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6)
第二章·六經方藥 (6)
1. 第六節·滋補劑
清燥養營湯,滋陰潤燥法,俞氏經驗方,載吳又可《溫疫論》
鮮生地(五錢至八錢),知母(三錢),歸身(一錢),新會皮(錢半),生白芍(二錢至三錢),花粉(三錢),生甘草(八分),梨汁(兩瓢沖)
【秀按】吳氏謂數下後。兩目加澀。舌肉枯乾。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緣其人陽臟多火。重亡津液而陰虧也。故君以地、芍、歸、甘。養營滋液。即臣以知母、花粉。生津潤燥。佐以陳皮運氣疏中。防清滋諸藥礙胃滯氣也。使以梨汁。味甘而鮮。性涼質潤。醒胃氣以速增津液也。此為滋營養液。潤燥清氣之良方。
白話文:
清燥養營湯是俞氏的經驗方,出自吳又可的《溫疫論》,用來滋陰潤燥。配方包括鮮生地、知母、歸身、新會皮、生白芍、花粉、生甘草和梨汁。這個方子主要針對陽氣過盛、津液虧損的人,以生地、白芍、歸身、甘草養血滋陰;知母、花粉生津潤燥;陳皮運氣疏中,防止藥物礙胃滯氣;梨汁甘涼潤口,醒胃增津。此方滋營養液、潤燥清氣,是治療陰虛燥熱的良方。
阿膠黃連湯,滋陰清火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味
陳阿膠(錢半烊沖),生白芍(二錢),小川連(六分蜜炙),鮮生地(六錢),青子芩(一錢),雞子黃(一枚)先煎代水。
【秀按】手少陰心主血。中含熱氣。故《內經》云。少陰之上。熱氣治之。凡外邪挾火而動者。總屬血熱。其症心煩不寐。肌膚枯燥。神氣衰弱。咽乾溺短。故君以阿膠、生地。滋腎水而涼心血。(阿膠必須真陳、庶不礙胃、生地用鮮、庶不凝陰。)但少陰只有熱氣。能溫血而不致灼血。
白話文:
阿膠黃連湯
功效: 滋陰清火
來源: 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味
組成:
- 阿膠(半錢,烊化沖服)
- 生白芍(二錢)
- 黃連(六分,蜜炙)
- 鮮生地(六錢)
- 黃芩(一錢)
- 雞蛋黃(一枚,先煎代水)
解說:
手少陰經屬心,主血。心內若有熱氣,就會出現心煩不寐、肌膚乾燥、神氣衰弱、咽乾溺短等症狀。這時就需要滋腎水、涼心血。
《內經》中說:「少陰之上,熱氣治之。」意思是說,治療手少陰經的熱氣,要從上往下清熱。
本方以阿膠、生地滋腎水、涼心血。阿膠必須陳舊,才能避免礙胃,生地必須新鮮,才能避免凝陰。少陰經的熱氣屬於溫熱,不會灼傷血液,所以用阿膠、生地來溫血清熱,效果最佳。
若挾肝膽之相火。激動心熱。輕則咽乾心煩。欲寐而不能寐。重則上攻咽喉而為咽痛。下奔小腸而便膿血。故臣以白芍配芩連。酸苦泄肝以瀉火。而心熱乃平。白芍合生地。酸甘化陰以滋血。而心陰可復。妙在佐雞子黃色赤入心。正中有孔。能通心氣以滋心陰。此為潤澤血枯。
分解血熱之良方。
阿膠雞子黃湯,滋陰熄風法,俞氏經驗方
陳阿膠(二錢烊沖),生白芍(三錢),石決明(五錢杵),雙鉤藤(二錢),大生地(四錢),清炙草(六分),生牡蠣(四錢杵),絡石藤(三錢),茯神木(四錢),雞子黃(二枚),先煎代水
白話文:
若肝膽之相火挾持而上,激動心火。輕則咽喉乾燥,心中煩躁,想睡卻睡不着。重則上攻咽喉引起咽痛,下奔小腸導致便血帶膿。因此,我以白芍配伍黃芩與黃連,酸苦泄肝以瀉火,心熱即可平息。白芍與生地黄相合,酸甘化陰以滋養血液,心陰可得恢复。妙在輔以雞蛋黃,其色黃赤入心,正中帶孔,能通達心氣以滋养心陰。此乃滋潤血枯之良方。
此方名为“阿膠雞子黃湯”,為滋阴熄风之法,是俞氏的经验方。
处方:阿胶二钱烊化冲服,生白芍三钱,石決明五钱研磨,双钩藤二钱,生地黄四钱,清炙甘草六分,生牡蠣四钱研磨,络石藤三钱,茯神木四钱,雞蛋黃二枚。先煎上述药材,再以药汁冲服阿膠。
【秀按】血虛生風者。非真有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瘲。類似風動。故名曰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溫熱病末路多見此症者。以熱傷血液故也。方以阿膠,雞子黃為君。取其血肉有情。液多質重。以滋血液而熄肝風。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則酸甘化陰以柔肝。
一則以木製木而熄風。然心血虛者。肝陽必亢。故佐以決明、牡蠣。介類潛陽。筋攣者絡亦不舒。故使以鉤藤、絡石。通絡舒筋也。此為養血滋陰。柔肝熄風之良方。
【廉勘】阿膠雞子黃二味。昔吾老友趙君晴初。多所發明。試述其說曰。族孫詩卿婦患肝風症。周身筋脈拘攣。神志不昏。此肝風不直上巔腦而橫竄筋脈者。余用阿膠、雞子黃、生地、制首烏、女貞子、白芍、甘草、麥冬、茯神、牡蠣、木瓜、鉤藤、絡石、天仙藤、絲瓜絡等。出入為治。
白話文:
血虛生風其實並非真的有風,而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脈,導致筋脈緊縮、伸展不靈活,因此手腳抽搐,看起來像是風在吹動,所以稱為內虛暗風,又稱肝風。溫熱病後期常見這種症狀,是因為熱氣傷了血液。治療上常用阿膠和雞蛋黃作為主藥,因為它們富含血肉精華,質地濃厚,可以滋補血液、熄滅肝風。輔以芍藥、甘草、茯苓和木瓜,一方面酸甘化陰柔肝,另一方面以木性克制風邪。然而,心血虛弱的人,肝陽容易亢盛,所以需要加入決明子、牡蠣等潛陽藥。筋脈攣縮也影響經絡,因此還要配合鉤藤、絡石等通絡舒筋的藥物。這就是滋陰養血、柔肝熄風的良方。
趙君晴曾經治療過一位患有肝風症的婦人,全身筋脈緊縮,但神志清醒,說明肝風沒有直衝頭頂,而是橫行於筋脈之間。他使用了阿膠、雞蛋黃、生地、制首烏、女貞子、白芍、甘草、麥冬、茯苓、牡蠣、木瓜、鉤藤、絡石、天仙藤、絲瓜絡等藥物,經過加減調整才治癒。
八劑愈。病人自述病發時。身體如入羅網,內外筋脈牽絆拘緊。痛苦異常。服藥後輒覺漸鬆。迨後不時舉發。覺面上肌肉蠕動。即手足筋脈抽緊。疼痛難伸。只用雞子黃兩枚。煎湯代水。溶入阿膠三錢。服下當即痛緩。筋脈放寬。不服他藥。旋髮旋輕。兩月後竟不復發。蓋二味血肉有情。
質重味厚。大能育陰熄風。增液潤筋。故效驗若斯。吳鞠通先生曰雞子黃為定風珠。立有大定風珠、小定風珠二方。允推卓識。觀此一則。足見俞與趙所見略同。宜乎後先輝映也。
坎氣潛龍湯,滋陰潛陽法,俞氏經驗方
白話文:
這八劑藥治好了病人。病人自己說,病發時感覺身體像被困在網裡,四肢筋脈緊繃,痛苦異常。服用藥物後,逐漸感到鬆緩。之後,病情時常復發,病人感覺臉上肌肉蠕動,手腳筋脈抽緊,疼痛難伸。醫生只用雞蛋黃兩個,煎湯代替水,溶入阿膠三錢,病人服下後,疼痛立刻緩解,筋脈舒展開來。不再服用其他藥物,病情就逐漸減輕,兩個月後竟不再復發。
這是因為雞蛋黃和阿膠都是滋陰熄風、增液潤筋的良藥,性味厚重,藥效顯著。吳鞠通先生稱雞蛋黃為“定風珠”,並且創制了“大定風珠”和“小定風珠”兩個方劑,可見他對雞蛋黃的藥效非常了解。從這個病例來看,俞氏和趙氏的醫學理念很相似,後人承繼前人的智慧,醫術不斷精進,真是後繼有人,輝映前賢。
“坎氣潛龍湯”是俞氏經驗方,屬於滋陰潛陽法。
淨坎氣(一條切寸),青龍齒(三錢),珍珠母(六錢杵),生白芍(三錢),大生地(四錢),左牡蠣(六錢杵),磁朱丸(四錢包煎),東白薇(三錢)
先用大熟地八錢。切絲。用開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藥。
【秀按】腎中真陽寄於命門。為生氣之根。真陽如不歸根。即發生龍雷之火。命門為精室之門。前通外腎。後通督脈。與肝腎衝任各有關係。沖隸於肝。任隸於腎。若腎經陰虛。則陽無所附而上越。任陰不足。則沖氣失納而上衝。故仲景謂陰下竭。陽上厥。欲潛其陽以定厥。
白話文:
將淨坎氣切成一寸長,加入青龍齒三錢、珍珠母六錢(研磨成粉)、生白芍三錢、大生地四錢、左牡蠣六錢(研磨成粉)、磁朱丸四錢(用布包好煎煮)、東白薇三錢。
先用熟地八錢切絲,以開水浸泡取汁,用此汁代替水煎煮藥材。
腎臟中的真陽之氣依附於命門,是生命之源。如果真陽之氣不歸於命門,就會導致龍雷之火(指上熱下寒的病症)。命門是精氣的門戶,前方連接外腎,後方連通督脈,與肝腎、衝脈、任脈都有關係。衝脈屬於肝,任脈屬於腎。如果腎經陰虛,陽氣就會無處依附而上衝;任脈陰虛,衝氣就會失去約束而上衝。所以仲景說「陰下竭,陽上厥」,要潛藏陽氣來平息厥逆。
必先滋其陰以鎮沖。故以坎氣二地為君。坎氣即初生臍帶。一名命蒂。以其前通神闕。後通命門。最得先天之祖氣。二地質重味厚。填精益髓。善滋後天之真陰。庶幾陰平陽秘。龍雷之火。不致上升。況又臣以龍、牡、珠母。滋潛龍雷。佐以磁、朱。交濟心腎。陽得所附。火安其位矣。
妙在使以芍、薇。一為斂肝和陰所必要。一為納沖滋任之要藥。君佐合度。臣使咸宜。此為補腎滋任。鎮肝納沖之良方。然必右脈浮大。左脈細數。舌絳心悸。自汗虛煩。手足躁擾。時時欲厥者。始為恰合。若肢厥脈細。額汗如珠。宜再加人參、附子、五味等品。急追元陽以收汗。
白話文:
首先要滋養陰氣以鎮壓衝脈。因此以坎氣和二地為君藥。坎氣就是新生兒的臍帶,又稱命蒂,它前面通往神闕,後面通往命門,最能得到先天之祖氣。二地質地沉重,味道厚實,能填精益髓,善於滋養後天之真陰。這樣才能使陰平陽秘,龍雷之火不致上升。此外,再以龍骨、牡蛎、珠母等藥物滋養潛藏的龍雷之火,輔以磁石、朱砂,交濟心腎,陽氣有了依附,火也安於其位了。
巧妙之處在於用芍藥和薇甘菊,一是為了斂肝和陰所必需,一是為了納入衝脈滋養任脈的要藥。君臣佐使搭配得當,藥物都十分合適。這就是補腎滋養任脈,鎮壓肝臟納入衝脈的良方。不過,必須是右脈浮大、左脈細數、舌頭紅絳、心悸、自汗虛煩、手足躁動、時常想昏厥的人,才適合用此方。如果肢體厥冷、脈搏細弱、額頭汗如珠子,則需要再加人參、附子、五味子等藥物,急救元陽以止汗。
但病勢危篤如斯。亦多不及救矣。
當歸四逆湯,滋陰通脈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
全當歸(三錢),桂枝尖(五分),北細辛(三分蜜炙),鮮蔥白(一枚切寸),生白芍(三錢),清炙草(五分),絳通草(一錢),陳紹酒(一瓢沖)
【秀按】心主經脈。肝主絡脈。而心包主絡亦主脈。橫通四布。既輔心經之行血。亦助肝絡之攝血。若肝不攝血。心包之血又不四布。則手足厥寒。且不能橫通於經脈。則血行於脈中者少。故脈細欲絕。由是推之。肝與心及心包同病。不獨足厥陰肝專受其累也。故以歸、芍、榮養血絡為君。
白話文:
可是病況已經非常危急,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救治了。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滋陰通脈,這是俞氏的經驗,從仲景的方劑加減而成。方劑包括:當歸三錢、桂枝尖五分、北細辛三分(蜜炙)、鮮蔥白一枚(切成一寸長)、生白芍三錢、清炙草五分、絳通草一錢,以及一瓢陳紹酒。心主經脈,肝主絡脈,心包也主絡脈,並能橫向通達四肢。因此,當歸四逆湯既能輔助心經運行血液,也能幫助肝絡攝取血液。如果肝臟無法攝取血液,心包的血液也不能橫向通達四肢,就會出現手足厥寒,且血液無法順利流通於經脈,導致脈搏細弱欲絕。由此推斷,肝、心以及心包同時生病,不只是足厥陰肝經單獨受到影響。所以方劑以當歸、白芍來滋養血絡作為主藥。
即臣以桂辛。辛通經脈。使經氣通暢。絡氣自能四布。尤必佐以絳通、蔥、酒者。一取其速通經隧。一取其暢達絡脈。使以炙草。辛得甘助而發力愈速也。此為養血滋陰。活絡通脈之良方。如宿病寒疝。小腹痛甚。口吐白沫者。則加吳茱萸以止疝痛。生薑汁以止吐沫。亦屬仲景成法。
復脈湯,滋陰復脈法,俞氏經驗,從仲景方加減,一名炙甘草湯
大生地(一兩),真人參(錢半另煎沖),炒棗仁(二錢),桂枝尖(五分),陳阿膠(二錢烊沖),大麥冬(五錢),清炙草(三錢),陳紹酒(一瓢分沖),生薑汁(兩滴沖),大紅棗(三枚對劈)
白話文:
臣認為,桂枝性辛,辛能通經脈,使經氣暢通,絡氣自然就能四處流布。特別需要佐以赤小豆、蔥、酒,一個是取其快速通暢經絡,另一個是取其暢達絡脈。再以炙甘草配伍,辛得甘助,藥力發揮更快速。此為養血滋陰、活絡通脈的良方。如果遇到久病寒疝、小腹劇痛、口吐白沫的患者,則需加入吳茱萸以止疝痛,加入生薑汁以止吐沫,這也是仲景的成法。
復脈湯,滋陰復脈之法,是俞氏的經驗,從仲景方加減而成,也叫做炙甘草湯。
藥方如下:
生地一兩,人參半錢(另煎後沖服),炒棗仁二錢,桂枝尖五分,阿膠二錢(烊化後沖服),麥冬五錢,炙甘草三錢,紹酒一瓢(分次沖服),生薑汁兩滴(沖服),紅棗三枚(對剖)。
【秀按】脈之動雖屬心。而迫之使動者則在肺。肺主氣。氣主呼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以促心血之躍動而發脈。病而至於心動悸。心主脈而本能動。動而至於悸。乃心築築然跳。按其心部動躍震手也。是為血虛。脈結代者。緩時一止為結。止有定數為代。脈行十餘至一止。
或七八至及五六至一止。皆有定數。是為血中之氣虛。故重用膠、地、草、棗。大劑補血為君。尤必臣以參、麥之益氣增液。以潤經隧而復脈。和其氣機以去其結代。然猶恐其脈未必復。結代未必去。又必佐以桂、酒之辛潤行血。助參、麥、益無形之氣。以擴充有形之血。使其捷行於脈道。
白話文:
脈搏的跳動雖然歸屬於心臟,但驅使它跳動的卻是肺臟。肺主宰著氣,氣主宰著呼吸。每一次的吸氣和呼氣,稱為一次呼吸,透過呼吸促使心血的跳動,從而產生脈搏。當身體生病,導致心臟跳動過快,心臟主宰著脈搏,它原本就應該跳動。跳動過快,就叫做心悸,也就是心臟像是在跳動時發出“築築”的聲音,按壓心臟部位,會感受到它劇烈跳動震動著手掌。這是因為血液虛弱。脈搏結代是指,脈搏跳動時,有時會停頓一下,停頓的時間固定,就稱為結;停頓的時間有一定規律,就稱為代。脈搏跳動十多次才會停頓一次,
或者七八次、五六次才會停頓一次,這些停頓的時間都是固定的。這是因為血液中的氣虛弱。所以要用膠、地、草、棗等藥材,大量地補血作為主藥。同時一定要加入人參、麥冬等藥材,輔助補氣增液,滋潤經脈,使脈搏恢復正常。調和氣機,消除結代。但仍然擔心脈搏不一定能恢復正常,結代不一定能消除。所以還需要加入肉桂、酒等辛溫行血的藥材,幫助人參、麥冬,增加無形的氣,使有形的血充盈,讓它在脈道中快速流動。
庶幾血液充而脈道利。以復其躍動之常。使以薑棗調衛和營。俾營行脈中。以生血之源。衛行脈外。以導血之流。此為滋陰補血。益氣復脈之第一良方。
四物絳復湯,滋陰濡絡法,俞氏經驗方
細生地(四錢酒洗),生白芍(錢半酒炒),真新絳(錢半),廣橘絡(一錢),全當歸(二錢酒洗),川芎(五分蜜炙),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切沖)
【秀按】《內經》云。血主濡之。血虛則脈絡郁澀。絡澀則血鬱化火。每致鬱結傷中。脘脅串痛。甚則絡松血溢。色多紫黯。故以生地、歸、芍、滋陰養血為君。臣以絳、復、川芎。辛潤通絡。佐以橘絡舒絡中之氣。使以蔥管通絡中之瘀。此為輕清滋陰。辛潤活絡之良方。痛甚者。
白話文:
當血液充盈、脈絡暢通,就能恢復原本的跳動狀態。用薑棗調和氣血,讓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滋養血液的源泉;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引導血液流動。這就是滋陰補血、益氣復脈的最佳方法。
四物絳復湯,採用滋陰濡絡的方法,是俞氏經驗方。
方劑包括:生地四錢(酒洗)、生白芍一錢半(酒炒)、真新絳一錢半、廣橘絡一錢、全當歸二錢(酒洗)、川芎五分(蜜炙)、旋覆花三錢(包煎)、青蔥管三寸(切段沖泡)。
《內經》說,血液主司濡養。血液虛損,就會導致脈絡鬱結阻塞。脈絡阻塞,就會使瘀血化火,容易引起胸腹鬱結疼痛,甚至脈絡鬆弛、出血,顏色多呈紫暗。所以用生地、當歸、白芍滋陰養血為主藥;以絳、復、川芎辛潤通絡為臣藥;佐以橘絡疏通脈絡中的氣滯;用蔥管通暢脈絡中的瘀血。這就是輕清滋陰、辛潤活絡的良方,疼痛嚴重者可以使用。
加桃仁七粒。蜜炙延胡錢半。活血止痛。挾火者。加川楝子錢半。丹皮錢半。苦辛泄熱。
新加酒瀝湯,滋陰調氣法,俞氏經驗,從張石頑酒瀝湯加味
細生地(四錢),白歸身(錢半),廣橘白(八分),蘇薄荷(三分),生白芍(三錢),清炙草(六分),川柴胡(四分蜜炙),玫瑰花(三朵沖),陳紹酒(二匙分沖),淡竹瀝(兩瓢與酒和勻同沖)
白話文:
配方中加入桃仁七粒,蜜炙延胡索半錢,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若患者有內熱者,則需加入川楝子半錢、丹皮半錢,以苦辛泄熱。
新加酒瀝湯,滋陰調氣,是俞氏的經驗方,源自張石頑的酒瀝湯加味。配方包含細生地四錢、白歸身半錢、廣橘白八分、蘇薄荷三分、生白芍三錢、清炙草六分、川柴胡四分(蜜炙)、玫瑰花三朵(沖泡)、陳紹酒兩匙(分次沖泡)、淡竹瀝兩瓢(與酒混合均勻,一同沖泡)。
【秀按】丹溪謂氣血調和。則百病不生。氣血抑鬱。則百病蜂起。路玉謂氣鬱則液凝為痰。血鬱則絡瘀作痛。竊謂氣血暴郁。血多虛而氣多滯。必先調氣。繼則活絡。最忌辛燥克削。重傷氣血。故以歸、地、芍、草、養血柔肝為君。遵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經旨。臣以橘白、柴、荷、清芬疏氣。
以肝喜散。急食辛以散之也。佐以竹瀝紹酒滌痰行血。以肝性剛。宜柔宜疏是也。使以玫瑰花者。色能活血。香能疏氣。足為諸藥之先導。此為滋陰養血。調氣疏郁之良方。
補陰益氣煎,滋陰補氣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氣血調和,百病就不會發生;氣血鬱結,百病就會蜂擁而起。路玉先生說,氣鬱則體液凝結形成痰,血鬱則經絡阻塞而疼痛。我認為氣血突然鬱結,血液多虛而氣機滯塞,必須先調氣,然後再活絡經絡。最忌辛辣燥熱之品,以免傷及氣血。因此以歸脾、生地、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為主藥。遵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經旨。再以橘白、柴胡、荷葉清香疏散氣機,因為肝喜散,急食辛味可以散之。輔以竹瀝、紹酒滌痰行血,因為肝性剛強,宜柔宜疏。最後以玫瑰花作為引導藥,因其色能活血,香能疏氣,可引導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此方滋陰養血,調氣疏郁,效果甚佳。
此方名為「補陰益氣煎」,出自俞氏經驗方,載於景岳《新方八陣》。
潞黨參(三錢米炒),淮山藥(三錢杵),新會皮(一錢),升麻(三分蜜炙),大熟地(四錢炒鬆),白歸身(錢半醋炒),清炙草(五分),鱉血柴胡(五分)
【秀按】男子便血。婦人血崩。無論去血多少。但見聲微氣怯。面白神餒。心悸肢軟者。氣不攝血。血從下脫也。若用清涼止血方。必致氣脫。故以滋補陰氣之黨參。滋填陰血之熟地為君。景岳稱為兩儀。本為氣血雙補之通用方。臣以薯歸滋脾陰而養肝血。歸身醋炒。尤得斂血之妙用。
白話文:
此方適用於男子便血或婦女血崩,不論出血多少,只要患者聲音微弱、氣息虛怯、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心悸肢體無力,就屬於氣虛不能攝血,血從下脫落。若用清涼止血方,反而會導致氣虛脫陷。因此,以滋補陰氣的黨參和滋填陰血的熟地為君藥,這兩味藥是氣血雙補的通用方,稱為「兩儀」。輔以山藥、歸脾滋養脾陰,補養肝血。歸身用醋炒,更能起到斂血的妙用。
佐以升、柴、橘皮、升清氣而調胃氣。柴胡用鱉血拌炒。雖升氣而不致劫動肝陰。使以甘草和藥。緩肝急而和脾陰。此為滋陰養血。血脫益氣之良方。惟黨參甘平益氣。究嫌力薄。膏粱體宜易吉林大參。補氣之功為尤勝。陰虛有火者。加瑩白童便。鹹平止血以降陰火。尤有專功。
自汗者。加綿耆皮二三錢。固表氣以收汗。淮小麥三四錢。養心血以斂陰。皆歷試輒驗之要法。
加味《金匱》腎氣湯,滋陰納陽法,俞氏經驗方,從仲景方加減
大熟地(六錢),淮山藥(三錢杵),丹皮(錢半醋炒),淡附片(錢半),山萸肉(二錢),浙茯苓(三錢),澤瀉(錢半),紫瑤桂(五分煉丸吞),北五味(一錢杵),瑩白童便(一杯分沖)
白話文:
使用升麻、柴胡、橘皮來升清氣、調胃氣。柴胡用鱉血拌炒,可以升氣而不傷肝陰。加入甘草和藥,緩解肝急、滋養脾陰。這個方子是滋陰養血、益氣血的良方。雖然黨參甘平益氣,但效果略顯不足,膏粱體質的人適合用吉林大參,補氣效果更佳。陰虛有火者,可以加瑩白童便,鹹平止血,降陰火,效果顯著。
容易出汗的人,可以加入綿耆皮來固表氣止汗。加入淮小麥可以養心血,斂陰。這些都是經過多次驗證的有效方法。
這個方子是加味金匱腎氣湯,屬於滋陰納陽法,是俞氏的經驗方,在仲景方基礎上加減。藥物包括大熟地、淮山藥、丹皮、淡附片、山萸肉、浙茯苓、澤瀉、紫瑤桂、北五味、瑩白童便。
【秀按】傷寒夾陰。誤服升散。及溫熱多服清涼克伐。以致腎中虛陽上冒。而口鼻失血。氣短息促者。其足必冷。小便必白。大便必或溏、或瀉、上雖假熱。下顯真寒。陽既上越。陰必下虛。宜於滋陰之中。暫假熱藥冷服以收納之。故以六味地黃為君。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臣以桂、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妙在佐以重用五味。酸收咸降。引真陽以納歸命門。使以瑩白童便。速降陰火以清斂血溢。此為滋補真陰。收納元陽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方。俞氏皆以滋陰為君。參合他法以推廣之。可謂善用成方。多所化裁者矣。足開後學選藥制方之法門。
白話文:
傷寒夾雜著陰寒,誤服了升散藥物,或者在溫熱病中過度服用清涼藥物,導致腎中虛陽上冒,出現口鼻出血、氣短喘促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腳一定會冰冷,小便一定會發白,大便可能稀溏,也可能腹瀉。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熱症,但實際上是寒症。陽氣上浮,陰氣必然虛弱。治療應該以滋陰為主,暫時用溫熱藥物冷服,以便收納陽氣。因此,以六味地黃湯為主藥,補益腎陰,鎮壓陽氣。
用桂枝、附子來溫補腎陽,消散陰寒。巧妙地加入大量五味子,酸味收斂,鹹味下降,引導真陽回歸命門,讓小便變得清白,快速下降陰火,收斂止血。這就是滋補真陰、收納元陽的良方。
以上十個方劑,俞氏都以滋陰為主要治療原則,結合其他方法加以推廣。可以說,他善於運用成方,對藥物和方劑做了很多改造。這為後學者選藥制方開拓了道路。
四逆湯,回陽破陰法,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川附子(三錢,炮,去皮臍),川乾薑(三錢炮),清炙草(二錢)
【秀按】少陰病初起。不頭痛身熱。即惡寒肢厥。戰慄蜷臥。甚則吐瀉腹痛。脈沉。或伏。此名直中陰經真寒症。俗名陰證傷寒。若兼面色青。囊縮舌短者。此名夾陰中寒。證皆危險。故急以附姜破陰救陽為君。佐以炙草和中。辛得甘助。則有溫補之功。甘與辛合。更擅調劑之長。
此為破陰回陽。少陰中寒之主方。吐多者。加生薑汁兩匙沖。公丁香一分。瀉多者。加炒冬朮三錢。煨肉果錢半。舌短囊縮。小腹絞痛者。加鹽水炒吳茱萸一錢。酒炒木瓜錢半。
白話文:
四逆湯
四逆湯,屬於回陽破陰法,是俞氏經驗方,載於仲景《傷寒論》。
藥方:
- 川附子(三錢,炮製去皮臍)
- 川乾薑(三錢,炮製)
- 清炙草(二錢)
註解:
- 秀按:少陰病初期,病人不頭痛,也不發熱,反而出現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蜷臥,嚴重者甚至會嘔吐、腹瀉、腹痛,脈象沉細或完全摸不到。這稱為直中陰經真寒症,俗稱陰證傷寒。如果病人同時出現面色青白、陰囊收縮、舌頭短縮等症狀,則稱為夾陰中寒,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危險。
- 因此,必須緊急使用附子、乾薑破除陰寒,救治陽氣,作為君藥。炙草則作為佐藥,和中調和藥性。辛味藥物得甘味藥物輔助,則有溫補之功效。甘味藥物與辛味藥物相合,更能發揮調和藥性的作用。
四逆湯是治療少陰中寒的常用方劑,屬於破陰回陽的代表方。
加減:
- 吐瀉頻繁者,加生薑汁兩匙沖服,並加入丁香一分。
- 腹瀉不止者,加炒冬朮三錢,煨肉果半錢。
- 舌頭短縮,陰囊收縮,小腹絞痛者,加鹽水炒吳茱萸一錢,酒炒木瓜半錢。
桂枝加附子湯,回陽攝陰法(輕劑),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川桂枝(二錢),東白芍(三錢),煨乾姜(一錢),炮附子(三錢),清炙草(二錢),大紅棗(三枚劈)
【秀按】傷寒發汗過多。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此為亡陽之輕證。故以桂、附、辛熱回陽為君。即臣以白芍之酸收攝陰。炙草之甘緩和陽。佐以煨姜。使以大棗。一為調衛以助陽。一為和營以維陰。此為回陽攝陰。調營護衛之良方。
真武湯,回陽攝陰法(重劑),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屬於輕劑,是俞氏的經驗方,出自《傷寒論》。方劑由川桂枝、東白芍、煨乾姜、炮附子、清炙草和大紅棗組成,用於治療傷寒發汗過多、汗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等亡陽輕證。桂枝、附子辛熱回陽為君,白芍酸收攝陰,炙草甘緩和陽為臣,佐以煨姜,大棗則調衛助陽、和營維陰。此方回陽攝陰,調營護衛,是治療亡陽輕證的良方。真武湯也是回陽攝陰法,但屬於重劑,同樣出自《傷寒論》。
炮附子(四錢),生白芍(三錢),浙茯苓(三錢),鮮生薑(二錢),生冬朮(二錢)
【秀接】《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若外感證。發汗過多。津液虧少。陽氣偏虛。自汗不止。筋失所養而惕惕跳動。肉失所養而瞤然蠕動。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此為亡陽之重證。故以附、薑、辛熱回陽為君。臣以白朮培中益氣。茯苓通陽化氣。以助附姜峻補回陽之力。
尤必佐白芍陰藥以維繫者。庶幾陽附於陰而內返矣。此為回陽攝陰。急救亡陽之祖方。若少陰腹痛下利。內有水氣者。本方宜重用茯苓。少則六錢。多則八錢。或一兩。以通腎陽而利水。白芍宜用酒炒。以免陰凝之弊。兼咳者。加乾薑八分。瘛瘲五分同搗如泥。以散水寒而止飲咳。
白話文:
炮附子(四錢)、生白芍(三錢)、浙茯苓(三錢)、鮮生薑(二錢)、生冬朮(二錢)
《內經》說,陽氣精純就能滋養精神,柔順就能滋養筋脈。如果外感病症,發汗過度,津液不足,陽氣虛弱,就會自汗不止,筋脈失去滋養而發抖跳動,肌肉失去滋養而顫動蠕動,頭昏眼花,心悸不安,想抓地而起的。這是陽氣嚴重虧損的表現。因此,用附子、生薑等辛熱藥物回補陽氣為君藥。臣藥用白朮補中益氣,茯苓通陽化氣,幫助附子、生薑強健回補陽氣的力量。
特別要搭配白芍這種陰性藥物來維持平衡,這樣才能讓陽氣依附於陰氣而回歸內部。這就是回補陽氣、收斂陰氣的方法,是急救陽氣衰竭的祖傳藥方。如果少陰經腹痛、腹瀉,內有水氣,這個方子就要多用茯苓,少則六錢,多則八錢,甚至一兩,用來通暢腎陽、利水消腫。白芍最好用酒炒,以免陰氣凝滯。如果有咳嗽,可以加乾薑八分,瘛瘲五分,一起搗成泥狀,用來散寒止咳。
下利者。去白芍。加乾薑一錢。以散寒水而培脾陽。嘔者。加姜半夏三錢。生薑取汁一小匙沖。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小便既利。不當更滲以竭津液也。此皆仲景治陰水症加減之成法。學者須知同一真武湯。一治少陰誤汗亡陽。一治少陰寒水洋溢。同而不同有如此。始可以用仲景之經方。
【廉勘】真武湯。加減得法。用處甚多。如俞東扶於盛暑時。以此湯治寒霍亂症。吐瀉腹疼。惡寒不渴。肢冷脈微。取效甚速。一也。如王孟英治痰喘汗多。氣逆脘疼。不食礙眠。肢冷便溏。面紅汗冷。脈弦軟無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實。腎陽下虛也。以此湯加乾薑、五味、人參、杏仁、川樸等品。
白話文:
治療腹瀉的,去掉白芍,加入乾薑一錢,用溫熱的藥水來溫暖脾陽。治療嘔吐的,加入乾薑半夏三錢,用生薑汁一小匙沖服。小便過於頻繁的,去掉茯苓,因為小便已經通暢,不應該再用藥物來利尿,以免損耗體液。這些都是張仲景治療陰水症加減藥方的規律,學習者一定要知道,同樣是真武湯,一個治療少陰經誤汗導致陽氣不足,另一個治療少陰經寒水泛濫。同樣的藥方,卻有不同的用法,這就是仲景經方精妙之處。
真武湯加減得當,用途非常廣泛。例如俞東扶在盛夏時節用真武湯治療寒霍亂症,患者出現嘔吐、腹瀉、腹痛、怕冷不渴、肢體冰冷、脈象微弱,服藥後很快見效。又如王孟英治療痰喘汗多、氣逆胸悶、不思飲食、睡眠不安、肢體冰冷、大便稀溏、面紅汗冷、脈象弦細無力、舌苔白膩不渴的患者,這是寒痰上實、腎陽下虛的症狀。他用真武湯加入乾薑、五味子、人參、杏仁、川樸等藥物治療。
一劑知。二劑已。二也。而善用此方者。首推葉天士先生。如治脾陽傷極。由誤攻寒痞。變成單腹脹。以此方加川樸。又治食傷脾陽。腹脹足腫。以此方去芍、姜。加草果仁、厚朴、廣皮。又治濁陰竊據脾腎。跗腫腹滿。以此方去芍、姜。加川樸、草蔻、澤瀉。又治腫脹由足入腹。
食谷不能運。脈細軟。以此方去芍。加厚朴、蓽茇。又治脾腎虛寒。瀉多腹滿。小便不利。以此方去芍、姜。加人參、益智仁、菟絲子。其他加減頗多。不能盡述。
白話文:
一劑藥就能知道病症,兩劑藥就能治好病。這個方子非常有效,最善於運用它的是葉天士先生。例如,治療脾陽受損嚴重,因為誤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痞,導致單純腹部脹滿,可以用這個方子加上川樸;又例如,治療飲食傷脾陽,腹部脹滿,腳腫,可以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生薑,再加上草果仁、厚朴、廣皮;又例如,治療濁陰侵犯脾腎,腳腫,肚子脹滿,可以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生薑,再加上川樸、草蔻、澤瀉;又例如,治療腫脹由腳部蔓延到腹部,飲食不能消化,脈搏細軟,可以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再加上厚朴、蓽茇;又例如,治療脾腎虛寒,腹瀉,腹部脹滿,小便不利,可以用這個方子去除芍藥、生薑,再加上人參、益智仁、菟絲子。其他加減用法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通脈四逆湯,回陽通脈法,俞氏經驗方,載仲景《傷寒論》
川附子(五錢炮去皮臍),川薑(四錢),清炙草(二錢),鮮蔥白(五枚杵汁分沖)
【秀按】陽氣即生氣也。陰霾即死氣也。是以陽被陰逼。不走即飛。但其間有結有散。結則尚可破散其陰以通陽。散則宜隨陽之所在而返回。故脈沉或伏者僅陰之結。但用四逆湯。脈微欲絕而面赤者。乃陰盛格陽也。故於四逆湯加蔥白。由是推之。蔥白之為用大矣。考蔥之為物。
寸根著土。即便森然。以其得生陽之氣盛。故於死陰中得一線生陽。即可培植而生髮。蔥白形雖中空。具從陰達陽之性。而內含稠涎。外包緊束。能使陽仍不離於陰。所以病至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色。一派陰霾用事。只有外熱面赤。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是回陽通脈的經典方劑,出自俞氏經驗,記載於仲景《傷寒論》。
藥材:
- 川附子(五錢,炮製去皮臍)
- 川薑(四錢)
- 清炙草(二錢)
- 鮮蔥白(五枚,搗碎取汁分次沖服)
【秀按】
陽氣就是生氣,陰霾就是死氣。陽氣被陰氣逼迫,若不疏通就會消散。但其中有凝聚也有散佈,凝聚的陰氣可以用藥物破散以通陽,散佈的陽氣則要根據陽氣所在的位置引導回歸。
因此,脈象沉伏只是陰氣凝聚的表現,可以用四逆湯治療。但脈象微弱將絕而面色發紅,則是陰氣盛極,阻遏陽氣,這時要在四逆湯中加入蔥白。由此推知,蔥白的作用極大。
蔥這種植物,根部扎入土中,卻能生長茂盛,這是因為它吸取了陽氣,所以能在一線生陽中生長髮展。蔥白雖然形狀中空,卻具有從陰氣通達陽氣的特性,內含稠密的汁液,外層緊密包裹,能夠讓陽氣不離陰氣。
因此,當病人出現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卻不惡寒、面色發紅等症狀時,就說明陰氣盛極,只有一片陰霾,只有外熱面色發紅。
身不惡寒數症。可以知陽未盡滅。然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已經昭著。故必重用附姜。尤賴得生陽氣盛之蔥白。培種微陽。庶幾春回黍谷矣。此為回覆殘陽。急通脈道之主方。咽痛者。加桔梗一錢。宣肺氣以止痛。嘔者。加生薑汁一小匙沖。宣逆氣以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
柿蒂三十個。降氣逆以止呃。大腹痛者。加紫瑤桂五分。生白芍三錢。溫通脾絡以止痛。小腹絞痛者。加鹽水炒吳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溫運肝氣以止疼。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錢半。明乳香六分。活血通絡以止痛。利雖止而脈微不出者。加吉林大參錢半。提神益氣以生脈。
白話文:
身體不畏寒,說明陽氣尚未完全消失。但陰寒在體內過盛,阻礙陽氣於外,已經很明顯了。因此必須重用附子,尤其需要生薑、蔥白來培育微弱的陽氣,希望如同春天到來,萬物生長。這是回复残阳,急通脉道的方劑。咽喉疼痛者,加桔梗一錢,宣發肺氣止痛。嘔吐者,加生薑汁一小匙沖服,宣通逆氣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個,降逆氣止呃。腹痛者,加紫瑤桂五分,生白芍三錢,溫通脾絡止痛。小腹絞痛者,加鹽水炒吳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溫運肝氣止痛。疼痛严重者,加蜜炙延胡索錢半,乳香六分,活血通絡止痛。如果脈象微弱,加吉林大參錢半,提神益气,生发脉气。
回陽急救湯,回陽生脈法,俞氏經驗方,載陶節庵《傷寒六書》
黑附塊(三錢),紫瑤桂(五分),別直參(二錢),原麥冬(三錢辰砂染),川薑(二錢),姜半夏(一錢),湖廣朮(錢半),北五味(三分),炒廣皮(八分),清炙草(八分),真麝香(三釐沖)
【秀按】少陰病下利脈微。甚則利不止。肢厥無脈。乾嘔心煩者。經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然不及此方面面顧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義。雖仍以四逆湯加桂溫補回陽為君。而以《千金》生脈散為臣者。以參能益氣生脈。麥冬能續胃絡脈絕。五味子能引陽歸根也。
白話文:
回陽急救湯,源自俞氏經驗方,載於陶節庵《傷寒六書》,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下利脈微,甚至利不止、肢厥無脈、乾嘔心煩等症狀。其藥方包含黑附塊、紫瑤桂、別直參、原麥冬、川薑、姜半夏、湖廣朮、北五味、炒廣皮、清炙草、真麝香等藥材,藥效主要依循四逆湯加桂溫補回陽,並佐以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脈、續胃絡脈絕、引陽歸根,達到全面調理的效果。
佐以白朮、二陳、健脾和胃。上止乾嘔。下止瀉利。妙在使以些許麝香。斬關直入。助參、附、薑、桂、以速奏殊功。淺學者每畏其散氣而不敢用。豈知麝香同冰片及諸香藥用。固屬散氣。同參、朮、附、桂、麥、味等溫補收斂藥用。但顯其助氣之功。而無散氣之弊矣。此為回陽固脫。
益氣生脈之第一良方。
【廉勘】此節庵老名醫得心應手之方。凡治少陰中寒。及夾陰傷寒。陽氣津液並虧。暨溫熱病涼瀉太過。克伐元陽。而陽虛神散者多效。妙在參、朮、附、桂、與麝香同用。世俗皆知麝香為散氣通竅之藥。而不知麝食各種香藥。含英咀華。蘊釀香精而藏於丹田之間。故西醫藥物學中。
白話文:
方劑中加入白朮、二陳,有助於健脾和胃,上可止乾嘔,下可止瀉利。妙處在於加入少許麝香,能直接打通關竅,幫助人參、附子、生薑、肉桂快速發揮療效。一些學藝不精的人常常害怕麝香會散氣,不敢使用。殊不知麝香與冰片、其他香藥一樣,的確會散氣,但與人參、白朮、附子、肉桂、麥冬、五味等溫補收斂的藥物一起使用時,只顯現出助氣的功效,而不會有散氣的弊端。此方是回陽固脫、益氣生脈的首選良方。
此方是名醫得心應手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少陰中寒、夾陰傷寒、陽氣津液俱虛、溫熱病涼瀉過度、損傷元陽,以及陽虛神散等症。妙處在於人參、白朮、附子、肉桂與麝香同用。世人皆知麝香是散氣通竅的藥物,卻不知麝香會食用各種香藥,吸收精華,蘊釀香精,儲藏於丹田之中。因此,西醫藥物學中……
推為壯腦補神之要藥。閱過香港曹錫疇麝香辨者。皆深悉之。惜吾國醫界尚多茫茫耳。陶俞二家。於西醫學未曾進行之前。能深信麝香功用。配合於溫補回陽之中。殊有卓識。吳鞠通輒詆其謬。亦未免所見不廣。信口雌黃者矣。以余所驗。服此方後。脈漸漸緩出者生。不出者死。
暴出者亦死。手足不溫者亦死。若舌卷囊縮。額汗如珠不流。兩目直視者速死。
附姜白通湯,回陽通格法,俞氏經驗方,載喻嘉言《醫門法律》
川附子(五錢炮去皮臍),乾薑(四錢),蔥白(五莖取汁沖),豬膽(半枚取汁沖)
白話文:
麝香被認為是補腦益神的要藥,香港曹錫疇的《麝香辨》一書中也深諳此道。可惜的是,我國醫界許多人對此仍然茫然不知。陶、俞兩位醫家,在西醫學尚未興起之前,就已深信麝香的功效,並將其運用於溫補回陽的治療中,實屬高見。吳鞠通則斥其為謬論,顯然見識有限,信口胡說。根據我的經驗,服用此方後,脈象漸漸緩慢有力者生,脈象不出現者死,脈象突然暴出者也死,手足冰冷者也死。若舌頭捲縮、額頭汗珠凝而不流、雙眼直視者,則很快就會死亡。
附方:「白通湯」,回陽通格法,為俞氏經驗方,載於喻嘉言的《醫門法律》中。
藥材:川附子(五錢,炮製去皮臍),乾薑(四錢),蔥白(五莖取汁沖),豬膽(半枚取汁沖)。
【秀按】猝中陰寒。厥逆嘔吐。下利色青氣冷。肌膚凜慄無汗。脈微欲絕。甚則十指腡紋縐癟。俗名癟腡痧證。實則為盛陰沒陽之候。故以大劑附姜回陽為君。臣以蔥汁。得生陽之氣獨盛。以辛通脈道。反佐以一味膽汁者。恐陽藥一飲即吐。格拒而不得入也。此為溫熱回陽。
苦辛通格之良方。然必內外兼治。庶幾能奏捷效。故嘉言外治兩法。(1)用蔥一大握。以帶輕束。切去兩頭。留白二寸許。以一面熨熱。安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蔥白上面。取其熱氣從臍入腹。甚者連熨二三餅。(2)用艾灸關元氣海。各二三十壯。內外協攻。務在一時之內。
白話文:
突然遭受陰寒,出現昏厥、嘔吐、腹瀉,大便呈青色且冰冷,皮膚發冷發抖,沒有汗水,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嚴重時十指皺紋凹陷。民間稱之為「癟腡痧證」,實際上是陽氣被盛陰所掩蓋的表現。因此,以大劑量附子配生薑回陽作為主藥,輔以蔥汁,蔥汁具有獨特的生陽之氣,辛味可以通暢脈道。加入少量膽汁,是為了防止陽藥一飲即吐,無法進入身體。這是溫熱回陽、苦辛通格的良方。但必須內外兼治,才能取得快速效果。因此,以下提供兩種外治方法:
- 取一大把蔥,用布輕輕綁好,切去兩端,留白兩寸左右,用一面加熱,放在肚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蔥白上面,讓熱氣從肚臍進入腹腔。情況嚴重者,可以連續熨兩三餅蔥。
- 用艾灸關元穴和氣海穴,各灸二三十壯。內外協同治療,務必在短時間內見效。
令得陰散陽回。身溫不冷。脈漸出者。次服附姜歸桂湯。以驅營分之寒。若病人畏膽汁太苦者。代以瑩白童便亦可。
附姜歸桂湯,回陽溫營法,俞氏經驗方,載喻氏《醫門法律》
川附子(二錢炮),川薑(一錢炮),紫瑤桂(八分),當歸(二錢),淨白蜜(兩匙沖)
【秀按】中寒暴病。用附姜回陽後。繼用此方者。因附姜專主回陽。而其所中之陰寒。必先傷營。故加歸桂驅營分之寒。庶幾藥病相當。沖以白蜜者。柔和陽藥之剛烈也。此為回陽暖血。溫和營分之良方。
附姜歸桂參甘湯,回陽兼補血氣法,俞氏經驗方,載喻氏醫門法律
淡附片(一錢),白歸身(錢半),老東參(一錢),嫩閩姜(六分),川薑(八分炮),官桂(六分),清炙草(八分),大紅棗(兩枚)
白話文:
如果病人體溫回升,脈象逐漸恢復,可以服用附姜歸桂湯,驅除體內寒氣。若病人嫌膽汁太苦,可以用乾淨的童尿代替。附姜歸桂湯是回陽溫營的常用方,由俞氏經驗方,載於喻氏《醫門法律》。
附姜歸桂湯的藥材包括:炮製過的川附子二錢、炮製過的川薑一錢、紫瑤桂八分、當歸二錢,以及兩匙淨白蜜沖服。
此方適合用於寒邪入侵導致的急病,在附姜回陽後,接著使用本方,因為附姜專治回陽,但寒邪也會傷及營氣,因此加入當歸和桂枝來驅除營氣中的寒氣,使藥性與病症相符。加入白蜜可以緩和藥性,使陽藥不至於太過猛烈。此方是回陽暖血、溫和營分的良藥。
附姜歸桂參甘湯是回陽兼補血氣的常用方,由俞氏經驗方,載於喻氏《醫門法律》。
附姜歸桂參甘湯的藥材包括:淡附片一錢、白歸身錢半、老東參一錢、嫩閩姜六分、炮製過的川薑八分、官桂六分、清炙草八分,以及兩枚大紅棗。
【秀按】陰寒漸衰。陽氣將回。病勢已有轉機。故君以附、薑、輕劑。溫和陽氣。即臣以歸、桂、暖血。參、草、益氣。佐以閩姜。使以大棗。調和營衛也。此為輕劑回陽。雙補血氣之良方。若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者。本方附、薑、官桂。可減其半。加蜜炙綿耆一錢。
土炒於朮一錢。酒炒白芍錢半。五味子十二粒。溫和平補。俾不致有藥偏之害。
正陽四逆湯,回陽攻毒法,俞氏經驗方,載陶氏《傷寒全生集》
生附子(三錢炮去皮臍),清炙草(一錢),真麝香(五釐沖),川薑(三錢炮不可焦),皂莢炭(八分),生薑汁(兩匙沖)
白話文:
正陽四逆湯方解
【秀按】 陰寒之氣逐漸衰退,陽氣將要回升,病勢已經出現轉機。因此,方中以附子、生薑等溫熱藥材,輕輕地溫和陽氣;再以當歸、桂枝等藥材,溫暖血液,並加入人參、黃芪來補充氣血。再佐以生薑,並用大棗來調和營衛,使藥力協調平衡。此方為溫和回陽、雙補血氣的良方。
若陽氣已回,身體溫暖,面色紅潤,手腳不冰冷,嘔吐腹瀉逐漸消失,則可將方中附子、生薑、官桂的劑量減半,並加入蜜炙綿芪一錢,土炒於術一錢,酒炒白芍錢半,五味子十二粒,以溫和平補,避免藥物偏性而造成副作用。
正陽四逆湯,回陽攻毒之法,為俞氏經驗方,記載於陶氏《傷寒全生集》
藥材:
- 生附子(三錢,炮製去皮臍)
- 清炙草(一錢)
- 真麝香(五釐沖)
- 川薑(三錢,炮製不可焦)
- 皂莢炭(八分)
- 生薑汁(兩匙沖)
【秀按】猝中陰毒。吐利腹疼。身如被杖。四肢厥逆。冷過肘膝。昏沉不省。心下硬滿。面唇手指皆有黑色。舌卷囊縮。煩躁冷汗自出。或時呻吟。六脈或沉伏。或沉微欲絕。湯藥每多不受。此皆陰寒毒氣入深。乃最危最急之證。較中寒證尤篤。故用生附子以毒攻毒為君。臣以乾薑回陽。
皂莢麝香速通經隧。佐以炙草和藥。使以薑汁和胃。且薑汁炙草二味。更有和解附毒之功。調劑合法。此為回陽急救。直攻陰毒之良方。然必內外兼治。庶可十救一二。外治法。先以通關散。(生半夏一錢、細辛五分、川芎五分、青藜蘆五分、麝香五釐。)搐鼻取嚏。以通清竅。
白話文:
突然中毒,出現嘔吐腹瀉、腹痛、身體疼痛如同被打過一樣,四肢冰冷到肘部和膝蓋,意識模糊不清,心口硬而滿悶,面部、嘴脣、手指都呈現黑色,舌頭蜷縮、陰囊收縮,煩躁不安並且冷汗直冒,有時會呻吟,脈搏可能沉伏或者非常微弱幾乎感覺不到,喝下的湯藥大多無法接受。這是因爲陰寒毒素深入體內,是極其危險緊急的情況,比一般的寒症更加嚴重。因此使用生附子來以毒攻毒作爲主要藥物,輔以乾薑來恢復陽氣。
使用皂莢和麝香迅速打通經絡,加上炙甘草調和藥物,用生薑汁來和胃。而且生薑汁和炙甘草這兩種藥物還有解附子毒性的功效。正確地調配使用,這是恢復陽氣、急救治療、直接攻擊陰寒毒素的好方法。然而必須內外同時治療,或許可以救回少數人。外部治療方法,首先使用通關散(生半夏一錢、細辛五分、川芎五分、青藜蘆五分、麝香五釐)吸入鼻中以引發打噴嚏,從而疏通清竅。
次用麝香三釐。皂莢末三分。肉桂末二分。硫黃二分。共研細末。以蔥汁調黏。填入臍中。再以生薑薄片貼於臍上。放大艾火於薑片上。蒸二七壯。炙關元氣海二七壯。必將陰退陽復。手足溫暖即止。知人事者生。昏沉不省。過一周時必死。或仍用喻西昌熨臍法。亦能通陽氣而利小便。
新加八味地黃湯,補陽鎮沖法,俞氏經驗方
厚附塊(錢半),大熟地(六錢炒鬆),山萸肉(八分),紫石英(四錢杵),紫瑤桂(五分),淮山藥(三錢杵),浙茯苓(四錢),澤瀉(錢半)
白話文:
取麝香三釐,皂莢末三分,肉桂末二分,硫黃二分,研磨成細粉,用蔥汁調成糊狀,填入肚臍中,再用生薑薄片貼在肚臍上,點燃艾草放在薑片上,蒸灸二十七壯,同時灸關元、氣海穴二十七壯。如此操作,陰氣退去,陽氣回升,手腳溫暖即可停止。意識清醒者可生,昏迷不醒者,過一周必死。也可以使用喻西昌熨臍法,同樣可以通陽氣,利小便。
另外,可服用新加八味地黃湯,補陽鎮沖,這是俞氏經驗方。方劑包括厚附塊(錢半)、大熟地(六錢炒鬆)、山萸肉(八分)、紫石英(四錢杵)、紫瑤桂(五分)、淮山藥(三錢杵)、浙茯苓(四錢)、澤瀉(錢半)。
先用鐵落五錢。鎮元黑錫丹三錢。用水六碗。煎成四碗。取清湯代水煎藥。
【秀按】腎氣虛喘。動則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腎水上泛為痰。嗽出如沫而味鹹。故以八味地黃溫補腎氣為君。去丹皮者。恐其辛散肺氣也。臣以紫石英溫納沖氣。妙在佐以鐵落合黑錫丹。重鎮沖逆。以納氣定喘。用之得當。奏效如神。此為溫補腎陽。鎮納虛喘之良方。氣虛自汗者。加蜜炙綿耆皮三錢。五味子三分。小便利者。去苓澤。防其損津液也。
【廉勘】以上六經正治六法。統計一百零一方;方方有法,法法不同,真可調門門透澈,息息通靈者矣。先祖謂傷寒專科,必先通雜證,而後能善治感證;今觀俞氏方法,益信而有徵。但必列一百一方者,推其意,大抵仿陶氏肘後百一方例耳。
白話文:
首先,取鐵落五錢,鎮元黑錫丹三錢,加水六碗,煎煮成四碗,取其清湯代替水煎藥。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腎氣虛弱引起的喘息、活動後喘息加重、腰痛、腳冷、小便不利等症狀。腎水上泛形成痰,咳嗽時痰液像泡沫,帶有鹹味。方子以八味地黃溫補腎氣為主,去掉了丹皮,避免辛散肺氣。輔以紫石英溫納沖氣,並巧妙搭配鐵落和黑錫丹,重鎮沖逆,納氣定喘,效果顯著。若有氣虛自汗者,可加蜜炙綿耆皮三錢、五味子三分;若小便不利者,則去掉茯苓澤瀉,避免損傷津液。
此方溫補腎陽,鎮納虛喘,效果良好。
以上這些方子都是根據六經正治六法整理的,共計一百零一方,每個方子都有其獨特之處。真可謂是「調門門透澈,息息通靈」。 先祖曾說,治療傷寒必須先通曉雜症,才能更好地治療感證。 如今看來,俞氏的這些方法更加佐證了這個道理。 他列舉了一百一方,推測其用意,大概是效仿陶弘景的《肘後百一方》吧。
【榮齋按】程鍾齡說:「補者,補其虛也。《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精氣奪則虛。』又曰:『虛者補之。』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闔,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
何謂當補不補?夫虛者損之漸,損者虛之積也,初時不覺,久則病成;假如陽虛不補,則氣日消,陰虛不補,則血日耗,消且耗焉,則天真榮衛之氣漸絕,而虧損成矣!雖欲補之將何及矣。又有大虛之症,內實不足,外似有餘,脈浮大而澀,面赤火炎,身浮頭眩,煩躁不寧,此為出汗暈脫之機;更有精神浮散,徹夜不寐者,其禍尤速。法當養榮歸脾輩,加斂藥以收攝元神,俾浮散之氣,退藏於密,庶幾可救。
白話文:
榮齋按:程鍾齡說:「補,就是補其虛弱之處。《經》書上說『不能治療其虛弱,怎麼能談論其他?』又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其氣必定虛弱。』又說『精氣被奪走就會虛弱。』又說『虛弱者就應該補之。』補的意義真是重大啊!但是,有應該補卻不補,誤導病人的人;也有不應該補卻補,誤導病人的人;還有些人雖然知道應該補,卻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闔、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深入探求調養的方法,也誤導病人;這些問題不可不講。
什麼叫做應該補卻不補呢?虛弱是逐漸損耗造成的,損耗積累就會導致虛弱。一開始可能不覺得,時間長了就會成病。比如陽虛不補,則氣息就會逐漸消散;陰虛不補,則血液就會逐漸耗竭。氣息消散,血液耗竭,就會導致天生本元、榮衛之氣逐漸消失,最終造成虧損。即使想要補也來不及了。還有一些大虛之症,內虛不足,表面卻好像有餘,脈象浮大而澀,面部發紅,身體發熱,頭暈目眩,煩躁不安,這是出汗昏迷的徵兆;還有一些精神浮散,整夜睡不著覺的人,其禍害更加迅速。應該用養榮歸脾一類的藥物,再加上收斂藥物來收攝元神,讓浮散的氣息退藏於內,才有可能挽救。
復有陰虛火亢,氣逆上衝,不得眠者;法當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瀉火之藥,反傷真氣,若誤清之,去生遠矣!古人有言:『至虛有盛候,反瀉含冤』者,此也。此當補不補之誤也。然亦有不當補而補者何也?病有脈實症實,不能任補者,固無論矣!即其人本體素虛,而客邪初至,病勢方張,若驟補之,未免閉門留寇。
更有大實之症,積熱在中,脈反細澀,神昏體倦,甚至憎寒振慄,欲著覆衣,酷肖虛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閉溺赤諸症,與真虛者相隔天淵,倘不明辨精切,誤投補劑,陋矣!古人有言:『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者此也。此不當補而補之之誤也。然亦有當補而補之不分氣血,不辨寒熱者何也?《經》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陰虛火旺,導致氣逆上衝,失眠,應該以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切忌使用苦寒瀉火藥物,以免傷及元氣。錯誤地清熱,就會離康復很遠。古人說:「虛極則反,真虛有盛候,反瀉含冤」,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屬於補錯了,不該補的卻補了。
然而,有些情況下不應該補卻補了,這是為什麼呢?有些病人脈象實證也實,不能補的,當然不用說。即使是體質虛弱的人,如果外邪剛侵入,病情正處於發展階段,貿然補益,就等於閉門留寇,讓邪氣更加猖獗。
還有一些病症,看似虛寒,但實際上是熱盛。病人雖然脈象細澀,神志昏沉,身體疲倦,甚至畏寒發抖,想要蓋厚被子,酷似虛寒,但他們往往伴有口乾舌燥,便秘,小便赤黃等症狀,與真正的虛寒病症截然不同。如果不能明辨病情,誤投補藥,就太過粗陋了。古人說:「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屬於不應該補卻補了。
然而,有些情況下應該補卻沒有分清氣血寒熱,也屬於誤補。醫學典籍中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意思是氣能溫煦身體,血能滋潤身體。
』氣用四君子湯,凡一切補氣藥,皆從此出也;血用四物湯,凡一切補血藥,皆從此出也。又如血熱之症,宜補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症,宜溫經養血以和之。立齋治法,血熱而吐者調之陽乘陰,熱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丸,六味湯。血寒而吐者,謂之陰乘陽,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也,治用理中湯加當歸;醫家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更有去血過多,成升斗者,無分寒熱,皆當補益;所謂血脫者益其氣,乃陽生陰長之至理。
白話文:
「氣」的補益,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所有補氣的藥物都由此衍生而出。同樣地,「血」的補益,以「四物湯」為基礎,所有補血的藥物也由此衍生而出。
再者,若遇到血熱的病症,應以補血行血的方式來清熱;若遇到血寒的病症,則應以溫經養血的方式來調和。
立齋醫法中,針對血熱而吐的病症,認為是陽氣盛而壓制陰血,導致熱氣逼迫血液妄行,治療上採用「四生丸」與「六味湯」。
血寒而吐的病症,則認為是陰寒過盛,壓制陽氣,就像天寒地凍,水凝結為冰一樣,治療上採用「理中湯」並加入當歸。
醫者必須牢記這些辨證施治的原則,不可混淆誤用。
另外,若遇到失血過多,甚至達到升斗之量的情況,不論寒熱,都應該予以補益。這就如同「血脫」時要益氣,乃是陽氣生長而陰血滋長的至理。
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此氣血寒熱之分也。然又有補之而不識開闔、不知緩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闔必有開,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如補中湯加參耆,必用陳皮以開之,六味湯用熟地,即用澤瀉以導之。
古人用藥,補正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自得力;是以古方中,有補散並行者,參蘇飲益氣湯是也;有消補並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補並行者,瀉心湯硝石丸是也;有溫補並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有清補並行者,參連飲人參白虎湯是也。
白話文:
有形的血液生成需要時間,無形的氣則需要及時調理,這就是氣血寒熱的道理。但有些人補氣血卻不懂得開合緩急的原則,這是為什麼呢?天地運行的法則,有合必有開,用藥的技巧,有補必有瀉;就像補中湯加上人參黃耆,就要用陳皮來開通,六味湯用熟地,就要用澤瀉來引導。
古代人用藥,補益正氣必定要兼顧瀉去邪氣,邪氣去除,補益才能發揮功效;所以古方中,有補散兼行的,比如參蘇飲、益氣湯;有消補兼行的,比如枳朮丸、理中丸;有攻補兼行的,比如瀉心湯、硝石丸;有溫補兼行的,比如治中湯、參附湯;有清補兼行的,比如參連飲、人參白虎湯。
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予常用參附煎膏日服數兩,而救陽微將脫之症;又嘗用參麥煎膏,服至數兩,而救津液將枯之症。亦有無力服參,而以耆、術代之者。隨時處治,往往有功。至於病邪未盡,元氣雖虛,不任重補,則從容和緩以補之;相其機宜,循序漸進,脈症相安,漸為減藥,穀肉果菜食養盡之,以底於平康。
其有體質素虛,別無大寒大熱之症,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則用平和之藥,調理氣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爭勝,反有傷也,此開闔緩急之意也。然又有補之而不分五臟者何也?夫五臟有正補之法,有相生而補之之法。《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正補也。
白話文:
中醫治療講究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病症,需要採取不同的補益方法。例如,對於極度虛弱、命懸一線的病人,需要用大劑量的湯藥來挽救生命,像是參附煎膏,可以補陽氣,救回將要氣絕的病人;參麥煎膏則可以補津液,救回將要脫水的病人。如果病人體力不支,無法服用人參,可以用黃耆、白朮等藥材代替。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病邪尚未完全清除,元氣雖然虛弱,但不能承受過度的補益,就需要採取溫和緩慢的補益方法。要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逐步調整藥物,慢慢減藥,並配合飲食調理,最終達到康復。
對於體質虛弱,沒有明顯寒熱症狀,想要服用丸散來保養的人,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調理氣血,不可隨意使用偏方,長期服用容易傷身。
補益也要區分五臟,針對不同的臟腑,需要採用不同的補益方法。《難經》中記載:「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這就是五臟的正補之法,此外,還可以通過相生關係來進行補益。
又如肺虛者補脾,土生金也;脾虛者補命門,火生土也;心虛者補肝,木生火也;肝虛者補腎,水生木也;腎虛者補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補之也。藥既補矣,更加攝養有方,斯為善道。諺有之曰:『藥補不如食補。』我則曰: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飲食,惜精神,用藥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白話文:
比如肺氣不足的人要補脾,因為土生金;脾氣虛弱的人要補命門,因為火生土;心氣虛弱的人要補肝,因為木生火;肝氣虛弱的人要補腎,因為水生木;腎氣虛弱的人要補肺,因為金生水。這就是根據五行相生原理來補益身體。用藥補完之後,還要配合適當的飲食調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我認為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節制飲食,保養精神,用藥得當,病能不痊癒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