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3)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3)

1. 第三節·攻下劑

調胃承氣湯,緩下胃腑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生錦紋(一錢酒浸),清炙草(五分),鮮生薑(一片),元明粉(五分),大紅棗(兩枚)

【秀按】調胃者。調和胃氣也。大黃雖為盪滌胃腸之君藥。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緩。皆以緩大黃之下性。然猶恐其隨元明粉咸潤直下。故又使以薑棗之辛甘。助胃中升發之氣。元明粉之分量。減半於大黃。合而為節節彌留之法。否則大黃隨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無戀膈生津之用。何謂調胃耶。此為陽明燥熱。初結胃腑之良方。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是俞氏經驗方,用於緩解胃腸積熱。方中以生錦紋浸酒,清炙草,搭配生薑和元明粉,再用大紅棗輔助,目的在於緩解大黃的攻下之性,並藉由薑棗的辛甘之氣,幫助胃氣升發,讓藥物能慢慢停留,達到緩解胃熱的效果,而非直接攻下。此方適用於陽明燥熱,胃腸初結的症狀。

小承氣湯,直下小腸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生川軍(三錢酒洗),小枳實(二錢),薄川樸(一錢)

【秀按】小腸火腑。非苦不通。故君以生軍之苦寒。以滌小腸。臣以枳實之苦降。直達幽門。但苦非辛不通。故佐以厚朴之苦辛。助將軍一戰成功也。此為陽明實熱。蘊結小腸之良方。若熱結旁流。加川連一錢尤妙。

大承氣湯,峻下大腸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元明粉(三錢),生錦紋(四錢),小枳實(二錢),薄川樸(一錢)

白話文:

小承氣湯主要用來治療小腸積熱,由生川軍、小枳實、薄川樸組成。生川軍性寒,可以清熱解毒;小枳實性苦,可以瀉下通便;厚朴性苦辛,可以助生川軍清熱通便,使其直達幽門。此方適合治療陽明實熱,蘊結小腸的症狀。如果熱結旁流,可以加川連一錢。

大承氣湯則主要用來治療大腸積熱,由元明粉、生錦紋、小枳實、薄川樸組成。元明粉性寒,可以清熱解毒;生錦紋性寒,可以瀉下通便;小枳實性苦,可以瀉下通便;薄川樸性苦辛,可以助元明粉、生錦紋清熱通便。此方適用於治療大腸積熱,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

【秀按】大腸與胃同為燥金之腑。《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燥非潤不降。火非苦不瀉。故君以元明粉潤燥軟堅。生川軍蕩實瀉火。臣以枳實去痞。原樸泄滿。合而為痞滿燥實堅。大腸實火之良方。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

【廉勘】唐容川曰。三承氣湯。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別。故調胃承氣湯。仲景提出心煩二字。以見胃絡通於心。而調胃承氣。是注意在治胃燥也。故以大黃芒硝瀉熱潤燥。合之甘草。使藥力緩緩留中。以去胃熱。故名調胃也。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硬四字。

白話文:

大腸和胃都屬於燥金的腑臟。《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莫過於火。乾燥不能沒有潤澤才能下降,火不能沒有苦味才能瀉下。因此,用元明粉潤燥軟堅,用生川軍蕩實瀉火。再用枳實去痞,用原樸泄滿,合在一起治療痞滿燥實堅,是治療大腸實火的好方子。加入甘草,稱為「三一承氣湯」。

唐容川說,「三承氣湯」不僅藥力有輕重之分,其主治也各有部位之別。調胃承氣湯,仲景提出「心煩」二字,說明胃絡與心相通,而調胃承氣著重於治療胃燥。因此用大黃、芒硝瀉熱潤燥,再配以甘草,使藥力緩緩留中,以去胃熱,故名「調胃」。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硬」四字,說明...

是專指大腸而言。大腸居下。藥力欲其直達。不欲其留於中宮。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稟燥氣。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用枳樸者。取木氣疏泄。助其速降也。若小承氣湯。則重在小腸。故仲景提出腹大滿三字為眼目。蓋小腸正當大腹之內。小腸通身接連油網。油是脾所司。

膜網上連肝系。肝氣下行。則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屬木。故枳樸秉木氣者。能疏利脾土。使油膜之氣。下達小腸而出也。又用大黃歸於脾土者。瀉膏油與腸中之實熱。此小承氣所以重在小腸也。其不用芒硝。以小腸不秉燥氣。故不取硝之咸潤。至大承氣亦用枳樸者。以肝木之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指的是大腸。大腸位於下方,藥效要直接到達大腸,不要停留在中焦,所以不用甘草。大腸和胃都屬於燥性,所以一起用硝黃潤滑降燥。用枳樸是因為它的木氣能疏泄,幫助藥效快速下降。像小承氣湯,主要作用在小腸,張仲景提出「腹大滿」三字作為觀察重點,因為小腸就在腹部裡面。小腸連通全身的油網,油是脾臟所主,油網向上連接肝臟,肝氣下降就能疏泄脾土,讓油脂滑利。肝屬木,所以枳樸帶有木氣,能疏通脾土,讓油網的氣向下到達小腸排出。再用大黃歸屬於脾土,瀉掉油脂和腸中的實熱,這就是小承氣湯主要作用在小腸的原因。它不用芒硝,因為小腸不屬於燥性,所以不需要硝石的鹹潤。至於大承氣湯也用枳樸,是因為肝木之氣。

從油膜下接大腸。《內經》所謂肝與大腸通也。三承氣湯。藥力皆當從胃中過。從大腸而去。但其命意。則各有區別。用者當審處焉。觀此。則吳鞠通調胃承氣、導赤承氣二方。似覺多事。

三仁承氣湯,緩下脾臟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大麻仁(三錢炒香),松子仁(三錢研透),小枳實(錢半炒香),大腹皮(二錢),光杏仁(三錢勿研),生川軍(一錢蜜炙),油木香(五分),豬胰略炒(一錢)

白話文:

藥物要從胃部經過,再從大腸排出,但各藥的功效和作用不同,使用時要仔細分辨。根據這個道理,吳鞠通的調胃承氣湯和導赤承氣湯似乎有些多餘。

三仁承氣湯是治療脾臟積熱導致便秘的方劑,藥材包括:炒香的大麻仁、研碎的松子仁、炒香的小枳實、大腹皮、生川軍(蜜炙)、油木香、略炒的豬胰。

【秀按】脾與胃以膜相連。膜者脂膜也。上濟胃陰。下滋腸液。皆脾所司。若發汗利小便太過。則膽火熾盛。爍胃熏脾。胃中燥而煩實。實則大便難。其脾為約。約則脾之脂膜枯縮矣。故君以麻、杏、松仁等多脂而香之物。濡油脾約。以滋胃燥。然胃熱不去。則膽火仍熾。又必臣以生軍、枳實。

去胃熱以清膽火。所謂釜底抽薪是也。佐以油木香、大腹皮者。以脾氣喜焦香。而油木香則滑利脂膜。脾絡喜疏通。而大腹皮又能直達脾膜也。妙在使以豬胰。善去油膩而助消化。以洗滌腸中垢濁。此為胃燥脾約。液枯便閉之良方。

陷胸承氣湯,肺與大腸並治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脾臟和胃部以一層膜相連,這層膜就是脂肪膜,它向上連接胃部的陰氣,向下滋潤腸液,都是由脾臟負責管理。如果過度發汗或利尿,就會導致膽火旺盛,灼傷胃部,熏蒸脾臟,胃中變得乾燥煩躁,又因為脾臟功能受阻,導致大便難以排出。脾臟的功能受阻,也會導致脂肪膜枯萎縮小。因此,需要用麻仁、杏仁、松仁等富含脂肪且香氣濃郁的藥材,滋潤乾燥的脾臟,並滋補乾燥的胃部。然而,如果胃熱未除,膽火仍會旺盛,就必須再用生石膏、枳實等藥材,清除胃熱,降低膽火,如同釜底抽薪一般。輔以油木香、大腹皮,因為脾臟喜歡焦香,而油木香可以滑利脂肪膜,脾臟的經絡喜歡疏通,而大腹皮又能直接到達脾臟的膜。妙在使用豬胰,它可以去除油膩,幫助消化,清潔腸道中的污垢。這是治療胃燥、脾虛、津液枯竭、便秘的良方。

「陷胸承氣湯」屬於肺和大腸並治的方劑,是俞氏的經驗方。

栝蔞仁(六錢杵),小枳實(錢半),生川軍(二錢),仙半夏(三錢),小川連(八分),風化硝(錢半)

【秀按】肺伏痰火。則胸膈痞滿而痛。甚則神昏譫語。肺氣失降。則大腸之氣亦痹。腸痹則腹滿便閉。故君以蔞仁、半夏。辛滑開降。善能寬胸啟膈。臣以枳實、川連。苦辛通降。善能消痞泄滿。然下既不通。必壅乎上。又必佐以硝、黃。鹹苦達下。使痰火一齊通解。此為開肺通腸。痰火結閉之良方。

犀連承氣湯,心與小腸並治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栝蔞仁六錢,小枳實一錢半,生川軍二錢,仙半夏三錢,小川連八分,風化硝一錢半。這方子用於治療肺伏痰火,導致胸膈痞滿疼痛,甚至神昏譫語,肺氣失降,大腸之氣亦痹,腸痹則腹滿便閉的症狀。以蔞仁、半夏辛滑開降,寬胸啟膈,枳實、川連苦辛通降,消痞泄滿,並佐以硝、黃鹹苦達下,使痰火一齊通解。此方開肺通腸,是治療痰火結閉的良方,屬於犀連承氣湯的變式,兼治心和小腸。

犀角汁(兩瓢沖),小川連(八分),小枳實(錢半),鮮地汁(六瓢沖),生錦紋(三錢),真金汁(一兩沖)

【秀按】心與小腸相表裡。熱結在腑。上蒸心包。症必神昏譫語。甚則不語如屍。世俗所謂蒙閉證也。便通者宜芳香開竅。以通神明。若便秘而妄開之。勢必將小腸結熱。一齊而送入心竅。是開門揖盜也。此方君以大黃、黃連。極苦泄熱。涼瀉心小腸之火。臣以犀、地二汁。

通心神而救心陰。佐以枳實。直達小腸幽門。俾心與小腸之火。作速通降也。然火盛者必有毒。又必使以金汁。潤腸解毒。此為瀉心通腸。清火逐毒之良方。

白話文:

將犀角汁兩瓢、小川連八分、小枳實半錢、鮮地汁六瓢、生錦紋三錢、真金汁一兩沖泡,以此方治療心火上炎、神昏譫語的症狀。由於心和小腸相表裡,熱氣積聚在小腸,上蒸心包,導致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嚴重者甚至不語如屍。這種病症俗稱蒙閉證。若患者大便通暢,宜用芳香開竅的藥物來通神明;若便秘而妄開之,勢必將小腸的熱氣一起送入心竅,如同開門揖盜。此方以大黃、黃連為君藥,極苦泄熱,涼瀉心和小腸的火氣;以犀角汁、地黃汁為臣藥,通心神、救心陰;以枳實為佐藥,直達小腸幽門,使心和小腸的火氣迅速通降;由於火盛必有毒,因此再以金汁潤腸解毒。此方可瀉心通腸、清火逐毒,是治療此類症狀的良方。

白虎承氣湯,清下胃腑結熱法,俞氏經驗方

生石膏(八錢細研),生錦紋(三錢),生甘草(八分),白知母(四錢),元明粉(二錢),陳倉米(三錢,荷葉包)

【秀按】胃之支脈。上絡心腦。一有邪火壅閉。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竅。故昏不識人。譫語發狂。大熱大煩。大渴大汗。大便燥結。小便赤澀等症俱見。是方白虎合調胃承氣。一清胃經之燥熱。一瀉胃腑之實火。此為胃火熾盛。液燥便閉之良方。

白話文:

白虎承氣湯:清下胃腑結熱之法,俞氏經驗方

藥方:

  • 生石膏(八錢,細研)
  • 生錦紋(三錢)
  • 生甘草(八分)
  • 白知母(四錢)
  • 元明粉(二錢)
  • 陳倉米(三錢,荷葉包)

方義:

秀按:胃經的支脈向上連接心腦,一旦有邪火阻塞,就會堵塞神明出入的竅穴,因此會出現昏迷不識人事、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發狂、高燒、煩躁、口渴、大量出汗、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症狀。

此方將白虎湯與調胃承氣湯合用,一則清熱胃經的燥熱,一則瀉去胃腑的實火。是治療胃火熾盛、津液枯竭、大便秘結的良方。

桃仁承氣湯,急下腸中瘀熱法,俞氏經驗方

光桃仁(三錢勿研),五靈脂(二錢包),生蒲黃(錢半),鮮生地(八錢),生川軍(二錢酒洗),元明粉(一錢),生甘草(六分),犀角汁(四匙,沖)

【秀按】下焦瘀熱。熱結血室。非速通其瘀。而熱不得去。瘀熱不去。勢必上蒸心腦。蓄血如狂。譫語。下爍肝腎。亦多小腹串疼。帶下如注。腰痛如折。病最危急。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三方復而為劑。可謂峻猛矣。然急證非急攻不可。重證非重方不效。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專治腸道積熱瘀血,是俞氏經驗方。藥方包含桃仁、五靈脂、蒲黃、生地、川軍、元明粉、甘草和犀角汁,可快速疏通瘀血,清熱解毒。

古聖心傳。大抵如斯。但必辨證精切。明告病家。此為背城一戰之策。效否亦難預必。信則服之。否則另請高明可也。

解毒承氣湯,峻下三焦毒火法,俞氏經驗方

銀花(三錢),生山梔(三錢),小川連(一錢),生川柏(一錢),青連翹(三錢),青子芩(二錢),小枳實(二錢),生錦紋(三錢),西瓜硝(五分),金汁(一兩,沖),白頭蚯蚓(兩支)

先用雪水六碗。煮生綠豆二兩。滾取清汁。代水煎藥。

白話文:

古人傳承的醫術大致如此,但一定要仔細辨別病情,清楚告知病人,這相當於背水一戰,成效難以預料。若信服此法,就照方服用;若不相信,也可另請高明醫者。

解毒承氣湯,屬於清熱解毒、瀉火攻毒的方劑,是俞氏醫家傳承下來的經驗方。

藥材包括銀花、生山梔、小川連、生川柏、青連翹、青子芩、小枳實、生錦紋、西瓜硝、金汁、白頭蚯蚓。

先用雪水六碗,煮綠豆二兩,取清汁代替水煎藥。

【秀按】疫必有毒。毒必傳染。症無六經可辨。故喻嘉言從三焦立法。殊有卓識。此方用銀翹梔芩。輕清宣上。以解疫毒。喻氏所謂升而逐之也。黃連合枳實。善疏中焦。苦泄解毒。喻氏所謂疏而逐之也。黃柏、大黃、瓜硝、金汁。鹹苦達下。速攻其毒。喻氏所謂決而逐之也。

即雪水、綠豆清。亦解火毒之良品。合而為瀉火逐毒。三焦通治之良方。如神昏不語。人如屍厥。加《局方》紫雪。消解毒火。以清神識。尤良。

養榮承氣湯,潤燥兼下結熱法,俞氏經驗方載吳又可《溫疫論》

白話文:

瘟疫必有毒性,毒性必定會傳染。病症無法用六經來辨別,所以嘉言先生從三焦著手治療,真是眼光獨到。這方子使用銀翹、梔子、黃芩,輕清宣散上焦,用來解毒。喻氏所說「升而逐之」就是這個道理。黃連、枳實,善於疏通中焦,苦寒泄熱解毒,是喻氏所說的「疏而逐之」。黃柏、大黃、瓜硝、金汁,鹹苦降下,快速攻伐毒邪,是喻氏所說的「決而逐之」。

雪水和綠豆湯,也是解熱毒的良方,配合起來可以瀉火解毒。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三焦,效果神效。如果病人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如同屍厥,可以加入《局方》中的紫雪,消解毒火,清神醒腦,效果更佳。

養榮承氣湯,潤燥兼下結熱,是俞氏經驗方,記載在吳又可的《溫疫論》中。

鮮生地(一兩),生白芍(二錢),小枳實(錢半),真川樸(五分),油當歸(三錢),白知母(三錢),生錦紋(一錢)

【秀按】火鬱便閉。不下則無以去其結熱。液枯腸燥。不潤則適以速其亡陰。方以四物湯去川芎。重加知母。清養血液以滋燥。所謂增水行舟也。然徒增其液。而不解其結。則揚湯止沸。轉身即干。故又以小承氣去其結熱。此為火盛爍血。液枯便閉之良方。

【廉勘】吳鞠通重用細生地、元參、麥冬、合調胃承氣。名曰增液承氣湯。從此方套出。皆為熱結液枯。腸燥便閉而設。

白話文:

鮮生地一兩,白芍二錢,小枳實錢半,真川樸五分,油當歸三錢,白知母三錢,生錦紋一錢。此方用於火鬱便閉,下不去則無法去除結熱,液枯腸燥,不潤則會加速亡陰。方子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重知母,清養血液以滋潤燥渴,如同增水行舟。但單純增加液體而不解結熱,則如同揚湯止沸,轉眼即干。因此再以小承氣湯去結熱。此方為火盛爍血,液枯便閉的良方。吳鞠通重用細生地、元參、麥冬,合調胃承氣,名曰增液承氣湯,由此方套出,皆為熱結液枯,腸燥便閉而設。

【榮齋按】本方何秀山按語中有「重加知母」句,我認為「知母」是「生地」二字之誤。

厚朴七物湯,攻裡兼解表法,俞氏經驗方,載《金匱要略》

薄川樸(二錢),生錦紋(酒浸一錢),鮮生薑(一錢),大紅棗(四枚),小枳實(錢半),川桂枝(八分),清炙草(六分)

【秀按】腹滿而痛。大便不通。為內實氣滯之的證。故君以小承氣法。疏氣機以泄裡實。但肢冷身熱。表邪未淨。佐桂枝去白芍之酸收。解表邪而和營衛。此為太陽陽明。攻裡解表之良方。

柴芩清膈煎,攻裡兼和解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榮齋筆記中提到,這個方子裡何秀山提到了「重加知母」,我覺得「知母」應該是「生地」寫錯了。

厚朴七物湯屬於攻裡兼解表的方子,是俞氏的經驗方,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包括:厚朴二錢,生薑一錢,大紅棗四枚,小枳實錢半,桂枝八分,炙甘草六分。

何秀山筆記中提到,這個方子適用於腹滿疼痛、大便不通的情況,屬於內實氣滯的表現。方子以小承氣湯為君,疏泄氣機,解除裡實。同時,因為患者肢冷身熱,表邪未清,所以加入桂枝,去除白芍的收斂作用,解表邪,調和營衛。這是一個治療太陽陽明經,攻裡解表的好方子。

柴芩清膈煎屬於攻裡兼和解的方子,也是俞氏的經驗方。

川柴胡(八分),生錦紋(酒浸,錢半),生枳殼(錢半),焦山梔(三錢),青子芩(錢半),蘇薄荷(錢半),苦桔梗(一錢),青連翹(二錢),生甘草(六分),鮮淡竹葉(三十六片)

【秀按】少陽表邪。內結膈中。膈上如焚。寒熱如瘧。心煩懊憹。大便不通。故君以涼膈散法。生軍領梔芩之苦降。蕩胃實以泄裡熱。佐以枳桔。引荷、翹、甘、竹之辛涼。宣膈熱以解表邪。妙在柴胡合黃芩。分解寒熱。此為少陽陽明。攻裡清膈之良方。

白話文:

川柴胡(八分)、生錦紋(酒浸,錢半)、生枳殼(錢半)、焦山梔(三錢)、青子芩(錢半)、蘇薄荷(錢半)、苦桔梗(一錢)、青連翹(二錢)、生甘草(六分)、鮮淡竹葉(三十六片)

**【秀按】**這是針對少陽表邪,內結於膈中,膈上如火燒般灼痛,寒熱交替如同瘧疾,心煩意亂,大便不通的情況。因此採用了涼膈散的藥方。

生軍(川柴胡)和梔芩(山梔子、黃芩)的苦寒之性,可以降胃氣,蕩滌胃中積實,以泄去裡熱。佐以枳桔(枳殼、桔梗),引導荷、翹、甘、竹(薄荷、連翹、甘草、淡竹葉)的辛涼之性,宣通膈熱,以解表邪。妙處在於柴胡與黃芩配合,可以分解寒熱。

這個藥方是針對少陽與陽明合病,攻裡清膈的良方。

六磨飲子,下氣通便法,俞氏經驗方

上沉香(一錢),尖檳榔(一錢),小枳實(一錢),廣木香(一錢),臺烏藥(一錢),生錦紋(一錢,各用原支)

用開水各磨汁兩匙。仍和開水一湯碗服。

【秀按】胃為陽府。宜通宜降。五磨飲子。本為氣鬱上逆而設。得錦紋汁。則疏氣滯。降實火。尤為得力。此為鬱火傷中。痞滿便秘之良方。功用甚多。學者宜注意之。

枳實導滯湯,下滯通便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六磨飲是俞氏經驗方,用來下氣通便。方中包含沉香、檳榔、小枳實、廣木香、烏藥、生錦紋各一錢,用開水磨汁,各取兩匙,再加開水一湯碗服用。此方主要針對胃氣鬱滯上逆、實火灼傷導致的痞滿便秘,加入錦紋汁可疏氣降火,效果顯著。

小枳實(二錢),生錦紋(錢半酒洗),淨楂肉(三錢),尖檳榔(錢半),薄川樸(錢半),小川連(六分),六和曲(三錢),青連翹(錢半),老紫草(三錢),細木通(八分),生甘草(五分)

【秀按】凡治溫病熱症。往往急於清火。而忽於裡滯。不知胃主肌肉。胃不宣化。肌肉無自而鬆。即極力涼解。反成冰伏。此方用小承氣合連檳為君。苦降辛通。善導里滯。臣以楂、曲疏中。翹、紫宣上。木通導下。佐以甘草和藥。開者開。降者降。不透發而自透發。每見大便下後。而疹癍齊發者以此。此為消積下滯。三焦並治之良方。

白話文:

小枳實兩錢,生錦紋半錢用酒洗淨,淨楂肉三錢,尖檳榔半錢,薄川樸半錢,小川連六分,六和曲三錢,青連翹半錢,老紫草三錢,細木通八分,生甘草五分。此方用小承氣湯合連檳湯為君藥,苦寒降氣,辛溫通竅,善於疏導裡面的積滯;臣藥以楂肉、六和曲疏理中焦,連翹、紫草宣散上焦,木通導向下焦;佐以甘草調和藥性。藥性上下開闔,疏泄降氣,不透發而自透發。常在服用後,大便通暢,疹子便一起發出來,此方為消積下滯,清熱解毒,三焦並治的良方。

加味涼膈煎,下痰通便法,俞氏經驗方

風化硝(一錢),煨甘遂(八分),葶藶子(錢半),蘇薄荷(錢半),生錦紋(一錢酒洗),白芥子(八分),片黃芩(錢半),焦山梔(三錢),青連翹(錢半),小枳實(錢半),鮮竹瀝(兩瓢),生薑汁(兩滴,同沖)

【秀按】凡溫熱者。多挾痰火壅肺。其證痰多咳嗽。喉有水雞聲。鼻孔煽張。氣出入多熱。胸膈痞脹。腹滿便秘。甚則喘脹悶亂。胸腹堅如鐵石。脹悶而死。急救之法。惟速用此方。涼膈散為君。以去其火。臣以枳、葶、芥、遂。逐其痰而降其氣。佐以竹瀝、薑汁。辛潤通絡。庶可轉危為安。若畏其峻險而不用。仍以疲藥塞責。則百不救一矣。

白話文:

「加味涼膈煎」是俞氏經驗方,專門用於下痰通便。方劑中包含風化硝、煨甘遂、葶藶子、蘇薄荷、生錦紋、白芥子、片黃芩、焦山梔、青連翹、小枳實、鮮竹瀝和生薑汁。此方主要針對溫熱病症引起的痰火壅肺,症狀包括痰多咳嗽、喉有水雞聲、鼻孔煽張、氣息熱盛、胸膈痞脹、腹滿便秘,嚴重者甚至喘脹悶亂,胸腹堅硬如鐵石,最終因脹悶而死。此方屬於急救方,以涼膈散為主藥,清熱解毒;以枳實、葶藶子、白芥子、甘遂等藥物為輔,化痰降氣;以竹瀝、薑汁潤燥通絡。若畏懼方劑峻猛而不用,延誤病情,則難以挽回。

陶氏黃龍湯,攻補兼施法,俞氏經驗方載陶氏《六書》

生錦紋(錢半酒浸),真川樸(六分),吉林參(錢半另煎),清炙草(八分),元明粉(一錢),小枳實(八分蜜炙),白歸身(二錢),大紅棗(二枚)

【秀按】此方為失下證。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虛極熱盛。不下必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又用參歸草棗。氣血雙補以扶正。此為氣血兩虧。邪正合治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六方。名承氣者十方。暗用承氣而另易方名者六方。溫清消補。氣血痰食。無法不備。可謂法良意美矣。然用承氣者有八禁焉。一者表不解。如惡寒未除。小便清長。知病仍在表也。法當汗解。二者心下硬滿。心下為膈中上脘之間。硬滿則邪氣尚淺。若誤攻之。

白話文:

陶氏黃龍湯:攻補兼施的妙方

方劑:

  • 生錦紋(錢半,酒浸)
  • 真川樸(六分)
  • 吉林參(錢半,另煎)
  • 清炙草(八分)
  • 元明粉(一錢)
  • 小枳實(八分,蜜炙)
  • 白歸身(二錢)
  • 大紅棗(二枚)

注釋:

  • 生錦紋:即生石膏,用酒浸泡以增強清熱效果。
  • 真川樸:即川樸,性溫燥,助石膏清熱瀉火。
  • 吉林參:即人參,補氣益血。
  • 清炙草:即甘草,清熱解毒,緩和藥性。
  • 元明粉:即芒硝,瀉下通便。
  • 小枳實:即枳實,理氣消食,助瀉下作用。
  • 白歸身:即當歸,補血活血。
  • 大紅棗:補氣養血,緩和藥性。

功效:

此方為失下證(便秘)的治療方,適用於以下症狀:

  • 循衣撮空:指病人神志昏迷,手足冰冷。
  • 神昏肢厥:指病人神志昏迷,四肢冰冷,脈象微弱。
  • 虛極熱盛:指病人極度虛弱,但體內熱盛。
  • 不下必死者:指病人便秘嚴重,若不治療將有生命危險。

方義:

此方以大承氣湯為主,急下以存陰(清熱瀉下,以保護陰液),同時加入人參、當歸、甘草、大棗等補氣血藥物,以扶正(補益正氣)。此方是氣血兩虧(氣虛血少)兼邪熱內盛(邪氣內侵,導致身體發熱)的良方。

醫案:

  • 秀按:此方為失下證……邪正合治之良方。
  • 廉勘:以上十六方……可謂法良意美矣。然用承氣者有八禁焉……誤攻之。

總結:

陶氏黃龍湯是攻補兼施的妙方,以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並用參歸草棗等補氣血藥物以扶正,適用於失下證,尤其是虛極熱盛、不下必死者。但需注意八禁,不可盲目使用。

恐利遂不止。三者合面赤色。面赤為邪在表。浮火聚於上。而未結於下。故未可攻。又面赤而嬌豔。為戴陽症。尤宜細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蓋平素食少。則胃氣虛。故不可攻。然病中有燥糞。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則無燥糞。不過便硬耳。但須潤之。亦未可攻也。

五者嘔多。嘔屬少陽。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脈遲。遲為寒。攻之則呃。七者津液內竭。病人自汗出。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導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人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腸。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知此八禁。庶免誤投。

白話文:

害怕病情很快好轉,就停止治療。三者臉色發紅,面赤代表邪氣在表,浮火聚集在上,還未深入到內,所以還不能用藥攻治。而且臉色發紅又很鮮豔,是戴陽症,更要仔細辨別。四者平時食量很少,或者病中反而能吃,因為平時食量很少,胃氣虛弱,所以還不能用藥攻治。但是病中如果出現燥糞,就吃不下東西,若反而能吃,就沒有燥糞,只是大便偏硬而已,只要潤滑一下,也不用藥攻治。

五者嘔吐頻繁,嘔吐屬於少陽,邪氣在上焦,所以還不能用藥攻治。六者脈象遲緩,遲緩代表寒性,用藥攻治就會引起呃逆。七者津液內竭,病人自己出汗,小便自利,這是津液內竭,不能用藥攻治,應該用蜜煎導通。八者小便量少,病人平常一天小便三到四次,今天只排了一次,就知道很快就會進入大腸,應該先觀察等待,不可亂用藥攻治。了解這八個禁忌,就能避免誤用藥物。

五仁橘皮湯,滑腸通便法,俞氏經驗方

氣滯(三錢研細),松子仁(三錢),郁李淨仁(四錢,杵),原桃仁(二錢杵),柏子仁(二錢杵),廣橘皮(錢半,蜜炙)

【秀按】杏仁配橘皮。以通大腸氣閉。桃仁合橘皮。以通小腸血秘。氣血通潤。腸自滑流矣。故以為君。郁李仁得橘皮。善解氣與水互結。洗滌腸中之垢膩。以滑大便。故以為臣。佐以松、柏、通幽。幽通則大便自通。此為潤燥滑腸。體虛便閉之良方。若欲急下。加元明粉二錢。

提淨白蜜一兩。煎湯代水可也。挾滯。加枳實導滯丸三錢。挾痰。加礞石滾痰丸三錢。挾飲。加控涎丹一錢。挾瘀。加代抵當丸三錢。挾火。加當歸龍薈丸三錢。挾蟲。加椒梅丸錢半。或吞服。或包煎。均可隨證酌加。此最為世俗通行之方。時醫多喜用之。取其潤不滯氣。下不傷飲耳。

白話文:

五仁橘皮湯是一種潤腸通便的方劑,由俞氏經驗所得。方中以氣滯、松子仁、郁李淨仁、原桃仁、柏子仁、橘皮等藥材組成,其中杏仁配橘皮通大腸氣閉,桃仁合橘皮通小腸血秘,郁李仁得橘皮解氣與水互結,松、柏通幽,共同達到潤燥滑腸的效果,適用於體虛便閉者。若需急下,可加元明粉;挾滯加枳實導滯丸,挾痰加礞石滾痰丸,挾飲加控涎丹,挾瘀加代抵當丸,挾火加當歸龍薈丸,挾蟲加椒梅丸。此方潤不滯氣,下不傷飲,為世俗通行之方,時醫多喜用之。

增附丸方

枳實導滯丸,緩下食滯法,方載李明之《脾胃論》

小枳實(五錢),六神麯(五錢),青子芩(三錢),赤苓(三錢),生曬術(三錢),制錦紋(一兩),小川連(三錢),澤瀉(二錢)

礞石滾痰丸,峻攻痰火法,方載王隱君《養生主論》

青礞石(一兩火硝煅研),沉香(五錢),川錦紋(八兩酒蒸),青子芩(八兩酒洗)

控涎丹,峻攻痰涎法,方載《丹溪心法》

白話文:

增附丸方包含了三種丸藥:導滯丸、滾痰丸和控涎丹。

導滯丸出自李明之的《脾胃論》,主治食滯,藥方為:小枳實五錢、六神麯五錢、青子芩三錢、赤苓三錢、生曬術三錢、制錦紋一兩、小川連三錢、澤瀉二錢。

滾痰丸出自王隱君的《養生主論》,主治痰火,藥方為:青礞石一兩(火硝煅研)、沉香五錢、川錦紋八兩(酒蒸)、青子芩八兩(酒洗)。

控涎丹出自《丹溪心法》,主治痰涎,藥方未列出。

白芥子(一兩),煨甘遂(一兩),紅牙大戟(一兩),生薑汁糊丸

代抵當丸,峻攻瘀熱法,方載《王氏準繩》

生川軍(四兩酒炒),炒川甲(一兩),元明粉(一兩),歸尾(一兩),光桃仁(三十枚),蓬莪朮(一兩醋炒),紫猺桂(三錢),細生地(一兩)

當歸龍薈丸,峻瀉肝火法,方載丹溪《心法》

龍膽草(一兩),當歸(一兩),小川連(一兩),川黃柏(一兩),蘆薈(五錢),廣木香(錢半),青子芩(一兩),生山梔(一兩),生川軍(五錢),青黛(五錢),麝香(五分)

白話文:

白芥子(二錢),煨甘遂(二錢),紅牙大戟(二錢),生薑汁調和成丸狀。此為「代抵當丸」,強力攻破瘀血熱毒的方法,記載在《王氏準繩》。

生川軍(四錢,酒炒),炒川甲(二錢),元明粉(二錢),歸尾(二錢),光桃仁(三十個),蓬莪朮(二錢,醋炒),紫猺桂(三分),細生地(二錢)。此為「當歸龍薈丸」,強力降服肝火的方法,記載在丹溪的《心法》。

龍膽草(二錢),當歸(二錢),小川連(二錢),川黃柏(二錢),蘆薈(一錢半),廣木香(半錢),青子芩(二錢),生山梔(二錢),生川軍(一錢半),青黛(一錢半),麝香(五分)。

椒梅丸,緩攻蟲積法,方載《張氏醫通》

炒川椒(三錢),烏梅肉(一錢),小川連(一錢),飴糖為丸(附方完)

雪羹合更衣丸,肝與小腸並治法,俞氏經驗方

淡海蜇(四兩),大荸薺(六個),更衣丸(錢半,或吞服或包煎)

【秀按】雪羹之方。始見於王晉三《古方選注》。謂海蜇味鹹。荸薺味甘微咸。皆性寒而質滑。有清涼內沁之妙。凡肝經熱厥。少腹攻衝作痛。諸藥不效者。用以泄熱止痛。捷如影響。然以予所驗。功不止此。凡痰喘胸痞。嘔吐脹滿。便閉滯下。癥瘕疳黃等病。由於肝火為患者。

白話文:

椒梅丸屬於緩攻蟲積的方劑,記載於《張氏醫通》中。配方為炒川椒三錢、烏梅肉一錢、小川連一錢,用飴糖製成丸藥。

雪羹合更衣丸,屬於肝與小腸並治的方劑,出自俞氏經驗。配方為淡海蜇四兩、大荸薺六個、更衣丸錢半,更衣丸可吞服或包煎。

雪羹方最初見於王晉三的《古方選注》。海蜇味鹹,荸薺味甘微咸,皆性寒質滑,具有清涼內沁的功效。凡肝經熱厥、少腹攻衝作痛,諸藥不效者,可用此方泄熱止痛,效果顯著。根據我的經驗,此方不僅止痛,對痰喘胸痞、嘔吐脹滿、便閉滯下、癥瘕疳黃等由肝火引起的病症也具有療效。

皆可酌用。即宜下之證。而體虛不任硝黃者。隨證佐以枳樸等品。每收默效。惟俞氏謂其力薄。輒佐以更衣丸。屢奏殊功。

蠲飲萬靈湯,急下停飲法,俞氏經驗方

芫花(五分酒炒),煨甘遂(八分),姜半夏(六錢),浙茯苓(八錢),大戟(一錢酒炒),大黑棗(十枚),炒廣皮(三錢),鮮生薑(一錢)

【秀按】停飲為患。輕則痞滿嘔吐。重則腹滿肢腫。甚則化脹成臌。非峻逐之。無以奏功。此方君以芫花之辛辣。輕清入肺。直從至高之分。去郁陳莝。又以甘遂大戟之苦泄。配大棗甘而潤者緩攻之。則自胸及脅腹之飲。皆從二便出矣。此仲景十棗湯之功用也。俞氏臣以大棗去甘草者。

白話文:

所有藥材都可以酌量使用。如果需要瀉下,就可以使用這張方子。但如果病人體虛,不能承受硝石和黃連,可以根據症狀加一些枳實、樸樹皮等藥物。每次使用,都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不過俞氏認為這個方子力道不夠,所以常常會加一些更衣丸,屢次都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蠲飲萬靈湯」是急下停飲的經驗方,出自俞氏。

方中藥材包括:芫花(五分,用酒炒)、煨甘遂(八分)、姜半夏(六錢)、浙茯苓(八錢)、大戟(一錢,用酒炒)、大黑棗(十枚)、炒廣皮(三錢)、鮮生薑(一錢)。

停飲積聚在體內會造成很多問題,輕則會感到腹部脹滿、嘔吐,重則會出現腹部脹滿、四肢浮腫,嚴重時甚至會化脹成臌。如果不採用峻猛的藥物來驅除這些積聚,就無法取得療效。此方的君藥是芫花,它辛辣、輕清,可以入肺經,直接從最上方的部位入手,去除郁積的陳舊食物。再用甘遂和苦瀉的特性,搭配甘潤的大棗緩緩攻邪,這樣胸部、脅肋、腹部積聚的飲水就會從大小便排出。這和仲景的「十棗湯」的功效是一樣的。俞氏認為,此方因為去掉了甘草,所以加了大棗來補充。

遵仲景痰飲以溫藥和之之法。佐以生薑之辛。合十棗之甘。則辛甘發散。散者散。降者降。停飲自無容留之地矣。名曰萬靈。洵不愧也。

張氏濟川煎,增液潤腸兼調氣法,俞氏經驗方,方載《景岳全書》

淡蓯蓉(四錢),淮牛膝(二錢生),升麻(五分蜜炙),油當歸(三錢),福澤瀉(錢半),枳殼(七分蜜炙)

【秀按】大便秘一證。有熱結。有氣滯。有液枯。熱結則諸承氣為正治。固已。氣滯必求其所以滯之者。而為之去其滯。如食滯則枳實導滯。痰滯則加味涼膈。瘀滯則桃仁承氣。飲滯則蠲飲萬靈。寒滯則厚朴七物。熱滯則六磨飲子。皆足奏功。液枯多兼熱結。則養榮承氣為正治。

白話文:

遵循仲景以溫藥調和痰飲的醫法,佐以生薑的辛味,配合十枚棗子的甘味,辛甘相合,就能發散驅除,散者散,降者降,停留在體內的飲邪就無處容身了。這個方子名為「萬靈」,果然名副其實。

張氏的濟川煎,以增液潤腸兼調氣的方法,是俞氏的經驗方,載於《景岳全書》。

藥方為:淡蓯蓉(四錢)、淮牛膝(二錢生)、升麻(五分蜜炙)、油當歸(三錢)、福澤瀉(錢半)、枳殼(七分蜜炙)。

[秀按] 大便秘結症狀,可分為熱結、氣滯、液枯三種。熱結則以諸承氣湯為正治,這已是不言而喻。氣滯則要尋找其滯塞的原因,並針對原因去除滯氣。如食滯則用枳實導滯,痰滯則加味涼膈散,瘀滯則用桃仁承氣湯,飲滯則用蠲飲萬靈湯,寒滯則用厚朴七物湯,熱滯則用六磨飲子,這些方子都能奏效。液枯多兼有熱結,則用養榮承氣湯為正治。

若液枯而兼氣滯。輕則五仁橘皮。重則張氏濟川。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張景岳謂病淺虛損。

而大便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方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最妙。

【榮齋按】程鍾齡說:「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則汗之,在半表半裡則和之,病在裡則下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深淺,不分便溺、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白話文:

如果體液枯竭又伴隨氣滯,症狀輕微可以用五仁橘皮,嚴重則要用張氏濟川湯。濟川湯主要針對肝腎,因為腎主二便,所以用蓯蓉、牛膝滋養腎陰,通利大便;肝主疏泄,所以用當歸、枳殼,一方面辛潤肝陰,一方面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輸脾,澤瀉降濁氣輸膀胱,佐以蓯蓉、牛膝,發揮潤利的效果。張景岳認為,如果只是輕微的虛損,導致大便不通,就不要用硝黃攻擊等藥物。如果情況嚴重,非通便不可,則可以用這個方子,因為它兼具通便和補益的功效,非常妙。

程鍾齡說:「下瀉是攻邪,針對表證就用汗法,半表半裡就用調和法,裡證就用下瀉法。但有應該下瀉卻不下的誤人做法;有不應該下瀉卻下瀉的誤人做法;有應該下瀉卻不能下瀉,卻妄下瀉的誤人做法;有應該下瀉卻不能下瀉,但又不能不下,下瀉方法錯誤的誤人做法;有應該下瀉卻不知道輕重緩急,不分大小便,不分蓄血,不分湯藥丸劑的誤人做法;還有其他雜症,不分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的誤人做法,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什麼叫做應該下瀉卻不下?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口乾舌燥的,要趕緊用下瀉法。』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症,大便難者,急下之。

」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症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於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之症,大便反硬,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少陰病,六七天了肚子脹滿卻一直拉不出來,就要趕快用藥讓他瀉下去。如果拉肚子時脈搏滑數,不想吃東西,按壓心窩處覺得硬硬的,表示有宿食,也要趕快用藥瀉下去。如果病人得了陽明病,神志不清說胡話,不想吃東西,胃裡有乾燥的糞便,也可以用藥瀉下去。如果病人得了陽明病,發燒且出很多汗,也要趕快用藥瀉下去。如果病人得了少陰病,拉肚子拉出清澈的液體,顏色呈現純青色,心窩處一定會疼痛,嘴巴乾渴,也要趕快用藥瀉下去。如果病人得了傷寒病,六七天了精神恍惚,眼睛無神,沒有外感症狀,大便難解,也要趕快用藥瀉下去。

這些都是緊急情況下應採取的措施。如果錯過了時機沒有瀉下去,就會導致津液枯竭,身體像枯木一樣,就難以挽回。

但是,有些情況也不適合用瀉藥,例如:傷寒病的表症尚未消失,病邪還在陽氣部位,用瀉藥就會形成結胸;病邪雖然已經進入內部,但還散佈在三陰經脈之間,尚未凝結,如果貿然用瀉藥,也會造成痞氣;還有陰結症,大便反而硬,要用溫藥才能通便,就像解凍冰塊一樣。

又雜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血枯不行者,有病後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症者;若誤下之,變症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裡,已成可下之症,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頭眩,食則清穀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漿不入,蜷臥身疼,下利日數十行。

白話文:

有些雜症,像是老年人血燥性慾衰退、產婦血枯性慾減退、疾病後津液流失、失血等等,還有長期不換衣,肚子沒什麼不舒服,也沒有其他症狀的,如果誤用下瀉藥,就會引發各種併發症。這就是不該下瀉卻下瀉的後果。

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是該下瀉的症狀,也不能輕易使用下瀉藥。例如,熱邪入侵身體,已經符合下瀉的條件,但如果患者的腹部上下左右有氣動現象,就不能下瀉。古籍記載:「氣動在右不可下瀉,下瀉則津液內耗,咽喉乾燥鼻樑乾燥,頭昏心悸。氣動在左不可下瀉,下瀉則腹部緊縮,食慾不振,氣動更加劇烈。即使有發燒、躺下就想蜷縮的症狀,但如果氣動在上,也不能下瀉,下瀉則手掌煩熱,身體浮腫出汗,想喝水一直灌。氣動在下也不可下瀉,下瀉則腹部脹滿頭昏,吃東西卻覺得清淡食物也難以下嚥,心口發悶。」另外,如果喉嚨閉塞,也不可下瀉,下瀉則會導致下輕上重,水和湯都喝不下去,蜷縮著身體疼痛,連續幾天腹瀉。

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糞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滿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之法焉!有攻補並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消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

白話文:

脈搏微弱、浮大無力、遲緩的人,都不可服用瀉藥。喘不過氣、胸悶、想吐想嘔的人,也不可服用。體質虛弱、平常胃不好、吃不下飯的人,以及病中食慾良好、沒有便秘的人,也不可服用。小便清澈的人,也不可服用。腹部脹滿後又恢復原狀的人,也不可服用。若誤服瀉藥,將會出現各種併發症!這就是所謂的「當下不可下」,卻有人誤用瀉藥,害了病人。

然而,有些情況下,雖然當下不可下,卻不得不下,這是為什麼呢?體質虛弱、脈搏細弱的人,一旦被熱邪入侵,就會出現正氣虛弱、邪氣旺盛的狀況,非常難以處理。古人有許多針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例如清熱法、潤燥法、引導法、少量溫和法,還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攻補並行等方法。這些方法都不可不了解。像是三黃解毒消熱、麻仁梨汁潤燥、蜜煎豬膽汁和土瓜根引導排毒、涼膈散、大柴胡少量溫和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後攻之,或暫攻之而隨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朮丸,又或以人參栝蔞枳實,攻補並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朮歸芍,維持調護於其中,使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

又有雜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藥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產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症,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合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又嘗於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至周數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曲疏通之法。

白話文:

有些病人脈象虛弱、體質衰弱,無法承受猛烈的攻邪之藥,就需要先補益身體,再針對病症進行治療;或者邊治療邊補益,或是服用人參湯送服三黃枳朮丸,或是同時使用人參、栝蔞、枳實,以攻補並行的方式治療,互不衝突。這是因為峻猛的藥物一旦服用,就要立即用人參、白朮、歸芪、芍藥等藥物維持調護,使邪氣慢慢消退,正氣得到鞏固,這才稱得上是王者之師。

此外,在治療各種雜症時,若患者大便不通,可以用一些相互參照的藥物。例如老人、久病之人、產婦,常常會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丹溪先生用四物湯,東垣先生用通幽湯治療,我則將兩者結合,並加入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等藥物,隨機應變,取得療效。我也曾將升麻加入四物湯,再配合前面提到的滋潤藥物,治療老人因血枯而導致數日無法排便的症狀,效果顯著。這些方法都是以委婉疏通的方式來治療。

若果人虛,雖傳經熱邪,不妨借用,寧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然又有當下而下,而不知深淺,不分便溺、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氣湯,必痞滿燥實兼全者,乃可用之,若僅痞滿而未燥實者,仲景只用瀉心湯,痞滿兼燥而未實者,仲景只用小承氣湯,除去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在下,而痞滿輕者,仲景只用調胃承氣湯,除去枳樸,恐傷上焦陽氣也。

又有太陽傷風症,誤下而傳太陰,以致腹痛者,則用桂枝湯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是解表之中兼攻裡也。又有邪從少陽來,寒熱未除,則用大柴胡湯,是和解之中兼攻裡也。又結胸症,項背強,從胸至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仲景用鼻孔煽張丸;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湯;若寒食結胸,用三白散熱藥攻之。又水結胸,頭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水停脅下痛不可忍者,則用十棗湯。

白話文:

如果人體虛弱,即使傳入了經絡的熱邪,也不宜貿然使用瀉藥。因為強行瀉下,會損傷人體的根本,甚至導致嚴重腹瀉,雖然說這是天命,但其實也是人為造成的。所謂下瀉要得法,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有些人卻不懂得如何判斷病情,盲目地使用瀉藥,不分輕重緩急,不論體質狀況,也不管用藥的劑型,最終誤了患者。就像張仲景的“大承氣湯”,必須是痞滿、燥實、兼全三者俱備的患者才能使用。如果只是痞滿,而沒有燥實,張仲景就只用“瀉心湯”;如果痞滿兼燥但未實,張仲景就只用“小承氣湯”,並且去除芒硝,以免傷及下焦的陰血。如果燥實在下,而痞滿較輕,張仲景就只用“調胃承氣湯”,去除枳樸,以免傷及上焦的陽氣。

同樣,太陽傷風症,如果誤用瀉藥而導致太陰受損,引起腹痛,就應該用“桂枝湯”加芍藥;如果疼痛劇烈,就用“桂枝湯”加大黃,這是在解表的同时兼顾攻裡。如果邪氣從少陽經傳來,寒熱未消,就應該用“大柴胡湯”,這是和解的同时兼顾攻裡。如果出現結胸症,項背僵硬,從胸到腹硬滿疼痛,手不能靠近,張仲景就用“鼻孔煽張丸”;如果沒有按壓就不痛,就只用“小陷胸湯”;如果因為寒食導致結胸,就用“三白散”等熱藥攻之。如果出現水結胸,頭部出汗,就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水停留在脅下,疼痛難忍,就用“十棗湯”。

凡結胸陰陽二症,服藥罔效,活人俱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又《河間三書》云:『鬱熱蓄甚神昏厥逆,脈反滯澀,有微細欲絕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溫藥則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殘陰暴絕勢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清膈散,合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藉以宣散,則心胸和暢,而脈漸以生。』此皆用藥淺深之次第也。

又如太陽症未罷,口渴,小便短澀,大便如常,此為熱澀不通之症,治用五苓散。又太陰傳經,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者,此為蓄血下焦,宜抵當湯丸。若蓄血輕微,但少腹急結未至硬滿者,則用桃核承氣湯,或用生地四物湯,加酒洗大黃各半下之,尤為穩當。

白話文:

凡是結胸病症,無論是陰陽哪一種,服用藥物都無效,活人就都使用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此外,《河間三書》記載:『鬱熱積聚嚴重,導致神志昏迷,呼吸逆亂,脈象反常地滯澀,有微細欲絕的徵兆,世俗之人不明造化之理,就投予溫性藥物,這樣是無法救治的,有些人還妄圖攻下,導致陰氣暴絕,情況非常危險,不攻下也危殆,宜使用清膈散,配合解毒湯,滋陰退熱,積聚的熱氣藉此宣散,這樣心胸就會舒暢,脈象也會逐漸恢復。』這些都是用藥深淺的順序。

此外,就像太陽病症尚未痊癒,口渴,小便短澀,大便正常,這是熱氣鬱結不通的病症,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又如太陰病症傳經,熱氣結聚在膀胱,病人像發狂一樣,少腹硬滿疼痛,小便自利,這是蓄血在下焦的表現,宜使用抵當湯丸。如果蓄血輕微,只是少腹急結未達到硬滿的程度,則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或者使用生地四物湯,加入酒洗大黃各半服用,更加穩妥。

蓋溺澀症大便如常,燥糞症小便不利,蓄血症小便自利、大便黑色也;此便溺蓄血之所有分也。血結膀胱。病勢最急,則用抵當湯,稍輕者抵當丸。結胸惡症悉具,則用大陷胸湯,稍輕者小陷胸丸,其他盪滌腸胃,推陳致新之法,則皆用湯。古人有言,凡用下藥攻邪氣,湯劑勝丸散,誠以熱淫於內,用湯液滌除之為清淨耳;此湯丸之別也。

然又有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何也?東垣治傷食症,腹痛便閉拒按者,因於冷食,用睍癰丸。因於熱食,用三黃枳朮丸,若冷熱互傷,則以二丸酌其食之多寡而互用之,應手取效。又有實熱老痰、滾痰丸,水腫實證、神佑丸,蟲積剪紅丸,血積花蕊丹、失笑丸,腸癰牡丹皮散;隨症立方,各有攸宜,此雜症攻下之良法也。」

白話文:

溺澀症的大便正常,燥糞症的小便不順暢,蓄血症的小便順暢但大便呈黑色,這就是便溺和蓄血症的區別。如果血凝結在膀胱,病情最急,就用抵當湯,稍微輕一點的就用抵當丸。如果出現胸悶惡心等症状,就用大陷胸湯,稍微輕一點的就用小陷胸丸。其他清除腸胃積滯、促進新陳代謝的藥物,都用湯劑。古人說,用下藥攻治邪氣,湯劑比丸散更好,因為內熱可以用湯液沖洗,更乾淨。這就是湯丸的區別。

然而,有些雜症不分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容易誤導人。東垣治療傷食症,腹痛、便秘、按壓腹部有抵抗感,如果是因為吃冷食,就用睍癰丸。如果是因為吃熱食,就用三黃枳朮丸。如果冷熱交雜,就根據所食冷熱的多少,用這兩種丸藥互相搭配,效果很好。還有實熱老痰的滾痰丸,水腫實證的神佑丸,蟲積的剪紅丸,血積的花蕊丹和失笑丸,腸癰的牡丹皮散,這些藥方都是根據不同的症状,對症下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是治療雜症攻下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