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55)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傷寒兼證 (55)

1. 第十五節·大頭傷寒

)三黃二香散(川連、川柏、生大黃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共研細末、初用陳茶汁調敷、干則易之、繼用香油調敷、以瀉火定痛。)以治外。神昏譫語者。先與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之屬。繼以清宮湯。

(元參心、連心麥冬各三錢、竹葉捲心、連翹心、犀角磨汁各二錢、蓮子心五分、熱痰盛、加竹瀝、梨汁各五匙、咳痰不清、加栝蔞皮錢半、熱毒盛、加金汁一兩、人中黃錢半、漸欲神昏、加銀花三錢、荷葉二錢、鮮石菖蒲一錢。)程鍾齡謂風火鬱熱成大頭瘟。初起宜以加味甘桔湯(甘、桔、荊、薄、蒡、貝、柴胡、丹皮。

)清散之。散而不去。則用普濟消毒飲以清之。若腫勢極盛。兼用砭法。觀此二說。治法尚穩。但不及俞法之約而賅。效力速。

【榮齋按】本節俞氏在「因」「證」「脈」各論中,一再提及三陽時毒,厥陰時毒,三陽同受時毒,少厥並受時毒等,而論治則僅分內治、外治兩法,內治以辛涼發散、分消清泄為提綱,而不肯定於三陽、厥陰用藥,這是他對症處方,靈活運用的法則。在此,我認為治療「大頭傷寒」,應注重病因及症候,不必從三陽、厥陰中兜圈子。

陳實功《外科正宗》寫出「看法」與「治法」兩條,平鋪直敘,可取作參考。至於病名,《病源論》、《千金翼》、《外臺秘要》都叫做「丹毒」,他們認為:初發於鼻梁,或鼻旁頰部之皮膚,由鼻而頰,由頰而眼瞼而耳翼,以及顏面全部,再蔓延至頦部,至髮際而止,此謂「顏面丹毒」。有發部亦為所侵襲,全頭皆遭患者謂之「頭部丹毒」。

現在我們所謂「大頭瘟」,劉河間謂之「大頭」,東垣謂之「大頭天行」,朱丹溪謂之「大頭病」,李梴、喻嘉言、沈金鰲亦皆稱「大頭瘟」,陳實功謂之「時毒」;其實皆是頭部丹毒。有證可憑,這裡不多說了。

【又按】吳坤安《傷寒指掌》說:「初起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大腫,目不能開,或咽喉不利,俗名『大頭傷寒』是也。治法不宜峻藥,峻則藥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其死尤速。當少與時時呷之,方用酒製芩連、人中黃以解毒,荊、防、薄荷以去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以散結,頭痛惡寒無汗加二活以散寒。」

白話文:

第十五節·大頭傷寒

用三黃二香散(包含黃連、黃柏、生大黃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全部磨成細末),剛開始用陳茶汁調和後敷在患處,等藥乾了就換新的,之後改用香油調和敷,這樣可以瀉火止痛。這是外敷的療法。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先給予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之類的藥物,之後再用清宮湯。

清宮湯的組成是:元參心、連心麥冬各三錢、竹葉捲心、連翹心、犀角磨汁各二錢、蓮子心五分。如果熱痰很多,可以加入竹瀝、梨汁各五匙;如果咳嗽痰多不清,可以加入栝蔞皮錢半;如果熱毒很嚴重,可以加入金汁一兩、人中黃錢半;如果病人快要昏迷,可以加入銀花三錢、荷葉二錢、鮮石菖蒲一錢。

程鍾齡認為,大頭瘟是因為風火鬱積化熱引起的。剛開始發病時,應該用加味甘桔湯(包含甘草、桔梗、荊芥、薄荷、牛蒡子、貝母、柴胡、丹皮)來清熱疏散。如果疏散效果不好,就用普濟消毒飲來清熱解毒。如果腫脹很嚴重,可以同時用砭石療法。從這兩種說法來看,治療方法還算穩妥,但是不如俞氏的療法簡潔而全面,效果來得快。

【榮齋的看法】本節俞氏在討論病因、症狀、脈象時,多次提到三陽時毒、厥陰時毒、三陽同受時毒、少厥並受時毒等,但治療方法只分為內治和外治兩種。內治主要是用辛涼發散、分消清泄的藥物,並沒有特別強調針對三陽或厥陰用藥。這是他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方用藥的原則。我認為治療「大頭傷寒」應該注重病因和症狀,不必在三陽、厥陰的分類上繞圈子。

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中寫了「看法」和「治法」兩條,平鋪直敘,可以參考。至於這個病的名稱,《病源論》、《千金翼》、《外臺秘要》都叫它「丹毒」。他們認為這種病最初發於鼻樑,或鼻旁臉頰的皮膚,然後從鼻子蔓延到臉頰,再到眼瞼、耳翼,以及整個臉部,最後蔓延到下巴和髮際線,這就叫做「顏面丹毒」。有的病人頭部也會被侵襲,整個頭部都腫脹,這就叫做「頭部丹毒」。

現在我們說的「大頭瘟」,劉河間稱它為「大頭」,東垣稱它為「大頭天行」,朱丹溪稱它為「大頭病」,李梴、喻嘉言、沈金鰲也都稱它為「大頭瘟」,陳實功稱它為「時毒」;其實這些都是頭部丹毒的不同叫法。這些都有證據可以證明,這裡就不多說了。

【另外的看法】吳坤安的《傷寒指掌》中說:「這個病剛開始會發冷發熱、身體沉重,然後傳到頭面部,導致頭面腫大,眼睛都睜不開,有的還會咽喉不舒服,俗稱『大頭傷寒』。治療時不宜用猛烈的藥物,猛藥反而會加重病情,所謂『上焦的熱還沒清,中焦又受寒了』,這樣死得更快。應該少量多次地給病人服藥。可以用酒製黃芩、黃連、人中黃來解毒,用荊芥、防風、薄荷來祛風,用連翹、僵蠶、桔梗、牛蒡子來散結。如果頭痛發冷又沒有汗,可以加入羌活、獨活來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