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61)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61)

1. 第九節·夾脹傷寒

)八、絲瓜絡丸。(絲瓜絡一個、用小巴豆十四粒、拌炒巴豆黃色、去豆不用、再用陳倉米、如絲瓜絡之分量、同炒、米黃、研勻、玫瑰膏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用綠萼梅五朵泡湯送下。)九、雞矢白散。(臘月用雄雞五隻、飼以煮乾大麥一二日、雞矢中自有白塊、逐漸取出、隨取隨用酒洗、陰乾、藏入瓷瓶、每服三分、和入廣木香末一分、隨酒送下。)十、敗鼓皮丸。

(破舊銅鼓皮一張、切碎、河砂拌炒鬆脆、研末、陳燒酒和糯米粉糊丸、每服一錢、陳酒送下。)其間臨病實驗。一旬至二旬間鼓脹。效者頗多。若至一二月。不效者多。(五)疳臌。多因於失飢傷飽。魚肉中誤服蟲子。蟲吸血液。生長繁殖。積久而成臌。形如蜘蛛。故俗稱蜘蛛脹。

《萬氏全書》謂之疳臌。治以驅蟲消疳。輕則七味保嬰湯。(萊菔子、生麥芽各一錢、薄荷葉三分、嫩竹葉七片、燈心一小帚、陳倉米二十粒、白蜜一匙、袋盛煮湯。)調下癩蛤散。(癩蛤蚆一隻、酒洗淨、將白豆蔻四十九粒、從口徐徐灌入、外塗酒渣蓋泥令遍、炭火烘脆、去泥、研末、篩淨、每服三分至五分、《良方集腋》。)重則加味五香湯。

(五靈脂用青糖拌炒五分、醋製香附八分、黑白醜頭末炒香各六分、白雷丸一錢、煨香使君子肉三枚、炒川椒一粒、烏梅肉二分、何廉臣驗方。)調下灶馬散。(蟑螂肉十隻、萊菔子五錢、拌炒研服五分。)屢奏捷效。綜而言之。腫脹蠱臌。皆以病狀定病名他。《內經》云。

治病必求其本。其本即中醫所謂病源。西醫所謂原因也。余臨斯證。必先辨其病屬何因。繼必察其質性何似。更審其有無宿恙。然後權其先後之宜。對症發藥。庶可藥到病除。無枘鑿之不入矣。至於辨證。尤在涇曰。腹脹屬脾胃者。則飲食少。屬他臟腑者。則飲食如常。其脹在皮膚脈之間者。

飲食亦如常。其在腸胃盲膜之間者。則飲食亦少。其氣亦壅塞於五臟。則氣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在腑者難治。入臟者不治。此亦扼要之論也。

【榮齋按】本節(夾脹傷寒)俞氏治陰水腫主張初起用麻附五皮飲,確是一個合乎理想的好方。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中加以闡述,他說:「五皮飲加麻黃、附子、為周雪樵君首創,謂治水腫及風水腫、其人素無肝火者,投無不效。其妙處全在麻黃一味,非但開肺發汗,使水氣從皮膚排泄,而其餘力尤能通利水道,使水氣從小便排泄;故日本醫家,獨推麻黃為治水腫之特效藥。

惟現在病家,往往畏麻黃而不敢服,就余所驗,凡發風寒之汗,麻黃只用四五分至六七分即能出汗,發風水之汗,非一錢至一錢半不能出;從未犯過亡陽之弊」。

白話文:

第八個藥方:絲瓜絡丸

用一個絲瓜絡,加入十四粒小巴豆一起炒,炒到巴豆變成黃色後,把巴豆取出不用。然後加入和絲瓜絡相同份量的陳倉米一起炒,炒到米變成黃色。把炒好的絲瓜絡和米一起磨成粉,用玫瑰膏搗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一錢,用綠萼梅五朵泡的湯送服。

第九個藥方:雞矢白散

在臘月時,用五隻公雞,餵它們吃煮乾的大麥一兩天。雞的糞便中會出現白色塊狀物,逐漸取出,隨取隨用酒洗淨,陰乾後放入瓷瓶中保存。每次服用三分,加入廣木香末一分,用酒送服。

第十個藥方:敗鼓皮丸

用破舊的銅鼓皮一張,切碎後和河砂一起炒到鬆脆,磨成粉末。用陳年燒酒和糯米粉調成糊,把藥粉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一錢,用陳酒送服。

以上這些藥方都是根據臨床實驗得來的。病患的腹部脹大,在一到兩個星期內,使用這些藥方有許多人見效。但如果拖到一、兩個月,就比較沒有效果。

第五種腹脹:疳臌

疳臌大多是因為飢餓或吃太飽,或是因為吃了魚肉中誤食蟲子。蟲子會吸食血液,繁殖生長,時間久了就形成腹部腫脹,形狀像蜘蛛,所以俗稱「蜘蛛脹」。

《萬氏全書》將這種病稱作「疳臌」,治療方法是以驅蟲和消除疳積為主。病情輕微的,用七味保嬰湯(萊菔子、生麥芽各一錢,薄荷葉三分,嫩竹葉七片,燈心一小把,陳倉米二十粒,白蜜一匙,用袋子裝起來煮湯)服用。再搭配癩蛤散(取一隻癩蛤蟆,用酒洗淨,把四十九粒白豆蔻從牠的口中慢慢灌入,外面塗上酒糟和泥巴,用炭火烘烤到酥脆,去除泥巴後磨成粉末,篩乾淨。每次服用三分到五分)。如果是病情較重的,則使用加味五香湯(五靈脂用青糖拌炒五分,醋製香附八分,黑白醜頭末炒香各六分,白雷丸一錢,煨香使君子肉三枚,炒川椒一粒,烏梅肉二分)。再搭配灶馬散(取蟑螂肉十隻,萊菔子五錢,拌炒後磨成粉服用,每次五分)。這些方法都多次見效。

總的來說,腫脹、蠱脹等疾病,都要根據疾病的具體症狀來判斷病名。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這個根本原因就是中醫所說的「病源」,西醫所說的「原因」。我遇到這類疾病,必定先辨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接著觀察疾病的性質,還要了解是否有舊疾。然後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藥到病除。至於辨證,尤在涇說過,腹脹如果是脾胃引起的,那麼病人就會食慾不佳;如果是其他臟腑引起的,那麼病人食慾正常。如果脹氣在皮膚和脈之間,病人食慾也正常;如果脹氣在腸胃或盲膜之間,病人食慾也會不佳。如果脹氣阻塞在五臟,則病人會呼吸急促,不吃東西,病情危急。所以說,病在表面的容易治療,病在腑的難以治療,病入臟的就難以治癒,這也是精闢的論述。

【榮齋按】

本節講的是夾脹傷寒,俞氏治療陰水腫,主張初期使用麻附五皮飲,的確是個很好的藥方。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和《驗案類編》中加以闡述,他說:「五皮飲加麻黃、附子,是周雪樵先生首創,用於治療水腫和風水腫,對於那些沒有肝火的人,使用效果都很好。其妙處就在於麻黃這一味藥,它不僅能開肺發汗,使水氣從皮膚排出,還能疏通水道,使水氣從小便排出。所以日本的醫學家,特別推崇麻黃是治療水腫的特效藥。

只是現在的病人,往往害怕麻黃而不肯服用。根據我的經驗,凡是發散風寒的汗,麻黃只要用四五分到六七分就能發汗;而發散風水的汗,則要用到一錢到一錢半才能發汗。從來沒有發生過亡陽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