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2)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2)

1. 第三節·六經病證

太陽標證。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無汗者寒甚於風。自汗者風重於寒。太陽本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數淋瀝。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白話文:

太陽標證:頭痛、身體發熱,怕冷、怕風,頸項僵硬,腰部疼痛,骨節痠痛。沒有汗的人,寒氣比風氣更厲害;自汗的人,風氣比寒氣更厲害。

太陽本證:口渴、想喝水,喝水就吐,小便不利,甚至小便短少、淋漓不盡,或者反而小便自利,蓄積的血液像發狂一樣。

【秀按】太陽之為病。寒水之氣為病也。寒為病。故宜溫散。水為病。故宜利水。總以發汗為出路。利水為去路。若非水蓄而血蓄。則又以通瘀為去路。

白話文:

【註解】太陽經病症,是寒水之氣引起的。寒氣致病,故宜溫散。水氣致病,故宜利水。總的以發汗為出路,利水為去路。如果不是水蓄和血蓄,那麼又以通瘀為去路。

太陽中見證。凡見太陽標證。而大便不實。小便清白。甚則男子遺精。女子帶多。腰脊墜痛。痛如被杖。甚或氣促而喘。角弓發痙。若目戴眼上視。尤為危候。

白話文:

太陽中風證。凡見太陽風病症狀。而大便不實。小便清白。嚴重時男子遺精。女子帶多。腰脊墜痛。疼痛像遭杖打。嚴重或氣促而喘。角弓反張抽搐。如果目光上視。這都是危險徵兆。

【秀按】此即張景岳所謂太陽未解。少陰先潰是也。必其人腎氣先虛。則腎中之陽。不足以抵禦陰寒。即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

白話文:

秀按:這正是張景嶽所說太陽陽氣未解,少陰熱氣先潰亡的說法。必定是病人腎氣先虛,以致腎中之陽氣不足以抵禦陰寒,因此從太陽經脈中直接進入足少陰腎經。

太陽兼證。兼肺經證。鼻塞流涕。鼻鳴噴嚏。嗽痰稀白。甚則喘而胸滿。兼脾經證。肢懈嗜臥。口膩腹瀉。兼胃經證。飽悶惡食。噯腐吞酸。

白話文:

太陽經兼其他經絡的證狀。

兼肺經證狀:鼻塞流涕,噴嚏鼻鳴,咳嗽有稀白痰液,嚴重時會喘氣和胸悶。

兼脾經證狀:四肢無力、喜歡睡覺,口中有黏膩感、腹瀉。

兼胃經證狀:吃飽後感到腹悶、不想吃東西,打嗝有腐敗的味道、感到酸味。

【秀按】太陽經主皮毛。故《內經》云。太陽者毫毛其應。上與肺經相關。故形寒則傷肺。下與腎經相關。故汗多則溺少。若兼脾經證。必其人素稟多濕。兼胃經證。必其人新挾食滯。

少陽標證。寒熱往來。耳聾脅痛。

少陽本證。目眩咽乾。口苦善嘔。膈中氣塞。

白話文:

【秀按】太陽經以皮毛為主要病竈。故《內經》說:太陽經應於毫毛。在上面與肺經相通。所以遇到形寒,容易傷及肺。在下面與腎經相通。所以盜汗多,則小便就少。若同時有脾經的病症,一定是此人體質濕潤。若同時有胃經的病症,一定是此人有新近的飲食積滯。

【秀按】少陽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證。口苦咽乾目眩為半里證者。以少陽經外行腠理。內行兩脅。不居身之前後而居側也。兩耳寤則聞。寐則不聞。口咽目開之則見。闔之則不見。此數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裡。則謂之半表裡而已矣。惟寒熱一證。必寒已而熱。熱已而汗。

白話文:

少陽的證候有寒熱、脅痛、耳聾,這些都是半表證。口苦、咽喉乾燥、眼睛眩暈,這些都是半裡證。少陽經在體表運行,在體內運行兩脅,不位於人體的前後,而位於側面。兩耳醒著的時候能聽見聲音,睡著的時候聽不見聲音。嘴巴、咽喉、眼睛睜開的時候能看見東西,閉上的時候就看不見東西。這些證候,不能說它是表證,也不能說它是裡證,只能說它是半表半裡證。只有寒熱這一證,必定是先寒後熱,先熱後出汗。

則為少陽之寒熱往來。若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發。其人不嘔。仍是太陽表證。非少陽之半表證也。臨證時亦要辨明。

白話文:

那麼就是少陽的寒熱往來。要是發熱惡寒,像瘧疾的症狀那樣,一天發作兩三次或三次,人不嘔吐,還是太陽表證。不是少陽的半表證。臨牀上也要辨別清楚。

少陽中見證。手足乍溫乍冷。煩滿消渴。甚則譫語發痙。四肢厥逆。

【秀按】少陽與厥陰為表裡。若相火之邪。不從外達。勢必內竄包絡肝經。發現熱深厥深。火旺風動之危候。

白話文:

少陽病出現中見證狀。手腳時而溫暖時而冰冷。感到胸腹脹滿,口渴難耐。嚴重時會說胡話並且抽搐。四肢冰冷。

【秀按】少陽和厥陰互為表裡。如果相火的邪氣沒有從外部散發出去,勢必會向內侵犯到肝經。這時候會出現熱象越嚴重肢體越冰冷的情況,以及火氣旺盛引發抽搐的危險症狀。

【廉勘】,陸九芝曰。論經則以太陽陽明少陽為次。論病則太少之邪。俱入陽明。竊謂太陽主皮。為軀體最外一層。少陽主腠。為軀殼上第二層。蓋腠理即網膜。金匱所謂三焦通會元真之處也。故太少兩陽。病在皮腠。證多傳變。兩陽合明。病歸中土。故不復傳。由是推之。

白話文:

陸九芝說到的【廉勘】,依照經絡的次第,是依序為太陽、陽明、少陽。講到病理,太陽及少陽的邪氣都進入了陽明。我個人認為,太陽主司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防護。少陽則是主司腠理,是身體第二層的防護。腠理就是網膜,金匱要略中所說的,三焦交會,元真之氣匯聚之處。因此,太少兩陽,病在皮腠,病情很容易傳變。兩陽合明,病歸中土,因此就不會再傳變了。由此推測。

三陽傳經。亦當以太陽少陽陽明為次。其三陽寒熱之分。身雖大熱而仍惡寒者。太陽也。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寒熱往來者。少陽也。始雖惡寒。一熱而不復惡寒者。陽明也。

白話文:

太陽少陽陽明三經傳經時,也應該按照太陽、少陽、陽明的順序。這三陽寒熱的區別是:全身都發熱,但仍然怕冷的是太陽。寒熱交替,先寒後熱,熱退後出汗的,是少陽。開始怕冷,一熱之後就再也不怕冷的是陽明。

少陽兼證。兼胃經證。煩悶噁心。面赤便閉。身痛足冷。斑點隱隱。兼脾經證。四肢倦懈。肌肉煩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滿。斑欲出而不出。兼腎經證。耳大聾。齒焦枯。腰背痠痛如折。甚則精自遺。衝任脈動。兼肺經證。喉痛紅腫。咳則脅痛。甚則咯血。兼心經證。舌紅齒燥。

白話文:

如果少陽兼證其他經脈的證狀,又伴有胃經證,會煩悶噁心,臉紅便祕,身體疼痛、手腳冰冷,斑點隱約出現。

又兼脾經的證狀,會四肢倦怠。肌肉痠痛煩疼,嘴脣乾燥口渴,隔膜中痞滿,似乎要長斑點卻無法長出來。

又兼腎經的證狀,會出現耳鳴、耳聾。牙齒焦黑乾枯,腰背痠痛如同骨折,嚴重的話還會精液不自主的遺洩。衝任二脈會動。

又兼肺經的證狀,會喉嚨疼痛紅腫,咳嗽則脅痛。嚴重時還會咯血。

又兼心經的證狀,會有舌紅齒燥的現象。

午後壯熱。神昏不語。甚則鄭聲作笑。兼小腸經證。舌赤神呆。語言顛倒。小便赤澀。點滴如稠。兼大腸經證。胸膈硬滿而嘔。腹中痛。發潮熱。大便秘。或反自利。

白話文:

下午發高燒。神志昏迷,說不出話來。嚴重的話會胡言亂語、狂笑。兼有小腸經的證狀。舌頭發紅,精神恍惚。說話顛倒。小便發紅、發澀。小便點滴而且粘稠。兼有大腸經的證狀。胸膈感到脹滿而嘔吐。腹中疼痛。發出潮熱。大便乾燥。或反而腹瀉。

【秀按】手足少陽經。內部膈脅。外行腠理。均司相火。相火者。遊行之火也。內則三焦之膜。布膻中。絡心包絡。循脅裡。連肝而及於膽。歷絡三焦。多與各臟腑相通。其相通之道路。既與三焦相關。又於膈膜相會。如手太陰肺經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足太陰脾經脈。

白話文:

【註解】秀按:手足少陽經歸屬於少陽膽經和少陽三焦經。內部佈及膈肌和肋部。外部運行於皮膚腠理之間。二經同時管理相火。相火,猶如遊行的火,它內在運行於上中下三焦的膜中。分佈於膻中。絡屬於心包絡。沿著肋部內側。與肝相連,最後到達膽。流經上中下三焦,與各個臟腑相通。它們互相溝通的道路既和上中下三焦相關,又於膈膜相會。比如手太陰肺經脈,發源於中焦,再沿著胃的上口。向上通過膈肌。足太陰脾經脈。

絡胃。上膈。手少陰心經脈。出心系。下膈。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中。下膈。足陽明胃經脈。手太陽小腸經脈。手陽明太陽經脈。均下膈。足厥陰肝經脈。貫膈。故少陽一經。不特多中見證。抑且多各經兼證也。惟兼足少陰腎經證。則由相火熾盛。由肝及腎耳。

白話文:

胃和肺之間的部位。手少陰心經脈絡:從心部出來,絡屬於膈。手厥陰心包絡脈絡:從胸中開始,絡屬於膈。足陽明胃經脈絡、手太陽小腸經脈絡、手陽明太陽經脈絡:這三條經絡都絡屬於膈。足厥陰肝經脈貫通膈。因此,少陽經不僅可以見證少陽經的證候,而且可以見證其他經絡的兼證。只有兼見足少陰腎經的證候,那是因為相火旺盛,從肝臟傳到了腎臟。

【廉勘】兼胃經證者。是少陽轉屬陽明。二陽合病。胃熱已盛。就欲發斑之候。兼脾經證。由於失表。腠理閉塞。相火被濕鬱遏。斑不得透之候。兼腎經證。由少陽相火大熾。逼入少陰。陰傷熱盛之候。兼肺經證。由相火爍肺。熱咳痰嗽。胸膈氣痹之候。兼心經證。必其人心虛有痰。

白話文:

【少陽經與胃經證】同時出現的症狀,是少陽經的病症轉移到陽明經,兩個陽經同時發病,胃熱已經很旺盛,即將要發出斑疹的時候。

【脾經證】同時出現的症狀,是由於外感邪氣,腠理閉塞,相火被濕邪鬱遏,斑疹透不出來的時候。

【腎經證】同時出現的症狀,是由於少陽經相火旺盛,逼迫少陰經,陰虛火旺的時候。

【肺經證】同時出現的症狀,是由於相火灼傷肺臟,引起熱咳、痰嗽、胸膈氣悶的時候。

【心經證】同時出現的症狀,一定是心虛有痰。

一經相火薰蒸。痰火即蒙閉清竅。每有目睛微定。昏厥如屍之候。兼小腸經證。由相火下竄。熱結小腸。小腸為火府。兩火相煽。每有逆乘心包之候。兼大腸經證。由相火熾盛。熱結在裡。心上痞硬。復往來寒熱而嘔者。熱結腸痹也。由是觀之。劉草窗為傷寒傳足不傳手者。

白話文:

一旦相火燻蒸,痰火就閉塞了清竅,每每有眼睛微微閉上,昏厥似死的時候。兼有小腸經證,是起因於相火向下竄,熱結在小腸。小腸是火府,兩火相互煽動,每每乘著心包而上,兼有小腸經證。相火熾盛,熱結在裡心上痞硬,而且來回發冷發熱而嘔吐的,是熱結腸痹。由此看來,劉草窗的傷寒傳足不傳手,就是這個道理。

偽言也。

陽明標證。始雖惡寒。二日自止。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目痛鼻乾。不得眠。或多眠睡。

白話文:

這是有誤的說法。

陽明經的典型症狀,一開始雖然會畏寒,但兩天後就會停止。之後體溫會升高,自發出汗,不再畏寒,反而畏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或者過度嗜睡。

陽明本證。在上脘病尚淺。咽乾口苦。氣上衝喉。胸滿而喘。心中懊憹。在中脘病已重。大煩大渴。胃實滿。手足汗。發潮熱。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門直逼小腸。且與大腸相表裡。病尤深重。日晡所熱。譫語發狂。目睛不和。腹脹滿。繞臍痛。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大便膠閉。或自利純青水。昏不識人。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白話文:

陽明經本證。在胃脘上部的疾病還處於淺表階段時,會出現咽喉乾燥、口苦、氣往上衝到喉嚨、胸口悶脹而呼吸急促、心中煩悶不適。在胃脘中部疾病已經較為嚴重時,會出現煩躁、口渴、胃裡覺得實滿、手腳出汗、身體發熱、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在胃脘下部,病邪由幽門直達小腸,並且與大腸表裡相通。病情最為嚴重。在黃昏時感到發熱、說胡話、發狂、眼睛睜得大大的、小腹脹滿、肚臍周圍疼痛、呼吸急促不能平臥、腹中排出惡臭的腸子氣、大便黏滯不通,或自己拉出清澈的水樣便、神志昏迷不識人。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胡亂扯衣服、摸牀、抓空氣中的線頭等怪異行為。

【秀按】上脘象天。部居胸中。清氣居多。猶可宣上解肌。使里邪從表而出。下脘象地。內接小腸。濁氣居多。法可緩下。使里邪從下而出。而其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脘為之運用。故中脘之氣旺。則水穀之清氣。上升於肺。以灌輸百脈。水穀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泄。

白話文:

中醫古文

【秀的評論】上脘像天。位於胸部,清氣較多,可以宣通向上、解肌,讓裏面的邪氣從表層排出。下脘像地,與小腸相連,濁氣較多,可以使用緩瀉法,使裏面的邪氣從下部排出,讓清氣升而濁氣降,完全依賴中脘的功能來運用。所以中脘之氣旺盛,水谷的清氣就會上升到肺臟,以輸布百脈。水谷的濁氣會下降到大腸、小腸,從大小便中排出。

法雖多端。總以健運胃氣。照顧胃液。或清或下為主。俞氏細分上中下三脘現證。蓋以胃雖一腑。卻有淺深輕重之不同。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雖然治療方法有很多種,但總的來說都是以增強胃氣的運作,並且注意胃液的分泌,或清或瀉等方法為主。俞氏把胃證細分為上中下三脘的證狀。因為胃雖然是一個臟腑,但卻有淺深輕重的不同。臨牀中,我們不能不仔細辨別。

陽明中見證。四肢煩疼。口膩而淡。脘腹痞滿。便如紅醬。溺短數熱。甚或小便不利。便硬發黃。黃色鮮明。或斑點隱隱。發而不透。神識模糊。躁擾異常。

白話文:

  • 陽明熱證:

  • 四肢感覺煩躁疼痛。

  • 口味甘甜,沒有味道。

  • 腹部飽脹。

  • 大便像紅色的醬汁。

  • 小便短而熱,甚至小便困難。

  • 大便硬而發黃,黃色鮮明。

  • 皮膚上偶爾出現隱隱約約的斑點,但沒有完全發出來。

  • 神識模糊,躁動不安。

【秀按】陽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陷入太陰。故多中見濕證。當辨濕重而熱輕者。失於汗解。或汗不得法。濕氣內留。或其人素多脾濕。濕與熱合。最為濁熱黏膩。熱重而濕輕者。往往內郁成斑。斑不得透。毒不得解。尤為危險。急宜提透。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陰。如大便膠閉。

白話文:

【秀按】陽明經的邪氣,既不發散於體表,也不清解於裡,以至於陷入太陰經。因此,陽明病多見濕濁的證狀。要辨別濕濁重而熱邪輕的病人,是失於發汗解表,或發汗不得其法,以致濕氣滯留於體內;還是病人平素脾胃虛弱,濕氣較多,濕氣與熱邪相合,最爲渾濁熱膩。熱重而濕濁較輕的病人,往往內鬱而形成癤瘡。癤瘡不得透發,毒邪不得解脫,情況就非常危險。應急爲散邪熱,不讓毒邪深入少厥二陰經。如果大便黏滯不通。

潮熱語者。陽明證重。太陰證輕。緩緩下之可也。《內經》所謂土鬱奪之是矣。總之脾胃聯膜。邪入陽明。熱結燥實者固多。氣結濕滯者尤多。況吾紹地居卑濕。濕熱病最佔多數。治法甚繁。臨證者尤宜詳辨。

白話文:

潮熱語者,陽明證重,太陰證輕。緩緩下之也可以。如《內經》所說的「土鬱奪之」就是這樣。總之,脾胃是互相關聯的。邪氣進入陽明經,熱結燥實的自然多,氣結濕滯的也特別多。況且我們紹興地區地勢低窪,濕熱病佔大多數。治法很多,臨證的時候更加應該仔細辨別。

陽明兼證。兼肺經證。頭脹心煩。脘悶嗽痰。痰色黃白相兼。喉燥渴飲。若熱壯胸悶。嘔惡足冷者。將發痧疹。若胸脅滯痛。咳嗽氣喘者。肺多伏痰。兼心經證。嗌乾舌燥。口糜氣穢。欲寐而不得寐。或似寐而非寐。甚則鄭聲作笑。面色嬌紅。兼腎經證。口燥咽乾。心下急痛。

白話文:

  1. 陽明兼證,兼肺經證:頭部脹痛、心煩意亂,胸悶、咳嗽、痰多,痰色黃白相雜,喉嚨乾燥、口渴、飲水很多。如果發燒厲害,胸口悶痛、噁心嘔吐、手腳冰冷,即將發出痧疹。

  2. 如果胸脅疼痛、咳嗽、氣喘,則肺中潛伏痰多。

  3. 兼心經證:咽喉乾燥、舌頭乾燥,嘴巴潰爛、口氣難聞,想睡卻不能睡,或者似睡非睡,嚴重時還會發出怪聲大笑,面色嬌紅。

  4. 兼腎經證:嘴巴乾燥、咽喉乾燥,心下急痛。

腹脹便閉。或自利酸臭水。兼包絡證。口燥消渴。氣上衝心。膈上熱痛。神昏譫語。甚或暈厥如屍。口吐黏涎。兼肝經證。脘中大痛。嘔吐酸水。或吐黃綠苦水。四肢厥逆。泄利下重。或便膿血。甚則臍間動氣。躍躍震手。

白話文:

肚子脹痛,排便不暢,甚至排出酸臭的稀便。同時伴隨胸悶、口乾舌燥、口渴,氣往上衝,心慌意亂。胸口灼熱疼痛,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嚴重時甚至昏迷不醒,像死了一樣。嘴裡吐出黏稠的口水。此外,還出現肝經的症狀,胃脘部劇烈疼痛,嘔吐酸水,甚至吐出黃綠苦水。四肢冰冷,腹瀉時肛門下墜感明顯,甚至排泄膿血。嚴重時,臍周圍有氣上湧,手腳不停地抖動。

【秀按】陽明最多兼證。胃熱沖肺。則咳逆痰多。衝心包絡。則神昏發厥。衝心則神昏譫語。或但笑而不語。下爍肝腎。則風動發痙。陰竭陽越。其變證由於失清失下者多。故陽明每多死證。總之勘傷寒證。陽明最多下證。少陰最多補證。宜下失下。宜補失補。皆致殞人。雖然。用下尚易。用補最難。難在對證發藥。剛剛恰好耳。

白話文:

秀按:陽明病症最容易伴發多種病症。胃中有熱就會衝擊肺臟,導致咳嗽、反胃、痰多。熱量衝擊心包,就會神志昏迷、昏厥。衝擊心臟,就會神志昏亂、說胡話,或者只是傻笑而不說話。下部灼熱肝腎,就會產生風動抽搐。陰液虧虛,陽氣超出正常範圍,變化出來多是發病急、病情重的病證。所以陽明病證最容易成為死亡證侯。總之,探究傷寒病證,陽明病證多見於下焦病證,少陰病證多見於需要溫補的病證。下證如果誤用下法,溫補證侯如果誤用溫補之法,都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儘管如此,使用瀉下之法還比較容易,使用溫補之法最難。溫補之法的難處在於必須對證處方,做到恰到好處。

【廉勘】陽明熱盛。最多蒸腦一症。病即神昏發痙。前哲不講及此者。皆忘卻《內經》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目。其悍氣上衝於頭。循咽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數句耳。

太陰標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或一身盡痛。四末微冷。甚則發黃。黃色晦暗。

白話文:

【廉勘】陽明熱盛。最常見的症狀是蒸腦。患者會出現神志昏迷、痙攣的症狀。以前的中醫學者沒有提到這個病症,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內經》中所說的「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胃的清氣上注於眼睛,而胃的悍氣上衝於頭部,沿著咽喉,上行至空竅,循著眼部的神經進入腦部。這幾句話就解釋了蒸腦的病理機制。

太陰本證。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不渴。即渴亦不喜飲。胸脘痞滿。嗌乾口膩。熱結則暴下赤黃。小便不利。若腹痛煩悶。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多挾痧穢。

白話文:

太陰本證的患者,症狀表現為腹脹並且嘔吐,吃不下任何東西。有時會出現肚子疼痛,會自己拉肚子,但是不渴。即使覺得口渴,也不喜歡喝水。胸部和腹部感覺不舒服且脹滿,喉嚨乾燥嘴巴黏膩。如果有熱結,就會突然拉出鮮紅或黃色的糞便,小便也不順。如果出現肚子絞痛、煩躁不安,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肚子但又拉不出來。這類症狀通常伴隨著痧氣或其他病邪。

【秀按】太陰以濕為主氣。有陽經注入之邪。有本經自受之邪。注入之邪。多濕熱證。自受之邪。多風濕寒濕穢濕等證。

太陰中見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大便膠秘。小溲不利。或下赤黃。或二便俱閉。發黃鮮明。

白話文:

太陰經以濕氣為主要病因。疾病可能是由其他陽經的邪氣入侵,也可能是太陰經本身受邪氣侵襲。入侵的邪氣多導致濕熱證,而自身受邪氣侵襲則多導致風濕、寒濕、穢濕等證。

太陰經出現的病症包括:腹痛、痞滿、嘔吐、食慾不振、便秘、小便不利、尿液顏色赤黃、或大小便俱閉、皮膚發黃鮮明。

【秀按】濕與熱合。脾胃同病。其人中氣虛。則太陰證多。濕遏熱鬱。中氣實。則陽明證多。熱重濕輕。故同一滿悶也。脾濕滿。滿在臍下少腹。胃熱悶。悶在心下胃口。同一腹痛也。滿而時痛者屬脾。滿而大實痛者屬胃。同一發黃也。黃色之淤晦者屬脾。黃色之鮮明者屬胃。

白話文:

【秀注】濕和熱一起影響脾胃,同病的人中氣虛,則多見太陰證。濕阻熱鬱,中氣實,則多見陽明證。熱重濕輕,所以雖說都是滿悶,但脾胃濕滿,滿在臍下少腹,胃熱悶,悶在心下胃口。同樣是腹痛,但滿而時痛的屬於脾,滿而大實痛的屬於胃。同樣是發黃,但黃色混濁晦暗的屬於脾,黃色鮮明光亮的屬於胃。

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為脾寒格。食入即吐為胃熱格。脾胃之證。相反如是。豈可混稱濕熱。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總之胃為陽腑。宜通宜降。脾為陰臟。宜健宜升。胃惡燥。宜清宜潤。脾惡濕。宜溫宜燥。大旨如是而已。

白話文:

經常嘔吐。早上吃進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這是脾臟寒冷引起的嘔吐。吃進去的食物馬上吐出來,這是胃熱引起的嘔吐。脾胃疾病的證狀。完全相反的。怎麼可以混稱為濕熱。而用治療脾臟的藥來治療胃。用治療胃的藥來治療脾臟呢。總之胃是陽臟,適宜疏通和溫降。脾是陰臟,適宜健運和升發。胃不喜歡燥熱,適宜寒涼和滋潤。脾不喜歡濕氣,適宜溫和和乾燥。大體上就是這些原則而已。

太陰兼證。兼心經證。神煩而悸。汗出津津。似寐非寐。或不得臥。兼肝經證。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即嘔酸吐苦。胸脅滿疼。甚則霍亂吐瀉。

白話文:

太陰經證,兼有心經證,神思煩亂同時悸動。出汗淋漓,似睡非睡,或失眠。同時又有肝經證,心中疼痛發熱,饑不欲食,吃了之後就想吐酸水吐苦水。胸脅滿痛,嚴重時會霍亂嘔吐腹瀉。

【秀按】兼心經多血虛證。以心生血脾統血故也。脾無血統。則脾陰將涸。勢必子盜母氣。陰竭陽越。故心煩不寐。汗出津津。最為虛脫危候。兼肝經多氣鬱血熱證。如霍亂吐瀉。雖屬太陰濕土為病。而致所以上吐下瀉者。實屬厥陰風木乘脾而鬱發也。故其眼目全在陽明。必以趺陽不負為順。

白話文:

秀按:小心經出現血虛證。這是因為心臟製造血液,脾臟統管血液的緣故。脾臟沒有血液供給,則脾臟陰分將枯竭,必然會出現滋陰虧損,陽氣旺盛的情況。因此會出現心煩難以入睡,盜汗津津的情形。這是非常虛弱嚴重的危急症狀。小心經出現氣鬱血熱的證狀。例如霍亂嘔吐腹瀉,雖然屬於太陰濕土生病的範疇,但是會導致嘔吐腹瀉的原因,其實是厥陰風木乘犯脾臟,導致脾臟氣機鬱結。因此治療眼睛的重點,完全在陽明經。一定要用趺陽脈不浮起的方式治療,才合理。

如胃家實者。既吐瀉則濕鬱已發。而風木自熄。若胃家不實而陽虛。則風木必挾寒水以凌脾。吐利不止而四逆。胃家不實而陰虛。則風木必煽相火以竄絡。拘攣不伸而痙厥。至於濕竭化燥。血熱生風。風動竄絡之痙病。尤為太陰兼證之壞病也。

白話文:

如果胃部實熱,通過吐瀉之後,濕熱鬱積就會消除,風木之邪自然消失。如果胃部虛弱,陽氣不足,風木之邪就會挾寒水侵犯脾臟,吐瀉不止,四肢逆冷。如果胃部虛弱,陰氣不足,風木之邪就會煽動相火,竄入經絡,導致肢體拘攣不伸,痙攣抽搐。至於濕熱耗盡化為燥熱,血熱生風,風邪竄入經絡引起的痙病,更是太陰病兼證的重症。

少陰標證。肌雖熱而不甚惡熱。反畏寒戰慄。面赤目紅。咽痛舌燥。胸脅煩悶而痛。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泄利下重。甚或躁擾譫語。自汗指厥。

白話文:

少陰病的典型證狀。皮膚雖然熱但並不十分怕熱。反而畏寒戰慄。面色潮紅,眼睛發紅。咽喉疼痛,舌頭乾燥。胸脅部煩悶而且疼痛。疼痛牽引到腰、背、肩胛、肘臂,腹瀉、大便下墜。嚴重時甚至煩躁不安,胡言亂語。自汗,手指發冷發麻。

【秀按】此少陰實熱現象。故為標證。蓋少陰只有虛寒。以君火藏而不用故也。凡有熱象。皆相火之所為。非木病也。猶之厥陰經一切虛寒之證。亦少陰之所為。非厥陰本病也。

少陰本證。肢厥四逆。腹痛吐瀉。下利清穀。引衣蜷臥。喜向里睡。甚則面赤戴陽。

白話文:

【秀按】這少陰的實熱現象,是作為標症來看的。因為少陰只有虛寒。君火隱藏著不能用,這就是原因。凡是有熱像的,都是相火所為,不是木病。就好像厥陰經的一切虛寒的證狀,也是少陰所為,不是厥陰本病一樣的道理。

【秀按】此少陰虛寒現象。故為本證。蓋少陰雖屬君火。以藏為用。其體常虛。惟賴太陽衛之於外。而表寒不侵。陽明鎮之於中。而裡寒不起。若衛陽不固。而胃陽尚強。寒邪尚不能斬關直入。惟胃陽失守。寒水無制。故厥陰之風而厥逆。挾太陰之濕而下利。則真火立見消亡。故少陰最多死證。

白話文:

【秀的註解】這種情況是少陰虛寒的現象,因此是本證的主因。少陰雖然屬於君火,但以收藏為作用,其體質通常虛弱,只能依賴太陽衛氣在體外保護,使表寒不侵襲。陽明胃氣在體內穩定,使裡寒不產生。如果衛陽不鞏固,而胃陽還強盛,寒邪還不能直接侵入。只有胃陽失去守衛,寒水沒有制約,才會出現厥陰之風而發生厥逆,挾帶太陰之濕而出現腹瀉;這時真火就會立即消亡。所以少陰證有最多的死亡證據。

【廉勘】陸九芝有少陰咽痛吐利寒熱辨。語最明白。特節述其說曰。少陰病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以熱客於少陰之標。叔和平脈法。所傳師說伏氣之病是也。先論咽痛。少陰之脈循喉嚨。在初得病二三日。為陽邪結於會厭。但用生甘草解毒。桔梗排膿。

白話文:

【廉勘】陸九芝有關於少陰咽痛吐利寒熱的辨證。他的論述非常明白。我特別節選他的說法並加以闡述。少陰病的脈象陰陽俱緊,反而出現汗出的情況。按照法則應該是咽痛,但又出現吐瀉。這是因為熱邪侵犯了少陰經的表層。這是叔和平脈法中所傳授的師說,稱之為伏氣之病。先來談談咽痛。少陰經的脈絡循行喉嚨。在發病初期二、三日,陽邪凝聚在會厭處,只需用生甘草解毒,桔梗排膿即可。

半夏雞子白髮聲利咽。足矣。若夫下利胸滿。心煩而咽痛。為陰虛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液。則豬膚湯加蜜粉者是。下利厥逆面赤而咽痛。為陰盛格陽於上者。治宜驅陰復陽。則通脈四逆湯之加桔梗者是。是蓋以陰虛陰盛。皆可以致咽痛。故有必從兩法而解者。再論吐利。

白話文:

半夏雞子白(白芨)能使聲音變清,嗓子變舒服,這就足夠了。假如又有腹瀉、胸悶、心煩、嗓子疼痛的症狀,那是由於陰虛津液不足,水液不能上蒸而引起的,治療時應該滋陰益液,豬膚湯加入蜂蜜和粉就是這樣的藥方。腹瀉、發冷、臉色發紅,嗓子疼痛,這是由於陰盛而排斥陽氣於上的緣故,治療時應該驅散陰氣以恢復陽氣,所以在通脈四逆湯中加入桔梗就是這樣的藥方。這是因為陰虛、陰盛都能導致咽喉疼痛,所以治療時必須根據兩條治法才能解除症狀。再談吐瀉。

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明㠟㠟欲吐復不能吐者。此胸中實。不可下而可吐也。膈有寒飲而吐。且乾嘔者。此有水氣。不可吐而可溫也。吐利交作。以手足不冷為吉。若吐且利而見厥逆。吐且利而見煩躁則凶。雖有吳茱萸一法。亦未必及救矣。終論少陰下利。與厥陰下利不同。厥陰之利。

白話文:

把食物吃進口中又吐出來。心窩內明明很想吐出,但又吐不出來的人。這是胸中痰濕壅實引起的。這種情況下,不宜用「瀉下法」來治療,而應該用「吐法」來治療。胸膈中有寒濕飲滯而引起的嘔吐。而且,乾嘔的人。這是體內水氣過多引起的。這種情況下,不宜用「吐法」來治療,而應該用「溫裏法」來治療。嘔吐和瀉利同時發作。如果手足不冷,病情較為樂觀。如果又吐又瀉,而且出現手腳冰冷的脈象。又吐又瀉,而且出現煩躁的症狀,則病情兇險。即使使用「吳茱萸湯」這種治療方法,也不一定能夠治癒。綜合以上內容,少陰病的下利證候與厥陰病的下利證候是不同的。厥陰病的下利證候,

多熱少寒。少陰之利。多寒少熱。故惟厥冷而或咳或悸。腹痛下重。是陽為陰遏之利。用四逆散。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水熱互結之利。用豬苓湯。小便不利。腹痛便膿血。是寒熱不調之利。用桃花湯。自利清水。心下痛。二三日咽乾口燥。六七日不大便。均腹滿。是陽盛鑠陰之利。

白話文:

  1. 多熱少寒。少陰之利。多寒少熱。故惟厥冷而或咳或悸。腹痛下重。是陽為陰遏之利。用四逆散。

多熱的人,寒氣少。少陰之利。多寒的人,熱氣少。所以只有厥冷,而可能咳嗽或者心悸。腹痛,大便時有重重墜脹感。這是陽氣被陰氣遏阻的緣故。用四逆散治療。

  1. 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水熱互結之利。用豬苓湯。

咳嗽而嘔吐,口渴。心煩,不能入眠。這是水熱相互結聚的緣故。用豬苓湯治療。

  1. 小便不利。腹痛便膿血。是寒熱不調之利。用桃花湯。

小便不利。腹痛,大便帶有膿血。這是寒熱不調的緣故。用桃花湯治療。

  1. 自利清水。心下痛。二三日咽乾口燥。六七日不大便。均腹滿。是陽盛鑠陰之利。

自發性地腹瀉清水。心下疼痛。兩三天感到咽喉乾燥口渴。六七天不大便。都很腹滿。這是陽氣盛極而傷害陰液的緣故。

用承氣湯。凡若此者。皆為傳經之邪。固屬於熱。若夫下利清穀。厥逆脈微。嘔而汗出。引衣自蓋。欲向壁臥。不喜見明。而又面赤戴陽者。則皆合於真武、附子四逆、通脈、白通諸方。為少陰虛寒之證。正與厥陰熱利相反矣。少陰下利死證五條。吐利躁煩。四肢厥逆。惡寒身蜷。

白話文:

使用承氣湯。凡是像這樣的情形,都是傳經之邪氣,肯定屬於熱證。如果又瀉下清穀,陽氣逆亂,脈搏微弱,嘔吐汗出,拉衣服把自己蓋起來,想要面對著牆壁躺下,不喜歡見到光明,而面赤發熱的,那麼都符合真武湯、附子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等方的證候,是少陰虛寒證。這正好與厥陰熱利證相反。少陰下利死證有五條:嘔吐瀉利,煩躁不安,四肢厥冷,怕冷身體蜷曲。

脈不至。不煩而躁。下利止而眩冒。六七日而息高者。雖尚有吳茱萸一法。終為不治之證。苟非利止手足溫。身反發熱。未易求其生也。

白話文:

脈搏微弱而遲緩。不發燒卻感到煩躁。腹瀉停止卻頭暈目眩。六七天以後,呼吸急促、發燒。雖然還有吳茱萸一種治療方法,但最終還是不治之症。如果不是腹瀉停止、手腳溫暖、身體發熱,很難求得生機。

少陰中見證。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身反不惡寒。下利清穀。腹痛乾嘔。面色嬌紅。咽痛口燥。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渴。甚則煩躁欲死。揚手躑足。或欲坐臥水中。

白話文:

少陰中見證,是裡寒外熱的證狀。手腳冰涼,但身體卻不覺得冷,反而會出現下利清穀、腹痛乾嘔的現象。面色嬌紅,咽痛口燥,感到口渴想喝水,但喝了水又會吐出來,吐完後又會繼續口渴。嚴重時,會煩躁不安,甚至有想死的念頭,並會出現揚手躑足的動作,或是有想要坐在水中或臥在水中的傾向。

【秀按】此陰盛格陽之證。內真寒。外假熱。或下真寒。上假熱。當以在下在內之寒為主。用熱藥冷服之法。或可十救一二。

白話文:

【秀按】這種陰盛格陽的症狀,內在實際上是寒冷的,外在卻假作發熱的樣子。有時是下腹部實際上寒冷,上半身卻假作發熱的樣子。應該以在下在內之寒為主,用熱藥冷服的方法治療,這樣或許可以救十分之二的人。

少陰兼證。兼肺經證。微見惡寒。發熱不已。咳嗽不渴。咯痰稀白。身靜蜷臥。似寐非寐。兼心包證。初起發熱。即神呆不語。欲寐而不得寐。心煩躁擾。口乾舌燥。欲吐黏涎而不吐。身雖熱。仍欲暖蓋。或目睛上視。兼脾經證。初雖頭痛惡寒。繼即發熱不止。口燥而渴。一食瓜果。

白話文:

少陰兼證,同時伴有肺經的症狀。輕微出現惡寒,發熱不退。咳嗽但不口渴,咯出的痰稀白。身體靜止蜷臥,似睡非睡。

兼心包證,發病初期發熱,神智呆滯不說話。想睡覺卻睡不著,心煩意亂。口乾舌燥,想吐黏涎卻吐不出來。身體雖熱,仍然想蓋東西取暖。或者眼睛往上看。

兼脾經證,初期雖然頭痛惡寒,接著發熱不止。口乾口渴,一吃瓜果。

即腹痛自利。脘滿而吐。兼肝經證。初起口乾舌燥。心煩惡熱。即吐瀉如霍亂。陡然神識昏昩。雖醒似睡。手足瘛瘲。

白話文:

立即發生腹痛腹瀉。上腹部脹滿並且嘔吐。兼有肝經病證。發病初期嘴巴乾澀、舌頭乾燥。心中煩躁並且畏熱。突然嘔吐、腹瀉,很像霍亂。突然間精神意識模糊。雖然醒著,但好像睡著了。手腳麻木、僵硬。

【秀按】傳經熱邪。一到少陰。經中之陰液先傷。往往邪未除而陰已竭。故死者多。生者少。況加以各經兼證。其人尚有生理乎。惟辨證之際。卻有二種要訣。一辨其人真陽素虛者。陰寒為本。邪多挾水而動。其證為嘔為咳。為魄汗淋漓。為腹痛下利。此少陰陰勝而胃陽虧負也。

白話文:

[秀按] 傳經熱邪,首先到達少陰經,首先侵犯人體的陰液,常常是邪氣還沒清除,陰液已經消耗殆盡,因此死亡的人多,存活的人少。更何況如果再伴有其他經絡的兼證,那這個人還能有生機嗎?辨證的時候,卻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分清是真陽素虛之人,陰寒為本。邪多挾著水而活動,表現為嘔吐、咳嗽、大汗淋漓、腹痛、腹瀉。這是少陰陰盛而胃陽虧虛。

法當補火培土以御其水。固不待言。即在太陽中見證。發表藥中。早宜加乾薑附子等品。以助陽御陰。庶免逼汗亡陽之患。一辨其人真陰素虛者。陽亢為本。邪多挾火而動。其證口燥咽乾。心煩不寐。腹滿便閉。肌膚熯燥。此胃陽過勝而少陰陰涸也。法當急奪其土以救腎水。

白話文:

治法應當補足命門火氣,培養脾胃土氣以抵禦寒水。這是不用說的了。就是在太陽病中,也看到了證明。在用藥治療發汗時,應提早加入乾薑、附子等藥物,以幫助陽氣抵禦陰寒,這樣才能避免因急於發汗而導致陽氣耗損的麻煩。還有一種情況,是辨別患者真陰素虛,陽氣亢盛為本,邪氣多與火氣相合而發動。其症狀是口乾咽燥,心煩不寐,腹滿便祕,肌膚燥熱。這是胃陽過盛而少陰腎陰枯涸所致。治法應當急於奪取其土氣以挽救腎水。

如或不宜伐陽。亦當養陰退陽。即治太陽發表藥中。亦早宜加阿膠、生地等藥。以迴護真陰。方可得汗而解。否則陰精被劫。汗無所釀。用純表藥全然無汗者以此。

白話文:

如果陽氣不宜攻伐,也應該滋養陰液,讓陽氣平復。也就是在治療太陽病發表藥物中,也應該及早加入阿膠、生地等滋陰藥物,以保護真陰,這樣才能發汗而解病。否則,陰液被劫奪,汗液就會無從產生。用單純發汗藥物,完全發不出汗的原因就在於此。

厥陰標證。手足厥冷。一身筋攣。寒熱類瘧。頭痛吐涎。面青目赤。耳聾頰腫。胸滿嘔逆。甚或男子睪丸疝疼。女人少腹腫痛。

白話文:

厥陰病的典型症狀。手腳冰冷。全身筋攣縮。寒熱交替像瘧疾。頭痛吐口水。面青目赤。耳聾臉腫。胸口滿悶嘔吐反胃。嚴重的可能會使男性睪丸疝氣疼痛。女性小腹腫痛。

【秀按】凡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有寒厥。有熱厥。厥陰熱厥多而寒厥少。少陰寒厥多而熱厥少。蓋厥陰與少陽相表裡。厥陰厥熱之勝復。猶少陽寒熱之往來。少陽之寒因乎熱。厥陰之厥亦因乎熱。熱為陽邪向外。厥為陽邪陷內。厥與熱總屬陽邪出入陰分。

白話文:

凡是陰陽之氣不能順利交接,就會產生「厥」。「厥」的症狀就是手足逆冷。厥分為寒厥和熱厥兩種。厥陰性的熱厥比較多,寒厥比較少;少陰性的寒厥比較多,熱厥比較少。這是因為厥陰與少陽互為表裡,厥陰的熱厥就像少陽的寒熱往來一樣。少陽的寒是由於熱而引起的,厥陰的厥也是因為熱而引起的。熱是陽邪向外侵犯,厥是陽邪陷入內部。厥和熱都屬於陽邪出入陰分之症。

熱多厥少。而熱勝於厥者。其傷陰也猶緩。厥多熱少。而厥勝於熱者。其傷陰也更急。故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總之厥陰以厥熱為眼目。凡有厥而復有熱者。其厥也定為熱厥。更於脈滑而喉痹便膿血。脈沉短而囊縮。脈沉疾而爪甲青。不大便而腹滿硬痛。諸見厥證。

白話文:

若熱多而厥少,則熱勝於厥,其損傷陰氣的狀況較為緩和。若厥多而熱少,則厥勝於熱,其損傷陰氣的狀況較為急迫。因此,厥證嚴重的,熱證也嚴重;厥證輕微的,熱證也輕微。總之,厥陰病以厥熱為表徵。凡是既有厥證又有熱證的,其厥證一定屬於熱厥。再看脈象滑數而喉嚨腫痛兼有膿血;脈象沉細短促而陰囊收縮;脈象沉細數疾而指甲青紫;不大便而腹滿硬痛。諸如此類,都屬於厥證。

所用四逆散及白虎承氣輩互推之。自可決定熱厥矣。惟有厥無熱。甚則一厥不復熱。及大汗大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嘔而小便利。身無熱而見厥者。其厥也方是寒厥。方可用當歸四逆湯以溫經。而藏厥吐沫之用吳茱萸湯。蛔厥吐蛔之用烏梅丸。胥准此耳。

白話文:

使用四逆散及白虎承氣之類的藥物互相推論,則自可決定是熱厥。只有厥病而沒有熱症。嚴重時一次厥病發作就永遠不再發熱。以及大汗淋漓、大下利,厥逆而惡寒的人。嘔吐而小便通利。身體無熱而出現厥病的人。他的厥病正是寒厥。方可用當歸四逆湯溫經。而藏厥吐沫之證使用吳茱萸湯。蛔厥吐蛔之證使用烏梅丸。都根據這條道理。

厥陰本證。口渴消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泄利下重。誤下則利不止。或便膿血。甚則暈厥如屍。手足瘛瘲。體厥脈厥。舌卷囊縮。婦人乳縮。衝任脈動躍震手。

白話文:

厥陰本證:口乾渴,喝水也不解渴,體內津液缺乏。氣上衝於心中,心中感到熱痛。飢餓時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嘔吐蛔蟲。腹瀉,大便稀溏,下墜感明顯。誤服瀉下藥物則腹瀉不止。或大便帶膿血。嚴重時昏厥似屍體,手腳麻痺僵硬。全身發冷,脈搏微弱。舌卷縮,囊縮。婦女乳頭縮回。衝脈和任脈搏動異常,震動到雙手。

【秀按】厥陰一經。最多寒熱錯雜。陰陽疑似之候。必先分際清析。庶有頭緒。如熱而發厥。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痹。下攻而便膿血。此純陽無陰之證也。脈微細欲絕。手足厥冷。灸之不溫。凜凜惡寒。大汗大利。躁不得臥。與夫冷結關元。此純陰無陽之證也。渴欲飲水。

白話文:

【解析】厥陰經是最容易出現寒熱錯雜的經絡,陰陽疑似難分辨的時候,一定要先釐清,這樣纔有頭緒。像是發熱又昏厥的,火熱越深,昏厥就越嚴重,往上升會形成喉嚨的疾病,往下走會出現膿血便。這是純陽無陰的證狀。脈搏微弱細小幾乎要斷了,手腳冰冷,灸了也不覺得溫暖,畏寒,大汗大便不止,心煩睡不著。以及因寒冷導致關元穴鬱結的,這是純陰無陽的證狀。會口渴想喝水。

飢欲得食。脈滑而數。手足自溫。此陽進欲愈之證也。默默不欲食。嘔吐涎沫。腹脹身疼。此陰進未愈之證也。厥三日。熱亦三日。厥五日。熱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熱在膈。水熱在胃。此陰少陽多之證也。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嘔而脈弱。本自寒下。復誤吐下。面反戴陽。

白話文:

  • 飢餓,想吃東西。脈象滑而快。手腳自然溫暖。這是陽氣上進,病情好轉的徵兆。
  • 不想吃東西。嘔吐涎沫。腹部脹痛,身體疼痛。這是陰氣上進,病情未癒的徵兆。
  • 發燒三天,又好了三天。又發燒五天,又好了五天。手腳冰冷,邪熱在膈,水熱在胃。這是少陽之氣旺盛的徵兆。
  • 腹瀉清稀的穀食。內寒外熱。嘔吐,脈搏虛弱。本來是寒症引起的腹瀉,又誤用了吐瀉的藥物。面部陽氣旺盛。

白話文:

病人不想吃東西,還吐出唾液,肚子和身體都疼痛,這是陰氣上浮,病症尚未痊癒的表現。

病人發燒三天好了三天,又發燒五天好了五天,手腳冰冷,熱邪在隔膜,熱水在胃裡,這是少陽之氣旺盛的表現。

病人腹瀉排出稀薄的米粥,體內寒氣重,體表卻發熱。嘔吐,脈搏虛弱,原本是寒症引起的腹瀉,卻誤用了瀉藥。臉上陽氣旺盛。

此陰多陽少之證也。大抵陽脈陽證。當取少陽陽明經治法。陰脈陰證。當用少陰經治法。厥陰病見陽為易愈。見陰為難痊。其表裡錯雜不分。又必先治其里。後解其表。若見咽喉不利。咳唾膿血。切忌溫藥。仍宜分解其熱。清滋其枯。嘗見有周身冰冷。而一衣不著。半被不蓋者。

白話文:

這是陰多陽少的症候。總的來說,陽脈是陽症,應該採用少陽陽明經的治療方法。陰脈是陰症,應該採用少陰經的治療方法。厥陰病見陽症比較容易痊癒,見陰症比較難以痊癒。其表裡錯雜不分,又必須先治療其裡,然後再解除其表證。如果出現咽喉不利、咳嗽吐膿血的症狀,切忌使用溫熱的藥物,仍然應該分解其熱、清滋其枯燥。曾經見過有人全身冰冷,卻一件衣服都不穿,半截被子都不蓋。

有令兩人各用扇扇之者。有欲暢飲冰水者。此非伏火在內。熱極惡熱而何。蓋肝為藏血之臟。中多絡脈。邪熱入絡。其血必鬱而化火。其氣亦鈍而不靈。故厥陰病以血熱、絡郁為眼目。觀熱厥之四逆散。寒厥之當歸四逆湯。並以辛潤通絡為君。可知剛燥之非宜矣。又可知厥陰門之姜附。

白話文:

有讓人用扇子為兩個人扇風的。有想開懷暢飲冰水的。這些不都是由於體內蘊含著熾熱的火熱邪氣,已經到了討厭一切熱烈事物的地步嗎?肝臟是貯藏血液的臟器。肝臟內部有很多絡脈。邪熱進入絡脈,肝臟的血液必定鬱結化火。肝的氣血也會變得遲鈍不靈活。所以厥陰病以血液鬱熱、絡脈鬱結而引起的目疾最為常見。觀察熱厥證的四逆散,寒厥證的當歸四逆湯,都是以辛潤通絡的藥物為主。可以知道剛燥的藥物不適合用於治療厥陰病。還可以知道厥陰門的方劑中用幹薑、附子是有道理的。

實為兼少陰病虛寒而設。凡少陰病之宜清滋者。皆屬厥陰。而厥陰病之宜溫熱者。則皆少陰也。以厥陰風化。內藏少陽相火。而少陰雖屬君火。實主太陽寒水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是講述少陰病和厥陰病的區別。

少陰病是指寒邪侵入人體陰分,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腹痛、泄瀉等證狀。治療少陰病需要溫補陽氣,滋陰清熱。

厥陰病是指風邪侵入人體陰分,主要表現為身熱、口渴、汗出、小便短赤等證狀。治療厥陰病需要清熱解毒,疏風散寒。

少陰病和厥陰病雖然都有寒邪入侵的共同點,但是治療方法卻不同。少陰病需要溫補陽氣,滋陰清熱,而厥陰病需要清熱解毒,疏風散寒。

這段文字還提到少陰病和厥陰病的內臟關係。少陰病屬君火,而厥陰病屬相火。君火是人體陽氣的總稱,而相火是人體陰氣的總稱。少陰病和厥陰病的區別在於少陰病寒邪侵襲的是陽氣,而厥陰病寒邪侵襲的是陰氣。

厥陰中見證。頭暈目眩。口苦耳聾。乍寒乍熱。寒則四肢厥冷。熱則乾嘔渴飲。嘔黃綠水。或吐黑臭濁陰。或兼吐蛔。甚則蛔厥。兩脅串痛。或痙或厥。

白話文:

厥陰的症狀在症中呈現出來。頭暈目眩。口苦耳聾。冷熱交替。冷的時候四肢冰涼。熱的時候乾嘔口渴。嘔吐黃綠色的水。或者吐出黑臭的濁陰。或者兼吐蛔蟲。嚴重者會蛔厥。兩邊肋骨疼痛。或者痙攣或厥。

【秀按】六經惟厥陰最難調治。蓋厥陰內寄相火。本屬有熱無寒。縱使直受寒邪。證現四逆脈細。仲景只用當歸四逆。而不用姜附可悟也。而烏梅丸中乃桂附辛姜並進者何也。因厥陰火鬱。必犯陽明。陽明氣實。則肝火自由少陽而散。苟胃陽不支。則木邪乘土。必撤陽明之闔。

白話文:

六經系統的病症中,只有厥陰體質最難調治。原因是厥陰體質體內寄存著相火,這相火本質是熱的,不會有寒的症狀。即便直接受到寒邪,出現四肢逆冷、脈搏細弱的症狀,張仲景也只是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並不使用生薑、附子,這可以說明厥陰體質本質是熱的。但《烏梅丸》中卻使用桂枝、附子、辛夷、生薑等辛溫藥物,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厥陰體質本身的火熱鬱結,必能侵犯陽明經絡。陽明經絡的氣血充足,肝火才能通過少陽經絡散佈開來。如果胃氣不足,就會導致肝火乘虛侵犯,從而奪走陽明經絡的脾胃運行功能。

而為太陰之開。以致吐利交作。亡陽可畏。故必重用溫脾。俾以就陽明之實。而不陷太陰之虛。此轉絕陰為生陽。即藉生陽以破絕陰之法也。否則酸苦等味。雖有清泄厥陰之長。能無害胃傷陽之弊乎。總之厥陰證。全以胃陽為用神。胃陽勝。則轉出少陽而病退。胃陽負。則轉入太陰而病進。

白話文:

陰虛同時犯上脾胃,會引致嘔吐、腹瀉交替,稱為亡陽,非常危險。所以一定要用溫補脾陽的方法,令脾胃之陽氣轉入陽明,就不會陷於太陰的虛寒之中,這是轉變病情由絕陰化為生陽,繼而用生陽的方法來治療絕陰。否則,如果僅用酸苦等清泄厥陰的藥方,雖然可以清泄厥陰的亢盛,但是不能避免損傷陽氣的缺點。總之,治療厥陰證,要以胃陽為主要治療目標。胃陽強壯,可轉向少陽而病情痊癒;胃陽衰弱,則病情會轉向太陰而惡化。

亦以胃陰為後盾。胃陰勝。則能制相火而邪熱外達。胃陰衰。則反竭腎水而虛陽上越。觀仲景一用理中以治霍亂。一用復脈以治陰竭。其主義尤易見也。昔趙養葵高鼓峰輩。用逍遙散加生地、疏肝益腎湯等。以治傷寒化火爍陰。暗合仲景厥陰病正法。厥後葉天士乃溯源於復脈及黃連阿膠等方。

前哲成法。其揆一也。

白話文:

胃陰也是身體的後盾。胃陰充足,就能夠抑制相火,而邪熱就會外達。胃陰衰弱,就會反而耗竭腎水,而虛陽就會上越。觀察仲景一方面用理中湯來治療霍亂,一方面用復脈湯來治療陰竭。他的治療原則尤其容易理解。從前趙養葵和高鼓峯等人,用逍遙散加上生地、疏肝益腎湯等藥物,來治療傷寒化火爍陰的疾病。暗合仲景厥陰病的正法。厥後葉天士才追溯來源於復脈湯和黃連阿膠等方劑。

厥陰兼證。兼肺經證。氣咳痰黏。胸痛串脅。甚則咯血。或痰帶血絲血珠。兼心經證。舌卷焦短。鴉口嘬嘴。昏不知人。醒作睡聲。撮空上視。面青目紫。兼脾經證。脘滿而吐。腹痛自利。四肢厥逆。渴不喜飲。面色痿黃。神氣倦怠。兼胃經證。胸脘滿悶。格食不下。兩脅抽痛。

白話文:

厥陰經的證狀兼夾肺經的證狀:咳嗽、痰稠黏。胸痛延伸至肋部,嚴重時咯血。或者痰中帶有血絲、血珠。兼夾心經的證狀:舌頭捲曲、焦黑、短小。嘴脣發黑、收縮。昏迷不醒,醒來時發出像睡覺的聲音。兩眼凝視虛空。面色青紫。兼夾脾經的證狀:胃脘部脹滿而嘔吐。腹痛、腹瀉。四肢厥逆。口渴但不想喝水。面色發黃,神情萎靡。兼夾胃經的證狀:胸脘部滿悶、阻塞。食物下不去。兩脅疼痛抽搐。

胃疼嘔酸。飢不欲食。胃中嘈雜。兼腎經證。面色憔悴。兩顴嫩紅。喘息短促。氣不接續。手足厥冷。腰膝痠軟。男子足冷精泄。女子帶下如注。

白話文:

秀按:六條陽經感染證症,若兼帶厥陰經的證候,還尚可救治。若是由三條陽經傳導到厥陰經,進入體內極深處,風木之邪與相火之邪互相煽灼,損傷陰液最為迅速。陰液消耗,邪熱內陷包絡,就會神昏譫語,嚴重的甚至不說話,就像死屍一樣。邪熱內陷肝絡,就會四肢厥逆,嚴重的甚至手足抽搐。邪熱極盛而生風,九竅隨之閉塞,出現的都是死亡的徵象。因此,厥陰經的證症中最常見是死亡證候。只有兼帶肺經、胃經這兩條經的證候,治療方法得當,尚可轉危為安。若是兼帶心經、脾經、腎經這三條經的證候,死亡的人就多,生還的人就少了。

【秀按】六經感證。兼帶厥陰者。尚可救療。若由三陽經傳至厥陰。入里極深。風木與相火。兩相煽灼。傷陰最速。陰液消耗。邪熱內陷包絡。則神昏譫語。甚則不語如屍。內陷肝絡。則四肢厥逆。甚則手足發痙。熱極生風。九竅隨閉。所形皆敗證矣。故厥陰最多死證。惟兼肺兼胃兩經。治之得法。尚可轉危為安。若兼心脾腎三經。則死者多。生者少矣。

【廉勘】一切感證。邪傳厥陰。當辨手足兩經。手厥陰為包絡。主血亦主脈。橫通四布。如渴欲飲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此由包絡挾心火之熱。發動於上。甚則發厥。不語如屍。此由包絡黏涎瘀血。阻塞心與腦神氣出入之清竅。當以滌涎祛瘀。通絡開竅為君。參以散火透熱。

白話文:

【廉勘】一切感邪所致的疾病。邪氣傳到厥陰經。當辨別手足兩經。手厥陰經為包絡經。包絡經主血又主脈。橫向通布全身。如同口渴想喝水。氣向上衝擊心臟。心中疼痛發熱。這是由於包絡經挾帶心火的熱。發動到上部。嚴重時發厥。不說話像屍體一樣。這是由於包絡經黏涎瘀血。阻塞心與腦神氣出入的清竅。應當以滌除黏涎、祛除瘀血。通利經絡、疏通清竅為君藥。參以散火、透熱的藥物。

庶可救療。足厥陰為肝。主藏血亦主回血。氣化屬風。內含膽火。或寒熱互相進退。為厥熱往來。或外寒內熱。為厥深者熱亦深。或下寒上熱。為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或陰搏陽回。為左旋右轉之抽風。或陽回陰復。為厥熱停勻而自愈。至於風之生蟲。必先積濕。故蟲從風化。

亦從濕化。其證多寒熱錯雜。當以苦降辛通酸泄為君。或佐熄風。或佐存陰可也。

白話文:

可以挽救治療。足厥陰是肝經。負責儲藏血液,也負責血液的迴流。氣化屬風。內含膽火。有寒熱交替的現象,稱為厥熱往來。或外寒內熱,稱為厥熱,寒熱程度更深。或下寒上熱,會出現飢餓不想吃東西的現象,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蛔蟲。或陰氣搏擊陽氣,導致左邊旋轉右邊抽搐的症狀。或陽氣回歸,陰氣恢復,厥熱停止,自然痊癒。至於風的產生蟲子,必定先有濕氣積聚。所以蟲子是從濕氣中產生的。

【榮齋按】本節各條。分析六經的本證、標證、中見證、兼證等,詳細得近於繁複了。陸淵雷先生在《傷寒今釋》里曾指出執簡馭繁之法,他說:「發熱而惡寒,不論有汗無汗,皆為太陽病;寒熱往來如瘧者,為少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為陽明病;見機能衰弱之症,或誤治而虛其正氣者,為少陰病;吐利屬於虛寒者,為太陰病;發熱若干日,熱退若干日,或消渴,或吐蛔,或下利,或舌卷囊縮者,為厥陰病。」可稱清爽明白。

白話文:

【榮齋按】本節各條。分析六經的本證、標證、中見證、兼證等,詳細得近似繁瑣了。陸淵雷先生在《傷寒今釋》中曾指出簡化複雜的做法,他說:「發燒而且怕冷,不論有沒有冒汗,都屬於太陽病;寒熱交替往來像瘧疾一樣的,屬於少陽病;發燒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的,屬於陽明病;出現身體機能衰竭的症狀,或者誤治而使其正氣虛弱的,屬於少陰病;吐瀉屬於虛寒的,屬於太陰病;發燒若干天,退燒若干天,或者口渴,或者吐蛔蟲,或者拉肚子,或者舌頭捲縮閉塞的,屬於厥陰病。」這種說法可以稱得上簡潔明瞭。

他在《傷寒論概要》里,更扼要地說:「三陽為熱病之正型,視其抗病力之趨勢,分為三種症候群,施以三種治療方法;少陰為熱病之變型,心臟衰弱,不但不能發生抗病力,生命且岌岌不保,急須用強心藥;太陰是雜病,非傷寒;厥陰則為雜湊。」陸先生對《傷寒論》六經病證的看法,是精當而深入的;他這樣的指出,可作我們研究方面「由博反約」的實踐。概括的說:「六經病症」是根據急性發熱病的經過而分做六個階段。

白話文:

他在《傷寒論概要》中,更簡要地說:「三陽為熱病的典型,根據其抵抗力的趨勢,分為三種症候羣,施以三種治療方法;少陰為熱病的變型,心臟衰弱,不但不能產生抵抗力,生命且岌岌可危,急需使用強心藥;太陰是雜病,不是傷寒;厥陰則為雜湊。」陸先生對《傷寒論》六經病證的看法,是精闢而深入的;他這樣的指出,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方面「由廣泛到簡略」的實踐。概括地說:「六經病症」是根據急性發熱病的經過而分為六個階段。

每個階段更就不同的症狀,分做若干亞類,每類各有若干大同小異的症候群;這就衍化了六經本證、標證、中見證和兼證。本節文字,我們只應領會其精神,其實質可不必拘泥。

白話文:

在每個階段的治療過程中,會根據不同的症狀,將其分為若干亞類,每類都會有若干症候羣,這些症候羣可能有相同之處,也可能略有不同;這就演化出了六經本證、標證、中見證和兼證。本節文字的內容,我們應該只領會其精神,其實質內容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