)瘥後喜唾,病後喜唾。久不了了。中土陽虛。胃中有寒。不能收攝津液。而冷涎上泛也。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溫納之。亦有胃虛而有餘熱者。宜用烏梅北棗丸。(烏梅肉十枚、大黑棗五枚、俱去核、共杵如泥、加煉蜜丸、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之。中虛不能攝水者。

六君子湯。加益智仁攝之。若其稠飲自下焦漾漾而起。溢出口中者。此腎氣不納。濁陰上泛也。宜都氣飲。加胡桃肉、補骨脂以納之。或少加淡附片以收之。或佐白朮以制之。

(八)皮膚甲錯,病後身體枯瘦。皮膚甲錯者。乃熱傷其陰。陰液不能滋潤皮膚也。治法以養陰為主。吳氏人參養榮湯。(方見前)清燥養榮湯。均可酌用。葉氏加減復脈湯。尤效。亦有粥食調理自回者。又有熱毒為病。氣血被其煎熬。瘥後飲食漸進。氣血滋生。潤皮膚而滋筋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數日。氣血通暢而自愈矣。

(九)瘥後發瘡,溫熱新瘥。發瘡者最多。乃餘熱淫於肌肉也。若照尋常瘡症。溫託妄施。斷不能救。惟多服清涼解毒。兼養氣血藥自愈。

(十)瘥後發痿,瘥後發痿。四肢不能動移者。熱傷筋脈也。吳氏諸養榮湯。酌用。輕者粥食調理自愈。

(十一)瘥後不寐,凡傷寒溫熱病。熱退之後。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溫膽湯、加秫米、和之。驚悸不寐者。心氣虛也。前方合酸棗仁湯。去川芎清斂之。觸事易驚。夢寐不安者。乃有餘熱挾痰也。宜用竹茹、黃連、石菖蒲、半夏、膽星、梔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紅等味。

虛煩不寐者。餘火擾動也。黃連阿膠湯清滋之。心火內熾不寐者。慎勿驟補。宜清養為主。如西洋參、生地、麥冬、黃連、甘草、小麥、百合、竹葉、蓮心、茯神。或加阿膠、或雞子黃、珍珠粉、審證酌加。若終夜清醒。目不得瞑。或目瞑則驚悸夢惕者。餘邪內留肝膽。膽氣未舒。

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棗仁、豬膽皮、黃連、焦梔、淡竹茹、桑葉等。滑以去著。苦以泄熱。

(十二)瘥後昏沉,凡傷寒溫熱症。新瘥後十餘日。或半月。漸至昏沉者。皆緣發汗未盡。餘邪在於心包故也。或見潮熱。或兼寒熱如瘧。宜連翹、梔子、豆豉、麥冬、菖蒲、淡竹葉、鉤藤、丹參之類清解之。然有痰火內伏包絡者。亦見昏沉。其人終日昏睡不醒。或錯語呻吟。

或獨語如見鬼。宜丹參、白薇、麥冬、焦梔子、黃連、竹葉、辰砂染燈心、細芽茶。天竺黃、石菖蒲、川貝母、廣鬱金等味。再加厥症返魂丹。輕清以開達之。甚或萬氏牛黃清心丸。葉氏神犀丹。皆可採用。

(十三)瘥後怔忡,凡熱病新瘥。怔忡驚駭。乃水衰火旺。心腎不交也。宜補水養心。硃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湯、合交泰丸、尤妙。

(十四)瘥後妄言,凡傷寒溫熱病。每有熱退身涼之後。其人如癡。神思不清。言語謬妄。或倦臥不思食者。此心神虛散不復所致。但當調養氣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復妄言自止。吳氏安神養血湯主之。薛氏參麥茯神湯亦主之。但痰火餘邪。內伏包絡。亦有此症。當用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竹茹、辰砂之類。

以涼開熱痰。則神自清而不妄言矣。若猶不應。加萬氏牛黃清心丸。清宣之。亦有餘熱未盡。熱擾於心。則多言譫妄者。宜導赤散。加麥冬蓮心、硃砂拌燈心等。熄余焰而清心神。

(十五)瘥後語蹇,傷寒溫熱症。熱退後。其舌轉動不靈。而語言蹇澀者。因心脾腎三經之脈。皆系繞於舌心腎虛則舌不靈動。痰阻脾絡。肝風內擾則語言蹇澀不清。多是虛風痰火為病。宜加味逍遙散去白朮。加生薑鉤藤、鮮菖蒲、刺蒺藜、殭蠶之類。以熄風豁痰。痰多者。

宜導痰湯加菊花、鉤藤、白蒺藜、鮮葛蒲、薑汁、竹瀝等。熄虛風而清痰火。若因痰熱滯於肺絡。有聲不能言者。宜顧氏清金散加石菖蒲、竹瀝清肅之。如因餘熱耗傷肺腎之陰。不能上接於陽者。宜清燥救肺湯。加岩制川貝、鴨梨汁、以清養之。若聲顫無力。語不接續。名曰鄭聲。

乃元氣虛而無根也。宜貞元飲合集靈膏峻補之。

(十六)瘥後額熱,凡熱病熱退後。胃中痰食邪熱逗留。額屬陽明。故額獨熱。目神似覺呆鈍。宜清疏之。二陳湯、加連翹、黃芩、山楂、神麯之類。清之和之。

(十七)瘥後發頤,俗名遺毒。乃餘邪留滯絡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盡。其邪結於少陽陽明二經。發於兩頤者。陽明部位也。發於耳之左右者。少陽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熱。活血疏散為主。誤則成膿不出。而牙關緊。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內陷而復舌燥神昏亦死。

出膿後氣虛血脫亦死。故宜早治也。古方以普濟消毒飲為主。發在耳後。以柴胡、川芎、為主。在項下以葛根。白芷。為主。在項後或巔頂。加羌活、薄荷。時方以連翹敗毒散為主。如羌、獨活、荊、防、連翹、赤芍、牛蒡、桔梗、土貝、蒺藜、薄荷、銀花、甘草之類。如元氣虛者。

須兼歸耆補托。潰膿後。當大補氣血為主。然發於陽明者易治。發於少陽者難治。總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緩則成膿。不可輕補於未潰之前。補早則必成膿。尤不可純用寒涼於將發之際。恐閉遏而毒不得發。故必兼疏散為要。外治以蔥水時時浴之。

【炳章】按余治此症。常用吳氏加減消毒飲。如銀花、連翹、蟬衣、殭蠶、牛蒡、馬勃、荊芥、元參、薄荷、鮮生地搗豆豉。便閉加大黃等。辛涼疏散之劑。多則三帖必愈。如耳下有結核者。加粉重樓、天葵子。外治用水仙花根搗爛。和金黃散厚塗核上。數日即消散。此屢經試驗法也。

(十八)瘥後耳聾,溫熱症身涼後。尚有耳鳴耳聾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餘邪留於膽經。宜養陰藥中。加柴胡、鮮菖蒲、鉤藤、滁菊、通草、荷葉之類。以清解少陽之郁。二因痰火上升。阻閉清竅。其耳亦聾。宜導痰湯、去半夏、南星。加栝蔞皮、京川貝、枇杷葉、杜兜鈴、通草、鮮菖蒲之類。

以輕宣肺氣之郁。三因腎虛精脫。則耳鳴而聾。宜常服耳聾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陰鎮逆。此二症不關少陽。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聾神丹。(鼠腦一個、青龍齒、硃砂、梅冰、淨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腦半分、上藥各研細末、用鼠腦為丸、如桐子大。)用絲綿包裹。

納入耳中。多效。

(十九)瘥後腹熱,凡熱病後。身大涼。獨腹熱未除。此脾火內甚也。養陰藥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暑晚發最多。多屬腸胃積熱。雪羹湯送服陸氏潤字丸、最妙。

(二十)瘥後疼痛,熱病失治於前。熱流下部。滯於經絡。以致腰脅疼痛。甚則不能起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宜清瘟敗毒散小劑。加木瓜、牛膝、續斷、萆薢、黃柏、威靈仙。以祛風通絡。

(二一)瘥後不食,當辨不欲食。食亦不化兩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養以甘涼。《金匱》麥門冬湯主之。葉氏養胃湯亦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當與以溫運。香砂理中湯主之。六君子湯亦主之。雖然不欲食一病。又宜分傷食與停食兩項。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在不及消化。

停食不論食之多少。或當食而怒。或當食時病在氣結而不能化也。治傷食宜注重於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則重在氣。惟理氣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用也。醫者須分別治之。

(二二)瘥後不便,凡溫熱病後。大便不行者。熱閉虛閉俱多。風閉氣閉者少。熱閉者。熱搏津液。腸胃燥結。及腸胃素有積熱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腹熱。大腹脹滿。四肢反冷。或口舌生瘡是也。大黃飲子最妙。三黃枳朮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等。皆可酌用。虛閉有二。

一陰虛。一陽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下焦陰虛。則陰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腸臟乾槁。治陽虛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蓯蓉潤腸丸主之。老年者。黃耆湯、送服半硫丸。治陰虛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六味地黃湯加淡蓯蓉、白蜜主之。

益血潤腸丸、五仁丸等亦效。風閉者。風勝則干也。由風熱搏激肺臟。傳於大腸。津液燥爍。傳化則難。或其人素有風病者。亦多風閉。或腸胃積熱。久而風從內生。亦能成閉。東垣潤腸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氣閉者。氣內滯而汙物不行也。其脈沉。其人多噫。心腹痞悶。

脅肋膨脹。若用攻藥通之。雖或暫通。而其閉益甚矣。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惟當順氣。氣順則便自通矣。蘇子降氣湯、加枳殼、杏仁、主之。重則六磨湯主之。

(二三)瘥後下血,溫熱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於初起失汗。邪不外達而內入。陽邪熱甚。熱傷陰絡而血下溢也。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白芍、苡仁、黑荊芥、白茅根、臟連丸。治之自愈。陰虛火旺者。臟連六味丸、尤捷。

(二四)瘥後遺精,病後遺精。因火動者多。宜清餘熱。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黃連亦主之。以此症黃連、黃柏、二味。最是要藥也。以上瘥後遺症。藥物調理各法。大旨已具。其他普通調理。當分補虛清熱兩項。補虛有兩法。一補脾。一補胃。如其人中氣虛者。病退後必納穀少。

運化遲。或大便不實。或噁心吐涎。宜六君子、加減以和中。形寒畏冷。宜黃耆建中湯溫補之。凡此症脈皆緩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陰分虛者。必有餘邪未盡。舌燥口渴。二便艱澀。脈兼微數等症。宜小甘露飲。葉氏養胃湯等清養之。清熱亦有兩法。初病時之熱為實熱。

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後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瀉熱之藥。以治感後之虛熱。如麥冬、生地、丹皮、北沙參、西洋參、鮮石斛、梨汁、蔗漿、竹瀝、鮮茅根之類。

皆為合法。仲景河間主用竹葉石膏湯。天水散。以清虛熱。亦取甘寒之義也。設誤投參、耆、苓、朮、補脾之藥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此為瘥後調理脾胃之要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