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4)
第二章·六經方藥 (4)
1. 第四節·溫熱劑
藿香正氣湯,溫中化濁法,俞氏經驗加減方
杜藿梗(三錢),薄川樸(錢半),新會皮(二錢),白芷(二錢),嫩蘇梗(錢半),姜半夏(三錢),浙苓皮(四錢),春砂仁(八分,分沖)
【秀按】吾紹地居卑濕。時值夏秋。濕證居十之七八。地多穢濁。人多恣食生冷油膩。故上吸穢氣。中停食滯者甚多。方以藿、樸、二陳、溫中為君。臣以白芷砂仁。芳香闢穢。佐以蘇梗、苓皮。辛淡化濕。合而為溫化芳淡。濕滯挾穢之良方。惟溫熱暑燥。不挾寒濕者。不可妄用。
白話文:
藿香正氣湯,屬於溫中化濁法,是俞氏經驗加減方。方劑中包含杜藿梗三錢、薄川樸錢半、新會皮二錢、白芷二錢、嫩蘇梗錢半、姜半夏三錢、浙苓皮四錢、春砂仁八分(分沖)。此方適用於濕氣重的環境,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由於環境潮濕,加上人們愛吃生冷油膩食物,容易導致身體積聚濕氣、穢氣和食滯。方中藿香、川樸、二陳溫中化濁為君藥,白芷、砂仁芳香闢穢為臣藥,蘇梗、苓皮辛淡化濕為佐藥,合在一起形成溫化芳淡的良方,能有效治療濕滯挾穢。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溫熱暑燥、不挾寒濕者,不可隨意使用。
【廉勘】藿香正氣散原方有桔梗甘草白朮腹皮蘇葉。同為粗末。每服三錢。用姜三片。紅棗一枚。煎服。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穢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故葉案引用頗多。以治溫熱寒濕等症。吳鞠通新定其名。一加減正氣散(藿香梗二錢、厚朴二錢、光杏仁二錢、苓皮二錢、廣皮二錢、六神麯錢半、麥芽錢半、綿茵陳二錢、大腹皮一錢。)為苦辛微寒法。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原本的配方包含桔梗、甘草、白朮、腹皮、蘇葉,這些藥材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薑三片和紅棗一枚,用煎煮的方式服用。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者兼有濕邪、吸入穢氣、受寒食冷、水土不服等症狀,效果很好。因此,歷代醫家經常引用這個方劑,用來治療溫熱寒濕等疾病。後來吳鞠通重新命名為「一加減正氣散」,並調整了藥材的比例,包括藿香梗、厚朴、杏仁、苓皮、廣皮、六神麯、麥芽、綿茵陳和大腹皮,採取苦辛微寒的藥性。
治三焦濕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等症。二加減正氣散(藿香梗三錢、廣皮二錢、厚朴二錢、茯苓皮三錢、木防己三錢、大豆卷二錢、川通草二錢、生苡仁三錢。)為苦辛淡法。治濕鬱三焦。脘悶便溏。脈糊舌白。一身盡痛等症。三加減正氣散(杜藿香三錢、茯苓皮三錢、厚朴二錢、廣皮錢半、苦杏仁三錢、滑石五錢。
)為苦辛寒法。治穢濕著里。脘悶舌黃。氣機不宣。久則釀熱等症。四加減正氣散(藿香梗三錢、厚朴二錢、茯苓三錢、廣皮錢半、草果一錢、炒楂肉五錢、六神麯二錢。)為苦辛溫法。治穢濕著里。脈右緩。舌白滑。邪阻氣分等症。五加減正氣散(藿香梗二錢、廣皮錢半、茯苓三錢、厚朴二錢、大腹皮錢半、生穀芽一錢、蒼朮二錢。)為苦辛溫法。
白話文:
三焦濕鬱,升降失調,導致脘腹脹滿,大便不暢,可服用二加減正氣散,此方藥性苦辛淡,用於治療濕鬱三焦,脘悶便溏,脈象模糊,舌苔白膩,全身疼痛等症。三加減正氣散則藥性苦辛寒,用於治療穢濕困阻,脘悶舌黃,氣機不暢,久則化熱等症。四加減正氣散藥性苦辛溫,用於治療穢濕困阻,脘悶舌苔發黃,氣機不宣,久而化熱等症。五加減正氣散藥性苦辛溫,用於治療穢濕困阻,脈象右邊緩慢,舌苔白滑,邪氣阻滯氣分等症。
治穢濕著里。脘悶便泄等症。前五法。均用正氣散加減。而用藥絲絲入扣。葉氏可謂善用成方。精於化裁者矣。惟昔老名醫趙晴初先生《存存齋醫話》三集云。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正氣散加減有五方。主用藿、樸、陳、苓。(一)加神麯、麥芽。升降脾胃之氣。茵陳宣濕鬱。
大腹皮泄濕滿。杏仁利肺與大腸。(二)加防己、豆卷。走經絡濕鬱。通草、苡仁。淡滲小便。以實大便。(三)加杏仁利肺氣。滑石清濕中之熱。(四)加草果開發脾陽。楂、曲運中消滯。(五)加蒼朮燥脾濕。大腹皮寬腸氣。穀芽升胃氣。細參五方。雖無甚精義。然治濕溫症。
白話文:
治療濕邪困在腸胃,導致胸悶、腹脹、腹瀉等症狀,葉氏醫家運用正氣散加減方,用藥精準,巧妙化裁。但據趙晴初先生在《存存齋醫話》中記載,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裡提出正氣散加減五法,主要用藿香、蒼朮、陳皮、茯苓。
第一法:加入神麴、麥芽,升降脾胃之氣,茵陳宣洩濕氣。
第二法:加入防己、豆卷,疏通經絡濕邪,通草、薏苡仁,利水消腫,固澀大便。
第三法:加入杏仁利肺氣,滑石清熱除濕。
第四法:加入草果溫脾陽,山楂、神麴消食化滯。
第五法:加入蒼朮燥脾濕,大腹皮寬腸氣,穀芽升胃氣。
這五種加減法雖然看似簡單,卻能有效治療濕溫症。
亦大都如是也。但就廉臣所驗。濕溫變症最多。首辨其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並重。次辨其兼風、兼寒、兼暑、兼穢。三辨其夾症。如夾宿痰、停飲、生冷、油膩、氣鬱、血瘀、房勞、失血、脾泄、內痔、腳氣、七疝等。及經水適來適斷。崩漏淋帶。胎前產後。痘瘄驚疳等。
四辨其變症。如變瘧痢、腫脹、黃疸、霍亂、沉昏、咳嗽、痰飲、水氣、疝氣、著痹、淋帶、便血、痔瘡、癰膿等。全在醫者對症發藥。藥隨病為轉移。方隨症為增減。庶幾因物付物。而不為病變所窮。吳氏加減五方。但治濕溫寒濕本症耳。他未之及。
仁香湯,溫中流氣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大部分的情況都差不多,但根据廉臣的經驗,濕溫變症最多。首先要辨别濕重热轻、热重濕轻,或濕热并重。其次要辨别是否兼有风、寒、暑、秽。第三要辨别夾症,例如夹有宿痰、停饮、生冷、油膩、气郁、血瘀、房劳、失血、脾泄、内痔、脚气、七疝等,以及经水是否适来适断,还有崩漏淋带、胎前產後、痘瘄惊疳等。
第四要辨別變症,例如变為瘧痢、腫脹、黃疸、霍乱、沉昏、咳嗽、痰饮、水氣、疝氣、著痹、淋帶、便血、痔瘡、癰膿等。全部都要靠醫生對症下藥,藥物隨著病情變化而調整,藥方隨著症狀而增减,希望能够因物付物,不被病变所困。吳氏加減五方只治濕溫寒濕本症,其他情况他没有涉及。
仁香湯,溫中流氣法,俞氏经验方。
白蔻仁(六分分沖),杜藿香(錢半),廣木香(六分),生香附(錢半),春砂仁(八分同煎),白檀香(五分),母丁香(四分),廣陳皮(錢半),生甘草(三分),淡竹茹(三錢)
【秀按】凡素有肝氣。一受痧穢。即胸膈煩悶。絡郁腹痛。夏秋最多。吾紹通稱痧氣。故以二仁、五香為君。芳香闢穢。辛香流氣。臣以廣皮疏中。竹茹通絡。使以些許生甘。以緩和辛散之氣。此為疏肝快脾。闢穢散痧之良方。用處雖多。亦勿過投。免致耗氣劫液。
白話文:
白蔻仁六分,杜藿香半錢,廣木香六分,生香附半錢,春砂仁八分,白檀香五分,母丁香四分,廣陳皮半錢,生甘草三分,淡竹茹三錢,一起煎煮。
凡是平常就有肝氣的人,一旦受到痧穢,就會胸膈煩悶,氣血鬱結腹痛,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最常見。我將這種病症稱為痧氣,因此以白蔻仁和春砂仁作為主藥,它們芳香辟穢,辛香理氣。以廣陳皮疏通內臟,淡竹茹疏通氣血絡脈,並加入少許生甘草,緩和辛散之氣。這是疏肝健脾,辟穢散痧的良方。雖然用途廣泛,但不可過量服用,以免耗氣傷津。
神術湯,溫中疏滯法,俞氏經驗方
杜藿香(三錢),製蒼朮(錢半),新會皮(二錢炒香),炒楂肉(四錢),春砂仁(一錢杵),薄川樸(二錢),清炙草(五分),焦六曲(三錢)
【秀按】素稟濕滯。恣食生冷油膩。成濕霍亂者甚多。陡然吐瀉腹痛。胸膈痞滿。故君以藿、樸、橘、術。溫理中焦。臣以楂曲、消滯。佐以砂仁運氣。使以甘草。緩其燥烈之性。此為溫中導滯。平胃快脾之良方。
苓朮二陳煎,溫中利濕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帶皮苓(四錢),淡乾薑(五分炒黃),廣皮(二錢),澤瀉(錢半),生曬術(一錢),姜半夏(三錢),豬苓(錢半),清炙草(五分)
白話文:
神術湯用溫中疏滯法,是俞氏醫家經驗方。方劑包含杜藿香、製蒼朮、新會皮、炒楂肉、春砂仁、薄川樸、清炙草、焦六曲等藥材,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導致的濕滯霍亂,表現為突發性嘔吐、腹瀉、腹痛、胸悶等症狀。苓朮二陳煎則屬於溫中利濕法,方劑包含帶皮苓、淡乾薑、廣皮、澤瀉、生曬術、姜半夏、豬苓、清炙草等藥材,同樣是俞氏醫家經驗方,記載於景岳的《新方八陣》中。
【秀按】脾氣虛寒者。最易停濕。往往腹瀉溺少。脈緩舌白。肢懈神倦。胃鈍氣滯。故君以苓、朮、薑、半。溫中化濕。臣以二苓、澤瀉。化氣利溺。佐以橘皮疏滯。使以甘草和藥。此為溫脾健胃。運氣利濕之良方。
大橘皮湯,溫化濕熱法,俞氏經驗方
廣陳皮(三錢),赤苓(三錢),飛滑石(四錢),檳榔汁(四匙沖),杜蒼朮(一錢),豬苓(二錢),澤瀉(錢半),官桂(三分),
【秀按】濕溫初起。如濕重熱輕。或濕遏熱伏。必先用辛淡溫化。始能濕開熱透。故以橘、朮、溫中燥濕為君。臣以二苓、滑澤。化氣利溺。佐以檳榔導下。官桂為諸藥通使。合而為溫通中氣。導濕下行之良方。
白話文:
脾氣虛寒的人最容易積聚濕氣,常出現腹瀉、尿少、脈象緩慢、舌苔白、四肢無力、精神倦怠、胃口不佳、氣機不暢等症狀。因此,應該使用茯苓、蒼朮、生薑、半夏來溫中化濕,輔以二苓、澤瀉來化氣利尿,佐以橘皮疏通氣滯,最後用甘草調和藥性。這個方子能溫脾健胃,運氣利濕,是治療脾氣虛寒的良方。
大橘皮湯屬於溫化濕熱法,是俞氏的經驗方。方中使用廣陳皮、赤苓、飛滑石、檳榔汁、杜蒼朮、豬苓、澤瀉、官桂等藥材。
濕溫初期,如果濕氣重而熱氣輕,或者濕氣阻遏熱氣潛伏,必須先用辛溫淡藥來溫化濕氣,才能讓濕氣散開,熱氣透出。因此,方中以橘皮、蒼朮溫中燥濕為主藥,輔以二苓、滑石、澤瀉化氣利尿,佐以檳榔引導濕氣下行,官桂引導藥性流通。這個方子能溫通中氣,引導濕氣向下,是治療濕溫初期的良方。
桂枝橘皮湯,溫調營衛法,俞氏經驗方
桂枝尖(一錢蜜炙),生白芍(錢半),鮮生薑(一錢),廣陳皮(錢半炒),清炙草(六分),大紅棗(二枚去核)
【秀按】桂枝。本為太陽經中風而設。臣以廣皮和中。以疏草、棗之甘滯。而白芍分量。又重於桂枝。故為脾受寒濕。調和營衛之良方。
香砂理中湯,溫健脾陽法,俞氏經驗方
廣木香(一錢),東洋參(錢半),炒川薑(一錢),春砂仁(一錢),生曬術(二錢炒),清炙草(八分)
白話文:
桂枝橘皮湯
方名: 桂枝橘皮湯
分類: 溫調營衛法
出處: 俞氏經驗方
組成:
- 桂枝尖(一錢,蜜炙)
- 生白芍(錢半)
- 鮮生薑(一錢)
- 廣陳皮(錢半,炒)
- 清炙草(六分)
- 大紅棗(二枚,去核)
功效: 溫中散寒,調和營衛。
主治: 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四肢厥冷,脘腹疼痛,食慾不振,腹瀉等。
方解:
桂枝,本為太陽經中風而設。加入廣皮,以疏通中焦,和中氣。以炙草、棗的甘味,化解寒濕之滯。而白芍的分量又重於桂枝,故此方為脾胃受寒濕,調和營衛之良方。
香砂理中湯
方名: 香砂理中湯
分類: 溫健脾陽法
出處: 俞氏經驗方
組成:
- 廣木香(一錢)
- 東洋參(錢半)
- 炒川薑(一錢)
- 春砂仁(一錢)
- 生曬術(二錢,炒)
- 清炙草(八分)
功效: 溫中健脾,理氣和胃。
主治: 脾胃虛寒,氣虛食少,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
方解:
方中以木香、砂仁理氣和胃,以人參、白術健脾益氣,以薑溫中散寒,以炙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溫中健脾,理氣和胃之功。
【秀按】脾為陰臟。宜溫宜健。如夏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上吐下瀉。肢冷脈微。脾陽憊甚。中氣不支者。則以理中湯為正治。故君以參、朮、草守補中氣。即臣以乾薑溫健中陽。此佐以香、砂者。取其芳香悅脾。俾脾陽勃發也。合而為提補溫運。暖培中陽之良方。
理陰煎,溫理脾陰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直熟地(四錢用砂仁四分拌搗),歸身(二錢),乾薑(六分炒黃),清炙草(一錢)
【秀按】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交會之樞。脾陽虛而胃陰尚可支持者。治以香砂理中湯。固已。若脾陰虧而胃陽尚能支持者。當君以歸地甘潤和陰。佐以薑、草辛甘和陽。故景岳謂為理中湯之變方。與黑地黃丸藥異法同。此為滋補脾陰。溫運胃陽之良方。
白話文:
脾臟是陰性器官,需要溫暖和滋養。如果夏天喝太多冷飲,寒濕會留在體內,導致上吐下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脾陽虛弱,中氣不足,可以用理中湯治療。理中湯以人參、白朮、甘草作為君藥,補中氣;以乾薑作為臣藥,溫健中陽;香附子、砂仁作為佐藥,芳香悅脾,讓脾陽振奮。合在一起,是提補溫運,暖培中陽的良方。
理陰煎是溫理脾陰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記載在景岳的《新方八陣》中。方子用熟地四錢,拌以砂仁四分,搗碎;加入當歸二錢、乾薑六分(炒黃)、炙甘草一錢。
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是陰陽交會的樞紐。脾陽虛弱,但胃陰還能維持,可以用香砂理中湯治療。如果脾陰虛弱,但胃陽還能維持,就要以當歸、生地滋潤和陰,輔以乾薑、甘草辛甘和陽。所以景岳稱它為理中湯的變方,與黑地黃丸藥效不同,但方法相同。理陰煎是滋補脾陰,溫運胃陽的良方。
香砂二陳湯,溫運胃陽法,俞氏經驗方
白檀香(五分),姜半夏(三錢),浙茯苓(三錢),春砂仁(八分杵),炒廣皮(二錢),清炙草(五分)
【秀按】胃有停飲。或傷冷食。每致胸痞脘痛。嘔吐黃水。俗皆知為肝氣痛。實則胃脘痛也。婦女最多。男子亦有。皆由多吃瓜果或冷酒冷菜等而成。感寒感熱。俱能觸發。故以二陳溫和胃陽為君。臣以茯苓化氣蠲飲。佐以香砂運氣止痛。使以甘草和藥。此為溫運胃陽。消除積飲之良方。
痛甚者。加白蔻末二分拌搗瓦楞子四錢。嘔甚者。加控涎丹八分(包煎)速除其飲。
白話文:
香砂二陳湯
溫運胃陽法,俞氏經驗方
組成:
- 檀香(五分)
- 姜半夏(三錢)
- 浙茯苓(三錢)
- 春砂仁(八分,研磨成粉)
- 炒廣皮(二錢)
- 清炙草(五分)
功效主治:
- 胃中有積飲,或因食冷物而導致胸悶、脘腹疼痛、嘔吐黃水。
- 此症狀常被誤認為肝氣痛,但實際上是胃脘痛。
- 婦女和男子皆可發生,多因食用過多瓜果、冷酒、冷菜等引起。
- 感寒感熱皆可誘發此病。
方義:
本方以二陳湯溫和胃陽為君藥,茯苓化氣利水,消除積飲為臣藥,香砂運氣止痛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
此方溫運胃陽,消除積飲,為治療胃脘痛的良方。
加减:
- 疼痛劇烈者,加白蔻末二分,拌搗瓦楞子四錢。
- 嘔吐嚴重者,加控涎丹八分(包煎),可快速消除積飲。
胃苓湯,溫利胃濕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古方八陣》
杜蒼朮(錢半),炒廣皮(錢半),生曬術(錢半),澤瀉(錢半),薄川樸(二錢),帶皮苓(四錢),豬苓(錢半),官桂(四分)
【秀按】夏令恣食瓜果。寒濕內蘊。每致上吐下瀉。肢冷脈伏。由胃陽為寒水所侵。累及脾陽。不得健運。故以二朮、橘、樸為君。溫胃健脾。臣以二苓、澤瀉。導水下行。利小便以實大便。佐以官桂暖氣散寒。為諸藥通使。此為溫通胃陽。辛淡滲濕之良方。嘔甚者。加姜半夏三錢。
生薑汁一匙分沖。腹痛甚者。加紫金片三分(烊沖)。足筋拘攣者。加酒炒木瓜錢半。絡石藤三錢。
白話文:
胃苓湯
方劑出處: 俞氏經驗方,載於景岳《古方八陣》
組成:
- 杜蒼朮(錢半)
- 炒廣皮(錢半)
- 生曬術(錢半)
- 澤瀉(錢半)
- 薄川樸(二錢)
- 帶皮苓(四錢)
- 豬苓(錢半)
- 官桂(四分)
方義:
此方溫利胃濕,為俞氏經驗方。適用於夏季過食瓜果,導致寒濕內蘊,出現上吐下瀉、肢冷脈伏等症狀。由於胃陽被寒水侵襲,累及脾陽,運化失常,故以二朮(白朮、蒼朮)、橘皮、川樸為君藥,溫胃健脾;臣以二苓(茯苓、豬苓)、澤瀉,導水下行,利小便以實大便;佐以官桂暖氣散寒,為諸藥通使。此方溫通胃陽,辛淡滲濕,為治療寒濕內蘊之良方。
加減:
- 嘔吐嚴重者,加姜半夏三錢。
- 腹痛劇烈者,加紫金片三分(烊沖)。
- 足筋拘攣者,加酒炒木瓜錢半、絡石藤三錢。
用法:
生薑汁一匙分沖服。
註解:
- “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3.75克。
- “烊沖”指將藥物先用熱水煮開,再用開水沖服。
白朮和中湯,溫和脾胃法,俞氏經驗方
生曬術(錢半),新會皮(錢半炒),焦六曲(三錢),佛手花(五分),浙茯苓(四錢),春砂仁(一錢杵),五穀蟲(三錢漂淨),陳倉米(三錢荷葉包)
【秀按】脾胃主中氣。過服消克。則中氣虛。氣虛則滯。滯則中滿。甚或成臌。多由濕聚為滿。氣壅為脹。中空無物。按之不堅。亦不痛。或時脹時減。病名氣虛中滿。濕證夾食。中期最多此證。用藥最難。純補則脹滿愈甚。分消則中氣愈虛。故以苓、朮、培中化濕為君。臣以陳皮、砂仁運中。
白話文:
「白朮和中湯」屬於溫和脾胃的方劑,是俞氏的經驗方,由生曬白朮、新會陳皮、焦六曲、佛手花、浙茯苓、春砂仁、五穀蟲、陳倉米等藥材組成。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虛中滿、濕證夾食等問題,以白朮、茯苓健脾化濕為主,搭配陳皮、砂仁運脾理氣,針對氣虛中滿、濕滯不化的症狀,達到溫和脾胃、化濕利氣的功效。
神麯、谷蟲導滯。佐以佛手花疏氣寬脹。使以荷葉包陳倉米。升清氣以和胃。補而不滯。疏而不削。此為溫和脾胃。條暢氣機之良方。若寒氣盛。加炒乾姜八分、淡吳萸五分、紫猺桂三分。若濕熱盛。加川連六分、川樸一錢。兼大便閉結者。吞服枳實導滯丸三錢。以脹滿多挾宿滯也。
下後。隨用此湯漸磨而化之。若兼絡瘀。加新絳錢半。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五寸(沖)。
加味小建中湯,溫和肝脾法,俞氏經驗方載《醫門法律》
白話文:
神麴和谷蟲能幫助消化積滯,搭配佛手花疏通氣機,緩解脹滿。用荷葉包裹陳倉米,提升清氣,和胃調理,補而不滯,疏而不削,溫和脾胃,調暢氣機,是治療脾胃不和的良方。若寒氣盛,可加炒乾薑、淡吳茱萸和紫猺桂;若濕熱盛,可加川連和川樸。若兼有便秘,可服用枳實導滯丸三錢,因為脹滿多伴隨宿食積滯。
服藥後,可用此湯慢慢調理,逐漸化解病症。若伴隨血瘀,可加新絳和旋覆花(包煎),以及青蔥管(沖服)。
加味小建中湯,溫和肝脾,是俞氏經驗方,載於《醫門法律》。
生白芍(三錢),飴糖(三錢),鮮生薑(八分蜜煨),廣橘白絡(各一錢炒),川桂枝(一錢蜜炙),清炙草(八分),大紅棗(二枚去核),春砂仁(六分分沖)
【秀按】脾主中氣而統血。貫注四旁。輸運上下。為胃行其津液。而主一身之營陰衛陽者也。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而不失其和。陰陽相循。而不極於偏。如過服香燥。耗氣劫陰。則營衛不和。症多寒熱類瘧。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裡急腹痛。肝乘脾之證見焉。
故以芍、草、飴糖為君。酸得甘助而生陰。以緩肝之急。臣以桂枝、薑、棗。甘與辛合而生陽。以健脾之氣。而不加參、術扶氣者。恐助肝氣之橫逆也。故但曰小建中。俞氏仿喻西昌法。佐以橘白、橘絡。使以砂仁者。深慮甘藥太過。令人氣滯中滿耳。此為溫和肝脾。調劑營衛之良法。
白話文:
準備生白芍三錢、飴糖三錢,鮮生薑八分用蜜煨過,廣橘白、橘絡各一錢炒過,川桂枝一錢蜜炙,清炙草八分,大紅棗去核兩枚,春砂仁六分用溫水沖泡。
神香聖朮煎,熱通脾腎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冬白朮(五錢炒香),紫猺桂(一錢),公丁香(二分),川薑(二錢炒黃),廣陳皮(一錢炒),白蔻仁(六分)
【秀按】恣食生冷油膩。及過用克伐。或寒中太陰。致傷脾陽以及腎陽者。症必上吐下瀉。胸膈痞滿。脅肋脹痛。氣怯神倦。甚至眶陷腡癟。四肢厥冷。脈微似伏。證極危篤。故以白朮、乾薑為君。暖培脾陽。即臣以肉桂溫腎。佐以陳皮和中。妙在使以丁、蔻。興發氣機。以速薑、桂通陽之烈性。此為熱通脾腎。寒濕霍亂之主方。
白話文:
「神香聖朮煎」是俞氏經驗方,收錄在景岳的《新方八陣》中,用於治療脾腎陽虛,症狀包括上吐下瀉、胸膈痞滿、脅肋脹痛、氣怯神倦、眶陷腡癟、四肢厥冷、脈微似伏等。方子以白朮、乾薑為君藥,溫補脾陽,肉桂溫腎為臣藥,陳皮和中佐藥,丁香、白蔻仁則用來開胃、化氣,速薑、桂通陽之烈性,使寒濕霍亂之症得以改善。
【廉勘】此方治直中陰寒。吐瀉腹痛。脘滿肢冷。俗名癟腡痧證。一劑知。二劑已。曾用有驗。不得因其虛痞虛脹。而畏重用白朮也。嘔甚者。加生薑汁一瓢沖。筋吊者。加酒炒木瓜二錢。絡石藤五錢。但必辨其舌苔白滑。或黑潤胖大。小便清白。大便有生菜汁腥氣。始可用此方急救。
附子理中湯,熱壯脾腎法,俞氏經驗方
黑附塊(五錢),別直參(三錢),清炙草(八分),川薑(三錢炒黃),冬白朮(三錢炒香),生薑汁(一瓢沖)
【秀按】猝中陰寒。口食生冷。病發而暴。忽然吐瀉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氣倦怯。轉盻頭項若冰。渾身青紫而死。惟陡進純陽之藥。迅掃濁陰。以回覆脾腎元陽。乃得功收再造。故以附、薑、辛熱追陽為君。即臣以參、朮、培中益氣。佐以炙草和藥。使以薑汁。
白話文:
廉勘方:治直中陰寒
此方主治直中陰寒,症狀為吐瀉腹痛、脘腹脹滿、四肢冰冷,俗稱癟腡痧證。一劑見效,兩劑便可痊癒,本人曾使用此方治癒過病人,切不可因為患者虛痞虛脹而害怕使用白朮。嘔吐嚴重者,可加生薑汁一瓢沖服。筋脈痙攣者,可加酒炒木瓜二錢、絡石藤五錢。但必須辨證,舌苔白滑或黑潤胖大、小便清白、大便有生菜汁腥氣,方可使用此方急救。
[附子理中湯],此方為俞氏經驗方,採用熱壯脾腎的方法。
藥材:
- 黑附子塊 (五錢)
- 別直參 (三錢)
- 清炙草 (八分)
- 川薑 (三錢炒黃)
- 冬白朮 (三錢炒香)
- 生薑汁 (一瓢沖服)
秀按
猝然中陰寒,因食生冷食物而發病,病發急驟,突發吐瀉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肌肉顫抖、筋脈抽搐、精神倦怠、頭項冰冷、全身青紫而死。唯有迅速服用純陽之藥,迅速清除寒邪,恢復脾腎元陽,方可起死回生。因此,以附子、生薑等辛熱之品為君藥,以人參、白朮等滋補中氣為臣藥,用炙甘草和解藥性,並用生薑汁以促進藥力發揮。
去陰濁而通胃陽。妙在乾薑溫太陰之陰。即以生薑宣陽明之陽。使參、朮、薑、附、收功愈速。此為熱壯脾腎。急救回陽之要方。
【廉勘】脾主統血。非寒中太陰。其血必凝。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於方內加桃仁、紅花。余遵其法。加光桃仁九粒。杜紅花八分,又灸中脘丹田。治之多效。惟汗出如油。氣喘不休者。亦不及救。
【榮齋按】程鍾齡說:「溫者,溫其中也,臟受寒侵,必須溫劑;經云『寒者熱之』是已。然有當溫不溫誤人者,有不當溫而溫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溫而溫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與其時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去除陰寒濕濁,讓胃部的陽氣通暢。關鍵在於乾薑溫暖脾胃的陰寒,同時用生薑宣散陽明經的陽氣,讓人參、白朮、乾薑、附子等藥物收效更快。這是溫補脾腎、緊急回陽的重要方劑。
脾臟負責統攝血液,並非寒性太陰之臟。如果脾臟受寒,血液就會凝滯。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在方劑里加入桃仁和紅花,我遵循他的方法,加入九粒光桃仁和八分杜紅花,並灸中脘和丹田。這樣治療效果很好。但是對於汗出如油、氣喘不止的病人,就無能為力了。
程鍾齡說:「溫補,是溫暖臟腑內部,當臟腑受寒侵襲時,必須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經書上說『寒者熱之』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有些情況下應該溫補而不溫補,反而會誤治病人;有些情況下不應該溫補卻勉強溫補,也會誤治病人;有些情況下應該溫補,但卻沒有用正確的方法溫補,也會誤治病人;有些情況下應該溫補,但卻沒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症和時間來溫補,也會誤治病人。所以,溫補必須謹慎,不可隨意。」
天地殺厲之氣,莫甚於傷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時即行溫散,則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直中陰經者,名曰中寒;其症惡寒厥逆,口鼻氣冷,或冷汗自出,嘔吐瀉利,或腹中急痛,厥逆無脈,下利清穀,種種寒症並見,法常溫之。又或寒濕浸淫,四肢拘急,發為痛痹,亦宜溫散,此當溫而溫者也。
然又有不當溫而溫者何也?如傷寒邪熱傳裡,口燥咽乾,便閉譫語,以及斑黃狂亂,衄吐便血諸症,其不可溫,固無論矣!若乃病熱已深,厥逆漸進,舌則乾枯,反不知渴,又或挾熱下利,神昏氣弱,或脈來澀滯反不應指,色似煙薰,形如槁木,近之無聲,望之似脫,甚之血液衰耗,筋脈拘攣,但唇齒舌乾燥而不可解者;此為真熱假寒之候,世俗未明亢害承製之理,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
白話文:
天地間能致人死命的氣,沒有比傷寒更厲害的。傷寒從體表侵入時,一開始就應該用溫和的藥物散寒,就能自行痊癒。如果傷寒沒有從體表侵入,而是直接侵入陰經,就叫做中寒。中寒的症狀是怕冷、四肢冰冷、口鼻氣息冰冷、出冷汗、嘔吐、腹瀉、腹痛、昏迷無脈、腹瀉稀薄,各種寒症同時出現,治療方法一般是溫和的。
另外,如果寒濕侵襲體內,導致四肢僵硬疼痛,發展成痹症,也應該用溫和的藥物散寒,這也是應該溫和治療的疾病。
然而,有些疾病卻不應該用溫和的藥物治療。比如傷寒邪氣深入體內,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神志不清、斑疹、黃疸、狂躁、鼻出血、嘔吐、便血等症狀,這些情況絕對不能用溫和的藥物治療。
還有一些情況是雖然病熱很深,四肢冰冷逐漸加重,舌頭乾燥,反而不渴,或者伴有熱性腹瀉,神志昏迷、氣息虛弱,或者脈搏沉澀滯緩、沒有搏動感,臉色像被煙熏過一樣,身體像枯木一樣,靠近他沒有聲音,看起來快要死了一樣,嚴重的還會出現血液衰竭、筋脈僵硬、嘴唇、牙齒、舌頭乾燥難以治癒等症狀。這些都是真熱假寒的表現。世俗醫家不明白亢害承製的道理,誤用熱性藥物,一旦服用就會病情加重。
更有鬱熱內蓄,身不惡寒,濕熱脹滿,皮膚反冷,中暑煩心,脈虛自汗,燥氣焚金,痿軟無力者,皆不可溫。又有陰虛,脈細數,陽乘而吐血者,亦不可溫,溫之則為逆候;此所謂不當用溫而溫者也。
然又有當溫而溫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傷寒,則溫而散之;冬令傷風,則溫而解之;寒痰壅閉,則溫而開之;冷食所傷,則溫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溫藥不止者,則以熱劑下之;時當暑月,而納涼飲冷,暴受寒侵者,亦當溫之;體虛挾寒者,溫而補之;寒客中焦,理中湯溫之;寒客下焦,四逆湯溫之;又有陰盛格陽於外,溫藥不效者,則以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反佐以取之;《經》云『熱因寒用』是已。
白話文:
有些情況,即使有內熱鬱積,身體不畏寒,濕熱導致腹脹,皮膚反而冰冷,中暑心煩,脈搏虛弱且容易出汗,燥熱耗損津液,四肢無力等症狀,也不能用溫熱的藥物。此外,陰虛體質,脈搏細數,陽氣上逆而吐血的患者,也不能用溫熱藥物,因為溫熱會導致病情加重,這叫做不當用溫而溫。
但是,有些情況需要溫熱治療,但卻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例如,冬天受寒導致傷寒,應該溫熱散寒;冬天受寒導致傷風,應該溫熱解表;寒痰阻塞,應該溫熱開痰;食用冰冷食物受寒,應該溫熱消寒;如果寒邪入侵導致劇烈疼痛,大便反倒乾燥,溫熱藥物無法止痛,就應該使用熱性藥物瀉下;夏天過度吹冷氣,突然受寒,也應該溫熱治療;身體虛弱伴隨寒邪,應該溫熱補虛;寒邪侵犯中焦,應該服用理中湯溫熱中焦;寒邪侵犯下焦,應該服用四逆湯溫熱下焦;如果寒邪太盛,將陽氣逼於體表,溫熱藥物不奏效,則可以服用白通湯,加入人尿和豬膽汁,反佐法治療,這就叫做“熱因寒用”。
復有真虛挾寒,命門火衰者,必須補其真陽,太僕有言:『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常補其心。』此心字指命門而言。更有表裡皆寒之症,始用溫藥,裡寒頓除,表邪不散,復傳經絡,以致始為寒中,而其後轉變為熱中者,容或有之,藉非斟酌時宜,對症投劑,是先以溫藥救之者,繼以溫藥賊之矣。
亦有三陰直中,初無表邪,而溫劑太過,遂令寒退熱生,初終異轍,是不可以不謹,所謂溫之貴得其法者此也。然又有溫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氣虛無火之人,陽氣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則溫劑宜重,且多服亦可無傷,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溫,或曾有陰虛失血之症,不能用溫者,即中新寒,溫藥不宜太過,病退則止,不必盡劑,斯為克當其人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真氣虛弱、體內寒氣重,命門火衰弱的,就必須要補益真陽。太僕說:「寒氣極盛,但用溫藥卻沒有效果,這是因為體內沒有陽氣,要常補益心臟。」這裡的「心」指的是命門。有些病人表裡都寒,一開始用溫藥,裡寒馬上消失,但表邪卻沒有散去,反而傳入經絡,導致原本的寒症轉變為熱症,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所以一定要根據病人的情況,對症下藥,如果一開始就用溫藥救治,之後再用溫藥反而會加重病情。
也有些病人是三陰直中,一開始沒有表邪,但用溫藥過度,反而導致寒氣退去,熱氣產生,前後治療方法完全不同,這點一定要謹慎。所謂溫之貴得其法,就是這個道理。但有些人用溫藥不分對象,比如氣虛無火、陽氣本來就微弱的人,一旦寒氣入侵,溫劑就要用重一點,即使多服用也無妨。但如果病人平素火旺,不喜歡辛溫的,或者曾經有陰虛失血的症狀,就不能用溫藥。如果寒氣剛退,溫藥就不宜再過度服用,病退就停止,不必把藥都吃完,這才是對症下藥。
若論其症,寒之重者微熱不除,寒之輕者過熱則亢,且溫之與補,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虛而且寒,則兼用之,若寒而不虛,即專以溫藥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積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遽用人參。』蓋溫即是補,予遵其法,先用薑桂溫之,審其果虛,然後以參朮補之,是以屢用屢驗,無有差忒,此溫之貴量其症也。
若論其時,盛夏之月,溫劑宜輕,時值隆冬,溫劑宜重,然亦有時當盛暑,而得虛寒極重之症,曾用參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時從症法也;譬如,霜降以後禁用白虎,然亦有陽明症蒸熱自汗,譫語煩躁,口渴飲冷者,雖當雨雪飄搖之際,亦曾用白虎治之而安痊,但不宜太過耳!此溫之貴量其時,而清劑可類推已。」
白話文:
如果要論述用藥的原則,對於寒症,嚴重的症狀會表現為微熱不退,輕微的症狀則會因為過熱而加重。而溫補藥物的使用,有些需要同時使用溫藥和補藥,有些則不需要同時使用。如果患者虛寒,就應該同時使用溫藥和補藥;如果只是寒症,而沒有虛證,就應該專用溫藥來治療。丹溪先生說:「如果患者因為受寒而出現劇烈疼痛,而且還有積食的情況,可以用桂枝和附子來治療,但不能急著使用人參。」因為溫藥本身就有補益的效果,我遵從丹溪先生的醫囑,先用生薑和桂枝來溫暖身體,觀察患者是否真的虛弱,然後再用人參和白朮來補益身體。因此,我用這種方法治療了很多病人,屢試不爽,從未失誤,這就是溫藥使用要根據症狀來判斷的道理。
如果要論述用藥的時間,在盛夏時節,溫藥的劑量應該減輕;到了隆冬時節,溫藥的劑量則應該加重。然而,也有時候是在盛夏,卻出現了嚴重的虛寒症狀,我曾經用人參和附子煎成膏藥來治療,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就叫做舍時從症法,也就是說,有時要根據病情而暫時捨棄時間的因素。比如說,霜降以後不應該使用白虎湯,但是,如果患者患有陽明症,表現為蒸熱自汗、神志不清、煩躁不安、口渴且想喝冷飲,即使是在雨雪紛飛的時節,也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並且可以治癒,但是劑量不能過大。這就是溫藥使用要根據時節來判斷,而清熱藥物的使用也應該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