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20)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20)

1. 第八節·察舌辨症歌

【廉勘】吳氏曰。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結者。如舌苔黏膩微黃。口不渴飲。胸中痞滿是也。此濕阻氣分。宜開泄氣鬱。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如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類。不可用陷胸瀉心苦泄之法。逼邪入里。即純黃苔雖主裡熱。若苔薄而滑。是熱尚在氣分。

津液未亡。最好用輕清泄熱。芳透表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如梔、豉、翹;薄、蘆筍、細辛之類。

若見邊紅中燥白。上焦氣熱血無干。但清膈上無形熱。滋膩如投卻疾難。

【廉勘】邵氏曰。舌苔邊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故吳氏主涼膈散去硝、黃、加石膏。

濕熱久蒸成內著。厚黃嘔痞瀉心權。若兼身目金黃色。五苓梔柏共茵煎。

【廉勘】吳氏曰。濕熱內著。多從飲食中得之。嗜酒人尤多此苔。苔必厚黃黏膩。症必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法最效。如川連、乾薑、黃芩、半夏、枳實、竹茹、廣皮、茵陳、通草、赤苓之類。濕熱內結。若誤治必致成疸。宜五苓散加減。如赤苓、豬苓、澤瀉、桂枝、滑石、茵陳、焦梔、川柏、伐木丸之類。

但有陽黃陰黃之別。濕熱結胃。其膽必熱。則成陽黃。黃色鮮明。宜茵陳蒿湯加枳、樸、豬膽汁。濕熱蘊脾。其腎多寒。則成陰黃。黃色灰黯。宜茵陳附子湯加半硫丸。

太陰腹滿苔黏白。蒼樸陳苓濕結開。黃燥還兼心煩熱。瀉心陷胸二方裁。

【廉勘】吳氏曰。太陰濕盛。則痞而滿。滿在臍間大腹。苔多白而黏膩。陽明熱結,則煩而悶。悶在心下胃口。苔多老黃燥裂。濕盛者。宜苦辛溫以開之。如蒼樸、二陳、四苓之類。熱結者。因於熱痰固結。宜小陷胸法。如栝蔞仁、姜半夏、川連、枳實、竹瀝、薑汁之類。因於濕熱內結。宜瀉心法。如川連、半夏、黃芩、廣皮、白蔻、滑石、赤苓、通草之類。

苔若純黃無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驗老黃中斷裂。腹中滿痛下之安。

【廉勘】吳氏曰。傷寒由表入里。故舌苔先白後黃。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然舌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硬痛。尚屬胃家熱而未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苔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尖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方用承氣。

下之則安。凡舌中心屬胃。如腸中有燥矢。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苔。若腹無硬滿耕痛之狀。亦但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法攻之。

黃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熱彌深。屢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陰。

【廉勘】吳氏曰。舌苔由黃轉黑。黑而且燥。雖為陽明之熱。而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症。但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燥矢。與熱邪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液已干。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使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

白話文:

【廉勘】吳氏說,有些病是外來的邪氣還沒解除,體內就先結滯了。比如舌苔黏膩微黃,口不渴,胸口悶脹,這就是濕氣阻礙了氣的運行,應該疏通氣機,讓邪氣從肺部排出。可以用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等藥材。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以免把邪氣逼入體內。即使舌苔呈現純黃色,主要代表體內有熱,但如果舌苔薄且滑,說明熱還在氣分的層面,體內津液沒有耗損,最好用清淡的方式散熱,讓邪氣從體表排出,例如梔子、豆豉、連翹、薄荷、蘆根、細辛等藥材。

如果看到舌頭邊緣發紅,中間乾燥發白,表示上焦的氣分有熱,但還沒到影響血液的程度,只需要清除上焦無形的熱,用滋膩的藥反而會使病情更難好轉。

【廉勘】邵氏說,舌苔邊緣發紅,中心乾燥發白,是上焦氣分有虛火,邪氣不在血液的層面,不要隨便用滋膩的藥材來補血,應該用清淡涼性的藥材來疏散。所以吳氏主張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大黃,加入石膏。

濕熱積聚久了,就會深入體內,形成厚黃黏膩的舌苔,並伴隨嘔吐、胸悶等症狀,這時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如果還出現身體和眼睛發黃,可以用五苓散、梔子、黃柏、茵陳等藥材來治療。

【廉勘】吳氏說,濕熱積聚在體內,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特別是愛喝酒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舌苔必然厚黃黏膩,症狀必然是胸悶腹脹、食慾不佳、想吐,這時用瀉心湯效果最好,如黃連、乾薑、黃芩、半夏、枳實、竹茹、廣陳皮、茵陳、通草、赤茯苓等藥材。濕熱積聚在體內,如果誤治會形成黃疸,可以用五苓散加減藥材,如赤茯苓、豬苓、澤瀉、桂枝、滑石、茵陳、焦梔子、黃柏等。

黃疸還分陰陽,濕熱如果積聚在胃部,就會使膽受熱,形成陽黃,表現為黃色鮮明,可以用茵陳蒿湯加上枳實、厚朴、豬膽汁來治療。濕熱如果蘊積在脾臟,就會使腎受寒,形成陰黃,表現為黃色灰暗,可以用茵陳附子湯加上半硫丸來治療。

太陰病腹部脹滿,舌苔黏膩發白,用蒼朮、厚朴、陳皮、茯苓等藥材可以去除濕氣。如果舌苔發黃乾燥,同時還有心煩發熱的症狀,就要用瀉心湯和陷胸湯來治療。

【廉勘】吳氏說,太陰病濕氣過重,就會出現腹脹,脹在肚臍周圍,舌苔多為白色黏膩。陽明病熱邪積聚,就會出現心煩胸悶,悶在胃部,舌苔多為老黃乾燥。濕氣重的人,可以用苦辛溫的藥材來疏通,如蒼朮、厚朴、二陳湯、四苓散等。熱邪積聚的人,可能是因為痰熱固結,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如瓜蔞仁、姜半夏、黃連、枳實、竹瀝、薑汁等。也可能是濕熱內結,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如黃連、半夏、黃芩、廣陳皮、白蔻、滑石、赤茯苓、通草等。

如果舌苔純黃沒有白色,說明外來的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影響到胃部。如果舌苔呈現老黃色,中間有斷裂紋,腹部脹滿疼痛,這時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廉勘】吳氏說,傷寒從體表進入體內,所以舌苔會先白後黃,等到舌苔變成純黃色,沒有白色,就表示邪氣已經完全進入體內,這就是仲景所說的胃家實症。但是,雖然舌苔是黃色,如果還沒有焦黃、起裂紋,大便雖然不暢通,但還沒有脹滿、硬痛等症狀,這只是胃部有熱,還沒有到實證的程度,應該用清熱的方法,不宜用瀉下的方法。一定要等到舌苔黃厚焦老,中心有裂紋,甚至起刺,腹部硬滿脹痛,才能用承氣湯來瀉下。

瀉下後病就好轉了。凡是舌頭中心對應胃部,如果腸道有乾燥的大便,舌頭中心必然有黃燥、黑燥等舌苔。如果腹部沒有硬滿、疼痛等症狀,只需要養陰潤燥,不能隨便用承氣湯瀉下。

舌苔由黃色轉為黑色,黑色而且乾燥,雖然是陽明熱,但如果腹部沒有脹滿硬痛的症狀,就不是承氣湯證,只需要用清熱的方法。如果清熱無效,說明腸道有乾燥的大便,與熱邪固結在一起,胃土過於乾燥,腎水不足,胃液已經乾涸,這時要用大小甘露飲來滋養胃液,使陰液充足,陽邪自然會消除,大小便也會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