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1)

第一章·傷寒要義 (1)

1. 第一章·傷寒要義

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有小證。有大證。有新感證。有伏氣證。有兼證。有夾證。有壞證。有復證。傳變不測。死生反掌。非雜病比。奈扁鵲難經但言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僅載脈候之異同。並無證治之陳列。語焉不詳。後學何所依據。

惟中風自是中風。傷寒自是傷寒。濕溫自是濕溫。溫熱自是溫熱。已可概見。然皆列入傷寒門中者。因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當時不傳於世。至晉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補方造論。混名曰《傷寒論》。而不名曰四時感證論。從此一切感證。通稱傷寒。從古亦從俗也。

予亦從俗。名曰《通俗傷寒論》。人皆謂百病莫難於傷寒。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兼證稍難。治傷寒夾證較難。治傷寒復證更難。治傷寒壞證最難。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於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足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證戰。

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非謂臨證多者不必讀書也。亦謂臨證多者乃為讀書耳。國初喻嘉言嘗云、讀書無眼。病人無命。旨哉言乎。予業傷寒專科。四十餘年矣。姑以心得者。歷言其要。

2. 第一節·六經形層

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

【榮齋按】「六經形層」這個名詞,是根據周學海「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第五、九、十一條而產生的。

「六經」在傷寒論學說上,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術語。本節把六經假定作機體方面的六個層次,雖然說不出充分理由,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野里用它暫作「代號」,是應該的。惲鐵樵先生曾這樣說:「六經者,就人體所著之病狀為之界說者也。」日人鶴沖元逸在「醫斷」里也說:「傷寒六經,非謂病在六經也,假以為紀也已;及其施治也,皆從證而不拘焉。

」藤本廉更明確地說:「三陰三陽之目,何為而設焉?凡病有六等之差,而地位脈證不同也,概觀諸說,皆以六經為病位之假稱,而不取於經絡之義。」總的來說,傷寒六經,不過就病變上分作六個階段;但人體機能之亢盛衰減,中間的動態尚多,不是這樣可以肯定劃分的。第三節六經病證中,所以詳列了錯綜複雜的證候群。

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脘中。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

【秀按】此即六經分主三焦之部分也。《內經》云。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乃略言三焦內臟之部分。合而觀之。六經為感證傳變之路徑。三焦為感證傳變之歸宿也。嘗讀張仲景《傷寒論》。一則曰胸中。再則曰心中。又次曰心下。曰胸脅下。曰胃中。曰腹中。曰少腹。雖未明言三焦。較講三焦者尤為詳明。

【廉勘】張長沙治傷寒法。雖分六經。亦不外三焦。言六經者。明邪所從入之門。經行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飲瘀血渣滓。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所由變也。竊謂病在軀殼。當分六經形層。病入內臟。當辨三焦部分。詳審其所夾何邪。分際清析。

庶免顢頇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膈膜以上。清氣主之。肺與心也。膈膜以下。濁氣主之。脾胃二腸內腎膀胱也。界乎清濁之間者為膈膜。乃肝膽部分也。從膈下而上。上至胸。旁至脅。皆清氣與津液往來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飲。為邪所擊搏。與氣互結。由胃中脘。

及腹中。下抵少腹。乃有渣滓瘀濁之物。邪氣得以依附之而成下證。此上中下三焦之大要也。

3. 第二節·六經病理

(新增)

陳遜齋說。傷寒六經者。陰、陽、寒、熱、虛、實、表、里之代名詞也。太陽、陽明、少陽、皆為陽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陰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熱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寒病。太陽、陽明、少陽、皆為實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虛病。陰陽寒熱虛實之中。

又有在表在裡。與在半表半裡之不同。太陽為表。少陰亦為表。太陽之表為熱為實。少陰之表為寒為虛。陽明為里。太陰亦為里。陽明之裡。為熱為實。太陰之裡。為寒為虛。少陽為半表半裡。厥陰亦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為熱為實。厥陰之半表半裡。為寒為虛。

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里。陽明之裡為胃實。太陰之裡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裡。為厥熱進退。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可汗。少陰之表不可汗。陽明太陰皆為里。

陽明之裡可下。太陰之裡不可下。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可清解。厥陰之半表半裡。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身體之正氣。起而反抗。發熱惡寒。即正邪交爭之表示也。頭痛、項強、體痛。即正邪交爭時所發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時因皮膚開合。汗腺通塞之故。又發生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之兩大症候。傷寒為散溫機能衰弱。故以麻黃湯發其表。中風為散溫機能亢進。故以桂枝湯解其肌。凡此傷寒中風。可由發汗解肌而愈者。皆稱為表病。又稱為太陽病。

正氣抵抗邪氣。在太陽病期內。無法戰勝。因而妨礙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熱往來、胸脅滿嘔、口苦咽乾各症。概稱為少陽病。《內經》謂三焦為決瀆之官。生理學則不稱三焦。而稱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臟腑之外。皮膚之內。故謂之半表半裡。小柴胡一方。為本病之主劑。

正邪交爭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內部黏膜。愈加乾燥。及在太陽少陽期內。發汗利尿過多。則腸胃間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發生煩渴譫語。不大便。但惡熱不惡寒之陽明裡實症。輕則用白虎湯。重則用承氣湯

若腸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穀之能力。則為太陰病。水穀不化。則水分過剩。因而上吐下利。此與陽明病正成反比。陽明熱而太陰寒。陽明實而太陰虛也。理中湯溫中去濕。故為太陰病之專劑。

若造溫機能衰減。體溫為之降低者。則為少陰病。中醫謂為陽虛。因心臟衰弱。故少陰病之脈必微細也。因神經不振。故少陰病之症但欲寐也。因體溫不能分布。故少陰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與太陽病正成反比。太陽必發熱而惡寒。少陰必惡寒而不發熱。四逆湯強心生溫。實為少陰病之主劑。

若夫厥陰病者。實抵抗力消長進退之重要關頭也。其病狀為厥熱互為來復。熱多於厥。則抵抗力有恢復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於熱。則抵抗力愈趨愈下。故主病進。若但厥無熱。則抵抗力完全失敗。病主不治。此與少陽病正成反比。少陽之寒熱往來。不過三焦不和。血管伸縮之作用。

可以和解了事。厥陰之厥熱來復。則出生入死。關係重大。厥陰之主劑。亦不離四逆輩。蓋非生溫無以退厥也。

總觀六經之變化。三陽病惟恐其熱。三陰病惟恐其寒。三陽病惟恐其實。三陰病惟恐其虛。三陽病則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陽病無死症。三陰病則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陰病多死症。一部傷寒論。蓋如是而已。

【榮齋按】此篇為一九三五年陳遜齋先生在前中央國醫館附設訓練班的演講詞。綜合全文大意,所謂三陽,它的病多屬於進行性,而其人的臟器體功尚強壯,未曾發現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所謂三陰,它的病多屬退行性,而其人的機體功能已非強壯,已表現出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精簡的說:「就是三陽言實,三陰言虛。

三陽言表實、裡實、半表半裡實,三陰言氣虛、血虛、氣血兩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