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前序
前序
1. 前序
吾紹傷寒有專科。名曰紹派。先任渢波而負盛名者。曰俞根初。行三。凡男婦老少就診者。統稱俞三先生。日診百數十人。一時大名鼎鼎。婦孺咸知。其學識折衷仲景。參用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菴吳氏又可張氏景岳。其立方。不出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等五法。
其斷病。若者七日愈。若者十四日愈。若者二十一日愈。十有九驗。就診者奉之如神明。內子胡患傷寒。延聘者三。次診病即有轉機。三診熱退神清。能飲稀粥。自用調養法而痊。從此成為知己。赴安鎮診病畢。即來晤談。對余曰。勘傷寒證。全憑膽識。望形察色。辨舌診脈。
在乎識。選藥制方。定量減味。在乎膽。必先有定識於平時。乃能有定見於俄頃。然臨證斷病。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者俱到。活潑潑地。而治病始能無誤。熟能生巧。非笨伯所能模仿也。余嘖嘖讚歎之不已。一日。出《通俗傷寒論》視余。一一瀏覽。其學術手法。皆從病人實地練習熟驗而得。
不拘拘於方書也。一在於其經驗耳。其著作體裁。一曰勘傷寒要訣。二曰傷寒本證。三曰傷寒兼證。四曰傷寒夾證。五曰傷寒壞證。六曰傷寒復證。七曰瘥後調理法。直捷了當。簡明樸實。余遂珍藏篋中矣。嗣晤任君渢波詢及俞君方法。據云。有根初之膽識則可。無根初之膽識。
則動輒得咎矣。有根初之盛名則可。無根初之盛名。則所如輒阻矣。旨哉言乎。雖然。俞氏經驗多。閱歷深。確有見地。豈容藐視。爰為之隨選隨錄。隨錄隨按。務使俞氏一生辨證用藥之卓識雄心。昭昭若發蒙。而余心始慊。若聽其塵封蠹蝕。湮沒不傳。他年舊雨重逢。能毋誚讓我乎。
余之私意。蓋欲以良朋實驗之專書。為吾紹留一傳派。亦醫林之風土記也。夫豈好博一表彰同道之虛名哉。毋亦以經驗學派。有不可盡廢者歟。是為序。
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何秀山識於安昌鎮之碧山書屋
白話文:
[前序]
我師承傷寒學派,創立了紹派。其中先師俞根初先生在渢波地區享有盛名,人稱俞三先生。每天看診的病人多達上百人,當時名聲極盛,婦孺皆知。他的醫術博採眾長,兼融仲景、朱氏南陽方、中行陶氏、節菴吳氏、又可張氏、景岳等諸家之長。他的處方不外乎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等五種方法。
他診斷疾病,有的病人七天痊癒,有的十四天痊癒,有的二十一天痊癒,十之八九都能驗證。前來求診的人都把他當作神明一樣敬重。我的妻子胡氏患傷寒,我請俞先生診治三次,每次診治後病情都有好轉,三次診治後,高燒退去,精神清爽,能喝稀粥了,之後再靠自己調養就痊癒了。從此我們成了知己好友。他結束安鎮的診治工作後,特意來找我談話,對我說:「診斷傷寒症,全憑膽識,觀察病人的形體面色、辨別舌苔、診察脈象,這需要識見;選藥配伍、確定劑量和加減藥物,這需要膽量。必須平時就有堅定的認識,才能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然而臨證診斷疾病,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者都要到位,才能靈活運用,治療疾病才能不犯錯誤。熟能生巧,不是笨人所能模仿的。」我對他的話連連稱讚。
有一天,他拿出《通俗傷寒論》給我觀看,我仔細瀏覽了一遍,他的學術方法都是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並不拘泥於醫書,全憑經驗。他的著作包括《勘傷寒要訣》、《傷寒本證》、《傷寒兼證》、《傷寒夾證》、《傷寒壞證》、《傷寒復證》、《瘥後調理法》等,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我把它珍藏起來。後來我又與任君渢波探討俞先生的治療方法,他告訴我:「只有擁有俞根初先生的膽識才能成功,沒有他的膽識,就會經常犯錯;只有擁有俞根初先生的盛名才能順利,沒有他的盛名,就會處處受阻。」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俞先生經驗豐富,閱歷深厚,確實有獨到之處,絕不能輕視。所以我將他的經驗選錄編纂,並加以批註,務必使俞先生一生辨證施藥的精湛醫術和遠大抱負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才心滿意足。如果任憑他的醫術被埋沒,日後再遇到老朋友,豈不感到羞愧嗎?
我個人的想法,是想將這位良師益友的經驗整理成書,為我的傷寒學派留下一個傳承,也是醫學界的風土誌,絕非為了博取虛名,而是因為經驗學派有其不可廢棄之處。
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 何秀山記於安昌鎮碧山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