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5)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5)

1. 第五節·清涼劑

玳瑁鬱金湯,清宣包絡痰火法,俞氏經驗方

生玳瑁(一錢研碎),生山梔(三錢),細木通(一錢),淡竹瀝(兩瓢沖),廣鬱金(二錢生打),青連翹(二錢帶心),粉丹皮(二錢),生薑汁(兩滴沖),鮮石菖蒲汁(兩小匙沖),紫金片(三分開水烊沖)

先用野菰根二兩。鮮捲心竹葉四十支。燈心兩小帚(約重五六分)用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湯分作二次煎藥。

白話文:

玳瑁鬱金湯是俞氏經驗方,用來清宣包絡痰火。配方包括玳瑁、山梔、細木通、竹瀝、鬱金、連翹、丹皮、生薑汁、菖蒲汁和紫金片,以野菰根、捲心竹葉和燈心煎湯為引子,分二次煎服。

【秀按】邪熱內陷包絡。鬱蒸津液而為痰。迷漫心孔。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竅。其人即妄言妄見。疑鬼疑神。神識昏蒙。咯痰不爽。俗名痰蒙。故以介類通靈之玳瑁。幽香通竅之鬱金為君。一則泄熱解毒之功。同於犀角。一則達郁涼心之力。靈於黃連。臣以帶心翹之辛涼。直達包絡以通竅。

丹皮之辛竄。善清絡熱以散火。引以山梔、木通。使上焦之鬱火。屈曲下行。從下焦小便而泄。佐以薑、瀝、石菖滿汁。辛潤流利。善滌絡痰。使以紫金片芳香開竅。助全方諸藥透靈。妙在野菰根功同蘆筍。而涼利之功。捷於蘆根。配入竹葉、燈心、輕清透絡。使內陷包絡之邪熱。

白話文:

邪熱入侵身體內部,阻塞包絡,導致津液鬱積成痰,迷漫心竅,堵塞神明出入的通道。患者因此出現胡言亂語、幻覺、神智不清,咳痰不順,俗稱痰蒙。因此,以具有通靈功效的玳瑁和香氣通竅的鬱金為主要藥物,一方面具有泄熱解毒之功效,如同犀角;另一方面,可以清熱涼心,功效類似黃連。以辛涼的薄荷輔助,直達包絡,暢通心竅。

丹皮辛辣性強,擅長清熱散火,配合山梔子和木通,將上焦的鬱熱引導向下,從小便排出。以薑、瀝、石菖蒲汁佐之,辛潤流利,善於化解包絡之痰。紫金片芳香開竅,有助於全方藥物發揮作用。野菰根的功效與蘆筍相似,但涼利之功更勝於蘆根。加入竹葉、燈心,輕清透絡,使內陷包絡的邪熱得以消除。

及迷漫心孔之痰火。一舉而肅清之。此為開竅透絡。滌痰清火之良方。服一劑或二劑後。如神識狂亂不安。胸悶氣急。壯熱煩渴。此內陷包絡之邪熱。欲達而不能遽達也。急用三汁寧絡飲。徐徐灌下令盡。良久漸覺寒戰。繼即睡熟。汗出津津而神清。若二時許不應。須再作一服。

歷試輒效。

附方三汁寧絡飲,開竅透絡兼解火毒法,秀山經驗方

白頸活地龍(四條。水洗淨。入砂盆內研如水泥。濾取清汁。更用龍腦、西黃、辰砂各一分研勻。),生薑汁(半小匙),鮮薄荷汁(二小匙)用井水半杯。調三汁及腦、黃、辰砂三味。

白話文:

如果心竅被痰火迷住,可以用這個藥方迅速清除。這就是開竅透絡、滌痰清火的良方。服用一到兩劑後,如果病人神志狂亂不安,胸悶氣急,發燒口渴,這表示邪熱侵犯了包絡,想要完全清除還需要時間。此時需要緊急使用三汁寧絡飲,慢慢灌下直到喝完。過一會兒,病人會感到寒戰,然後睡著,出汗並神志清醒。如果兩個小時內沒有反應,就需要再服用一劑。

這個藥方經過多次試驗,效果很好。

三汁寧絡飲,開竅透絡兼解火毒,是秀山經驗方。

用四條白頸活地龍,洗淨後研磨成泥狀,濾取汁液,再加入龍腦、西黃、辰砂各一分研磨均勻;生薑汁半小匙,鮮薄荷汁兩小匙,用半杯井水調和三種汁液以及龍腦、西黃、辰砂。

【秀按】此方芳香開竅。辛潤活絡。靈驗異常。如嫌西黃價昂。用九制膽星八分代之亦驗。

犀地清絡飲,清宣包絡瘀熱法,俞氏經驗方

犀角汁(四匙沖),粉丹皮(二錢),青連翹(錢半帶心),淡竹瀝(二瓢和勻),鮮生地(八錢),生赤芍(錢半),原桃仁(九粒去皮),生薑汁(二滴同沖)

先用鮮茅根一兩。燈心(五分。煎湯代水),鮮石菖浦汁(兩匙沖)

【秀按】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塞心孔。必用輕清靈通之品。始能開竅而透絡。故以千金犀角地黃湯。涼通絡瘀為君。臣以帶心翹透包絡以清心。桃仁行心經以活血。但絡瘀者必有黏涎。故又佐薑、瀝、菖蒲三汁。辛潤以滌痰涎。而石菖蒲更有開心孔之功。妙在使茅根交春透發。

白話文:

這個方子芳香開竅、辛潤活絡,效果非常顯著。如果嫌西黃價格昂貴,可以用九制膽星八分代替,效果也很好。

犀地清絡飲,是俞氏經驗方,屬於清宣包絡瘀熱的方法。

配方包括:犀角汁(四匙沖)、粉丹皮(二錢)、青連翹(錢半帶心)、淡竹瀝(二瓢和勻)、鮮生地(八錢)、生赤芍(錢半)、原桃仁(九粒去皮)、生薑汁(二滴同沖)。

先用鮮茅根一兩、燈心(五分)煎湯當水,再加入鮮石菖蒲汁(兩匙沖)。

這個方子針對熱陷包絡神昏的情況,不是痰迷心竅,而是瘀塞心孔。所以需要用輕清靈通的藥物,才能開竅透絡。因此以千金犀角地黃湯為君藥,涼通絡瘀;臣藥用帶心連翹透包絡以清心,桃仁行心經以活血。由於絡瘀者常伴有黏涎,因此又佐以薑、瀝、菖蒲三汁,辛潤以滌痰涎,而石菖蒲更有開心孔之功。妙在使茅根交春透發。

善能涼血以清熱。燈心質輕味淡。更能清心以降火。此為輕清透絡。通瘀泄熱之良方。如服後二三時許不應。急於次煎中調入牛黃膏。以奏速效。

犀羚三汁飲,清宣包絡痰瘀法,俞氏經驗方

犀角尖(一錢),帶心翹(二錢),東白薇(三錢),皂角刺(三分),羚角片(錢半),廣鬱金(三錢杵),天竺黃(三錢,老式),粉丹皮(錢半),淡竹瀝(兩瓢),鮮石蒲汁(兩匙),生藕汁(二瓢,三汁和勻同沖)

先用犀羚二角。鮮茅根五十支(去衣)燈心五分。活水蘆筍一兩。煎湯代水。臨服調入至寶丹四丸。和勻化下。

白話文:

這方子擅長清熱涼血,燈芯質地輕盈,味道清淡,更能清心降火,是輕清透絡、通瘀泄熱的好方法。如果服用後兩三個小時沒有效果,可以趕緊在下次煎藥時加入牛黃膏,以達到快速的效果。

犀羚三汁飲是俞氏的經驗方,用來清宣包絡痰瘀。方中用犀角尖、帶心翹、白薇、皂角刺、羚角片、廣鬱金、天竺黃、粉丹皮、淡竹瀝、鮮石蒲汁、生藕汁,先用犀角、羚角、茅根、燈芯、蘆筍煎湯,臨服時加入至寶丹四丸,混合後服用。

【秀按】邪陷包絡。挾痰瘀互結清竅。症必痙厥併發。終日昏睡不醒。或錯語呻吟。或獨語如見鬼。目白多現紅絲。舌雖純紅。兼罩黏涎。最為危急之重證。故以犀、羚、涼血熄風。至寶芳香開竅為君。臣以帶心翹宣包絡之氣鬱。郁、丹、通包絡之血鬱。白薇專治血厥。竺黃善開痰厥。

尤必佐角刺、三汁輕宣辛竄。直達病所以消痰瘀。使以蘆筍、茅根、燈心、輕清透絡。庶幾痰活瘀散。而包絡復其橫通四布之常矣。此為開竅透絡。豁痰通瘀之第一良方。但病勢危篤至此。亦十中救一而已。

【廉勘】至寶丹不應。《局方》紫雪及新定牛黃清心丸。或吳氏安宮牛黃丸等。亦可隨時應急。錄方於後。以備臨證時酌用。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包絡,夾雜著痰濁瘀血堵塞了清竅,病人就會出現痙攣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整天昏睡不醒,或胡言亂語、呻吟,或自言自語像是看到鬼魂,眼白處布滿紅絲,舌頭雖然鮮紅,但上面覆蓋著粘液,這是非常危重的症狀。因此,要用犀角、羚羊角等涼血熄風的藥物為主藥,再用至寶丹等芳香開竅的藥物輔助,配合帶心、翹等藥物宣通包絡鬱結之氣,鬱金、丹參等藥物疏通包絡瘀血,白薇專治血厥,竺黃善於開通痰厥。

更要佐以角刺、三汁等辛散輕宣的藥物,直達病灶消散痰濁瘀血,再以蘆筍、茅根、燈心等清輕透絡的藥物輔助,以期痰濁消散、瘀血化解,使包絡恢復正常的運行狀態。這就是開竅透絡、豁痰通瘀的最佳方案。但病人已經危重到這種程度,十個病人中也只有一個能救活。

至寶丹不適合使用,可以考慮《局方》中的紫雪、新定牛黃清心丸,或吳氏安宮牛黃丸等藥物,以便在臨床上應急使用。這些方子記錄在後,以便臨證時參考應用。

局方至寶丹,摘錄吳氏《溫病條辨》方

犀角,硃砂,玳瑁,琥珀(以上各一兩),牛黃,麝香(以上各五錢)

以安息香一兩重湯燉化。和諸藥為丸。計一百丸。蠟護。

【廉勘】原方尚有雄黃一兩。龍腦三錢半。金銀箔各五十張。研細為衣。許氏《本事方》中。又加人參、制南星、天竺黃、三味。

白話文:

局方至寶丹(摘錄自吳鞠通《溫病條辨》)

藥方:

犀角、硃砂、玳瑁、琥珀(以上各一兩),牛黃、麝香(以上各五錢)

以安息香一兩,用大量水燉至化開。將所有藥材混合製成丸,共一百丸。用蠟封存。

廉勘:

原方中還包含雄黃一兩,龍腦三錢半,金箔和銀箔各五十張,研磨成粉末包覆藥丸。許慎《本事方》中又增加了人參、制南星、天竺黃等三味藥材。

此方薈萃各種靈異。皆能補心體。通心用。除邪穢。解熱結。徐洄溪云。安神定魂必備之方。真神丹也。

局方紫雪,吳氏從《本事方》去黃金加一「丹」字

滑石,石膏,寒水石,元參,升麻(以上各一斤),靈磁石,朴硝,焰硝(以上各二斤),犀角,羚角,青木香,沉香(以上各五兩),公丁香(一兩),炙甘草(半斤),辰砂(三錢),麝香(一兩二錢)

白話文:

這個處方集合了多種靈驗的成分,都能補充心臟的功能,促進心臟的作用,去除邪氣和污濁,解除熱毒的結聚。徐洄溪說,這是安定精神、穩定心靈所必需的處方,真的是像神丹一樣。

根據局方紫雪的配方,吳氏從《本事方》中去掉黃金並添加了一個「丹」字。

滑石、石膏、寒水石、元參、升麻(以上各一斤),靈磁石、朴硝、焰硝(以上各二斤),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沉香(以上各五兩),公丁香(一兩),炙甘草(半斤),辰砂(三錢),麝香(一兩二錢)。

【廉勘】《和劑局方》尚有黃金一百兩。徐洄溪以金箔一萬頁代之。原方火硝四斤。朴硝十斤。徐氏謂二硝太多。只有十分之一。方氏喉科。原方去二硝。加西瓜硝八錢。梅冰三錢。專治咽痛喉風。重齶痰核。舌疔紫泡等症。最妙。

此方闢穢開竅。瀉火散結。徐洄溪云。邪火毒火。穿經入臟。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新定牛黃清心丸,摘錄王氏《溫熱經緯方》

西黃,雄黃,川連,子芩,山梔,廣鬱金,辰砂,犀角(各一兩),珍珠粉(五錢),梅冰,麝香(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和劑局方》原本需要黃金一百兩,徐洄溪用一萬頁金箔代替。原方裡有火硝四斤、朴硝十斤,徐洄溪認為硝石太多,只用十分之一的量。針對喉嚨疾病,原方去掉二硝,加入西瓜硝八錢、梅冰三錢,專門治療咽喉疼痛、喉風、重齶痰核、舌頭長疔瘡和紫色水泡等症狀,效果非常好。這個方子可以清除穢氣,打開阻塞的竅道,瀉火散結。徐洄溪說,邪火和毒火會穿透經絡,進入臟器,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個方子可以消解這些火,效果神乎其神。

新定的牛黃清心丸,摘錄自王氏《溫熱經緯方》,裡面含有西黃、雄黃、川連、子芩、山梔、廣鬱金、辰砂、犀角(各一兩)、珍珠粉(五錢)、梅冰、麝香(各二錢五分)。

上研末。樹膠水丸。每重一錢。金箔為衣。蠟匱。去蠟用。

此方即萬氏牛黃丸。加犀、朱、冰、麝、雄黃等五味。治熱陷心包。昏狂譫妄。較萬方力大。重症用此。輕症仍用萬方。

安宮牛黃丸,摘錄吳氏《溫病條辨》方

西牛黃,犀角,廣鬱金,川連,生山梔,雄黃,黃芩,金箔,硃砂(以上各一兩),梅冰,麝香(各二錢五分),真珠粉(五錢)

上研細勻。樹膠水丸。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蠟護。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樹膠水製成丸劑,每丸重一錢,以金箔包裹,蠟封保存。使用時去蠟服用。此方為萬氏牛黃丸的加味方,加入犀角、朱砂、冰片、麝香、雄黃等五味,專治熱邪陷於心包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藥力較萬氏牛黃丸更強,適用於重症患者。輕症患者仍應使用萬氏牛黃丸。

安宮牛黃丸出自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藥方組成包括西牛黃、犀角、廣鬱金、川連、生山梔、雄黃、黃芩、金箔、硃砂(各一兩)、梅冰、麝香(各二錢五分)、真珠粉(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樹膠水製成丸劑,每丸重一錢,以金箔包裹,蠟封保存。脈搏虛弱者服用時,可搭配人參湯;脈搏強勁者服用時,可搭配銀花薄荷湯。每次服用一丸,成人病重體質強壯者,每日可服用兩次,甚至三次;小兒服用半丸,若效果不明顯,可再服用半丸。

【廉勘】此方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鹹寒保腎水而安心體。苦寒通火腑而瀉心用。專治熱陷包絡。神昏譫語。兼治飛屍猝厥。五癇中惡。及大人小兒痙厥之因於熱者。多效。吳鞠通先生謂安宮牛黃丸最涼。紫雪次之。至寶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長。臨用對證斟酌可也。

【榮齋按】以上四方的主要作用,據我不成熟的體會;至寶丹清血解毒,安心定神第一。紫雪丹宜於斑疹傷寒,大便溏薄者不宜用,因有攻瀉藥——朴硝在內。牛黃清心丸功能鎮靜神經之外,又有強心作用。安宮牛黃丸鎮靜神經,兼有清熱之功。這都是丹方大藥,用得其當,功效立見。

白話文:

廉勘:

此方香氣芬芳,能化解穢濁,通利諸竅。藥性鹹寒,滋補腎水,安神定心,強健體魄。藥性苦寒,清瀉火腑,瀉火降心。專治熱邪陷於包絡,導致神昏譫語,昏迷不醒。也可用於治療猝死、中風昏迷、五癇、嘔吐、大人小孩因熱邪引起的痙攣等症,療效顯著。吳鞠通先生認為安宮牛黃丸最涼,紫雪丹次之,至寶丹又次之,主治疾病類似,但各有長處,使用時需根據病症對症下藥,仔細斟酌。

榮齋按:

以上四方的主要功效,根據我個人的淺薄理解:至寶丹清血解毒,安心定神效果最好。紫雪丹適用於斑疹傷寒,但對於大便溏薄者不宜使用,因為其中含有攻瀉藥朴硝。牛黃清心丸除了鎮靜神經之外,還有強心作用。安宮牛黃丸則同時具有鎮靜神經和清熱的功效。這四種都是重要的丹方,使用得當,功效立竿見影。

連翹梔豉湯,清宣心包氣機法,俞氏經驗方

青連翹(二錢),淡香豉(三錢炒香),生枳殼(八分),苦桔梗(八分),焦山梔(三錢),辛夷淨仁(三分拌搗),廣鬱金(三錢),廣橘絡(一錢),白蔻末(四分,分作二次沖)

【秀按】凡外邪初陷於心胸之間。正心包絡之部分也。若一切感症。汗吐下後。輕則虛煩不眠。重即心中懊憹。反覆顛倒。心窩苦悶。或心下結痛。臥起不安。舌上苔滑者。皆心包氣鬱之見證。故以清芬輕宣。心包氣分主藥之連翹。及善清虛煩之山梔、豆豉為君。臣以夷仁拌搗鬱金。

白話文:

連翹梔豉湯:清宣心包氣機之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青連翹(二錢)
  • 淡香豉(三錢,炒香)
  • 生枳殼(八分)
  • 苦桔梗(八分)
  • 焦山梔(三錢)
  • 辛夷淨仁(三分,拌搗)
  • 廣鬱金(三錢)
  • 廣橘絡(一錢)
  • 白蔻末(四分,分作二次沖)

主治:

凡外邪初犯心胸,正侵犯心包絡部位。若各種感症,汗吐下法治療後,輕則出現虛煩不眠,重則心中懊惱、反覆顛倒、心窩苦悶、或心下結痛、臥起不安、舌苔光滑等症狀,皆為心包氣鬱之表現。

方義:

此方以清芬輕宣,針對心包氣分主藥之連翹,以及善清虛煩之山梔、豆豉為君藥。臣藥以辛夷仁拌搗鬱金,以達宣散鬱結之效。

註解:

  • 此方為俞氏經驗方,即俞姓醫師所創製的方劑。
  • 方中所用藥材皆以現代常用藥材的稱呼來表示,例如「青連翹」即指連翹,而「淡香豉」則指淡豆豉。
  • 「分作二次沖」指的是將白蔻末分兩次沖服,以利於藥效發揮。

專開心包氣鬱。佐以輕劑枳桔。宣暢心包氣悶。以達歸於肺。使以橘絡疏包絡之氣。蔻末開心包之郁。此為清宣包絡。疏暢氣機之良方。

五汁一枝煎,清潤心包血液法,俞氏經驗方

鮮生地汁(四大瓢),鮮茅根汁(兩大瓢),鮮生藕汁(兩大瓢),鮮淡竹瀝(兩大瓢),鮮生薑汁(兩滴),紫蘇旁枝(二錢切寸)

上先將紫蘇旁枝煎十餘沸。取清湯盛蓋碗中。和入五汁。重湯燉溫服。

【秀按】心包邪熱。開透肅清後。血液必枯。往往血虛生煩。憒憒無奈。心中不舒。間吐黏涎。呻吟錯語。故以鮮地、茅根、藕汁三味。清潤心包血液為君。臣以薑、瀝二汁。辛潤流利。以滌絡痰。妙在佐紫蘇旁枝。輕清宣絡。以復其旁通四本之常。此為清潤心包。濡血增液之良方。

白話文:

心包氣鬱,可用枳實、橘皮等輕藥宣暢氣機,使鬱悶之氣歸於肺部。以橘絡疏解包絡之氣,蔻仁化解心包鬱結,此法清宣包絡,暢通氣機,效果顯著。

五汁一枝煎,是俞氏經驗方,專門用於清潤心包血液。方中鮮生地、茅根、藕汁三味,清潤心包血液,為君藥;鮮薑汁、淡竹瀝辛潤流利,滌除絡痰,為臣藥;紫蘇旁枝輕清宣絡,使四肢血液循環暢通,為佐藥。此方清潤心包,滋養血液,效果顯著。

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包絡心經實火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

小川連(八分),青子芩(錢半),飛滑石(六錢),淡竹瀝(兩瓢),小枳實(錢半),仙半夏(錢半),生苡仁(五錢),生薑汁(兩滴同沖)

先用冬瓜子一兩。絲通草二錢。燈心五分。煎湯代水。鮮石菖蒲葉(錢半搓熟生沖。)

【秀按】肺胃痰火濕熱。內壅心經包絡。每致神昏譫語。心煩懊憹。惟舌苔黃膩。與舌絳神昏。由於心血虛燥者不同。故以連、芩、枳、半、苦辛通降。以除痰火為君。臣以滑、苡、瓜、通、涼淡泄濕。佐以薑、瀝二汁辛潤滌痰。妙在使以菖蒲、燈心、芳淡利竅。通神明以降心火。此為瀉心通絡。蠲痰泄濕之良方。

白話文:

增減黃連瀉心湯,專治包絡和心經實火,源於張仲景的方子,由俞氏大夫根據經驗加減而成。藥方包括黃連、黃芩、滑石、淡竹瀝、枳實、半夏、薏仁,並加入薑汁沖服。先用冬瓜子、通草、燈心煎湯,再用鮮石菖蒲葉生沖。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肺胃痰火濕熱,阻塞心經包絡,導致神昏譫語、心煩懊憹,舌苔黃膩等症狀,與心血虛燥導致神昏不同。黃連、黃芩、枳實、半夏以苦辛之性通降,清熱除痰火為君藥;滑石、薏仁、冬瓜子、通草則涼淡泄濕,佐以薑汁、淡竹瀝辛潤滌痰;石菖蒲、燈心芳香淡利,通神明以降心火。此方以瀉心通絡、蠲痰泄濕著稱。

導赤清心湯,清降包絡心經虛熱法,俞氏經驗,從導赤瀉心湯加減

鮮生地(六錢),辰茯神(二錢),細木通(五分),原麥冬(一錢辰砂染),粉丹皮(二錢),益元散(三錢包煎),竹葉(錢半),蓮子心(三十支沖),辰砂染燈心(二十支),瑩白童便(一杯沖)

【秀按】熱陷心經。內蒸包絡。舌赤神昏。小便短澀赤熱。必使其熱從小便而泄者。以心與小腸相表裡也。但舌赤無苔。又無痰火。其為血虛熱盛可知。故以鮮地涼心血以瀉心火。丹皮清絡血以泄絡熱為君。然必使其熱有去路。而包絡心經之熱乃能清降。故又臣以茯神、益元、木通、竹葉。

白話文:

導赤清心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經虛熱,清降包絡,是俞氏經驗方,從導赤瀉心湯加減而成。方中以鮮生地涼血瀉心火,丹皮清絡血泄絡熱為主藥,並加入茯神、益元散、木通、竹葉等藥物,幫助心經虛熱從小便排出,達到清降包絡的目的。此方適用於舌紅無苔、無痰火,血虛熱盛,內蒸包絡,神昏,小便短赤熱的症狀。

引其熱從小便而泄。佐以麥冬、燈芯均用朱染者。一滋胃液以清養心陰。一通小便以直清神識。妙在使以童便蓮心鹹苦達下。交濟心腎以速降其熱。是以小便清通者。包絡心經之熱。悉從下降。神氣即清矣。此為清降虛熱。導火下行之良方。服後二三時許。神識仍昏者。調入西黃一分。

以清神氣。尤良。

清肝達郁湯,清疏肝鬱法,俞氏經驗方從加味逍遙散加減

焦山梔(三錢),生白芍(錢半),歸鬚(一錢),川柴胡(四分),粉丹皮(二錢),清炙草(六分),廣橘白(一錢),蘇薄荷(四分沖),滁菊花(錢半),鮮青橘葉(五片剪碎)

白話文:

將體內的熱氣引導從小便排出,配合麥冬、燈芯,都用朱砂染過,一方面滋養胃液,清涼心陰,另一方面利尿通便,直接清除神志不清。巧妙的是加入童尿、蓮心,鹹苦之性直達下焦,連接心腎,快速降低熱氣。因此,小便通暢,心包絡的熱氣就全部下降,神志自然就清醒了。這是清降虛熱,引導熱氣下行的良方。服用後兩三小時,如果神志仍然昏沉,可以加入西黃芪一小分,更能清神醒腦。

清肝達郁湯,清疏肝鬱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在加味逍遙散的基礎上加減而成。

配方:焦山梔三錢,生白芍一錢半,歸鬚一錢,川柴胡四分,粉丹皮二錢,清炙草六分,廣橘白一錢,蘇薄荷四分沖服,滁菊花一錢半,鮮青橘葉五片剪碎。

【秀按】肝喜暢遂條達。達則無病。俗所謂肝氣病者。皆先由肝鬱不伸也。鬱於胸脅。則胸滿脅痛。鬱於腸間。則腹滿而痛。甚則欲泄不得泄。即泄亦不暢。故以丹溪逍遙散法。疏肝達郁為君。然氣鬱者多從熱化。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故又以梔、丹、滁菊清泄肝火為臣。

佐以青橘葉清芬疏氣。以助柴、薄之達郁。此為清肝泄火。疏郁宣氣之良方。暴怒氣盛者。加制香附三錢、醋炒青皮八分。暫為平氣以伐肝。腸鳴飧泄者。加烏梅炭三分、白殭蠶錢半。升達腸氣以泄肝。疝氣腫痛者。加小茴香二分、炒橘核三錢。炒香荔枝核錢半。疏泄肝氣以止痛。

白話文:

肝臟喜歡暢通舒展,暢通了就不會生病。人們常說的肝氣病,都是因為肝氣鬱結不舒造成的。肝氣鬱結在胸脅,就會胸悶脅痛;鬱結在腸道,就會腹脹疼痛,嚴重時甚至想大便卻排不出來,即使排出來也不順暢。因此,丹溪先生的逍遙散,以疏肝解鬱為主要功效。然而,氣鬱者多半是由熱化引起的,丹溪先生也說過:「氣有餘便是火」,所以又用梔子、丹皮、滁菊清泄肝火作為輔助。

再以青橘葉的清香之氣疏通氣機,幫助柴胡、薄荷解鬱。這就是清肝泄火、疏鬱宣氣的良方。暴怒氣盛者,可以加製香附三錢、醋炒青皮八分,暫時平息肝氣。腸鳴飧泄者,可以加烏梅炭三分、白僵蠶錢半,提升腸氣以泄肝。疝氣腫痛者,可以加小茴香二分、炒橘核三錢、炒香荔枝核錢半,疏泄肝氣以止痛。

因於濕熱食滯。腹中痛甚者。加《局方》越鞠丸三錢。疏暢六郁以定疼。

【廉勘】逍遙散法。養血疏肝。在婦科中尤為繁用。如此方去梔丹。加制香附二錢。蘇丹參三錢。調氣活血。費伯雄推為調經之總方。經遲因於血氣虛寒者。加鹿角膠三分(蛤粉拌炒鬆)。瑤桂心三分。以暖肝溫經。因於血絡凝滯者。加真新絳錢半。旋覆花三錢(包煎)。光桃仁九粒。

以活絡調經。經早因於血熱者。加鮮生地四錢。丹皮二錢。霜桑葉二錢。以涼血清經。因於血熱液虧者。加生地四錢。生玉竹三錢。辰砂染麥冬二錢。以養血增液。使血液充足而經自調。經閉因於絡瘀者。加大黃䗪蟲丸三錢(或吞服或絹包同煎)。輕者但用益母膏五錢(沖)。

白話文:

如果因為濕熱食物積滯導致肚子劇烈疼痛,可以加服「越鞠丸」三錢,疏通六郁以緩解疼痛。

逍遙散擅長養血疏肝,在婦科中應用廣泛。如果去掉了梔子與丹皮,加進制香附二錢和丹參三錢,就能調氣活血,費伯雄推崇它是調經的總方。經期延遲是因為血氣虛寒,可以加鹿角膠三分(用蛤粉拌炒至鬆軟)、瑤桂心三分,溫暖肝臟,溫通經絡。如果因為血絡凝滯導致經期延遲,可以加真新絳錢半、旋覆花三錢(用布包煎)、光桃仁九粒,活絡調經。經期提前是因為血熱,可以加鮮生地四錢、丹皮二錢、桑葉二錢,涼血清熱。如果因為血熱津液虧損導致經期提前,可以加生地四錢、生玉竹三錢、辰砂染麥冬二錢,養血滋陰。這樣血液充盈,經期就會自然調節。如果因為血瘀導致經閉,可以加服用大黃䗪蟲丸三錢(可以吞服或用絹布包煎),情況輕微的患者也可以服用益母膏五錢(用開水沖服)。

消瘀以通經閉。因於血枯者。加杞菊六味丸四錢(絹包煎)。陳阿膠錢半。原方柴胡用鱉血拌炒。去薄荷易玫瑰花二朵(沖)。惟婦女情欲不遂。左脈弦出寸口。經閉或經痛經亂者。加制香附二錢。澤蘭三錢。鮮生地五錢。廣鬱金三錢(杵)。以和肝理脾。清心開鬱。或崩或漏。

因恚怒傷肝而氣盛者。加制香附三錢。醋炒青皮一錢。伐其氣以平之。血熱者。加鮮生地五錢。焦山梔三錢。鮮茅根四十支。涼其血以清之。子宮痛極。手足不能伸舒。因於濕火下注者。加龍膽草八分。青子芩二錢。清麟丸三錢(包煎)。急瀉濕火以肅清之。外用細生地三錢。

白話文:

治療瘀血阻塞經脈閉經的方法。如果是因為血量不足導致的情況,可以加入四錢的杞菊六味丸(用紗布包裹煎煮)和半錢的陳阿膠。原本的柴胡需要使用鱉血拌炒,將薄荷更換為兩朵玫瑰花(沖泡)。對於女性因情慾未得到滿足,脈象弦硬,經期不通、經痛或經期不規律的情況,可以加入二錢的制香附、三錢的澤蘭、五錢的新鮮生地、三錢的廣鬱金(研磨),以調和肝臟和脾胃,清心開鬱。如果出現崩漏情況,則需要更加註意。

如果是由於憤怒傷害肝臟導致氣血旺盛,可以加入三錢的制香附、一錢的醋炒青皮,以減弱氣血。如果血熱,則需要加入五錢的新鮮生地、三錢的焦山梔、四十支的新鮮茅根,以降溫清熱。對於子宮疼痛嚴重,無法伸展手腳,由濕熱下注所引起的情況,可以加入八分的龍膽草、二錢的青子芩、三錢的清麟丸(包裹煎煮),以急瀉濕熱,使其清潔。外用時,可以加入三錢的新鮮生地。

當歸二錢。生白芍錢半。川芎一錢。明乳香一錢。同搗成餅。納入陰中以止痛。陰癢因於濕熱生蟲者。加龍膽草一錢。川楝子錢半。蛇床子錢半(鹽水炒)。以殺其蟲而止癢。外用桃仁光杏仁各九粒。同雄精二分。研成膏蘸雄雞肝中。納入陰中。蟲入雞肝中。引其蟲以外出。

陰癢即止。陰瘡潰爛出水者。防有梅毒。加土茯苓四錢。炒黑醜二錢。杜牛膝五錢。生川柏八分。以清解梅毒。外用子宮棉塞入陰中。多用硼酸水洗滌子宮。以清其毒火。血風瘡症。遍身起㾦㿔如丹毒狀。或癢或痛。搔之成瘡者。多由於風濕血燥。加鮮生地五錢。小川連八分。

白話文:

當歸二錢,生白芍一錢半,川芎一錢,明乳香一錢,一起搗碎製成餅狀,放入陰道內以止痛。如果是由於溼熱生蟲引起的陰部瘙癢,可加入龍膽草一錢,川楝子一錢半,蛇牀子一錢半(用鹽水炒過),用來殺死蟲子並止癢。外用桃仁、杏仁各九粒,與雄黃二分一起研磨成膏,塗抹在雄雞肝上,放入陰道內。讓蟲子進入雞肝中,從而將其引出。

  • 陰部瘙癢就會停止。對於陰瘡潰爛流膿的情況,需防備可能是梅毒。可加入土茯苓四錢,炒黑醜二錢,杜牛膝五錢,生川柏八分,用來清除梅毒。外用子宮棉塞入陰道,常用硼酸水洗滌子宮,以清除其毒素。對於血風瘡症狀,全身起紅疹如丹毒狀,或癢或痛,抓撓後形成瘡,多因風溼血燥引起。可加入鮮生地五錢,小川連八分。

以涼血潤燥。清疏風濕。

增減旋覆代赭湯,清降肝逆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

旋覆花(三錢包煎),吳茱萸(一分拌炒),小川連(六分),制香附(二錢),代赭石(三錢拌),仙半夏(錢半),新會皮(錢半),沉香汁(二匙沖)

先用鮮刮淡竹茹四錢。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淨剪去大筋)。煎湯代水。

【秀按】肝性剛而善怒。輕則噯氣胸痞。重則呃逆胃脹。皆有肝氣橫逆也。故以旋、赭重降氣逆為君。臣以茱、連、橘、半、苦辛通降。以清肝和胃。沉香、香附、辛香流氣。以疏肝平逆。妙在佐以竹茹。肝氣中結者使之旁達。使以杷葉。肝氣上逆者使之清降。此為清肝降逆。

白話文:

以涼血潤燥。清疏風濕。

[增減旋覆代赭湯],是運用清降肝逆的方法,源自俞氏醫家經驗,由仲景方加減而成。

方劑組成:

  • 旋覆花(三錢,用布包煎)
  • 吳茱萸(一分,拌炒)
  • 小川連(六分)
  • 制香附(二錢)
  • 代赭石(三錢,拌勻)
  • 仙半夏(錢半)
  • 新會皮(錢半)
  • 沉香汁(二匙,用開水沖泡)

煎藥方法:

  1. 先用鮮刮淡竹茹四錢,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淨剪去大筋),煎湯作為水。

方劑解析:

秀按:肝性剛強易怒,輕則噯氣胸悶,重則呃逆胃脹,皆因肝氣橫逆所致。故以旋覆花、代赭石重降氣逆為君藥。臣藥以吳茱萸、小川連、橘皮、半夏等苦辛藥通降,清肝和胃。沉香、香附辛香流氣,疏肝平逆。妙在佐以竹茹,使肝氣中結者旁達。枇杷葉可清降肝氣上逆。此方為清肝降逆之妙法。

佐金制木之良方。然惟初病在氣。氣盛而血尚不虧。脈弦苔膩者。始為相宜。呃逆甚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個。辛通苦澀以止呃。痞脹甚者。加真川樸錢半。檳榔汁兩匙(沖)。辛開重降以寬脹。因於食滯者。加萊菔子錢半拌炒春砂仁八分。消食和氣以導滯。因於便秘者。

加蘇子錢半拌搗郁李淨仁四錢。辛滑流氣以通便。

連茹絳復湯,清通肝絡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味

白話文:

這個方子適合用來治療金克木的疾病。但只有在初期,病在氣,氣盛而血尚未虧損,脈弦苔膩的情況下,才適合使用。如果呃逆很嚴重,可以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個,辛通苦澀以止呃。如果痞脹很嚴重,可以加真川樸錢半,檳榔汁兩匙(沖),辛開重降以寬脹。如果因為食滯引起的,可以加萊菔子錢半拌炒春砂仁八分,消食和氣以導滯。如果因為便秘引起的,可以加蘇子錢半拌搗郁李淨仁四錢,辛滑流氣以通便。

連茹絳復湯,清通肝絡法,是俞氏根據仲景方加味而成。

小川連(四分醋炒),真新絳(錢半),玫瑰瓣(三朵拌炒),絲瓜絡(三錢),淡竹茹(三錢),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廣鬱金汁(四匙沖)

【秀按】肝病初雖在氣。久必入絡。症多筋脈拘孿。胸脅串疼。脈弦而澀者。皆由肝絡血鬱不舒也。絡鬱則化火而橫竄。故以連茹絳復。清通肝絡為君。臣以玫瓣拌炒瓜絡。辛香酸泄以活絡。佐以鬱金活血疏郁。使以蔥管宣氣通絡。此為清通肝絡。行血止疼之良方。火盛痛甚者。

加蜜炙延胡錢半。醋炒川楝子錢半。酸苦泄肝。以清火而止疼。瘀結痛劇者。加光桃仁二十粒。杜紅花八分。紫金片三分(開水烊沖)。腸燥便秘者。加元明粉三錢。淨白蜜一兩。煎湯代水。甘鹹潤燥以通便。血枯液結者。加鮮生地六錢。歸身二錢。原麥冬三錢。南沙參三錢。

白話文:

取小川連四分,用醋炒過,真新絳半錢,玫瑰花瓣三朵拌炒,絲瓜絡三錢,淡竹茹三錢,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廣鬱金汁四匙沖服。

甘潤增液以滋血。

龍膽瀉肝湯,涼瀉肝火法,俞氏經驗,載《和劑局方》

龍膽草(一錢),生山梔(三錢),鮮生地(五錢),川柴胡(五分),青子芩(二錢),細木通(八分),生甘梢(八分),歸鬚(一錢),車前子(二錢炒),澤瀉(錢半)

【秀按】肝為風木之臟。內寄膽府相火。凡肝氣有餘。發生膽火者。症多口苦脅痛。耳聾耳腫。陰濕陰癢。溺血赤淋。甚則筋痿陰痛。故以膽、通、梔、芩、純苦瀉肝為君。然火旺者陰必虛。故又臣以鮮地、生甘。甘涼潤燥。救肝陰以緩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輕清疏氣。歸鬚辛潤舒絡。

白話文:

甘潤增液以滋血。

龍膽瀉肝湯,透過涼瀉肝火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之談,記載於《和劑局方》。

藥方組成:

龍膽草(一錢),生山梔(三錢),鮮生地(五錢),川柴胡(五分),青子芩(二錢),細木通(八分),生甘梢(八分),歸鬚(一錢),車前子(二錢炒),澤瀉(錢半)

方解:

【秀按】肝臟屬風木之性,內藏膽府,蘊藏相火。當肝氣過盛,導致膽火上炎時,常出現口苦脅痛、耳聾耳腫、陰濕陰癢、溺血赤淋等症狀,嚴重者甚至筋痿陰痛。因此,以膽、通、梔、芩、等苦寒藥物瀉肝火為君藥。然而,火旺則陰必虛,故又以鮮地、生甘等甘涼潤燥之品為臣藥,滋養肝陰,緩解肝氣急躁。妙在佐以柴胡輕清疏肝氣,歸鬚辛潤舒筋絡。

使以澤瀉、車前、咸潤達下。引肝膽實火從小便而去。此為涼肝瀉火。導赤救陰之良方。然惟肝膽實火熾盛。陰液未涸。脈弦數。舌紫赤苔黃膩者。始為恰合。

羚角鉤藤湯,涼熄肝風法,俞氏經驗方

羚角片(錢半先煎),霜桑葉(二錢),京川貝(四錢去心),鮮生地(五錢),雙鉤藤(三錢後入),滁菊花(三錢),茯神木(三錢),生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淡竹茹(五錢鮮刮與羚角先煎代水)

【秀按】肝藏血而主筋。凡肝風上翔。症必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瘛瘲。狂亂痙厥。與夫孕婦子癇。產後驚風。病皆危險。故以羚、藤、桑、菊、熄風定痙為君。臣以川貝善治風痙。茯神木專平肝風。但火旺生風。風助火勢。最易劫傷血液。尤必佐以芍、甘、鮮、地、酸甘化陰。

白話文:

使用澤瀉、車前子等藥材,能使藥性滋潤通達,從小便排出,引導肝膽實火隨小便而去,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這個方子適合治療肝膽實火旺盛、陰液未耗、脈搏弦數、舌頭紫紅、苔黃膩的患者,是清熱解毒、救陰的良方。

羚角鉤藤湯是治療肝風內動的經驗方,採用清熱熄風的方法。方中以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等藥材清熱熄風,鎮痙止搐為主藥;輔以川貝母治療風痙,茯神平肝風;由於肝火旺盛容易導致血液虧損,因此還加入白芍、甘草、生地等藥材滋陰養血。這個方子適用於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至出現抽搐、狂躁、痙攣等症狀的患者,以及孕婦子癇、產後驚風等病症,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滋血液以緩肝急。使以竹茹。不過以竹之脈絡通人之脈絡耳。此為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之良方。然惟便通者。但用甘鹹靜鎮。酸泄清通。始能奏效。若便閉者。必須犀連承氣。急瀉肝火以熄風。庶可救危於俄頃。

連梅安蛔湯,清肝安蛔法,俞氏經驗方

胡連(一錢),炒川椒(十粒),白雷丸(三錢),烏梅肉(兩朵),生川柏(八分),尖檳榔(二枚磨汁沖)

【秀按】肝火入胃。胃熱如沸。飢不欲食。食則吐蛔。甚則蛔動不安。脘痛煩躁。昏亂欲死者。此為蛔厥。故以連、柏、椒、梅之苦辛酸法。瀉肝救胃為君。佐以雷丸、檳榔專治蛔厥。使蛔靜伏而不敢蠕動。或竟使蛔從大便瀉出。此為清肝安蛔。止痛定厥之良方。

白話文:

滋養血液以緩解肝臟的緊張,可以使用竹茹。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比喻,實際上是通過竹子的脈絡來通暢人體的脈絡,以此達到涼肝熄風、增加水分舒緩筋骨的效果。然而,只有在大便通暢的情況下,使用甘甜和鹹味的鎮靜藥物,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大便不通,則必須使用犀牛角連同承氣類藥物,迅速排出肝火以熄滅風邪,這樣纔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輓救危急。

這是連梅安蛔湯,一種清肝安蛔的方法,出自俞氏的經驗方。

材料:炒胡連(3克)、炒川椒(10粒)、白雷丸(9克)、烏梅肉(2塊)、生川柏(2.4克)、尖檳榔(2枚研磨後加汁沖泡)。

【秀按】肝火進入胃部,胃部如同沸騰一樣熱,餓了也不想吃東西,吃了會吐出蟲子。情況嚴重時,蟲子會動得不安穩,胃部疼痛,煩躁,甚至出現昏迷即將死亡的狀態。這就是蟲癥,因此我們要用連、柏、椒、梅的苦、辛、酸法來清肝護胃,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輔助以雷丸、檳榔專門治療蟲癥,讓蟲子靜息不再蠕動,甚至讓蟲子隨著大便排出。這就是清肝安蛔、止痛定癥的好方法。

芩連二陳湯,清肝和胃法,俞氏經驗方

青子芩(二錢),仙半夏(錢半),淡竹茹(二錢),赤茯苓(三錢),小川連(八分),新會皮(錢半),小枳實(錢半),碧玉散(三錢包煎),生薑汁(二滴),淡竹瀝(兩瓢和勻同沖)

【秀按】肝陽犯胃。症多火動痰升。或吐黏涎。或嘔酸汁。或吐苦水。或飢不欲食。食即胃滿不舒。甚則脹痛。或嘈雜心煩。故以芩、連、橘、半、苦降辛通。調和肝胃為君。臣以竹茹、枳實、通絡降氣。佐以赤苓、碧玉。使胃中積聚之濁飲。從小便而泄。使以薑、瀝二汁。辛潤滌痰。以復其條暢之性。此為清肝和胃。蠲痰泄飲之良方。

白話文:

芩連二陳湯:清肝和胃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青子芩(二錢)
  • 仙半夏(錢半)
  • 淡竹茹(二錢)
  • 赤茯苓(三錢)
  • 小川連(八分)
  • 新會皮(錢半)
  • 小枳實(錢半)
  • 碧玉散(三錢包煎)
  • 生薑汁(二滴)
  • 淡竹瀝(兩瓢和勻同沖)

方義:

此方為清肝和胃,蠲痰泄飲之良方,出自俞氏經驗。主要用於治療肝陽犯胃所致的症狀,如火動痰升、吐黏涎、嘔酸汁、吐苦水、飢不欲食、食即胃滿不舒、甚則脹痛、或嘈雜心煩等。

方中以芩、連、橘、半、苦降辛通,調和肝胃為君,臣以竹茹、枳實,通絡降氣,佐以赤苓、碧玉,使胃中積聚之濁飲,從小便而泄。最後以薑、瀝二汁,辛潤滌痰,以復其條暢之性。

解說:

  • 青子芩、小川連:清熱瀉火,降胃氣。
  • 仙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淡竹茹:清熱化痰,和胃止嘔。
  • 赤茯苓: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 新會皮、小枳實:理氣消脹,化痰降逆。
  • 碧玉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 生薑汁:辛溫解表,化痰止嘔。
  • 淡竹瀝:清熱除煩,生津止渴,化痰降逆。

總結:

芩連二陳湯以清熱利濕、降逆止嘔、化痰泄飲為法,適用於肝陽犯胃,火動痰升、胃中積聚濁飲等病症。此方為臨床常用方,療效確切。

加味白頭翁湯,清肝堅腸法,俞氏經驗方

白頭翁(三錢),生川柏(五分),青子芩(二錢),鮮貫仲(五錢),小川連(八分醋炒),北秦皮(八分醋炒),生白芍(三錢),鮮茉莉花(十朵沖)

【秀按】厥陰熱痢。赤痢居多。雖屬小腸。而內關肝臟。故以仲景白頭翁湯。疏肝達郁。純苦堅腸為君。臣以芩、芍、酸苦泄肝。佐以鮮貫仲洗滌腸中垢膩。使從大便而泄。乃痢者利也之意。使以茉莉清芬疏氣。助白頭翁輕清升達之力。此為清肝堅腸。泄熱止痢之良方。

白話文:

加味白頭翁湯:清肝堅腸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白頭翁(三錢)
  • 生川柏(五分)
  • 青子芩(二錢)
  • 鮮貫仲(五錢)
  • 小川連(八分,醋炒)
  • 北秦皮(八分,醋炒)
  • 生白芍(三錢)
  • 鮮茉莉花(十朵,沖泡)

功效:

清肝堅腸,泄熱止痢。

方解:

此方主要針對厥陰熱痢,多為赤痢,雖然屬於小腸病症,但內關肝臟,因此以仲景白頭翁湯為基礎,疏肝達鬱,以苦寒堅腸為主藥。

  • 臣藥以芩、芍,酸苦泄肝,佐以鮮貫仲洗滌腸道垢膩,使之從大便排出,達到利痢的效果。
  • 使藥以茉莉清芬疏氣,助白頭翁輕清升達之力,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總結:

加味白頭翁湯以清肝堅腸、泄熱止痢為主要功效,是治療厥陰熱痢的良方。

香連治中湯,清肝健脾法,俞氏經驗方

廣木香(八分),潞黨參(二錢米炒),黑炮姜(三分),炒廣皮(一錢),小川連(六分醋炒),生冬朮(錢半),清炙草(五分),小青皮(六分)

【秀按】內經謂肝與大腸通。凡大便飧泄。腸鳴腹痛。欲泄而不得暢泄。即泄亦裡急氣墜。脈左弦右弱者。雖多由肝氣下逼而致。然脾陽每因泄而衰。故以香、連、調氣厚腸為君。即臣以參、朮、薑、甘、溫運脾陽。佐以廣皮調氣和中。使以青皮泄肝寬腸。此為清肝健脾。和中止瀉之良方。

白話文:

「香連治中湯」是俞氏的經驗方,用於清肝健脾。方中以木香、川連調氣厚腸為主,黨參、白朮、炮姜、甘草溫運脾陽,廣皮調氣和中,青皮泄肝寬腸,是治療肝氣下逼、脾陽衰弱導致的大便稀薄、腸鳴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的良方。

龜柏地黃湯,清肝益腎法,俞氏經驗方

生龜板(四錢杵),生白芍(三錢),砂仁(三分拌搗大熟地,五錢),生川柏(六分醋炒),粉丹皮(錢半)萸肉(一錢),淮山藥(三錢杵),辰伏神(三錢),青鹽陳皮(八分)

【秀按】肝陽有餘者。必須介類以潛之。酸苦以泄之。故以龜板、醋柏。介潛酸泄為君。陽盛者陰必虧。肝陰不足者。必得腎水以滋之。辛涼以疏之。故臣以熟地、萸肉、酸甘化陰。丹、芍、辛潤疏肝。一則滋其絡血之枯。則陽亢者漸伏。一則遂其條暢之性。則絡郁者亦舒。

白話文:

龜柏地黃湯屬於清肝益腎的方劑,是俞氏流傳下來的經驗方。方中使用龜板、醋柏等藥材,以介攝潛陽、酸苦泄火為君藥;熟地、萸肉、丹皮、芍藥等藥材則滋陰潤肝、疏肝理氣為臣藥,以此達到清肝益腎、滋陰潛陽的效果。

但肝強者脾必弱。腎虧者心多虛。故又佐以山藥培補脾陰。茯神交心腎。使以青鹽陳皮咸降辛潤。疏暢胃氣以運藥。此為清肝益腎。潛陽育陰之良方。此惟胃氣尚強。能運藥力者。始為相宜。若胃氣已弱者。必先養胃健中。復其胃氣為首要。此方亦勿輕投。

桑丹瀉白湯,清肝保肺法,俞氏經驗方

霜桑葉(三錢),生桑皮(四錢),淡竹茹(二錢),清炙草(六分),粉丹皮(錢半醋炒),地骨皮(五錢),川貝母(三錢去心),生粳米(三錢),金橘餔(一枚切碎),大蜜棗(一枚對劈)

白話文:

肝氣過盛,脾氣就會虛弱;腎氣不足,心氣也會虛弱。因此,要加入山藥來滋補脾陰,茯苓來調和心腎。再用青鹽和陳皮的鹹降辛潤之性,疏通胃氣以利藥物運化。這是一個清肝益腎、潛藏陽氣、滋養陰液的良方。但前提是胃氣要強,才能運化藥力。如果胃氣已虛弱,就必須先養胃健脾,恢復胃氣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方子不可輕易使用。

桑丹瀉白湯是清肝保肺的經驗方,由霜桑葉、生桑皮、淡竹茹、清炙草、粉丹皮、地骨皮、川貝母、生粳米、金橘餔、大蜜棗等組成。

【秀按】肝火爍肺。咳則脅痛。不能轉側。甚則咳血。或痰中夾有血絲血珠。最易釀成肺癆。名曰木扣金鳴。故以桑、丹、辛涼泄肝為君。臣以桑皮、地骨。瀉肺中之伏火。竹茹、川貝。滌肺中之黏痰。佐以炙草、粳米。溫潤甘淡。緩肝急以和胃氣。使以橘、棗、微辛甘潤。

暢肺氣以養肺液、此為清肝保肺。蠲痰調中之良方。然惟火鬱生熱。液郁為痰。因而治節不行。上壅為咳喘腫滿者。始為相宜。若由風寒而致者切忌。誤服多成癆嗽。

新加玉女煎,清肝鎮沖法,俞氏經驗方,從景岳方加味

生石膏(六錢研),紫石英(四錢研),淮牛膝(錢半),大熟地(六錢切絲),靈磁石(四錢研),東白薇(四錢),石決明(五錢杵),原麥冬(三錢朱染),知母(二錢秋石一分化水炒),青鹽陳皮(一錢)

白話文:

肝火旺盛灼傷肺部,就會咳嗽並伴隨肋骨疼痛,無法翻身,嚴重時甚至會咳血,或痰中帶血絲血珠,很容易發展成肺癆,稱為木克金鳴。因此,以桑、丹、辛涼藥物來清泄肝火為主藥,輔以桑皮、地骨瀉除肺中鬱熱,竹茹、川貝清除肺中黏痰,再用炙草、粳米溫潤甘淡,緩解肝氣急躁,調和胃氣。最後用橘子、棗子等微辛甘潤的藥物,暢通肺氣,滋養肺液,達到清肝保肺、化痰調中的功效。這個方子適合因肝火鬱結導致肺熱、痰液鬱積而出現咳嗽、喘息、腫脹等症状的人,但如果咳嗽是因風寒引起,則不可服用,以免加重病情,甚至導致肺癆。

「新加玉女煎」是清肝鎮沖的方劑,是俞氏醫家根據景岳方的經驗加味而成,藥方包括生石膏、紫石英、淮牛膝、大熟地、靈磁石、東白薇、石決明、原麥冬、知母、青鹽陳皮。

先用熟地絲泡取清湯。先煎三石。百餘沸。代水煎藥。

【秀按】沖為血室。上屬陽明胃府。下隸厥陰肝臟。平人則胃府化汁變血。從肝絡下輸衝脈。若肝挾膽火化風上翔。則沖氣上而衝心。心中痛熱。甚則為氣咳。為呃逆。為暈厥。故名沖咳沖呃沖厥。多是衝陽從中直上。成此亢逆之各證。故以三石、白薇、鎮逆納沖為君。臣以牛膝、決明、降逆氣而潛肝陽。

麥冬、熟地、養胃液以滋腎陰。佐以秋石水炒知母鹹苦達下,使以青鹽陳皮辛潤疏中。此為清肝鎮沖。育陰潛陽之良方。

滋任益陰煎,清肝滋任法,俞氏經驗,從補陰丸封髓丹配合

白話文:

首先用熟地黃切成細絲,泡水取清湯,然後用三石煎煮,沸騰一百多次。將此湯代替水來煎藥。

沖脈是人體重要的經脈,上連陽明胃經,下連厥陰肝經。正常情況下,胃經化生津液,轉化為血液,經由肝經的絡脈輸送到衝脈。如果肝臟伴有膽火,化為風邪向上升發,就會導致衝氣上衝心臟,出現胸痛、心熱,嚴重時會引起咳嗽、呃逆、昏厥。這種情況稱為衝咳、衝呃、衝厥,都是由於衝陽之氣向上逆行造成的。因此,用三石、白薇來鎮逆納沖作為主藥。輔以牛膝、決明,以降逆氣、潛肝陽。

麥冬、熟地可以滋養胃液,滋補腎陰。再用秋石水炒知母,其鹹苦之性可以達向下行,配合青鹽、陳皮的辛潤之性,疏通中焦。此方為清肝鎮沖,滋陰潛陽的良方。

滋任益陰煎屬於清肝滋任的方劑,是俞氏醫師的經驗之談,結合了補陰丸和封髓丹的配伍。

炙龜板(四錢杵),春砂仁(三分拌搗),大熟地(四錢),豬脊髓(一條洗切),生川柏(六分蜜炙),白知母(二錢鹽水炒),炙甘草(六分),白果(十粒鹽炒)

【秀按】任隸於腎。主精室。亦主胞胎。凡肝陽下逼任脈。男子遺精。婦女帶多。以及胎漏小產等症。雖多屬任陰不固。實由於衝陽不潛。故以龜板滋潛肝陽。熟地滋養任陰為君。臣以知、柏、直清肝腎。治衝任之源以封髓。佐以脊髓、炙草、填髓和中。使以白果斂精止帶。此為清肝滋任。封固精髓之良方。

新加白虎湯,清肝胃辛涼心肺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

白話文:

將龜板烤炙後研磨成粉末(四錢),春砂仁(三分)與藥材一同研磨,熟地黃(四錢),豬脊髓一條清洗切段,川柏(六分)用蜂蜜烤炙,知母(二錢)用鹽水炒製,甘草(六分)烤炙,白果(十粒)用鹽水炒製。

蘇薄荷(五分拌研生石膏,八錢),鮮荷葉(一角包),陳倉米(三錢),白知母(四錢),益元散(三錢包煎),鮮竹葉(三十片),嫩桑枝(二尺切寸)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同石膏粉先煎代水)

【秀按】胃為十二經之海。邪熱傳入胃經。外而肌腠。內而肝膽。上則心肺。下則小腸膀胱。無不受其蒸灼。是以熱汗煩渴。皮膚隱隱見疹。溺短赤熱。甚則咳血昏狂。但尚為散漫之浮熱。未曾結實。邪既離表。不可再汗。邪未入腑。不可早下。故以白虎湯法辛涼泄熱。甘寒救液為君。

白話文:

將薄荷、生石膏、荷葉、陳倉米、白知母、益元散、竹葉、桑枝等藥材,以及蘆筍、燈心草一起煎煮,用此藥方治療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口渴、皮膚出疹、尿短赤熱、咳嗽咳血、神志不清等。此方以辛涼泄熱、甘寒救液為主,旨在清熱解毒,滋陰生津,避免過度發汗,也不急於攻下,待熱邪消退后再行其他治療。

外清肌腠。內清腑臟。臣以蘆筍化燥金之氣。透疹㾦而外泄。益元通燥金之郁。利小便而下泄。佐以竹葉、桑枝、通氣泄熱。使以荷葉、陳米、清熱和胃。妙在石膏配薄荷拌研。既有分解熱鬱之功。又無涼遏冰伏之弊。較長沙原方尤為靈活。此為辛涼甘寒。清解表裡三焦之良方。

如疹㾦不得速透者。加蟬衣九隻。皂角刺四分。有癍者。加鮮西河柳葉三錢。(廉勘:西河柳清輕走絡。性雖溫發。加入清涼劑中。不厭其溫。只見其發。勿拘執鞠通之說可也。)大青葉四錢。昏狂甚重者。加《局方》紫雪五分。藥湯調服。口澡渴甚者。加花粉三錢。雪梨汁一杯沖。

白話文:

外在疏通肌膚腠理,內在清熱解毒腑臟。以蘆筍化解燥金之氣,幫助疹子透發,將熱毒從體外排出。同時滋補元氣,通利燥金的鬱結,促進小便排出。搭配竹葉、桑枝,通氣泄熱。以荷葉、陳米清熱和胃。石膏配薄荷研磨,既能分解熱毒鬱結,又不至於過於寒涼。此方比長沙原方更加靈活,是辛涼甘寒的良藥,能有效清解表裡三焦的熱毒。

若疹子遲遲不透,可加入蟬衣九隻,皂角刺四分。若出現斑點,可加鮮西河柳葉三錢。西河柳性溫,但加入清涼藥中,並不會影響清涼效果,只會幫助發散。昏迷神志不清嚴重者,可加紫雪五分,用藥湯調服。口渴嚴重者,可加花粉三錢,用雪梨汁一杯沖服。

西瓜汁尤良。有痰甚黏者。加淡竹瀝一鍾。生薑汁一滴和勻同沖。血溢者。加鮮刮淡竹茹四錢。鮮茅根八錢去皮。清童便一杯沖。

【榮齋按】程鍾齡說:「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云:『熱者寒之』是已。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於病熱;熱氣薰蒸,或見於口舌唇齒之間,或見於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症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

白話文:

西瓜汁很不錯,如果痰很粘,可以加入淡竹瀝一杯,生薑汁一滴,混合後一起喝。如果出血,可以加入鮮刮淡竹茹四錢,鮮茅根八錢去皮,用清童便一杯沖服。

程鍾齡說:「清,是清除熱氣。臟腑有熱,就要清熱。經書上說『熱者寒之』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有些情況不該清卻清了,反而害人;有些情況不該清卻清了,也害人;有些情況該清卻不分內傷外感,亂清一氣,也害人;有些情況該清卻不分病人體質、病情輕重,胡亂清熱,同樣害人,這些都是必須仔細觀察的。

六種外邪,除了寒邪和濕邪,其他都會導致身體發熱。熱氣薰蒸,可能表現在口舌唇齒,也可能表現在口渴、小便等方面。如果知道身體發熱卻不去清熱,就會出現斑疹、黃疸、狂躁、昏厥、吐血、鼻出血等各種症狀,不勝枚舉,這就是不該清卻清了而導致的錯誤。」

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與外感熱症,相隔霄壤;又有陰虛勞瘵之症,日晡潮熱,及產後血虛,發熱煩躁,症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於火者,又有陰盛格陽假熱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之中,數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鼓擊於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飲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咽即危矣,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內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閉火,則散而清之,《經》云:『火鬱發之』是也;暑熱傷氣,剛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潔淨府,除陳莝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食去火自平也;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湯之類。

白話文:

有些人明明不應該用清熱的方法,卻偏偏用清熱法,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勞動辛苦的人,元氣虛弱,發燒疲倦,心煩口渴,這就是虛火,因為春天生長之氣無法運行,陽氣不足以保護身體,這和外感熱症完全不同。還有陰虛勞損的病症,下午發熱,以及產後血虛發熱煩躁,症狀像白虎,誤用白虎湯治療就難以救治。另外,命門火衰,陽氣浮上,看起來像發熱,還有陰盛格陽假熱的病症,病人臉紅狂躁,想要泡在泥水裡,幾天都不排便,或者舌頭黑而潤,或者脈象反常洪大,按下去感覺空虛,或者口渴,想要喝冷飲卻喝不下,或者因為下元虛寒,不停喝熱湯來保暖,世人不懂,誤用涼藥,一吞下去就危及生命,這就是不應該清熱卻用清熱的錯誤。

還有些人清熱時不分內傷和外感,這又是什么原因呢?例如,風寒閉阻導致發熱,就要散寒清熱,《傷寒論》說「火鬱發之」就是這個道理。暑熱傷氣,就應該用補氣清熱的方法,張仲景的《清暑益氣湯》就是很好的例子。濕熱的發熱,就要根據情況散熱、利濕、瀉熱。例如開鬼門、潔淨府、除陳莝等方法。燥熱的發熱,就要潤燥清熱,促進排便。傷食積熱,就要消食清熱,食物消化了,火氣自然就平息。只有傷寒傳入胃腸,熱勢像蒸籠一樣,自汗口渴,喝冷飲能消渴,這種情況才適合用白虎湯之類的藥物。

鮮克有濟也,更有陽盛拒陰之症,清藥不入,到口隨吐,則以薑汁些少為引,或薑製黃連,反佐以取之,所謂寒因熱用是也,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氣結,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感觸,火從內發,丹溪治以越鞠丸,開火鬱也;立齋主以逍遙散,調肝氣也;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歸原以導龍入海,此內傷虛火之治法也。蓋外感之火,以清為清,內傷之火,以補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壯實之人,而患實熱之病,清之稍重,尚為無礙,若本體素虛,臟腑本寒,飲食素少,腸胃虛滑,或產後病後,房室之後,即有熱症,亦宜少少用之,寧可不足,不使有餘,或餘熱未清,即以輕藥代之,庶幾病去人安;倘清劑過多,則療熱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貴量其人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不容易,尤其遇到陽氣過盛拒絕陰氣的狀況,服用清涼藥物無法吸收,甚至一入口就吐出來,這時可以用少量薑汁引導藥物進入,或用薑製黃連,以相反的藥性來達到治療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寒因熱用」。此外,針對實火引起的疾病,也有相應的清熱方法。

至於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氣結導致內火上炎的情況,丹溪先生用越鞠丸來疏解鬱熱,立齋先生則用逍遙散來調和肝氣。如果真陰不足導致內火上炎,就要用滋補腎陰的方法來鎮壓陽火;如果真陽不足導致內火上炎,就要引導真陽歸位,就像引導龍歸大海一樣。這就是治療內傷虛火的方法。總之,外感之火要清熱,內傷之火要補虛。

然而,也有人在清熱的時候不分人,這是不對的。對於體格健壯的人來說,患上實熱疾病,即使清熱藥物用量稍微重一點也沒關係。但如果患者體質虛弱,臟腑本來就虛寒,平常飲食也少,腸胃虛弱,或者產後、病後、房事之後出現熱症,就應該少用清熱藥物,寧可藥力不足,也不要過量,以免虛寒加重。如果還有餘熱未清,可以用輕微的藥物來代替,這樣才能達到病癒人安的效果。如果清熱藥物用量過多,不僅熱症未除,還會導致寒症產生。這就是清熱要「量其人」的原因。

然又有清之不量其症者何也?夫以大熱之症,而清劑太微,則病不除,微熱之症,而清劑太過,則寒症即至,但不及猶可再清,太過則將醫藥矣!大抵清火之藥,不可久恃,必歸本於滋陰之法;又不能開胃扶脾,以恢復元氣,則參苓耆朮,亦當酌量而用,非曰清後必補;但元氣無虧者,可以不補,元氣有虧。必須補之!俟其飲食漸進,精神爽慧。

然後止藥可也,此清之責量其症也。總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內傷之火,外感為實,內傷為虛,來路不同,治法迥別,寧曰熱者寒之,遂足以畢醫家之能事也乎?」

白話文:

然而,有些人卻不善於衡量病情,盲目地使用清熱藥物,這是為何呢?

如果遇到熱症嚴重,卻使用清熱藥物過於溫和,則病症無法根除;反之,如果遇到輕微的熱症,卻使用過量的清熱藥物,則容易導致寒症發生。

雖然藥物不足,可以再使用清熱藥物,但如果用量過多,就會變成過度醫治了!總之,清熱的藥物不可長期依賴,必須回歸滋陰的本源;更重要的是,還需要開胃健脾,恢復元氣,才能真正康復。

因此,像是人參、茯苓、山藥、白朮等補益藥物,也應該根據病情酌量使用,不能說清熱之後就一定要補益;

如果病人元氣沒有虧損,可以不使用補藥,但如果元氣虧損,就必須使用補藥!等到病人飲食逐漸恢復正常,精神也變得清爽敏捷,

才能停止藥物治療。這就是清熱療法要根據病情衡量用藥的原則。

總而言之,有外感引起的熱症,也有內傷引起的熱症。外感為實症,內傷為虛症,致病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

難道僅僅用“熱者寒之”一句話,就能概括醫家的全部本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