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5)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45)

1. 第六節·滋補劑

更有大實之症,積熱在中,脈反細澀,神昏體倦,甚至憎寒振慄,欲著覆衣,酷肖虛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閉溺赤諸症,與真虛者相隔天淵,倘不明辨精切,誤投補劑,陋矣!古人有言:『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者此也。此不當補而補之之誤也。然亦有當補而補之不分氣血,不辨寒熱者何也?《經》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氣用四君子湯,凡一切補氣藥,皆從此出也;血用四物湯,凡一切補血藥,皆從此出也。又如血熱之症,宜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症,宜溫經養血以和之。立齋治法,血熱而吐者調之陽乘陰,熱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丸,六味湯。血寒而吐者,謂之陰乘陽,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也,治用理中湯加當歸;醫家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更有去血過多,成升斗者,無分寒熱,皆當補益;所謂血脫者益其氣,乃陽生陰長之至理。

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此氣血寒熱之分也。然又有補之而不識開闔、不知緩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闔必有開,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如補中湯加參耆,必用陳皮以開之,六味湯用熟地,即用澤瀉以導之。

古人用藥,補正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自得力;是以古方中,有補散並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有消補並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補並行者,瀉心湯硝石丸是也;有溫補並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有清補並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

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予常用參附煎膏日服數兩,而救陽微將脫之症;又嘗用參麥煎膏,服至數兩,而救津液將枯之症。亦有無力服參,而以耆、術代之者。隨時處治,往往有功。至於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循序漸進,脈症相安,漸為減藥,穀肉果菜食養盡之,以底於平康。

其有體質素虛,別無大寒大熱之症,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則用平和之藥,調理氣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爭勝,反有傷也,此開闔緩急之意也。然又有補之而不分五臟者何也?夫五臟有正補之法,有相生而補之之法。《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

又如肺虛者補脾,土生金也;脾虛者補命門,火生土也;心虛者補肝,木生火也;肝虛者補腎,水生木也;腎虛者補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補之也。藥既補矣,更加攝養有方,斯為善道。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我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白話文:

有些情況是身體內部有嚴重的實熱,熱邪堆積在體內,但脈象卻反而呈現細澀,人會神志不清、身體疲倦,甚至會感到寒冷發抖,想多穿衣服,看起來很像虛寒的樣子。但是這種人一定會有嘴唇乾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赤黃等症狀,和真正虛弱的人有天壤之別。如果不能仔細分辨清楚,錯誤地使用補藥,那就太糟糕了!古人說過:「實證的人有虛弱的表現,錯誤地使用補藥會使病情加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是本來不應該補卻補了的錯誤。

然而,也有應該補卻沒有區分氣血,不辨寒熱的情況,是為什麼呢?《黃帝內經》說:「氣的主要作用是溫煦身體,血的主要作用是滋潤身體。」補氣的藥方可以用四君子湯,一切補氣的藥方都是從這裡衍生的;補血的藥方可以用四物湯,一切補血的藥方都是從這裡衍生的。

另外,像血熱的病症,應該用補血和活血的方法來清除熱邪;血寒的病症,應該用溫經和養血的方法來調和。李東垣的治療方法是:血熱而吐血,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陰血不足,熱邪迫使血液妄行,治療時使用四生丸和六味湯。血寒而吐血,是因為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就像天氣寒冷、大地結冰一樣,治療時使用理中湯加當歸。醫生要常常記住這些辨證,不要搞錯了。

還有因為失血過多,達到升斗之多的情況,無論是寒證還是熱證,都應該用補益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失血過多要補氣」,這是陽氣產生,陰血滋長的道理。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很快地生成,而無形的氣,則應該盡快固護。這就是氣血寒熱的區分。

然而,也有人使用補藥卻不了解開闔的道理,不知道緩急之分,這是為什麼呢?天地之間有開就有闔,用藥的道理也有補就有瀉。例如,用補中益氣湯加人參、黃耆,就必須用陳皮來開通氣機;用六味湯用熟地,就必須用澤瀉來引導藥效。

古人使用藥物,補益正氣時一定會兼顧祛除邪氣,邪氣去除,補藥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古方中有補散並用的,例如參蘇飲和益氣湯;有消補並用的,例如枳朮丸和理中丸;有攻補並用的,例如瀉心湯和硝石丸;有溫補並用的,例如理中湯和參附湯;有清補並用的,例如參連飲和人參白虎湯。

還有應該峻補的,有應該緩補的,也有應該平補的。例如極度虛弱、病危的人,不用大量湯藥就無法挽救,我常常使用參附煎膏,每天服用數兩,來挽救陽氣衰微將要脫失的病症。也曾經使用參麥煎膏,服用數兩,來挽救津液將要枯竭的病症。也有無力服用人參,而用黃耆、白朮代替的情況。要隨時根據情況來治療,往往會有效果。至於病邪還沒有完全去除,元氣雖然虛弱,但不能承受強烈的補益,那就用從容和緩的方法來補益,根據具體情況,按部就班地進行,等脈象和症狀都趨於平穩後,再逐漸減少藥量,最後用五穀、肉類、水果蔬菜來調養,使身體恢復健康。

對於體質本來就虛弱,沒有明顯的寒熱病症,想要服用丸散來保養元氣的人,應該用平和的藥物,來調理氣血,不要隨意使用偏激的藥方,長期使用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就是開闔和緩急的道理。

然而,也有人補益卻不區分五臟,這是為什麼呢?五臟都有各自的補益方法,也有相生而補的方法。《難經》說:「肺虛要補益其氣,心虛要調和營衛,脾虛要調理飲食,適應寒溫,肝虛要緩和肝氣,腎虛要補益其精。」這是正補的方法。

另外,例如肺虛要補脾,因為土生金;脾虛要補命門,因為火生土;心虛要補肝,因為木生火;肝虛要補腎,因為水生木;腎虛要補肺,因為金生水。這就是相生而補的方法。藥物補益之後,如果再加上攝養有方,這才是好的方法。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我認為,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制飲食,珍惜精神,用藥恰當,病而不痊癒的情況就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