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1)
第十章·傷寒壞證 (1)
1. 第十章·傷寒壞證
2. 第一節·傷寒轉痙
【因】痙者,強直反張之象;以其筋肉牽引,身體強直也。傷寒有變痙病者,項背強是也。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或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余謂痙即腦筋病也。如《金匱》所謂痙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背反張者,乃脊髓之腦筋病。《內經·骨空論》所謂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是也。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頸動搖,卒口噤者,乃頭巔之腦筋病。《難經》所謂督脈為病,病脊強而厥;《內經》所謂厥成為癲疾是也。
徐靈胎云:「諸痙項強,皆屬於燥;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燥乃太陰燥金之氣,風乃厥陰風木之氣。大抵氣血虛弱,有火有痰。
陳無擇云:「人之筋脈,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筋失所養,則風寒濕熱之氣乘之則痙。」或七情六慾內擾,均必挾痰火而後發痙。
吳鞠通曰:「痙症必兼風而後成。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邪皆因風而入;其強直、背反、瘛瘲之狀,皆肝風內動為之也。」
吳云峰云:「痙症體勁直而背反張,頭搖戴眼,筋之病也。」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乃產後致斯疾者,概可見矣。
景岳云:「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仲景以汗下為言,謂其誤治亡陰所致。如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家下之則成痙,瘡家發汗亦成痙。蓋發汗必傷血液,誤下必傷真陰;陰血傷則筋失所養,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也。
無擇謂氣血內虛,邪客為痙,斯言不無有誤。若其所云,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虛反次之。不知風隨汗散,而既汗之後,何復言風濕?隨下行,而既下之後,何反致濕?豈誤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後成痙?無邪則無痙哉?
喻嘉言云:「小兒體脆神怯,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妄以驚風立名,有四證生八候之說;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痙者,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臥不著席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冰麝之藥,十中九死而不悟也。又如新產婦人,血室空虛,外感襲入而成痙,仲景之所明言;乃輒稱產後驚風,妄投湯藥,亦千中千死。俗醫謂產後宜溫之說,最足誤人;產後外感,生化湯加荊芥穗之方,亦最足誤事。
余歷年臨證,竊見產後病寒者,十中二三;病熱者,十中七八。輕年少婦肝陽盛者,尤易病熱;時醫罔不誤治,輕則煩悶不寧,重則痙厥殞命者,比比然也。
張石頑云:「痙病有不因誤治者,必陰虛血少之人,不能榮養筋脈,以致筋攣僵仆。」如產後之去血過多,衝任竭也;瘡家之血隨膿出,營氣涸也。小兒之有此者,或以風熱傷陰,或以汗瀉亡陰,遂為慢驚。總屬陰虛;蓋精血不虧,雖有邪干,斷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以氣血為主;而邪甚者兼治邪,若邪微者,不必治。蓋此證所急在元氣,元氣復、血脈行,則微邪自不能留。]
白話文:
痙攣是一種肌肉強直、反張的現象,因肌肉牽引導致身體僵硬。傷寒病可能轉變為痙攣,表現為頸項後背強直。太陽中風,加上寒濕侵襲,或太陽病後發汗過多,都可能導致痙攣。我認為痙攣就是腦部疾病,如同《金匱要略》所說的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背部反張,這是脊髓的腦部疾病。《內經》的骨空論中,提到督脈生病,脊柱強直反折也是如此。惡寒時頭熱面赤,單獨頸部搖動,突然口噤,是頭頂腦部的疾病,《難經》也稱督脈生病,導致脊柱強直並厥逆。《內經》說厥逆會發展成癲癇。徐靈胎說,所有頸項強直的痙攣都屬於燥邪,所有突然強直的都屬於風邪。燥是太陰燥金之氣,風是厥陰風木之氣。總之,痙攣多因氣血虛弱、痰火內蘊所致。陳無擇說,人體筋脈沿著經絡佈滿全身,血氣內虛,筋脈失養,則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痙攣。或七情六慾內擾,也必挾帶痰火才能發病。吳鞠通說,痙攣症必須兼有風邪才能形成,風是百病之首,六淫邪氣都是藉由風而侵入體內。強直、背反、瘛瘲等症狀,都是肝風內動所致。吳云峰說,痙攣症表現為身體僵直、背部反張、頭搖眼斜,是筋脈的疾病。其根本原因多由失血所致,筋脈失養,邪氣得以乘虛而入。因此,傷寒病人汗下過多、患瘡瘍的人、產後的人,都容易發生這種疾病。張景岳說,痙攣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張仲景提到汗下療法,認為是誤治導致陰液損傷所致。例如,太陽病發汗過多導致痙攣,風寒表證下瀉過度也可能導致痙攣,瘡瘍病人發汗也可能導致痙攣。因為發汗必然傷及血液,誤下必然傷及真陰,陰血受損,筋脈失養,反張強直就必然發生。陳無擇說氣血內虛,邪氣入侵導致痙攣,這話並非完全正確。如果按照他的說法,仍然是風濕之邪,而虛弱反而是次要的。他不知道風邪隨著汗液排出,汗出之後,何必再說風濕?瀉下之後,何必再說濕邪?難道除了誤治之外,還必須再次感受邪氣才能導致痙攣嗎?沒有邪氣就不會痙攣嗎?喻嘉言說,小兒體質虛弱,神氣怯弱,外感高熱,很容易發生痙攣,後世錯誤地將其命名為驚風,有四證生八候之說,實際上指的就是痙攣。頭搖手痙是驚風的抽搐,口噤腳攣急是驚風的搐搦,臥不安席是驚風的角弓反張,小兒科醫生都這樣認為,病人家屬也坦然接受,不治療外邪,反而使用金石冰麝等藥物,十個病人之中九個死亡卻不自知。同樣,產後婦女,血室虛空,外感入侵,也會導致痙攣。張仲景明確指出了這種情況,卻被稱為產後驚風,亂投藥物,也是千死無一生。俗醫認為產後應該溫補,最容易誤導人。產後外感,使用生化湯加荊芥穗的方劑,也最容易誤事。我多年臨床經驗觀察,產後病寒者十之二三,病熱者十之七八。年輕少婦,肝陽盛者,更容易病熱。很多醫生誤治,輕則煩悶不安,重則痙厥而亡,屢見不鮮。張石頑說,痙攣病有不因誤治而發生的,那是因為陰虛血少的人,不能滋養筋脈,導致筋脈攣縮僵硬,例如產後失血過多,衝任脈虛;瘡瘍病人血隨膿液流出,營氣枯竭;小兒患此病,可能是風熱傷陰,或是汗液過多傷陰,導致慢驚,總歸是陰虛。如果精血不虧,即使有邪氣入侵,也不會有筋脈拘急的病症,而一旦病症嚴重到強直,其陰液枯竭可想而知。因此,治療此病,必須以氣血為重點,邪氣重的兼治邪氣,如果邪氣輕微,不必治療。因為這種病症最重要的是元氣,元氣恢復,血液運行,微小的邪氣自然不能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