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90)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90)

1. 第十六節·產後傷寒

【因】產婦始生。氣血俱虛。外失衛護。內無主持。最宜調養。設受風寒。豈非難治。故產後傷寒。邪得以深入。非比尋常傷寒。內有鬱熱。與邪相拒。循經漸入之緩也。產後傷風。腠理空虛。風邪得以留戀。非若尋常傷風。元氣壯盛。邪易解散。自無留邪致損之患者不同。

【證】證狀多與妊娠同。茲不復贅。

【脈】傷寒脈緊。產後傷寒脈必緊細。傷風脈浮。產後傷風。脈必空浮。

【治】寒宜溫中達邪。俾中氣溫。而寒自散。風宜扶元托表。俾元氣充。而風自解。若血氣大虛。生陽不振。雖大溫大補。不能破其範圍。大抵產後血虧挾滯。營氣不能布護。寒邪得以直入衝任。惡寒無汗。發熱不休。脈緊細澀者。主以建中湯。(當歸三錢、赤芍錢半。肉桂一錢。

)無汗加炒黑荊芥。腹痛加炒焦砂糖。產後衛氣空虛。腠理不密。風邪得以留戀經中。故惡風無汗。發熱不休。脈浮軟者。主以玉屏風散。(炒黃耆、炒白朮各三兩、防風一兩五錢、砂糖炒黑為散、水煎五錢服)產後氣血兩虛。風寒得以傷之。故發熱無汗。而惡風寒。脈浮澀者。

主以疏風芎歸散。(當歸三兩、人參、川芎、紫蘇、葛根各一兩五錢、砂糖炒黑為散、生薑兩片、蔥白三枚水煎。)產後冒風。手足煩熱。面赤氣喘。脈浮數者。主以人參竹葉湯。(人參錢半、竹葉三錢、防風錢半、甘草、桔梗各八分。)產後冒風留戀不解。風熱陷入少陽。

身熱煩渴。時作時止。脈弦數者。主以黃龍湯(人參錢半、柴胡八分、黃芩甘草各錢半)產後傷寒身熱。惡露為熱搏不下。煩悶脹喘狂言者。抵當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傷寒小產。惡露不行。腹脹煩悶欲死。大黃挑仁湯(朴硝、大黃等分末之、每一錢或二錢、桃仁去皮尖碎之、濃煎湯調下。

)以通為補、此皆龐安常之法也。

【秀按】陶節菴治產後傷寒十餘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乾嘔汗出。以陽旦湯。(即桂枝湯倍桂枝、加附子。)產後亡津液。大便多閉。或譫語煩躁。以神功丸。(麻子仁、人參各二兩、大黃、訶子皮各四兩、為末、麻仁研勻蜜丸桐子大。)產後頭痛身熱。兼腹內拘急疼痛。

以桂心牡蠣湯。(桂心、牡蠣、白芍、地黃、黃芩。)產後傷風發熱。面赤而喘。頭痛。以竹葉防風湯。(竹葉一把、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葛根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

【廉勘】周澹然云。若產後受邪。較胎前更難施治。緣氣血已虧。溫邪直入難化。此時攻之不可。補之亦不可。惟審明證候。以固本為主。去邪佐之。邪輕宜大復甦飲。(白殭蠶、蟬衣、當歸、人參、生地、茯神、麥冬、天麻、犀角、丹皮、梔子、黃芩、知母、甘草、滑石。)小復甦飲。

白話文:

產後傷寒,是產婦生產後,因氣血兩虛,衛氣不足,體內缺乏抵抗力,最需要調養,一旦受寒邪侵襲,就非常難治。產後傷寒與一般的傷寒不同,寒邪深入,內有鬱熱與寒邪互相抗拒,病情緩慢發展。產後傷風也是因為腠理空虛,風邪容易入侵停留,與一般傷風元氣充足,邪氣容易散去的情況不同。

產後傷寒的症狀大多與妊娠期相似,在此不再贅述。

產後傷寒脈象緊細,傷風則脈象浮空。

治療產後傷寒,寒邪入侵宜溫中散寒,使中氣溫暖,寒邪自然消散;風邪入侵宜扶助元氣,使元氣充沛,風邪自然解除。但若氣血大虛,陽氣不足,即使大補溫陽,也難以奏效。大多數產後血虛瘀滯,營氣不能護衛,寒邪容易直入衝任二脈,出現惡寒無汗、發熱不止、脈緊細澀的症狀,可用建中湯治療(當歸、赤芍、肉桂)。若無汗,加炒黑荊芥;腹痛,加炒焦砂糖。

產後衛氣虛弱,腠理疏鬆,風邪容易侵入經絡,出現惡風無汗、發熱不止、脈浮軟的症狀,可用玉屏風散治療(黃耆、白朮、防風、砂糖)。

產後氣血兩虛,風寒入侵,出現發熱無汗、惡風寒、脈浮澀的症狀,可用疏風芎歸散治療(當歸、人參、川芎、紫蘇、葛根、砂糖)。

產後受風,手足煩熱、面赤氣喘、脈浮數,可用人參竹葉湯治療(人參、竹葉、防風、甘草、桔梗)。

產後受風邪久治不癒,風熱深入少陽經,出現身熱煩渴、時發時止、脈弦數,可用黃龍湯治療(人參、柴胡、黃芩、甘草)。

產後傷寒,身熱惡露不盡,煩悶脹喘,甚至神志不清,可用抵當湯或桃仁承氣湯治療。傷寒導致小產,惡露不行,腹脹煩悶,危及生命,可用大黃硝石湯治療(朴硝、大黃、桃仁),以通為補。這些都是龐安常的治療方法。

陶節菴治療產後傷寒十餘日未癒,頭痛惡寒,時有發熱,心下痞塊,乾嘔汗出,用陽旦湯治療(桂枝湯加倍桂枝和附子)。

產後津液不足,大便秘結,或神志不清煩躁,可用神功丸治療(麻子仁、人參、大黃、訶子皮)。

產後頭痛身熱,兼有腹內拘急疼痛,可用桂心牡蠣湯治療(桂心、牡蠣、白芍、地黃、黃芩)。

產後傷風發熱,面赤氣喘,頭痛,可用竹葉防風湯治療(竹葉、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葛根、生薑、大棗)。

周澹然認為,產後受邪比孕前更難治療,因為氣血已虛,溫邪容易入侵難以化解,此時既不能攻邪,也不能單純補益,必須根據症狀,以固本為主,佐以祛邪。邪氣輕微者,可用大復甦飲(白殭蠶、蟬衣、當歸、人參、生地、茯神、麥冬、天麻、犀角、丹皮、梔子、黃芩、知母、甘草、滑石);邪氣較輕者,可用小復甦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