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12)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12)

1. 第四節·六經脈象

太陽脈浮。浮為在表。浮緊浮遲,皆主表寒。浮數浮洪,皆主表熱。浮而細澀、浮而軟散,凡證皆虛。浮而緊數、浮而洪滑,凡證皆實。

【秀按】此以浮脈辨寒熱虛實也。浮脈輕手一診,形象彰彰,最多兼脈。如浮緊而澀,為寒邪在表;浮弦而緩,為風邪在表;浮緊而數,為邪欲傳裡;浮而長,為傳並陽明;浮而弦,為傳並少陽。要以脈中有力為有神,可用汗解。若浮而遲弱、浮而虛細、浮而微澀,皆屬浮而無力為陽虛,便當溫補,不可發汗。浮而尺中弱、澀、遲、細,皆內虛夾陰,急宜溫補,尤忌妄汗,恐釀誤汗亡陽之危候。

浮緊,風寒。浮數,風熱。浮濡,風濕。浮澀,風燥。浮虛,傷暑。浮洪,火盛。

【秀按】同一浮脈而兼脈不同,則其病各異。蓋風證多浮;寒證多緊;熱證多數;濕證多濡;燥證多澀;暑證多虛;火證多洪。此外感脈候之常象也。惟感證脈無單至,最多兼脈,臨證者尤宜細辨。

【廉勘】六經感證: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澀為燥;洪為火。前哲皆以此為依據,然余歷所經驗,亦難盡拘。假如風無定體者也:兼寒燥者,緊救而浮;兼暑濕者,濡緩而浮。暑濕挾穢之氣,多從口鼻吸受,病發於內,脈多似數似緩;或不浮不沉而數;甚或濡緩模糊,至數不清。即燥證亦無定體:上燥主氣,脈右浮澀沉數;下燥主血,脈左細弦而澀。火則無中立者也。六氣多從火化,火化在經在氣分,脈必洪盛;化火入胃腑,與渣滓相搏,脈必沉實而小,或沉數而小,甚則沉微而伏。實而小、微而伏,皆遏象也。迨里邪既下,脈轉浮緩而不沉遏,日內必得汗解。若汗後脈仍沉數者,邪未盡也。汗後脈轉浮躁者,邪勝正也。汗後必身涼脈靜,乃為邪盡。夫靜者,沉細之謂。然脈雖沉細,而至數分明,與暑濕之澀滯模糊者不同。數日內進食虛回,則脈轉圓浮矣。至若溫病疫證,則又不同。

溫病有風溫、冷溫、濕溫、溫熱、溫燥、溫毒之各異。風溫之脈,脈必右大於左,左亦盛躁,尺膚熱甚。冷溫之脈,右雖洪盛,左反弦緊。濕溫之脈,右濡而弱,左小而急。溫熱之脈,尺寸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燥之脈,右多浮澀沉散,左多浮弦搏指。溫毒之脈,脈多浮俱盛,愈按愈甚。疫症雖多,總由吸受種種黴菌之毒,釀成傳染諸病。其為病也,不外陽毒、陰毒:陽毒則血必實熱,脈多右手洪搏,左則弦數盛躁;陰毒則氣多虛寒,脈多微軟無力,甚則沉微似伏,或浮大而散。病初雖由外而受,成證必由內而發。此六淫感證及一切疫證,脈象之異如此。

故俞東扶謂治病之難,難在識證;識證之難,難在識脈。良有以也。竊為吾國診斷學,以切脈居其末。非謂脈不可憑,謂僅恃乎脈而脈無憑,徒泥乎脈而脈更無憑。必也觀形察色;驗舌辨苔;查病源;度病所;審病狀;究病變;然後參之以脈。雖脈象無定,而治法在人,自不為脈所惑矣。

白話文:

第四節·六經脈象

太陽脈浮,浮脈表示病邪在表。浮脈如果緊、或者遲,都表示表寒;如果數、或者洪,都表示表熱;如果細澀、或者軟散,都表示身體虛弱。浮脈如果緊數,或者洪滑,都表示實證。

【秀按】這是用浮脈來辨別寒熱虛實的方法。浮脈輕輕一診就能感覺到,非常明顯,而且常常伴隨其他脈象。例如,浮脈而緊澀,表示寒邪在表;浮脈而弦緩,表示風邪在表;浮脈而緊數,表示邪氣將要深入內裡;浮脈而長,表示傳變到陽明經;浮脈而弦,表示傳變到少陽經。總之,脈象有力則氣血充足,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浮脈而遲弱、虛細、微澀,這些都是脈象無力,屬於陽虛,就應該溫補,不能發汗。尺脈(寸關尺中的尺脈)部位弱,且脈象澀、遲、細,都是內虛夾陰,急需溫補,尤其忌諱妄下汗藥,以免造成亡陽的危險。

浮緊表示風寒,浮數表示風熱,浮濡表示風濕,浮澀表示風燥,浮虛表示傷暑,浮洪表示火盛。

【秀按】同樣是浮脈,但伴隨的脈象不同,疾病的種類也就不同。一般來說,風證多見浮脈,寒證多見緊脈,熱證多見數脈,濕證多見濡脈,燥證多見澀脈,暑證多見虛脈,火證多見洪脈。這些是感冒脈象的常見表現。但是感冒的脈象很少是單一的,大多數都伴隨其他脈象,臨證時應該仔細辨別。

【廉勘】六經病邪的脈象:浮脈主風,緊脈主寒,虛脈主暑,濡脈主濕,澀脈主燥,洪脈主火。前輩醫家都以此為依據,但我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此。因為風邪沒有固定的形態,如果兼有寒燥,則脈象會緊澀而浮;如果兼有暑濕,則脈象會濡緩而浮。暑濕夾雜穢濁之氣,大多從口鼻吸入,病邪發於內,脈象常表現為似數似緩,或者不浮不沉而數,甚至濡緩模糊,數脈不清。燥邪也沒有固定的形態,上焦燥熱傷肺,脈象表現為右脈浮澀沉數;下焦燥熱傷血,脈象表現為左脈細弦而澀。火邪也沒有固定的形態,六淫邪氣大多由火化而成,火邪在經絡或氣分,脈象必洪盛;火邪入胃腑,與糟粕相搏,脈象則沉實而小,或者沉數而小;嚴重者脈象沉微而伏。沉實而小,微弱而伏,這些都是邪氣阻遏的表現。等到里邪下降,脈象就會轉為浮緩而不沉遏,當天就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後脈象仍然沉數,表示邪氣未盡;如果發汗後脈象轉為浮躁,表示邪氣勝過正氣;只有發汗後身體涼爽,脈象平靜,才表示邪氣已盡。這裡的“靜”是指沉細的脈象。但是,即使脈象沉細,但脈搏有力,與暑濕引起的澀滯模糊的脈象不同。數日內進食後氣血恢復,脈象就會轉為圓浮。至於溫病疫證,則情況又不同。溫病又分為風溫、寒溫、濕溫、溫熱、溫燥、溫毒等不同類型。

風溫的脈象:右脈比左脈大,左脈也盛躁,尺脈部位皮膚很熱;寒溫的脈象:右脈洪盛,左脈反而弦緊;濕溫的脈象:右脈濡弱,左脈小而急;溫熱的脈象:寸脈和尺脈都浮,浮脈滑數,沉脈散澀;溫燥的脈象:右脈多浮澀沉散,左脈多浮弦搏指;溫毒的脈象:脈象浮盛,按之愈甚。疫病雖然種類很多,但都是因為吸入各種黴菌毒素而引起的傳染病,其病理機制不外乎陽毒和陰毒。陽毒則血分實熱,脈象多表現為右手洪大搏動,左脈弦數盛躁;陰毒則氣分虛寒,脈象多表現為微弱無力,嚴重者脈象沉微似伏,或者浮大而散。疾病初期雖然由外邪入侵,但成證後必由內而發。這些六淫感邪以及各種疫病的脈象都各有不同。因此,俞東扶說治病之難,難在識別病證;識別病證之難,難在識別脈象,這是有道理的。我認為我國診斷學,把切脈放在最後一個步驟,並不是說脈象不可靠,而是說只依靠脈象而脈象又不準確,只拘泥於脈象而脈象更不準確。必須觀察形體,察看面色,檢查舌苔,查明病因,判斷病位,審察病狀,研究病變,然後再參照脈象。即使脈象不固定,治療方法也掌握在醫生手中,就不會被脈象所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