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1)
第八章·傷寒兼證 (1)
1. 第八章·傷寒兼證
傷寒為外感百病之總名。故張仲景醫聖著傷寒論。後賢推為通治六氣感證之要書。茲言兼證者。或寒邪兼他邪。或他邪兼寒邪。二邪兼發者也。其證約二十有一。條治於後。
白話文:
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所以張仲景的《傷寒論》被後世推崇為治療各種外感疾病的重要醫書。這裡所說的「兼證」,是指寒邪與其他邪氣同時入侵,或其他邪氣夾雜寒邪,兩種邪氣同時發病的情況。這樣的症狀大約有二十一種,治療方法將在後面詳細說明。
2. 第一節·傷寒兼風
(俗稱冷傷風。仲景《傷寒論》名曰中風。)
【因】同一感受風寒。寒甚於風者,為正傷寒;風重於寒者,為冷傷風。冷傷風者,由其人猝傷冷風,或先感於寒,續傷於風,較四時感冒為重,故俗稱重傷風。
【證】頭痛身熱,惡風怕冷,鼻寒聲重,咳嗽清涕,痰多白滑而稀,或自汗而咳甚,或無汗而喘息,舌苔白薄而滑,甚或白滑而膩。
【脈】傷寒左手脈當浮緊,今反浮緩,右手浮滑者,此傷寒見風脈。《內經》所謂“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寒客於人,病入舍於肺,乃營衛並傷之候。《難經》推為五種傷寒之一,與正傷寒同而不同者,正傷寒多先傷足太陽經,冷傷風多先傷手太陰經也。
【治】自汗而咳者,先調營衛以治咳,桂枝橘皮湯加杏仁(去皮勿研三錢)、前胡(二錢);無汗而喘者,先疏肺氣以定喘,新加三拗湯加減。此後痰稀咳甚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橘紅,消痰止咳;痰多咳甚者,越婢加半夏湯,宣肺定喘。囑病人切禁酸冷油膩等物,病自除根。失治誤治,往往延久不愈,釀成肺病,輕變痰飲痰火,重變肺脹肺癆,目見甚多,務望醫家病家兩慎之。
【秀按】冷傷風一證,《內經》首先發明,謂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其次張氏《傷寒論》,一則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一則謂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此皆後世所稱之風寒病也。後賢謂有冒、傷、中之不同,冒風為輕,傷寒為重,中風為最重。故又泥於越人長沙之謂風為中,與虛風猝倒為中風,二病之名目相混。豈知古人傷與中字義無殊,如雲風傷衛寒傷營是矣。若以惡風自汗與惡寒無汗兩證,辨傷風與傷寒之異,尚未可依為的據。惟一則但有頭痛鼻涕,而周身不痛;一則頭身俱痛,腰與骨節亦疼;一則脈浮緩,一則脈浮緊;證與脈顯然各別。至於汗之有無,正傷寒證固無汗,重傷風證亦有無汗者,故桂枝湯本是風寒發汗之劑,不過較麻黃湯為和緩耳。或謂其無汗能發,有汗能止者,騎牆語最足誤人。
【廉勘】重傷風一證,證雖極繁,而病人多不注意;病至難治,而醫家漫不經心,皆泥於傷風為小恙故耳。豈知咳嗽一日不除,病根一日不芟?故諺云:“傷風咳嗽,郎中對頭”,又云:“傷風不醒便成癆”。前哲如徐靈臺,尚著《傷風難治論》,謂傷風由皮毛以入於肺,肺為嬌臟,太寒則風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肺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津液,太泄則汗出而陽虛,太澀則氣閉而邪結,並有視為微疾,不避風寒,不慎飲食,經年累月,病機日深,或成血證,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觀此則傷風之失治誤治,古今一例,無怪久嗆成癆者之層見疊出也。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兼風
俗稱冷傷風,仲景《傷寒論》稱之為中風。
起因皆因感受風寒。寒邪重於風邪者為正傷寒;風邪重於寒邪者為冷傷風。冷傷風是由於突然受寒風侵襲,或先受寒邪,繼而受風邪所致,比一般的時令感冒更嚴重,故俗稱重傷風。
症狀:頭痛發熱,惡風怕冷,鼻塞聲音重濁,咳嗽流清涕,痰多白稀滑,或自汗且咳嗽加劇,或無汗而喘息,舌苔白薄而滑,嚴重者舌苔白滑而膩。
脈象:正傷寒左手脈應當浮緊,但冷傷風卻是左手脈浮緩,右手脈浮滑,這是傷寒兼見風邪的脈象。《內經》所說的「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寒之邪侵犯人體,病邪侵入肺臟,是營衛同傷的表現,《難經》將其列為五種傷寒之一。與正傷寒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正傷寒多先傷及足太陽經,而冷傷風多先傷及手太陰經。
治療:自汗且咳嗽者,應先調和營衛以治咳,用桂枝橘皮湯加杏仁(去皮不去研,三錢)、前胡(二錢);無汗而喘息者,應先疏通肺氣以平喘,用新加三拗湯加減。之後,若痰稀咳嗽厲害,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橘紅,以消痰止咳;若痰多咳嗽厲害,用越婢加半夏湯,宣肺定喘。囑咐病人絕對禁止食用酸、冷、油膩的食物。
疾病痊癒後才能根除病根。若治療失當或延誤治療,往往會久治不癒,演變成肺病,輕則變成痰飲、痰火,重則變成肺脹、肺癆,臨床上常見此類病例,務必提醒醫生和病人都要謹慎。
按語:冷傷風這一病證,《內經》首先闡述,認為風邪從外侵入,導致人體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療應針對風府穴。其次,《張氏傷寒論》中,一則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稱為中風;一則說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則發熱自發,陰弱則汗自出,畏寒,惡風,發熱,鼻鳴乾嘔,用桂枝湯主治。這些都是後世所稱的風寒病。後世醫家認為冒風、傷寒、中風的嚴重程度不同,冒風較輕,傷寒較重,中風最重。所以又沿用越人、長沙醫家將風邪入體稱為中風,與因風邪猝然倒地稱為中風,兩種疾病名稱混淆不清。殊不知古人「傷」與「中」意義沒有差別,如同「風傷衛」、「寒傷營」一樣。如果僅憑惡風自汗與惡寒無汗兩證來區分傷風與傷寒,尚不足以作為依據。只不過一個僅頭痛流涕,周身不痛;一個則頭身都痛,腰部和關節也痛;一個脈浮緩,一個脈浮緊;症狀與脈象明顯不同。至於汗的有無,正傷寒固然無汗,重傷風也可能有無汗的情況。因此桂枝湯本是治療風寒發汗的藥物,只是比麻黃湯溫和一些。有人說它無汗能發汗,有汗能止汗,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最容易誤導人。
廉勘:重傷風這一病證,症狀雖然繁多,但病人大多不重視,病情發展到難以治療的地步,而醫生又漫不經心,都是因為把傷風當作小病的緣故。哪裡知道咳嗽一天不除,病根一天不除。俗話說:「傷風咳嗽,郎中對頭。」又說:「傷風不治便成癆。」前輩名醫徐靈臺還著有《傷風難治論》,認為傷風從皮毛侵入肺臟,肺臟是嬌嫩的器官,太寒則風氣凝滯而不能外出,太熱則火灼肺臟而損傷血液,太濕則生痰飲,太燥則耗傷津液,太泄則汗出而陽氣虛弱,太澀則氣機閉塞而邪氣結聚。很多人把傷風當作小病,不避風寒,不注意飲食,日積月累,病情日益加深,有的變成血證,有的變成肺痿,有的變成哮喘,有的變成體弱,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傷風治療失當或延誤治療,古今都是一樣的。難怪久咳成癆的病例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