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3)

第一章·傷寒要義 (3)

5. 第四節·六經脈象

太陽脈浮。浮為在表。浮緊浮遲。皆主表寒。浮數浮洪。皆主表熱。浮而細澀。浮而軟散。凡證皆虛。浮而緊數。浮而洪滑。凡證皆實。

【秀按】此以浮脈辨寒熱虛實也。浮脈輕手一診。形象彰彰。最多兼脈。如浮緊而澀。為寒邪在表。浮弦而緩。為風邪在表。浮緊而數。為邪欲傳裡。浮而長。為傳並陽明。浮而弦。為傳並少陽。要以脈中有力為有神。可用汗解。若浮而遲弱。浮而虛細。浮而微澀。皆屬浮而無力為陽虛。便當溫補。不可發汗。浮而尺中弱

澀遲細。皆內虛夾陰。急宜溫補。尤忌妄汗。恐釀誤汗亡陽之危候。

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濡風濕。浮澀風燥。浮虛傷暑。浮洪火盛。

【秀按】同一浮脈而兼脈不同。則其病各異。蓋風證多浮。寒證多緊。熱證多數。濕證多濡。燥證多澀。暑證多虛。火證多洪。此外感脈候之常象也。惟感證脈無單至。最多兼脈。臨證者尤宜細辨。

【廉勘】六經感證。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澀為燥。洪為火。前哲皆以此為依據。然余歷所經驗。亦難盡拘。假如風無定體者也。兼寒燥者緊救而浮。兼暑濕者濡緩而浮。暑濕挾穢之氣。多從口鼻吸受。病發於內。脈多似數似緩。或不浮不沉而數。甚或濡緩模糊。

至數不清。即燥證亦無定體。上燥主氣。脈右浮澀沉數。下燥主血。脈左細弦而澀。火則無中立者也。六氣多從火化。火化在經在氣分。脈必洪盛。化火入胃腑。與渣滓相搏。脈必沉實而小。或沉數而小。甚則沉微而伏。實而小。微而伏。皆遏象也。迨里邪既下。脈轉浮緩而不沉遏。

日內必得汗解。若汗後脈仍沉數者。邪未盡也。汗後脈轉浮躁者。邪勝正也。汗後必身涼脈靜。乃為邪盡。夫靜者沉細之謂。然脈雖沉細。而至數分明。與暑濕之澀滯模糊者不同。數日內進食虛回。則脈轉圓浮矣。至若溫病疫證。則又不同。溫病有風溫冷溫濕溫溫熱溫燥溫毒之各異。

風溫之脈。脈必右大於左。左亦盛躁。尺膚熱甚。冷溫之脈。右雖洪盛。左反弦緊。濕溫之脈。右濡而弱。左小而急。溫熱之脈。尺寸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燥之脈。右多浮澀沉散。左多浮弦搏指。溫毒之脈。脈多浮俱盛。愈按愈甚。疫症雖多。總由吸受種種黴菌之毒。

釀成傳染諸病。其為病也。不外陽毒陰毒。陽毒則血必實熱。脈多右手洪搏。左則弦數盛躁。陰毒則氣多虛寒。脈多微軟無力。甚則沉微似伏。或浮大而散。病初雖由外而受。成證必由內而發。此六淫感證及一切疫證。脈象之異如此。故俞東扶謂治病之難。難在識證。識證之難。

難在識脈。良有以也。竊為吾國診斷學。以切脈居其末。非謂脈不可憑。謂僅恃乎脈而脈無憑。徒泥乎脈而脈更無憑。必也觀形察色。驗舌辨苔。查病源。度病所。審病狀。究病變。然後參之以脈。雖脈象無定。而治法在人。自不為脈所惑矣。

少陽脈弦。弦主半表半裡。弦而浮大。偏於半表。弦而緊小。偏於半里。弦遲風寒。弦數風熱。弦滑夾痰。弦急多痛。浮弦寒飲。沉弦熱飲。浮弦而長。腠理邪郁。浮弦而數。相火已盛。弦少而實。邪實胃強。弦多而虛。正虛胃弱。右弦勒指。土敗木賊。左弦細搏。水虧木旺。

【秀按】凡病脈弦。皆陽中伏陰之象。蓋初病雖在少陽。久則必歸厥陰也。且多氣結血鬱之候。在感證表邪全盛之時。凡浮脈中按之斂直。緊脈中按之埂指。滑脈中按之勒指。便當弦脈例治。和解法中。須參解結開鬱之藥。則弦脈漸見柔緩。而應手中和矣。若里邪傳腑入臟。

屬邪盛而見弦滑者。十常二三。腑病居多。屬正虛而見弦細者。十常六七。臟病居多。凡沉脈中按之強直。澀脈中按之細急。皆當弦脈類看。非肝陽上亢。即肝陰鬱結。所以傷寒壞病。弦脈居多。雜證內傷。弦常過半。豈僅少陽一經。多見弦脈哉。

陽明脈大。大主諸實。亦主病進。統主陽盛。大偏於左。邪盛於經。大偏於右。熱盛於腑。大堅而長。胃多實熱。大堅而澀。胃必脹滿。浮取小澀。重按實大。腸中燥結。浮取盛大。重按則空。陰竭陽越。諸脈皆大。一部獨小。實中夾虛。諸脈皆小。一部獨大。虛中夾實。前大後小。陽邪內陷。其證多變。乍大乍小。元神無主。其病必凶。

【秀按】大脈者。應指形闊。倍於尋常。有陰陽虛實之不同。大而洪搏。主熱盛邪實。大而虛軟。主陰虛陽亢。在傷寒脈大為陽盛。在雜證脈大為虛勞。同一大脈。當知陽盛者最易爍陰。胃為津液之腑。必直清陽明。而津液乃存。陰虛者不能維陽。腎為真陰之主。務交其心腎。

而精血自足。尤必知陽傷及陰者。清必兼滋。張景岳所以創立玉女煎也。陰損及陽者。補必兼溫。馮楚瞻所以創立全真益氣湯也。一清陽明實證。一補少陰虛證。皆為大脈之生死開頭。臨證者毋以大脈作純實無虛證勘。

太陰脈濡。濡主濕滯氣虛。浮濡風濕。沉濡寒濕。濡而兼數。濕鬱化熱。濡而兼澀。濕竭化燥。濡而兼微。脾陽垂絕。濡而兼細。脾陰將涸。

【秀按】濡作軟讀。其脈虛軟少力。應指柔細。輕按浮軟。重按小弱。為脾經濕滯。胃氣未充之象。但氣雖不充。血猶未敗。不過含一種軟滯之象。輕手乍來。按之卻窒滯不來。重手乍去。舉之卻窒滯不去耳。以脈參證。濕重而氣滯者。當以芳淡化濕為君。佐調氣以導滯。濕著而氣虛者。

當以溫補中氣為君。佐香燥以化濕。亦不得一見濡脈。恣用峻補峻溫也。惟濡而微。急宜峻溫。濡而細。急宜峻補。

少陰脈細。甚則兼微。細主陰虛。微主陽虛。寸細而浮。心陰虛竭。尺細而沉。腎陰涸極。細而兼數。陰虛火亢。細而兼弦。水虧木旺。細而兼澀。陰枯陽結。細而兼微。陰竭陽脫。沉細欲絕。亡陰在即。沉微欲絕。亡陽頃刻。

【秀按】張長沙以脈微細為少陰主脈。微主陽氣衰弱而言。細主陰血虛極而言。微者薄也。微薄如紙。指下隱然。屬陽氣虛。細者小也。細小如發。指下顯然。屬陰血虛。蓋衛行脈外。陽氣虛。則約乎外者怯。脈故薄而微。故少陰脈微欲絕。仲景用通脈四逆湯主治。營行脈中。

陰血虛。則實其中者少。脈故小而細。故厥陰脈細欲絕。仲景用當歸四逆湯主治。一主回陽。一主救陰。兩脈陰陽各異。最宜細辨。若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及病熱脈細。神昏不能自持。皆脈不應病之危候。

厥陰脈澀。澀主陰虛化燥。初病右澀。濕滯血結。久病左澀。血虛精極。右寸浮澀。上燥主氣。左關尺澀。下燥主血。兩寸弦澀。心痛亡血。兩關弦澀。絡中瘀結。兩尺澀弱。陰陽並竭。舉之浮澀。按之數盛。陰虛伏熱。舉之浮大。按之反澀。陽盛挾積。

【秀按】澀脈往來澀滯。輕刀刮竹。如雨沾沙。俱極形似。良由血虛液燥。不能濡潤經脈。脈道阻滯。所以澀滯不利也。凡物少雨露滋培。勢必乾澀。人少血液灌溉。亦必乾澀。故以澀脈屬陰虛化燥之病。此惟三陽經邪熱。傳入厥陰經為然。若初病見澀數模糊。多屬痰食膠固。

或浮澀數盛。亦有霧傷皮腠。濕流關節之候。兼有傷寒陽明腑實。不大便而脈澀。溫病大熱而脈澀。吐下微喘而脈澀。水腫腹大而脈澀。消癉大渴而脈澀。痰證喘滿而脈澀。婦人懷孕而脈澀。皆脈證相反之候。故前哲有舍脈從證。舍證從脈之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