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49)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傷寒兼證 (49)

1. 第十三節·秋燥傷寒

總之陽虛多濕。氣不化津。由陰結而致腎燥者。證多食少脈微。大便閉結。俞氏《金匱》腎氣湯加減。曾用有驗。然不多見。惟陰虛挾濕。因燥利太過。濕竭化燥。腎水虧而肝火鴟張。上則爍肺咳血。下則逼動衝任。男子遺精夢泄。女子帶多髓枯。釀成下損痿厥重證。數見不鮮。

多由外感而做成內傷。非柔潤靜藥。及血肉有情之品。大劑滋填不可。

【榮齋按】本節(秋燥傷寒)證治,俞氏分「涼燥犯肺」「溫燥傷肺」「肺燥脾濕」「脾濕腎燥」「肺燥腸熱」「胃燥肝熱」六個類型。秀山先生更補出沈目南「治秋傷涼燥」法,喻嘉言「治秋傷溫燥」法,張石頑治「燥病初中末」方法。廉臣先生又補出:葉天士、石芾南、張禾芬及他自己等的經驗治法。

這樣的集思廣益,去蕪存菁,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秋燥證治」的一篇總結匯報。根據廉臣先生晚年實驗,他對於「燥夾伏暑」(即俞氏所謂肺燥脾濕)的理解,認為:「秋日暑濕踞於內,新涼燥氣加於外,燥濕兼至,最難界限清楚,稍不確當,其敗壞不可勝言。蓋燥有寒化熱化,先將暑、濕、燥分開,再將寒熱辨明,自有準的。

治法:先用苦溫發表,辛潤宣上,以解涼燥外搏之新邪;俟涼燥外解,濕開熱透,然後肅清其伏熱,或用芳透清化,或用緩下清利,必俟伏邪去淨,如發現津液兩虧,則改用增液育陰以善後。」他歸納秋燥的治法,也很簡單扼要,他說:「六氣之中,惟燥氣難明,蓋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涼燥者,燥之勝氣也,治以溫潤;杏蘇散主之。

溫燥者、燥之復氣也,治以清潤;清燥救肺湯主之。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主之。下燥治血,滋燥養營湯主之。」這些中心學說的提供我們記取,對我們研究祖國醫學的過程中是有幫助的。

白話文:

總之,陽氣虛弱的人常常體內濕氣過重,導致氣無法轉化為津液。這可能是因為體內陰氣凝結而導致腎臟乾燥,這種情況的症狀通常是食慾不振、脈搏微弱、大便不通。過去有人使用俞氏《金匱》中的腎氣湯加減來治療,確實有效,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比較常見的是陰虛又夾帶濕氣的情況,這種情況因為過度使用燥利的藥物,導致濕氣耗盡轉為乾燥,進而使腎水虧虛,肝火旺盛。向上會灼傷肺部,導致咳嗽咳血;向下會影響衝脈和任脈,男性會遺精夢洩,女性會白帶過多、骨髓枯竭,最終形成下損痿厥的嚴重病症,這種情況很常見。

這些病症大多是由外感引發,最終導致內傷。必須使用柔潤滋補的藥物,以及血肉有情之品,大劑量地滋補填補才能治療。

【榮齋按】本節(秋燥傷寒)的證治,俞氏將其分為「涼燥犯肺」、「溫燥傷肺」、「肺燥脾濕」、「脾濕腎燥」、「肺燥腸熱」、「胃燥肝熱」六種類型。秀山先生補充了沈目南治療「秋傷涼燥」的方法,喻嘉言治療「秋傷溫燥」的方法,以及張石頑治療「燥病初中末」的方法。廉臣先生又補充了葉天士、石芾南、張禾芬以及他自己等人的經驗療法。

這種集思廣益,去蕪存菁的討論,在當時可以說是對秋燥病症治療的一次總結報告。根據廉臣先生晚年的經驗,他對於「燥夾伏暑」(即俞氏所說的肺燥脾濕)的理解是:「秋天暑濕還存在體內,又遇到秋季涼燥的氣候,燥濕同時來襲,很難區分清楚,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後果。燥有寒化和熱化的區別,要先將暑、濕、燥分開,再將寒熱辨明,才能準確治療。」

治療方法是:先用苦溫的藥物來發散,再用辛潤的藥物來宣通上部,以解除涼燥侵襲的新邪;等到涼燥外解,濕氣消散,熱邪透出,然後再清除伏熱,可以用芳香透散或清熱化濕的方法,也可以用緩慢地瀉下或清熱利濕的方法。必須等到伏邪完全清除,如果發現津液虧虛,就要改用增加津液、滋養陰液的藥物來善後。他總結秋燥的治療方法,簡單扼要地說:「六氣之中,唯有燥氣最難辨別,因為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涼燥是燥氣過盛,治療要用溫潤的方法,可用杏蘇散為主。

溫燥是燥氣的復發,治療要用清潤的方法,可用清燥救肺湯為主。上燥主要治療氣,可用吳氏桑杏湯為主。下燥主要治療血,可用滋燥養營湯為主。」這些核心理論可以提供我們學習,對我們研究祖國醫學的過程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