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1)

1. 第一章·傷寒要義

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有小證。有大證。有新感證。有伏氣證。有兼證。有夾證。有壞證。有復證。傳變不測。死生反掌。非雜病比。奈扁鵲難經但言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僅載脈候之異同。並無證治之陳列。語焉不詳。後學何所依據。

惟中風自是中風。傷寒自是傷寒。濕溫自是濕溫。溫熱自是溫熱。已可概見。然皆列入傷寒門中者。因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當時不傳於世。至晉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補方造論。混名曰《傷寒論》。而不名曰四時感證論。從此一切感證。通稱傷寒。從古亦從俗也。

予亦從俗。名曰《通俗傷寒論》。人皆謂百病莫難於傷寒。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兼證稍難。治傷寒夾證較難。治傷寒復證更難。治傷寒壞證最難。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於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足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證戰。

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非謂臨證多者不必讀書也。亦謂臨證多者乃為讀書耳。國初喻嘉言嘗云、讀書無眼。病人無命。旨哉言乎。予業傷寒專科。四十餘年矣。姑以心得者。歷言其要。

白話文:

第一章·傷寒要義

傷寒是各種外感疾病的總稱,它包括輕症、重症、新發疾病、潛伏疾病、併發症、混合症、惡化症和復發症等,其傳變過程難以預料,生死往往在一瞬間,與其他雜病完全不同。扁鵲的《難經》雖然也提到傷寒有五種: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但僅僅說明了脈象的不同,並沒有詳細闡述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非常簡略,後學者難以依據。

雖然中風、傷寒、濕溫、溫熱各自有其特點,但都被歸類到傷寒門下,這是因為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當時沒有廣泛流傳,到了晉代王叔和才根據殘存的書稿和片段補寫成書,並命名為《傷寒論》,而不是《四時感證論》。從此以後,各種外感疾病都通稱為傷寒,這是沿襲了古人的習慣。

我同樣沿用這個稱呼,將此書命名為《通俗傷寒論》。人們都認為各種疾病中最難治的就是傷寒,而我認為治療單純的傷寒並不困難,治療傷寒的併發症則較難,治療混合症更難,治療復發症更難,治療惡化症最難。因為傷寒病情中寒熱夾雜,燥濕並見,虛實難辨,陰陽不明,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沒有靈敏的雙手和聰慧的心思,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就無法勝任這項重任,每天都在與傷寒作鬥爭。

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這並不是說臨證經驗豐富的人就不用讀書,而是說臨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夠真正讀懂書中的內容。明代喻嘉言曾說:「讀書沒有慧眼,病人沒有好運。」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從事傷寒專科研究已經四十多年了,現在把我的一些心得體會,簡要地闡述一下。

2. 第一節·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

【榮齋按】「六經形層」這個名詞,是根據周學海「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第五、九、十一條而產生的。

「六經」在傷寒論學說上,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術語。本節把六經假定作機體方面的六個層次,雖然說不出充分理由,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野里用它暫作「代號」,是應該的。惲鐵樵先生曾這樣說:「六經者,就人體所著之病狀為之界說者也。」日人鶴沖元逸在「醫斷」里也說:「傷寒六經,非謂病在六經也,假以為紀也已;及其施治也,皆從證而不拘焉。

」藤本廉更明確地說:「三陰三陽之目,何為而設焉?凡病有六等之差,而地位脈證不同也,概觀諸說,皆以六經為病位之假稱,而不取於經絡之義。」總的來說,傷寒六經,不過就病變上分作六個階段;但人體機能之亢盛衰減,中間的動態尚多,不是這樣可以肯定劃分的。第三節六經病證中,所以詳列了錯綜複雜的證候群。

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脘中。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

【秀按】此即六經分主三焦之部分也。《內經》云。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乃略言三焦內臟之部分。合而觀之。六經為感證傳變之路徑。三焦為感證傳變之歸宿也。嘗讀張仲景《傷寒論》。一則曰胸中。再則曰心中。又次曰心下。曰胸脅下。曰胃中。曰腹中。曰少腹。雖未明言三焦。較講三焦者尤為詳明。

【廉勘】張長沙治傷寒法。雖分六經。亦不外三焦。言六經者。明邪所從入之門。經行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飲瘀血渣滓。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所由變也。竊謂病在軀殼。當分六經形層。病入內臟。當辨三焦部分。詳審其所夾何邪。分際清析。

庶免顢頇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膈膜以上。清氣主之。肺與心也。膈膜以下。濁氣主之。脾胃二腸內腎膀胱也。界乎清濁之間者為膈膜。乃肝膽部分也。從膈下而上。上至胸。旁至脅。皆清氣與津液往來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飲。為邪所擊搏。與氣互結。由胃中脘。

及腹中。下抵少腹。乃有渣滓瘀濁之物。邪氣得以依附之而成下證。此上中下三焦之大要也。

白話文:

第一節·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管皮膚毛髮,陽明經主管肌肉,少陽經主管肌膚組織,太陰經主管四肢末端,少陰經主管血液循環,厥陰經主管筋膜。

「六經形層」這個名詞,是根據周學海的著作而衍生出來的。「六經」在傷寒論中是根深蒂固的概念。本節將六經視為人體的六個層次,雖然缺乏充分的論證,但在病理學的某些分類中,暫時用它作代號是可行的。一些醫家認為,「六經」是根據人體病症來劃分的;也有人認為,「六經」只是用來描述疾病階段的假設性分類,實際治療並不拘泥於此。總之,傷寒六經只是將疾病病變分為六個階段,但人體機能的盛衰變化複雜多端,並不能以此絕對劃分。第三節將詳細列舉錯綜複雜的證候群。

太陽經內部主要掌管胸部,少陽經內部主要掌管膈肌部位,陽明經內部主要掌管胃脘部,太陰經內部主要掌管腹部,少陰經內部主要掌管小腹部,厥陰經內部主要掌管少腹部位。

這指的是六經在三焦中的分佈。《內經》認為,上焦由心肺主管,中焦由脾胃主管,下焦由肝腎主管。這是對三焦內臟分佈的簡略說明。綜合來看,六經是邪氣傳變的路徑,三焦是邪氣傳變的歸宿。張仲景《傷寒論》中,多次提到胸中、心中、心下、胸脅下、胃中、腹中、少腹等部位,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三焦,但比其他論述三焦的著作更為詳細。

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雖然分為六經,但都離不開三焦。所謂六經,指的是邪氣入侵的門戶、經絡循行的路線以及疾病的發生和傳變過程;而離不開三焦,是因為痰涎、水飲、瘀血等有形之物,會因邪氣的搏結而形成疾病,並造成疾病的發展變化。因此,病邪停留在軀體表面時,應該按照六經形層來區分;病邪深入內臟時,應該根據三焦部位來辨別,仔細分析病邪的性質,明確區分界限,才能避免混亂。分析方法首先要辨別三焦部位:膈膜以上屬於清氣,由肺和心主管;膈膜以下屬於濁氣,由脾胃、大腸、小腸、腎和膀胱主管;介於清濁之間的是膈膜部位,屬於肝膽。從膈膜以下向上,到達胸部,以及旁邊的脅肋部位,都是清氣和津液往來的地方,其病症大多是痰涎、水飲等,因邪氣的衝擊而與氣互相糾結;由胃的脘部、腹部,到達小腹部,則是有渣滓、瘀濁等物質,邪氣依附其上而形成下焦的病症。這就是上中下三焦的大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