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21)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21)

1. 第八節·察舌辨症歌

舌見邊黃中黑膩。熱蒸脾濕痞難禁。吐嘔便秘因傷酒。開泄中焦有瀉心。

【廉勘】舌苔邊黃。中心黑膩。較黃厚尤為深重。嘔痞便秘。較痞滿嘔吐症尤加重。嗜酒及恣食油膩者。尤多此症。瀉心者。苦瀉心下之胃腸積熱也。故仲景立三黃瀉心湯。極苦泄熱。盪滌胃腸。拙見仍擬加枳、樸、薑汁。苦與辛合。能降能通。病人如畏大黃。可用清寧丸緩通法以代之。

黑滑太陰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黏膩形浮胖。伏飲凝痰開逐之。

【廉勘】吳氏曰。舌苔黑滑。為太陰之寒。所謂寒水侮土。理中症也。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以上十一歌。總論舌苔之白黃灰黑。及其燥刺黏膩。辨症之寒濕、濕熱、暑濕、酒濕、燥火、寒水。此為外感六淫之總要。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症。發汗散寒表劑先。

【廉勘】吳氏曰。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屬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苔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入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

可用表劑發汗。壯熱無汗為熱病。按其胸腹熱蒸灼手。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以上一歌。論舌苔之白黃。辨時病新感伏氣之總訣。

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然。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廉勘】吳氏曰。凡溫病熱病。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柯韻伯法斷之。但看舌苔黃燥為陽明熱病。舌色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丹皮、鮮地之類。以清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絳須知營分熱。犀翹丹地解之安。若兼鮮澤純紅色。胞絡邪干菖郁攢。素有痰火成內閉。西黃竺貝可加餐。

【廉勘】吳氏曰。溫邪入營。舌即絳赤。急宜清營透熱。如犀角、鮮地、連翹、丹皮之類。若邪入心包絡。舌色鮮澤純紅。症必神昏內閉。輕加廣鬱金、石菖蒲等以開之。重則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芳香開閉。如素有痰火。邪熱內陷。里絡就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絳。清胃清心勢必殘。君火上炎尖獨赤。犀兼導赤瀉之安。

【廉勘】吳氏曰。凡黃苔而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當於清胃藥中加清心藥。如川連、鮮地、竹葉捲心之類。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也。犀角合導赤以瀉之。

白話文:

舌頭邊緣發黃,中間黑且油膩,這是因為濕熱積在脾胃,導致痞悶難消。會出現嘔吐、便秘等症狀,多因飲酒過度引起。治療上要用苦寒的藥物,瀉下中焦的濕熱,比如三黃瀉心湯,也可以加入枳殼、厚朴、生薑汁,讓藥性更強,如果病人怕大黃,可以用清寧丸來代替。

舌苔黑而濕滑,是太陰寒濕的表現,會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需要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舌苔還黏膩、身體虛胖,是因為寒濕痰飲停留在太陰經,需要用溫藥健脾,比如二陳湯、厚朴、生薑汁合五苓散等來祛除。以上總結了各種舌苔顏色(白、黃、灰、黑),以及乾燥、有芒刺、黏膩等狀態,對應的病症有寒濕、濕熱、暑濕、酒濕、燥火、寒水等,這是診斷外感疾病的重要依據。

傷寒病侵入體內,主要影響陽明經,熱病初期也常在陽明經。舌苔先白後黃,表示傷寒病從表入裡,由寒轉熱。如果一開始舌苔就純黃少白,或者黃色乾燥有芒刺,說明熱病從內部開始,由裡向表發展。如果患者有怕冷發熱的症狀,是傷寒病,要用發汗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只有高熱無汗,是熱病,可以根據病位來選擇藥物,比如用梔子豉湯治療陽明病,用黃芩湯治療少陽病。以上總結了舌苔顏色(白、黃)的變化,是判斷新感染疾病和舊病復發的重要依據。

如何判斷是否是少陽溫病呢?如果舌苔發絳紅色,說明是肝火旺盛,會有眼睛紅、耳鳴、發熱等症狀,可以用梔子、連翹、犀角、牡丹皮等藥物來治療。

舌苔發絳紅色,說明邪熱進入營分,可以用犀角、連翹、丹皮、生地等藥物來治療。如果舌苔鮮亮且純紅色,說明邪熱侵犯心包絡,會出現神志不清等症狀,可以用菖蒲、鬱金等藥物來開竅。如果患者本身有痰火,邪熱內陷,可以用西黃、川貝、竹瀝、竺黃等藥物來清熱化痰。

如果舌苔發黃,而中間部分發絳紅色,說明心臟受到胃火的蒸烤,要用清胃藥物,搭配清心火的藥物,比如川連、生地、竹葉等。如果舌尖獨紅且有芒刺,是心火上炎,要用犀角搭配導赤散來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