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15)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15)

1. 第五節·六經舌苔

太陽表證初起,舌多無苔而潤;即有亦微白而薄;甚或苔色淡白。惟素多痰濕者,苔多白滑,舌色淡紅。素稟血熱者,苔雖微白,舌色反紅。若傳入本腑:膀胱蓄溺,苔多純白而厚,卻不幹糙;膀胱蓄熱,苔多白兼微黃,薄而潤滑。

【秀按】太陽氣化主水,而性本寒;寒為陰邪,白為涼象。故苔色多白。白潤白薄,是其本象。若白滑者,風寒兼濕也;白滑而膩者,風寒兼濕夾痰也。或薄或厚者,視其痰濕之多少也。惟苔色淡白、白而嫩滑,素體虛寒也。

【廉勘】苔色白而薄者,寒邪在表,固已;然必白浮滑薄,其苔刮去即還者,太陽經表受寒邪也。若全舌白苔,浮漲浮膩,漸積而干,微厚而刮不脫者,寒邪欲化火也。如初起白薄而燥刺者,溫病因感寒而發,肺津已傷也;內薄而黏膩者,濕邪在於氣分也。故同一苔色薄白:一主寒邪在表;一主氣鬱不舒;一主肺津受傷。

少陽主半表半裡。偏於半表者:舌多苔色白滑;或舌尖苔白;或單邊白;或兩邊白。偏於半里者:舌多紅而苔白;間現雜色;或尖白中紅;或邊白中紅;或尖紅中白;或尖白根黑;或尖白根灰。若白苔多而滑,黃灰苔少者,半表證多;紅舌多而白苔少,或雜黃色灰色者,半里證多。

如邊白滑潤,雖中心黃黑,仍屬半表半裡。惟白苔粗如積粉,兩邊色紅或紫者,溫疫伏於膜原也;苔白如咸者,膜原伏有濁穢也。

【秀按】手少陽經,外主腠理,內主三焦膜原。故《傷寒論》曰:「胸中有寒,丹田有熱,舌上苔白者,不可攻之。」蓋胸中即上焦,丹田即下焦。若有苔白而滑膩及滑厚者,寒飲積聚膈上,伏熱積於下焦,但宜苦辛和解,不可純攻其里也。故尖白根黃;或根黑;或中黃;或半邊苔灰;半邊苔白,皆半表半裡證。但看白色之多少:白色多者,表邪尚多,宜和解兼表;張氏柴胡桂薑湯、俞氏柴胡枳桔湯,皆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則津津自汗而解。若黃黑灰多,或生芒刺,或黑點乾裂,苔色雖白,縱表邪未盡,而裡熱已結,急宜和解兼下;張氏大柴胡湯、俞氏柴胡陷胸湯,正為此設,使其邪從下泄也。若足少陽經,純乎膽火用事,舌多鮮紅,即白中帶紅,亦多起刺,急宜和解兼清;俞氏柴胡白虎湯、俞氏蒿芩清膽湯,皆清相火而泄膽熱也。

【廉勘】凡寒邪已離太陽之表,未入陽明之裡,正手少陽經也,故謂之半表半裡。故凡白苔浮滑而帶膩帶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乃寒邪已傳手少陽經,正半表半裡之部分也。故俞氏柴胡枳桔湯,適合此證。若舌苔粗如積粉,捫之糙澀,刮之不盡,濕熱已結於胸膈腹膜之原,故謂之膜原。原指膜中空隙處言;外通肌肉;內近胃腑;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故在外之邪,必由膜原入內;在內之邪,必由膜原達外。吳又可創制達原飲,具有卓識。惟知母直清陽明之熱,白芍疏泄厥陰之火,與少陽經殊未愜合。俞氏去知母白芍二味,加枳桔柴青四味。

白話文:

第五節·六經舌苔

太陽經表證初期,舌頭大多沒有苔或舌苔潤濕,即使有苔也呈微微的白色且薄,甚至苔色淡白。只有原本就痰濕較多的人,舌苔才會呈現白色而滑潤,舌頭顏色淡紅;而原本體質就血熱的人,雖然舌苔微微發白,但舌頭顏色卻偏紅。如果病邪傳入本腑,例如膀胱蓄積尿液,舌苔則會呈現純白色且厚實,但不乾燥粗糙;如果膀胱蓄積熱邪,舌苔則會呈現白色夾雜些微黃色,薄而潤滑。

太陽經氣化主水,而其性本寒,寒屬陰邪,白色象徵寒冷,所以舌苔多呈現白色,白潤、白薄都是其本來的樣子。如果舌苔白而滑潤,則是風寒兼濕;如果白滑而膩,則是風寒兼濕夾雜痰濕;舌苔或薄或厚,則視其痰濕的多少而定。只有舌苔顏色淡白,白而嫩滑,才是體質虛寒的表現。

舌苔白而薄,說明寒邪在表,這是確定的。但如果舌苔白、浮、滑、薄,刮掉後又立即長出來,則表示太陽經表受了寒邪。如果整個舌頭都是白苔,浮腫且膩,逐漸積聚變乾燥,略厚且刮不掉,則表示寒邪將要化為火邪。如果初期舌苔白而薄且乾燥刺痛,則表示溫病是由於感受寒邪而引起,肺部津液已經受損。如果舌苔內薄而黏膩,則表示濕邪停留在氣分。所以同樣是舌苔薄白,一種是寒邪在表,一種是氣鬱不舒,一種是肺津受損。

少陽經主司半表半裡,偏向半表者,舌頭多呈現白色而滑潤的苔,或者舌尖有白苔,或者單邊白苔,或者兩邊白苔;偏向半裡者,舌頭多紅而苔白,間雜其他顏色,或者舌尖白而中間紅,或者邊緣白而中間紅,或者舌尖紅而中間白,或者舌尖白而根部黑,或者舌尖白而根部灰。如果白苔多而滑潤,黃灰色苔少,則多屬半表證;如果紅舌多而白苔少,或者夾雜黃色、灰色,則多屬半裡證。

如果舌苔邊緣白而滑潤,即使中心是黃黑色,仍然屬於半表半裡證。只有舌苔粗糙如同積粉,兩邊顏色紅或紫,才是溫疫伏於膜原的表現;舌苔白如鹽,則表示膜原伏有濁穢。

手少陽經外主司肌膚腠理,內主司三焦和膜原,所以《傷寒論》說:「胸中有寒,丹田有熱,舌上苔白者,不可攻之。」因為胸中即上焦,丹田即下焦。如果有白苔而滑膩或滑厚,則表示寒飲積聚在膈膜之上,伏熱積聚在下焦,只宜用苦辛之味和解,不可單純攻其裡。所以舌尖白而根部黃,或者根部黑,或者中間黃,或者半邊苔灰,都是半表半裡證。

半邊白苔也都是半表半裡證,要看白色多少,白色多則表邪尚多,宜和解兼表。張仲景的柴胡桂薑湯,俞根初的柴胡枳桔湯,都是使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調和,則津液自行排出而痊癒。如果黃黑灰多,或者出現芒刺,或者黑點乾燥裂開,即使舌苔顏色是白色,縱然表邪未盡,但裡熱已結,則急需和解兼下。張仲景的大柴胡湯,俞根初的柴胡陷胸湯,都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使其邪氣從下排出。如果足少陽經純屬膽火亢盛,舌頭多鮮紅,即使白中帶紅,也多起芒刺,則急需和解兼清。俞根初的柴胡白虎湯、俞根初的蒿芩清膽湯,都是清瀉相火而泄膽熱。

凡寒邪已經離開太陽經的表,尚未進入陽明經的裡,正是手少陽經,所以稱為半表半裡。所以凡是白苔浮滑而帶膩帶腫,刮掉後有乾淨有不乾淨的,都是寒邪已經傳入手少陽經,正是半表半裡的部分。所以俞根初的柴胡枳桔湯適合這種證候。如果舌苔粗糙如同積粉,摸起來粗糙澀滯,刮不乾淨,則表示濕熱已經結聚在胸膈腹膜的膜原。

所謂膜原,是指膜之間的空隙,外通肌肉,內近胃腑,是內外交界之處,實為一身的半表半裡。所以外在的邪氣,必然要通過膜原進入內部;內在的邪氣,必然要通過膜原到達外部。吳又可創造的達原飲,具有獨到的見解,但是知母只清瀉陽明經的熱,白芍疏泄厥陰經的火,與少陽經殊未契合。俞根初去掉了知母、白芍二味,加入枳實、桔梗、柴胡、青蒿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