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2)
第一章·傷寒要義 (2)
1. 第三節·六經病證
太陽標證。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煩疼。無汗者寒甚於風。自汗者風重於寒。太陽本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數淋瀝。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秀按】太陽之為病。寒水之氣為病也。寒為病。故宜溫散。水為病。故宜利水。總以發汗為出路。利水為去路。若非水蓄而血蓄。則又以通瘀為去路。
太陽中見證。凡見太陽標證。而大便不實。小便清白。甚則男子遺精。女子帶多。腰脊墜痛。痛如被杖。甚或氣促而喘。角弓發痙。若目戴眼上視。尤為危候。
【秀按】此即張景岳所謂太陽未解。少陰先潰是也。必其人腎氣先虛。則腎中之陽。不足以抵禦陰寒。即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
太陽兼證。兼肺經證。鼻塞流涕。鼻鳴噴嚏。嗽痰稀白。甚則喘而胸滿。兼脾經證。肢懈嗜臥。口膩腹瀉。兼胃經證。飽悶惡食。噯腐吞酸。
【秀按】太陽經主皮毛。故《內經》云。太陽者毫毛其應。上與肺經相關。故形寒則傷肺。下與腎經相關。故汗多則溺少。若兼脾經證。必其人素稟多濕。兼胃經證。必其人新挾食滯。
少陽標證。寒熱往來。耳聾脅痛。
少陽本證。目眩咽乾。口苦善嘔。膈中氣塞。
【秀按】少陽以寒熱脅痛耳聾為半表證。口苦咽乾目眩為半里證者。以少陽經外行腠理。內行兩脅。不居身之前後而居側也。兩耳寤則聞。寐則不聞。口咽目開之則見。闔之則不見。此數者。不可謂之表。亦不可謂之裡。則謂之半表裡而已矣。惟寒熱一證。必寒已而熱。熱已而汗。
則為少陽之寒熱往來。若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發。其人不嘔。仍是太陽表證。非少陽之半表證也。臨證時亦要辨明。
少陽中見證。手足乍溫乍冷。煩滿消渴。甚則譫語發痙。四肢厥逆。
【秀按】少陽與厥陰為表裡。若相火之邪。不從外達。勢必內竄包絡肝經。發現熱深厥深。火旺風動之危候。
【廉勘】,陸九芝曰。論經則以太陽陽明少陽為次。論病則太少之邪。俱入陽明。竊謂太陽主皮。為軀體最外一層。少陽主腠。為軀殼上第二層。蓋腠理即網膜。金匱所謂三焦通會元真之處也。故太少兩陽。病在皮腠。證多傳變。兩陽合明。病歸中土。故不復傳。由是推之。
三陽傳經。亦當以太陽少陽陽明為次。其三陽寒熱之分。身雖大熱而仍惡寒者。太陽也。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寒熱往來者。少陽也。始雖惡寒。一熱而不復惡寒者。陽明也。
少陽兼證。兼胃經證。煩悶噁心。面赤便閉。身痛足冷。斑點隱隱。兼脾經證。四肢倦懈。肌肉煩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滿。斑欲出而不出。兼腎經證。耳大聾。齒焦枯。腰背痠痛如折。甚則精自遺。衝任脈動。兼肺經證。喉痛紅腫。咳則脅痛。甚則咯血。兼心經證。舌紅齒燥。
午後壯熱。神昏不語。甚則鄭聲作笑。兼小腸經證。舌赤神呆。語言顛倒。小便赤澀。點滴如稠。兼大腸經證。胸膈硬滿而嘔。腹中痛。發潮熱。大便秘。或反自利。
【秀按】手足少陽經。內部膈脅。外行腠理。均司相火。相火者。遊行之火也。內則三焦之膜。布膻中。絡心包絡。循脅裡。連肝而及於膽。歷絡三焦。多與各臟腑相通。其相通之道路。既與三焦相關。又於膈膜相會。如手太陰肺經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足太陰脾經脈。
絡胃。上膈。手少陰心經脈。出心系。下膈。手厥陰心包絡脈。起於胸中。下膈。足陽明胃經脈。手太陽小腸經脈。手陽明太陽經脈。均下膈。足厥陰肝經脈。貫膈。故少陽一經。不特多中見證。抑且多各經兼證也。惟兼足少陰腎經證。則由相火熾盛。由肝及腎耳。
【廉勘】兼胃經證者。是少陽轉屬陽明。二陽合病。胃熱已盛。就欲發斑之候。兼脾經證。由於失表。腠理閉塞。相火被濕鬱遏。斑不得透之候。兼腎經證。由少陽相火大熾。逼入少陰。陰傷熱盛之候。兼肺經證。由相火爍肺。熱咳痰嗽。胸膈氣痹之候。兼心經證。必其人心虛有痰。
一經相火薰蒸。痰火即蒙閉清竅。每有目睛微定。昏厥如屍之候。兼小腸經證。由相火下竄。熱結小腸。小腸為火府。兩火相煽。每有逆乘心包之候。兼大腸經證。由相火熾盛。熱結在裡。心上痞硬。復往來寒熱而嘔者。熱結腸痹也。由是觀之。劉草窗為傷寒傳足不傳手者。
偽言也。
陽明標證。始雖惡寒。二日自止。身大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目痛鼻乾。不得眠。或多眠睡。
陽明本證。在上脘病尚淺。咽乾口苦。氣上衝喉。胸滿而喘。心中懊憹。在中脘病已重。大煩大渴。胃實滿。手足汗。發潮熱。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門直逼小腸。且與大腸相表裡。病尤深重。日晡所熱。譫語發狂。目睛不和。腹脹滿。繞臍痛。喘冒不得臥。腹中轉矢氣。大便膠閉。或自利純青水。昏不識人。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秀按】上脘象天。部居胸中。清氣居多。猶可宣上解肌。使里邪從表而出。下脘象地。內接小腸。濁氣居多。法可緩下。使里邪從下而出。而其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脘為之運用。故中脘之氣旺。則水穀之清氣。上升於肺。以灌輸百脈。水穀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泄。
法雖多端。總以健運胃氣。照顧胃液。或清或下為主。俞氏細分上中下三脘現證。蓋以胃雖一腑。卻有淺深輕重之不同。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
陽明中見證。四肢煩疼。口膩而淡。脘腹痞滿。便如紅醬。溺短數熱。甚或小便不利。便硬發黃。黃色鮮明。或斑點隱隱。發而不透。神識模糊。躁擾異常。
【秀按】陽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陷入太陰。故多中見濕證。當辨濕重而熱輕者。失於汗解。或汗不得法。濕氣內留。或其人素多脾濕。濕與熱合。最為濁熱黏膩。熱重而濕輕者。往往內郁成斑。斑不得透。毒不得解。尤為危險。急宜提透。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陰。如大便膠閉。
潮熱語者。陽明證重。太陰證輕。緩緩下之可也。《內經》所謂土鬱奪之是矣。總之脾胃聯膜。邪入陽明。熱結燥實者固多。氣結濕滯者尤多。況吾紹地居卑濕。濕熱病最佔多數。治法甚繁。臨證者尤宜詳辨。
陽明兼證。兼肺經證。頭脹心煩。脘悶嗽痰。痰色黃白相兼。喉燥渴飲。若熱壯胸悶。嘔惡足冷者。將發痧疹。若胸脅滯痛。咳嗽氣喘者。肺多伏痰。兼心經證。嗌乾舌燥。口糜氣穢。欲寐而不得寐。或似寐而非寐。甚則鄭聲作笑。面色嬌紅。兼腎經證。口燥咽乾。心下急痛。
腹脹便閉。或自利酸臭水。兼包絡證。口燥消渴。氣上衝心。膈上熱痛。神昏譫語。甚或暈厥如屍。口吐黏涎。兼肝經證。脘中大痛。嘔吐酸水。或吐黃綠苦水。四肢厥逆。泄利下重。或便膿血。甚則臍間動氣。躍躍震手。
【秀按】陽明最多兼證。胃熱沖肺。則咳逆痰多。衝心包絡。則神昏發厥。衝心則神昏譫語。或但笑而不語。下爍肝腎。則風動發痙。陰竭陽越。其變證由於失清失下者多。故陽明每多死證。總之勘傷寒證。陽明最多下證。少陰最多補證。宜下失下。宜補失補。皆致殞人。雖然。用下尚易。用補最難。難在對證發藥。剛剛恰好耳。
【廉勘】陽明熱盛。最多蒸腦一症。病即神昏發痙。前哲不講及此者。皆忘卻《內經》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目。其悍氣上衝於頭。循咽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數句耳。
太陰標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或一身盡痛。四末微冷。甚則發黃。黃色晦暗。
太陰本證。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不渴。即渴亦不喜飲。胸脘痞滿。嗌乾口膩。熱結則暴下赤黃。小便不利。若腹痛煩悶。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多挾痧穢。
【秀按】太陰以濕為主氣。有陽經注入之邪。有本經自受之邪。注入之邪。多濕熱證。自受之邪。多風濕寒濕穢濕等證。
太陰中見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大便膠秘。小溲不利。或下赤黃。或二便俱閉。發黃鮮明。
【秀按】濕與熱合。脾胃同病。其人中氣虛。則太陰證多。濕遏熱鬱。中氣實。則陽明證多。熱重濕輕。故同一滿悶也。脾濕滿。滿在臍下少腹。胃熱悶。悶在心下胃口。同一腹痛也。滿而時痛者屬脾。滿而大實痛者屬胃。同一發黃也。黃色之淤晦者屬脾。黃色之鮮明者屬胃。
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為脾寒格。食入即吐為胃熱格。脾胃之證。相反如是。豈可混稱濕熱。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總之胃為陽腑。宜通宜降。脾為陰臟。宜健宜升。胃惡燥。宜清宜潤。脾惡濕。宜溫宜燥。大旨如是而已。
太陰兼證。兼心經證。神煩而悸。汗出津津。似寐非寐。或不得臥。兼肝經證。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即嘔酸吐苦。胸脅滿疼。甚則霍亂吐瀉。
【秀按】兼心經多血虛證。以心生血脾統血故也。脾無血統。則脾陰將涸。勢必子盜母氣。陰竭陽越。故心煩不寐。汗出津津。最為虛脫危候。兼肝經多氣鬱血熱證。如霍亂吐瀉。雖屬太陰濕土為病。而致所以上吐下瀉者。實屬厥陰風木乘脾而鬱發也。故其眼目全在陽明。必以趺陽不負為順。
如胃家實者。既吐瀉則濕鬱已發。而風木自熄。若胃家不實而陽虛。則風木必挾寒水以凌脾。吐利不止而四逆。胃家不實而陰虛。則風木必煽相火以竄絡。拘攣不伸而痙厥。至於濕竭化燥。血熱生風。風動竄絡之痙病。尤為太陰兼證之壞病也。
少陰標證。肌雖熱而不甚惡熱。反畏寒戰慄。面赤目紅。咽痛舌燥。胸脅煩悶而痛。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泄利下重。甚或躁擾譫語。自汗指厥。
【秀按】此少陰實熱現象。故為標證。蓋少陰只有虛寒。以君火藏而不用故也。凡有熱象。皆相火之所為。非木病也。猶之厥陰經一切虛寒之證。亦少陰之所為。非厥陰本病也。
少陰本證。肢厥四逆。腹痛吐瀉。下利清穀。引衣蜷臥。喜向里睡。甚則面赤戴陽。
【秀按】此少陰虛寒現象。故為本證。蓋少陰雖屬君火。以藏為用。其體常虛。惟賴太陽衛之於外。而表寒不侵。陽明鎮之於中。而裡寒不起。若衛陽不固。而胃陽尚強。寒邪尚不能斬關直入。惟胃陽失守。寒水無制。故厥陰之風而厥逆。挾太陰之濕而下利。則真火立見消亡。故少陰最多死證。
【廉勘】陸九芝有少陰咽痛吐利寒熱辨。語最明白。特節述其說曰。少陰病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以熱客於少陰之標。叔和平脈法。所傳師說伏氣之病是也。先論咽痛。少陰之脈循喉嚨。在初得病二三日。為陽邪結於會厭。但用生甘草解毒。桔梗排膿。
半夏雞子白髮聲利咽。足矣。若夫下利胸滿。心煩而咽痛。為陰虛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液。則豬膚湯加蜜粉者是。下利厥逆面赤而咽痛。為陰盛格陽於上者。治宜驅陰復陽。則通脈四逆湯之加桔梗者是。是蓋以陰虛陰盛。皆可以致咽痛。故有必從兩法而解者。再論吐利。
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明㠟㠟欲吐復不能吐者。此胸中實。不可下而可吐也。膈有寒飲而吐。且乾嘔者。此有水氣。不可吐而可溫也。吐利交作。以手足不冷為吉。若吐且利而見厥逆。吐且利而見煩躁則凶。雖有吳茱萸一法。亦未必及救矣。終論少陰下利。與厥陰下利不同。厥陰之利。
多熱少寒。少陰之利。多寒少熱。故惟厥冷而或咳或悸。腹痛下重。是陽為陰遏之利。用四逆散。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水熱互結之利。用豬苓湯。小便不利。腹痛便膿血。是寒熱不調之利。用桃花湯。自利清水。心下痛。二三日咽乾口燥。六七日不大便。均腹滿。是陽盛鑠陰之利。
用承氣湯。凡若此者。皆為傳經之邪。固屬於熱。若夫下利清穀。厥逆脈微。嘔而汗出。引衣自蓋。欲向壁臥。不喜見明。而又面赤戴陽者。則皆合於真武、附子四逆、通脈、白通諸方。為少陰虛寒之證。正與厥陰熱利相反矣。少陰下利死證五條。吐利躁煩。四肢厥逆。惡寒身蜷。
脈不至。不煩而躁。下利止而眩冒。六七日而息高者。雖尚有吳茱萸一法。終為不治之證。苟非利止手足溫。身反發熱。未易求其生也。
少陰中見證。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身反不惡寒。下利清穀。腹痛乾嘔。面色嬌紅。咽痛口燥。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渴。甚則煩躁欲死。揚手躑足。或欲坐臥水中。
【秀按】此陰盛格陽之證。內真寒。外假熱。或下真寒。上假熱。當以在下在內之寒為主。用熱藥冷服之法。或可十救一二。
少陰兼證。兼肺經證。微見惡寒。發熱不已。咳嗽不渴。咯痰稀白。身靜蜷臥。似寐非寐。兼心包證。初起發熱。即神呆不語。欲寐而不得寐。心煩躁擾。口乾舌燥。欲吐黏涎而不吐。身雖熱。仍欲暖蓋。或目睛上視。兼脾經證。初雖頭痛惡寒。繼即發熱不止。口燥而渴。一食瓜果。
即腹痛自利。脘滿而吐。兼肝經證。初起口乾舌燥。心煩惡熱。即吐瀉如霍亂。陡然神識昏昩。雖醒似睡。手足瘛瘲。
【秀按】傳經熱邪。一到少陰。經中之陰液先傷。往往邪未除而陰已竭。故死者多。生者少。況加以各經兼證。其人尚有生理乎。惟辨證之際。卻有二種要訣。一辨其人真陽素虛者。陰寒為本。邪多挾水而動。其證為嘔為咳。為魄汗淋漓。為腹痛下利。此少陰陰勝而胃陽虧負也。
法當補火培土以御其水。固不待言。即在太陽中見證。發表藥中。早宜加乾薑附子等品。以助陽御陰。庶免逼汗亡陽之患。一辨其人真陰素虛者。陽亢為本。邪多挾火而動。其證口燥咽乾。心煩不寐。腹滿便閉。肌膚熯燥。此胃陽過勝而少陰陰涸也。法當急奪其土以救腎水。
如或不宜伐陽。亦當養陰退陽。即治太陽發表藥中。亦早宜加阿膠、生地等藥。以迴護真陰。方可得汗而解。否則陰精被劫。汗無所釀。用純表藥全然無汗者以此。
厥陰標證。手足厥冷。一身筋攣。寒熱類瘧。頭痛吐涎。面青目赤。耳聾頰腫。胸滿嘔逆。甚或男子睪丸疝疼。女人少腹腫痛。
【秀按】凡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有寒厥。有熱厥。厥陰熱厥多而寒厥少。少陰寒厥多而熱厥少。蓋厥陰與少陽相表裡。厥陰厥熱之勝復。猶少陽寒熱之往來。少陽之寒因乎熱。厥陰之厥亦因乎熱。熱為陽邪向外。厥為陽邪陷內。厥與熱總屬陽邪出入陰分。
熱多厥少。而熱勝於厥者。其傷陰也猶緩。厥多熱少。而厥勝於熱者。其傷陰也更急。故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總之厥陰以厥熱為眼目。凡有厥而復有熱者。其厥也定為熱厥。更於脈滑而喉痹便膿血。脈沉短而囊縮。脈沉疾而爪甲青。不大便而腹滿硬痛。諸見厥證。
所用四逆散及白虎承氣輩互推之。自可決定熱厥矣。惟有厥無熱。甚則一厥不復熱。及大汗大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嘔而小便利。身無熱而見厥者。其厥也方是寒厥。方可用當歸四逆湯以溫經。而藏厥吐沫之用吳茱萸湯。蛔厥吐蛔之用烏梅丸。胥准此耳。
厥陰本證。口渴消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泄利下重。誤下則利不止。或便膿血。甚則暈厥如屍。手足瘛瘲。體厥脈厥。舌卷囊縮。婦人乳縮。衝任脈動躍震手。
【秀按】厥陰一經。最多寒熱錯雜。陰陽疑似之候。必先分際清析。庶有頭緒。如熱而發厥。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痹。下攻而便膿血。此純陽無陰之證也。脈微細欲絕。手足厥冷。灸之不溫。凜凜惡寒。大汗大利。躁不得臥。與夫冷結關元。此純陰無陽之證也。渴欲飲水。
飢欲得食。脈滑而數。手足自溫。此陽進欲愈之證也。默默不欲食。嘔吐涎沫。腹脹身疼。此陰進未愈之證也。厥三日。熱亦三日。厥五日。熱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熱在膈。水熱在胃。此陰少陽多之證也。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嘔而脈弱。本自寒下。復誤吐下。面反戴陽。
此陰多陽少之證也。大抵陽脈陽證。當取少陽陽明經治法。陰脈陰證。當用少陰經治法。厥陰病見陽為易愈。見陰為難痊。其表裡錯雜不分。又必先治其里。後解其表。若見咽喉不利。咳唾膿血。切忌溫藥。仍宜分解其熱。清滋其枯。嘗見有周身冰冷。而一衣不著。半被不蓋者。
有令兩人各用扇扇之者。有欲暢飲冰水者。此非伏火在內。熱極惡熱而何。蓋肝為藏血之臟。中多絡脈。邪熱入絡。其血必鬱而化火。其氣亦鈍而不靈。故厥陰病以血熱、絡郁為眼目。觀熱厥之四逆散。寒厥之當歸四逆湯。並以辛潤通絡為君。可知剛燥之非宜矣。又可知厥陰門之姜附。
實為兼少陰病虛寒而設。凡少陰病之宜清滋者。皆屬厥陰。而厥陰病之宜溫熱者。則皆少陰也。以厥陰風化。內藏少陽相火。而少陰雖屬君火。實主太陽寒水也。
厥陰中見證。頭暈目眩。口苦耳聾。乍寒乍熱。寒則四肢厥冷。熱則乾嘔渴飲。嘔黃綠水。或吐黑臭濁陰。或兼吐蛔。甚則蛔厥。兩脅串痛。或痙或厥。
【秀按】六經惟厥陰最難調治。蓋厥陰內寄相火。本屬有熱無寒。縱使直受寒邪。證現四逆脈細。仲景只用當歸四逆。而不用姜附可悟也。而烏梅丸中乃桂附辛姜並進者何也。因厥陰火鬱。必犯陽明。陽明氣實。則肝火自由少陽而散。苟胃陽不支。則木邪乘土。必撤陽明之闔。
而為太陰之開。以致吐利交作。亡陽可畏。故必重用溫脾。俾以就陽明之實。而不陷太陰之虛。此轉絕陰為生陽。即藉生陽以破絕陰之法也。否則酸苦等味。雖有清泄厥陰之長。能無害胃傷陽之弊乎。總之厥陰證。全以胃陽為用神。胃陽勝。則轉出少陽而病退。胃陽負。則轉入太陰而病進。
亦以胃陰為後盾。胃陰勝。則能制相火而邪熱外達。胃陰衰。則反竭腎水而虛陽上越。觀仲景一用理中以治霍亂。一用復脈以治陰竭。其主義尤易見也。昔趙養葵高鼓峰輩。用逍遙散加生地、疏肝益腎湯等。以治傷寒化火爍陰。暗合仲景厥陰病正法。厥後葉天士乃溯源於復脈及黃連阿膠等方。
前哲成法。其揆一也。
厥陰兼證。兼肺經證。氣咳痰黏。胸痛串脅。甚則咯血。或痰帶血絲血珠。兼心經證。舌卷焦短。鴉口嘬嘴。昏不知人。醒作睡聲。撮空上視。面青目紫。兼脾經證。脘滿而吐。腹痛自利。四肢厥逆。渴不喜飲。面色痿黃。神氣倦怠。兼胃經證。胸脘滿悶。格食不下。兩脅抽痛。
胃疼嘔酸。飢不欲食。胃中嘈雜。兼腎經證。面色憔悴。兩顴嫩紅。喘息短促。氣不接續。手足厥冷。腰膝痠軟。男子足冷精泄。女子帶下如注。
【秀按】六經感證。兼帶厥陰者。尚可救療。若由三陽經傳至厥陰。入里極深。風木與相火。兩相煽灼。傷陰最速。陰液消耗。邪熱內陷包絡。則神昏譫語。甚則不語如屍。內陷肝絡。則四肢厥逆。甚則手足發痙。熱極生風。九竅隨閉。所形皆敗證矣。故厥陰最多死證。惟兼肺兼胃兩經。治之得法。尚可轉危為安。若兼心脾腎三經。則死者多。生者少矣。
【廉勘】一切感證。邪傳厥陰。當辨手足兩經。手厥陰為包絡。主血亦主脈。橫通四布。如渴欲飲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此由包絡挾心火之熱。發動於上。甚則發厥。不語如屍。此由包絡黏涎瘀血。阻塞心與腦神氣出入之清竅。當以滌涎祛瘀。通絡開竅為君。參以散火透熱。
庶可救療。足厥陰為肝。主藏血亦主回血。氣化屬風。內含膽火。或寒熱互相進退。為厥熱往來。或外寒內熱。為厥深者熱亦深。或下寒上熱。為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或陰搏陽回。為左旋右轉之抽風。或陽回陰復。為厥熱停勻而自愈。至於風之生蟲。必先積濕。故蟲從風化。
亦從濕化。其證多寒熱錯雜。當以苦降辛通酸泄為君。或佐熄風。或佐存陰可也。
【榮齋按】本節各條。分析六經的本證、標證、中見證、兼證等,詳細得近於繁複了。陸淵雷先生在《傷寒今釋》里曾指出執簡馭繁之法,他說:「發熱而惡寒,不論有汗無汗,皆為太陽病;寒熱往來如瘧者,為少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為陽明病;見機能衰弱之症,或誤治而虛其正氣者,為少陰病;吐利屬於虛寒者,為太陰病;發熱若干日,熱退若干日,或消渴,或吐蛔,或下利,或舌卷囊縮者,為厥陰病。」可稱清爽明白。
他在《傷寒論概要》里,更扼要地說:「三陽為熱病之正型,視其抗病力之趨勢,分為三種症候群,施以三種治療方法;少陰為熱病之變型,心臟衰弱,不但不能發生抗病力,生命且岌岌不保,急須用強心藥;太陰是雜病,非傷寒;厥陰則為雜湊。」陸先生對《傷寒論》六經病證的看法,是精當而深入的;他這樣的指出,可作我們研究方面「由博反約」的實踐。概括的說:「六經病症」是根據急性發熱病的經過而分做六個階段。
每個階段更就不同的症狀,分做若干亞類,每類各有若干大同小異的症候群;這就衍化了六經本證、標證、中見證和兼證。本節文字,我們只應領會其精神,其實質可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