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9)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19)

1. 第八節·察舌辨症歌

苔白而黏風濕重,解肌通氣自然安。苔干薄白邊紅色,潤燥清金救肺看。

【廉勘】此辨風濕與風燥治法迥殊。凡舌苔白而黏膩,或灰白而黏,必因身冒雨霧,濕著上焦氣分。症必發熱頭重,一身盡痛,口膩不渴。先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防風、白芷、二陳、二苓之類。次宜宣通氣分,如藿梗、半夏、廣皮、白蔻、滑石、通草、苡仁、枯芩、浙苓皮之類。

使氣分濕走,熱自止矣。如苔白薄而干,或舌邊兼紅,氣咳痰少。此風燥傷肺,津液已虧。急宜清燥救肺,如霜桑葉、甜杏仁、南沙參、栝蔞仁、川貝、生甘、柿霜、梨汁、竹瀝之類。以上兩歌,總論舌苔之白潤白燥白黏白乾,辨症之風寒風熱風濕風燥。此為外感風邪之首要。

但其中又須活變。如同為舌白口渴之症,若濕邪內聚,津液不主上承者,當以舌白為主,而用辛溫開濕,不以口渴為忌也。若燥邪上受,津液不司通降者,當以口渴為主,而用清潤化燥,不以舌白為據也。

舌苔黏膩分寒熱,色白色黃要辨明。濕結中焦多痞滿,辛開淡泄自然平。

【廉勘】吳氏曰:此以舌苔黏膩為濕邪之驗。白而黏膩者寒濕。其症胸腹痞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寒濕結於中焦。宜苦辛溫淡藥以開泄之,如蒼朮、川樸、半夏、陳皮、赤苓、豬苓之類。黃而黏膩者濕熱。其症脘悶嘔惡,二便不利。乃濕熱結於中焦。宜苦辛涼淡藥以開泄之。

如黃芩、川連、半夏、枳實、滑石、通草、茵陳、冬瓜皮子之類。以予所驗,吾紹寒濕症少,濕熱最多。濕熱者:濕與熱互結不解也。其先受濕,後化熱,在春秋冬三時,但名濕熱;先受濕,後冒暑,在夏令即名暑濕。其實皆濕熱之症也。其間因濕而蒸熱者,必化其濕而熱方退;因暑而蒸濕者,必清其暑而濕方行。此即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經旨也。

暑傷氣分苔多白,渴飲煩嘔咳喘連。身熱脈虛胸又滿,無形氣分熱宜宣。

【廉勘】暑傷氣分,舌苔多白,固已。但要辨其白糙者多挾穢,宜輕清芳透。如焦梔、豆豉、連翹、薄荷、茵陳、滑石、通草、青蒿腦、鮮淡竹葉、鮮枇杷葉、西瓜翠衣、鮮荷葉邊之類。白膩者必挾濕,參看後條歌訣可也。

暑濕合邪苔濁膩,三焦受病勢瀰漫。脘悶頭脹多嘔惡,腹痛還防瘧痢干。

【廉勘】吳氏曰:暑邪挾濕,從口鼻空竅觸入,則三焦氣分受病。其舌苔白而濁膩。其症頭脹脘悶嘔惡。此邪初入,其勢尚輕。只用梔、豉、杏、橘、郁、樸、滑、通等,以清宣氣分。余如鮮枇杷葉、鮮佩蘭、鮮竹葉之類,亦可酌加。若暑濕之邪,留於膜原則變瘧;結於腸中則成痢。又當隨症施治。

微黃黏膩兼無渴,苦泄休投開泄安。熱未傷津黃薄滑,尤堪清熱透肌端。

白話文:

舌苔白且黏膩,表示體內風濕嚴重,要用解表、疏通氣機的方法,自然會好轉。如果舌苔乾燥、薄白且邊緣發紅,則是肺部因乾燥而受損,需要滋潤燥邪、清瀉肺熱來治療。

這兩種情況,分別是風濕和風燥,治療方法截然不同。舌苔白且黏膩,或是灰白黏膩,通常是因為身體淋雨或受潮,濕氣停留在上焦氣分。症狀表現為發燒、頭重、全身疼痛、口中黏膩但不口渴。應該先用解表祛濕的藥物,如桂枝、秦艽、羌活、防風、白芷、二陳湯、二苓湯等。接著要疏通氣機,可以用藿梗、半夏、廣陳皮、白蔻仁、滑石、通草、薏苡仁、枯黃芩、浙茯苓皮等藥物。當體內氣分濕邪消退,熱就會自然停止。如果舌苔白且薄又乾燥,或是舌邊發紅,並伴隨咳嗽痰少,這是風燥傷肺、津液虧損的表現。應立即清燥潤肺,可以使用霜桑葉、甜杏仁、南沙參、瓜蔞仁、川貝、生甘草、柿霜、梨汁、竹瀝等藥物。以上兩種情況,總結了舌苔的白潤、白燥、白黏、白乾等情況,並辨別了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不同病症,這些都是外感風邪時最重要的辨別依據。

但實際運用時,還需要靈活變通。比如同樣是舌苔白且口渴,如果是濕邪內聚,導致津液無法上輸,此時要以舌苔白為主,使用辛溫藥物來開散濕邪,不用過於在意口渴。反之,如果是燥邪侵犯上焦,導致津液無法正常輸布,則要以口渴為主,使用清潤藥物來化解燥邪,不用過於在意舌苔白。

舌苔黏膩,可以分辨寒熱屬性,顏色為白色或黃色需要仔細辨別。濕邪停留在中焦,多會出現痞滿不適,可以用辛開、淡滲的方法來疏通。

吳氏認為,舌苔黏膩是體內有濕邪的表現。如果舌苔白而黏膩,是寒濕的表現,症狀為胸腹痞滿、小便不利、大便次數反而增多,這是因為寒濕停留在中焦,要用苦、辛、溫、淡的藥物來開泄,如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赤茯苓、豬苓等。如果舌苔黃而黏膩,是濕熱的表現,症狀為胃脘悶脹、噁心想吐、大小便不暢,這是因為濕熱停留在中焦,要用苦、辛、涼、淡的藥物來開泄,如黃芩、黃連、半夏、枳實、滑石、通草、茵陳、冬瓜皮等。根據我的經驗,紹興地區寒濕症狀較少,濕熱症狀居多。濕熱是指濕和熱相互結合,難以消散。通常是先受濕,然後化熱。在春秋冬季,這種情況稱為濕熱。如果是先受濕,又在夏季感受暑邪,就稱為暑濕。但實際上都是濕熱症。其中,因濕而蒸發熱的,必須先去除濕邪,熱才能退去;因暑而蒸發濕的,必須先清除暑熱,濕才能消退。這就是先針對病因,解除主要矛盾的治療原則。

暑邪侵犯氣分,舌苔多為白色,並伴隨口渴、煩躁、嘔吐、咳嗽、喘息、發燒、脈象虛弱、胸部脹滿等症狀。這屬於無形氣分熱,應該宣散暑熱。

暑邪傷氣,舌苔多為白色,這點沒有錯。但要注意,如果舌苔白而粗糙,多半有穢濁之氣,應該用輕清芳香的藥物來透發,如焦梔子、豆豉、連翹、薄荷、茵陳、滑石、通草、青蒿腦、鮮淡竹葉、鮮枇杷葉、西瓜翠衣、鮮荷葉邊等。如果舌苔白膩,多半夾雜濕邪,可以參考後面關於濕邪的歌訣。

暑邪與濕邪同時侵犯人體,舌苔會變得渾濁黏膩,三焦都會受到影響。症狀表現為胃脘悶脹、頭脹、噁心嘔吐,腹痛,還要預防瘧疾和痢疾。

吳氏認為,暑邪夾雜濕邪,從口鼻進入體內,會導致三焦氣分受損。舌苔呈現白色且渾濁黏膩,症狀為頭脹、胃脘悶脹、噁心嘔吐,這時病情還比較輕,可以使用梔子、豆豉、杏仁、橘皮、郁金、厚朴、滑石、通草等藥物來清宣氣分。還可以適當加入鮮枇杷葉、鮮佩蘭、鮮竹葉等藥物。如果暑濕之邪停留在膜原,可能會轉為瘧疾;如果停留在腸道,則會形成痢疾,這時就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

如果舌苔微黃黏膩,但沒有口渴的症狀,就不要使用苦泄的藥物,可以考慮用開泄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舌苔黃薄且光滑,說明熱邪還沒有傷及津液,可以用清熱透表的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