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91)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91)

1. 第十六節·產後傷寒

(白殭蠶、蟬衣、神麯、生地、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焦梔子、黃連、知母、桔梗、丹皮、白蜜後入。)或神解散、合四物湯。(白殭蠶、蟬衣、神麯、金銀花、生地、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黃連、桔梗、當歸、赤芍、川撫芎)邪重以復甦為主。攻裡邪如升降散。

(白殭蠶、炒蟬衣、廣薑黃、生錦紋。)或太極丸。(白殭蠶、蟬衣、廣薑黃、大黃、天竺黃、杜膽星、冰片為丸。)至於放手攻裡則不可。若果邪熱深重。舌乾黑。神昏。已成燎原之勢。非大劑涼下急救。不能有濟。或兼扶元。或佐育陰。總須臨證時細心審察。攻補得宜。

方治產後溫熱病之要訣也。

【炳章按】葉天士云。至於產後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證用之。亦無妨也。不果弗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總之毋犯實實虛虛之戒。況產後當氣血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

為難治也。吳鞠通云。無糧之師。利於速戰。若畏產後虛怯。用藥過輕。延至三四日後。反不勝藥矣。又云。治產後之症。自有妙法。手下所治系實證。目中心中意中。註定是產後。識證真。對病確。一擊而罷。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目中清楚。指下明瞭。治產後之能事畢矣。

【榮齋按】本節治法根據龐安常,規模粗具,足資應付。證狀方面,俞氏說:「多與妊娠同」。但按之實際,不是這樣簡單;由於產後傷寒的辨證論治,是一樁最複雜、最細緻的工作,應加倍詳審。王士雄說:「產後暴感發熱,可以鼻塞驗之。苟胎前伏邪,娩後陡發者,惟舌苔頗有可憑;或厚白而膩,或黃膩黃燥,或有赤點,或微苔舌赤,或口苦,或口渴,或胸悶,或溲熱;此皆溫濕暑熱之邪內蘊之見證。」吳蒙齋更指出類傷寒的證治,足補俞氏之缺。

他說:「新產後傷寒,不可輕易發汗。產時有傷力發熱,有去血過多發熱,有惡露不去發熱,有三日蒸乳發熱,有飲食停滯發熱;狀類傷寒。要在仔細詳辨,切不可便發汗。大抵產後氣血空虛,汗之則變筋惕肉瞤,或鬱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輕。凡有發熱,宜與四物為君,加柴胡、人參、炮姜最效。

蓋乾薑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以熱治熱,深合內經之旨。故丹溪見產後陰虛生內熱,必以補陰藥大劑中加乾薑。王節齋亦以產後陰虛陽無所依、浮散於外、發熱,必用四物補血,以炮姜之苦溫從治,收其浮散之陽以歸於陰也。若果傷寒,須以傷寒法治之,但兼顧其虛耳。

」這樣的分析異同,如王士雄對於外證的觀察,吳蒙齋對於類證的辨別;反復考慮,互相參證,在學說方面自然比較充實。

白話文:

產後傷寒的治療方法,可以用以下藥方:(白殭蠶、蟬蛻、神麯、生地黃、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焦梔子、黃連、知母、桔梗、牡丹皮,最後加入白蜂蜜。)或者使用神解散搭配四物湯。(白殭蠶、蟬蛻、神麯、金銀花、生地黃、木通、車前子、黃芩、黃柏、黃連、桔梗、當歸、赤芍、川芎)。如果病情嚴重,首要任務是讓病人恢復意識。對於體內有實邪的情況,可以使用升降散來攻邪。

另外,也可以使用以下藥方:(白殭蠶、炒過的蟬蛻、廣薑黃、生錦紋。)或者使用太極丸。(白殭蠶、蟬蛻、廣薑黃、大黃、天竺黃、牛黃、冰片製成藥丸。)但絕對不能過於猛烈地攻伐體內的邪氣。如果邪熱深入,出現舌頭乾燥發黑、神志不清等危急情況,已經形成了像野火燎原的態勢,必須使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來緊急救治,才能有效。可以根據情況同時扶助元氣,或佐以滋陰的藥物,總之,要根據臨床情況仔細觀察,攻邪和補虛要恰到好處。

以上就是治療產後溫熱病的重要訣竅。

葉天士說,關於產後的治療方法,按照醫書的說法,要謹慎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損傷產婦已經虧損的陰液。但是,也要辨別邪氣是否可以從上中焦疏解,如果可以,稍微對證使用一些苦寒藥物,也沒有妨礙。不要輕易攻擊下焦。而且產婦體質虛弱,應該像治療虛弱病人那樣來治療外邪。總之,不要犯「實證用補、虛證用瀉」的錯誤。何況產後正值氣血旺盛的時候,身體有很多空隙,邪氣很容易趁虛而入。虛弱的地方受到邪氣侵襲,就難以治療了。

吳鞠通說,就像沒有糧食的軍隊一樣,要速戰速決。如果因為害怕產後虛弱而用藥過於輕緩,拖延到三四天后,反而會承受不住藥力了。他又說,治療產後的疾病,自有巧妙的方法。如果手下治療的是實證,而且心中確定是產後發病,辨證準確,用藥對症,就能一舉成功。治療上焦不影響中焦,治療中焦不影響下焦,心中明白,用藥準確,就能把產後疾病治好。

龐安常的治療方法雖然粗略,但是足以應對一般情況。關於產後傷寒的症狀,俞氏說「多與妊娠期相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因為產後傷寒的辨證論治是最複雜、最精細的工作,必須加倍仔細地診察。王士雄說:「產後突然發熱,可以通過是否鼻塞來判斷。如果是懷孕時就潛伏的邪氣,在生產後突然發作,主要看舌苔,舌苔可能厚白而膩,或者黃膩黃燥,或者有紅點,或者舌頭微紅但沒有舌苔,或者口苦、口渴,或者胸悶,或者小便發熱。這些都是體內蘊藏溫濕暑熱之邪的表現。」吳蒙齋進一步指出了類似傷寒的證治,補充了俞氏的不足。

他說:「產後新感傷寒,不可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產婦發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產時耗傷體力,也可能是失血過多,或者惡露沒有排乾淨,或者產後三日蒸乳發熱,或者飲食停滯。這些情況都和傷寒的症狀相似。一定要仔細辨別,千萬不要隨便發汗。一般來說,產後氣血空虛,發汗容易導致筋脈抽搐、肌肉顫抖,或者昏迷,或者抽搐,或者便秘,危害很大。凡是產後發熱,最好以四物湯為主,加上柴胡、人參、炮姜,效果最好。

乾薑辛熱,能引導血藥進入血分,氣藥進入氣分,而且能去除惡血、促進新生,有陽生陰長的功效,這是用熱藥來治療熱病的原則,符合《內經》的說法。所以,朱丹溪認為產後陰虛生內熱,必須在大量滋陰藥中加入乾薑。王節齋也認為,產後陰虛導致陽氣無所依附,浮散於外而發熱,必須使用四物湯補血,同時使用炮姜的苦溫之性來引導浮散的陽氣歸於陰。如果是真正的傷寒,則必須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但同時要考慮到產婦的虛弱體質。」

這種分析異同的方式,例如王士雄對外在症狀的觀察,吳蒙齋對類似傷寒症狀的辨別,反覆思考,互相參考,在學術方面就更加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