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10)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10)

1. 第十節·夾瀉傷寒

(一名傷寒夾泄瀉)

【因】素有脾虛泄瀉。或肝邪侮脾作瀉。或寒邪先中太陰。而為泄瀉。或先傷食物。欲瀉不暢。再感風寒。而犯太陽證者。

【證】頭痛身熱。胸悶或不悶。溲短大便泄瀉。舌苔白為中寒泄瀉。舌黃而厚。胸滿腹㽲痛。頭痛身熱。口黏而穢。為宿食化瀉。若舌淡紅。苔青白色。脘悶腹滿。鳴響作痛而泄瀉。得瀉則腹滿痛鳴響皆瘥。為肝邪侮脾化瀉。再新受外感。亦頭痛發熱。

【脈】左脈濡數。右脈沉弱。為寒瀉。若左弦堅或弦勁。右軟弱或沉緩。肝強脾弱。為肝邪侮脾。

【治】中寒感邪。用蔥豉胃苓湯。(即胃苓湯去甘草加蔥豉。)夾食化瀉身熱。用楂曲平胃散。加豆豉、藿香、薄荷、豬苓、茯苓、澤瀉。之類。肝邪侮脾。腹鳴痛瀉。用扶土抑木煎。(炒白芍六錢、炒白朮三錢、煨防風錢半、新會皮一錢、炒黃芩二錢、煨葛根一錢。)加豆豉、焦梔之類。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傷寒合併腹瀉,原因可能是脾虛、肝邪犯脾、寒邪侵犯太陰、食物中毒導致腹瀉後又感風寒,或是先傷食物後腹瀉不順,再受風寒而出現太陽證。

症狀包括頭痛、發熱、胸悶或不悶、小便量少、大便稀溏。舌苔白者為中寒泄瀉,舌黃而厚、胸悶腹痛、頭痛發熱、口黏穢者為宿食化瀉。若舌淡紅、苔青白色、脘悶腹滿、鳴響作痛而腹瀉,瀉後腹滿痛鳴響皆止,則為肝邪犯脾化瀉。再次受外感,也會出現頭痛發熱。

脈象方面,左脈濡數、右脈沉弱者為寒瀉;左脈弦堅或弦勁、右脈軟弱或沉緩者,則為肝邪犯脾。

治療上,中寒感邪者,可用蔥豉胃苓湯(去甘草加蔥豉)。夾食化瀉身熱者,用楂曲平胃散,加豆豉、藿香、薄荷、豬苓、茯苓、澤瀉等。肝邪犯脾、腹鳴痛瀉者,用扶土抑木煎(炒白芍六錢、炒白朮三錢、煨防風錢半、新會皮一錢、炒黃芩二錢、煨葛根一錢),加豆豉、焦梔等。

【秀按】俞氏所分泄瀉為三種。乃因先泄瀉。後受風寒感邪。而病頭痛身熱。與傷寒自病之下利不同。所謂傷寒下利者。不因攻下。自然溏瀉也。要在辨寒熱而治之。庶幾無差。大抵陽熱之利。渴欲飲水。溺色赤。發熱後重。糞色必焦黃。或為腸垢。所下皆熱臭。臍下必熱。

得涼藥則止。得熱藥愈增。陰寒之利。口不渴。小便色白。肢或厥冷。脈沉遲無力。必洞下清穀。或為鶩溏。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三陽證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其大概耳。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變病。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

白話文:

俞氏將泄瀉分成三種。一種是先腹瀉,後來受風寒邪氣入侵,導致頭痛發熱,這與傷寒本身引發的腹瀉不同。所謂傷寒下利,是指沒有刻意服用瀉藥,卻自然腹瀉。治療時要辨別寒熱,才能對症下藥,避免誤診。總體而言,陽熱性的腹瀉會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偏紅,發熱後加重,糞便顏色焦黃,甚至像腸垢一樣,排泄物有熱臭味,而且肚臍下方會感到熱。這種情況服用涼藥可以止瀉,服用溫熱藥反而會加重病情。陰寒性的腹瀉,患者不口渴,小便顏色偏白,四肢可能冰冷,脈象沉遲無力,排泄物清稀如水或像鴨蛋清,糞便顏色偏白或淡黃,肚臍下方多半冰冷。三陽證的腹瀉伴隨身熱,太陰證的腹瀉則手腳溫暖,少陰厥陰證的腹瀉則身體冰冷無熱。這只是大致的分類。太陽陽明合病的腹瀉,屬於變證。太陽少陽合病的腹瀉,可以服用黃芩湯。

陽明少陽合病下利。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合病發熱自利。則為表邪。不可例以為里證也。溫熱病發熱而渴。小便赤色。大便自利。五苓散去桂加黃芩。熱內盛而利不止。黃連解毒湯。躁悶狂亂者。三黃石膏湯。或大柴胡湯。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以太陰藏寒。或用理中湯。若寒甚逆冷。脈沉細者。理中湯加附子。若腹滿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湯主之。若嘔者。加半夏。生薑。自利而渴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白通湯主之。以通其陽而消其陰。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借豬膽汁嚮導之力。

白話文:

陽明和少陽經脈同時生病,出現腹瀉的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芍藥來治療。如果同時發燒和腹瀉,就是表邪入侵,不能當作裡證看待。溫熱病發燒口渴,小便顏色深紅,大便腹瀉,可以用五苓散去除桂枝,加入黃芩來治療。如果內熱很旺盛,腹瀉不止,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如果患者躁動、昏迷、神志不清,可以用三黃石膏湯或大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不渴,屬於太陰經虛寒,因為太陰經藏寒,應該溫陽,可以用四逆湯等溫陽藥物治療。

如果太陰經虛寒,也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寒氣很重,出現逆冷、脈象沉細的情況,可以在理中湯中加入附子。如果腹脹、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和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嘔吐,可以用半夏和生薑來治療。如果腹瀉口渴,屬於少陰經虛寒,所以身體自動引水來救治,可以用白通湯來治療。白通湯可以通陽消陰。如果腹瀉不止,出現厥逆無脈、乾嘔煩躁等情況,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借用豬膽汁的嚮導作用來治療。

以引陽藥深入。服湯後。脈暴出者死。正氣因發泄而脫也。脈微續者生。陽氣漸復也。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以運脾滲水為務。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自汗不止。裡寒下脫。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陽邪傳至少陰。陷入於裡。而不能交通陽分。

白話文:

使用引陽的藥物深入治療,服用湯藥後,脈象突然暴出,病人就會死亡,因為正氣因發泄而耗散了。脈象微弱但仍有脈搏的,病人就能活,因為陽氣漸漸恢復。

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從下腹部瀉泄,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患者可能出現咳嗽、小便不利、腹瀉或嘔吐,可以用真武湯治療,以運化脾胃、滲出水氣為主要目的。

少陰病症狀包括下瀉清澈的穀物狀物、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象微弱欲絕,但患者卻不感到寒冷,面色反而發紅,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少陰病症狀包括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自汗不止,裡寒下脫,這是因為病邪在下降焦部位,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

少陰病症狀包括四逆,患者可能出現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泄瀉,下腹部沉重,可以用四逆散治療,這是因為陽邪傳入少陰,陷入裡邊,無法與陽氣相通。

故不宜苦寒攻之。而但以此利解之。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水。注為自利。質清而無滓穢相雜。色青而無赤黃相間。此正陽邪暴橫。反類陰邪。但陽邪傳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乾燥。設系陰邪。則心下滿而不痛。口中和而不渴。

必無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陰也。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此總以溫里為急也。大汗出。熱不止。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惡寒脈微而複利。

白話文:

所以不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攻治它,而應該用利水解毒的藥物來治療。少陰病,會自己拉肚子,拉出來的都是清水,心下必定會疼痛,口乾舌燥的,就要趕快用下瀉的藥物來治療。熱邪傳入少陰經,逼迫津液,導致自己拉肚子。拉出來的都是清澈的水,沒有雜質,顏色是青色的,沒有紅色或黃色的夾雜,這是陽邪暴虐,反過來像陰邪一樣。但陽邪是從上焦傳來的,所以患者的心下必定會疼痛,口會乾燥。如果屬於陰邪,那麼心下會滿而不痛,口會潤濕而不渴,必定不會有這種口乾舌燥的現象。所以應該趕快用下瀉的藥物來救治陰液。厥陰經下利清谷,裡寒外熱,出汗又發厥的,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的,要先溫暖裡頭,然後再攻治表證,溫裡用四逆湯,攻表用桂枝。這都是以溫暖裡頭為急務。大汗淋漓,熱退不了,內部拘急,四肢疼痛,又拉肚子,發厥,還怕冷的,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怕冷脈象微弱,又拉肚子的,也可用四逆湯。

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斂陽氣。以利後惡寒。陽虛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陽脫加人參。則陽藥愈加得力。陽生則陰長。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下之。蓋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何緣得有譫語。此必邪返於胃。內有燥糞。故雖下利而結者自若也。爰用小承氣以微攻其胃。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惟此為甚。故不厭詳審。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白話文:

瀉痢不止,導致血虛,可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由於失血本就不宜用生薑、附子,以免損傷陰氣;陽虛也不宜用當歸、芍藥,以免收斂陽氣,導致日後畏寒。因為陽虛下脫已經很嚴重,所以用四逆湯來回陽,並加入人參補益陽氣,讓陽藥藥效更顯著。陽氣生則陰氣長,如果誤用陰藥,必然導致腹脹不食,甚至加重瀉痢、嘔吐,轉而加重下脫。若瀉痢伴隨手足厥冷、無脈,則需用艾灸。

瀉痢神志不清,伴隨燥屎,可用小承氣湯瀉下。因為瀉痢則熱不結聚,胃不實,怎麼會有神志不清呢?這一定是邪氣逆返胃中,內有燥糞,所以雖然瀉痢卻仍然便秘。因此用小承氣湯微微攻其胃。總之,瀉痢脫氣非常急迫,五種奪氣之中,此種最為嚴重,所以必須仔細審慎。如果瀉痢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強勁,就會死亡。傷寒發熱,瀉痢嚴重,厥逆不止,也會死亡。

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下利而手足厥冷。皆為危候。加以發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

而真陰亦以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金匱要略》云。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氣已脫矣。此參合陳素中辨證之大略也。

【廉勘】傷寒協熱下利。十有七八。俗人不識。呼為漏底傷寒。往往妄用溫燥止澀之劑。以助熱邪。轉變危症。可悲也夫。然據前辨。皆以傷寒之下利以立法。其他泄瀉類證甚多。原因尤別。今舉其重要者。再辨於下。景岳云。泄瀉之本。無不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脾胃受傷。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现厥症,但同时发热,则不一定会死。因为发热意味着邪气从表面排出,里证自然消除,腹泻也会自行停止。但是,如果相反出现了腹泻和厥逆,烦躁加剧,则说明发热是真阳外散的征兆,阴阳两绝,就会导致死亡。伤寒发热、腹泻、厥逆,躁动不安,无法安睡的人,也会死亡。躁动不安,无法安睡,是肾中阳气耗尽的迹象。腹泻并伴有手脚厥冷,都是危险的征兆。再加上发热躁动不安,不仅是虚阳外露,而且真阴也已经消耗殆尽,怎么能不死呢?《金匮要略》中说,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脚冰冷;五脏气绝于内,则腹泻不止,气已经耗尽了。这些都是结合陈素中辨证的大概思路。

有些人误以为伤寒发热、腹泻是同一症状,实际上,伤寒发热、腹泻占了大多数,但民间不了解,将其称为漏底伤寒,常常错误地使用温燥止涩的药物,助长热邪,导致病情恶化,非常可惜。根据前面的辨证,都是以伤寒下利为依据来制定治疗方案,其他泄泻类症状很多,原因也不尽相同,现在列举一些重要的内容,在下文再详细辨析。景岳说,泄泻的根源,无不源于饮食不节,起居不规律,损伤脾胃。

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穀精華之氣不能輸化。而泄瀉作矣。泄者、大便溏薄。或作或止。瀉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雖分輕重。總屬脾傷。脾受濕而不能滲泄。傷闌門之元氣。而分利無權。併入大腸。遂致成泄。故腸鳴溺少。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濕矣。難經云。濕多成五泄。

曰飧、曰溏、曰鶩、曰濡、曰滑。飧泄者、完穀不化。濕兼風也。兼惡風自汗。腸鳴。脈弦者。宜胃苓湯加升麻、煨防風。又有久風入中。令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入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能令腹鳴而痛。完穀出而為瀉也。宜痛瀉要方合四苓散。(焦白朮三錢、炒白芍五錢、新會皮錢半、煨防風錢半、茯苓四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如果水氣積聚,就會導致濕氣過重。食物積滯在體內,也會引起消化不良。水谷精華無法正常運化,就會出現腹瀉。腹瀉有兩種,一種是稀便,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另一種是水瀉,排便量多,水樣便,如同流水般瀉出。雖然輕重程度不同,但都屬於脾胃受損。脾胃受濕氣影響,無法正常滲透和排泄,損傷了肛門的元氣,導致控制排便的功能失常,大量水分進入大腸,最終導致腹瀉。因此,患者會出現腸鳴、小便量少、排便次數頻繁等症狀,這些都是濕氣過重導致腹瀉的表現。《難經》中記載,濕氣過重會導致五種不同類型的腹瀉,分別是飧泄、溏泄、鶩泄、濡泄、滑泄。飧泄是指食物無法消化,濕氣與風寒同時存在,患者會怕風、自汗、腸鳴,脈象弦緊,可以用胃苓湯加升麻、煨防風治療。如果長期風寒侵襲,導致清氣下降而不升,風邪會侵入胃部,就像木賊一樣侵入土壤,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化,引起腹痛和腹鳴,食物無法消化,導致腹瀉。這種情況可以用痛瀉要方合四苓散治療,藥方包括焦白朮三錢、炒白芍五錢、新會皮錢半、煨防風錢半、茯苓四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若飧泄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宜防風芍藥湯。(煨防風三錢、炒白芍五錢、炒黃芩三錢。)或飲食太過。腸胃受傷。亦致水穀不化。下者舉之。宜加減木香散。(木香一錢、乾薑八分、黨參二錢、六神麯二錢、肉豆蔻一錢、新會皮一錢、焦白朮二錢、陽春砂五分、升麻八分、檳榔一錢。)溏泄者、腸垢汙積。

濕兼熱也。其證脈數。溲赤澀。所下稠黏垢穢。宜黃芩芍藥湯。合益元散。(黃芩三錢、白芍五錢、益元散八錢。)鶩溏者、澄清溺白。濕兼寒也。其證大便如水。其中稍有結糞者是也。若清冷如鴨糞。脈見沉遲。小溲清白。理中湯加橘紅、茯苓治之。若泄不已。更加附子。

白話文:

如果吃飯就拉肚子,脈象弦緊,肚子痛還口渴,並且頭疼微出汗,應該服用防風芍藥湯。藥方是:煨防風三錢、炒白芍五錢、炒黃芩三錢。或者飲食過度,腸胃受傷,也會導致水穀不消化,拉肚子,應該服用加減木香散。藥方是:木香一錢、乾薑八分、黨參二錢、六神麯二錢、肉豆蔻一錢、新會皮一錢、焦白朮二錢、陽春砂五分、升麻八分、檳榔一錢。

如果拉肚子稀薄,是因為腸道積垢污穢,屬於濕熱,表現為脈象數,小便赤澀,大便稠黏有垢穢,應該服用黃芩芍藥湯合益元散。藥方是:黃芩三錢、白芍五錢、益元散八錢。如果拉肚子清澈如水,小便清白,屬於濕寒,表現為大便如水,其中稍有結糞,或者清冷如鴨糞,脈象沉遲,小便清白,應該服用理中湯加橘紅、茯苓。如果拉肚子不止,應該再加附子。

濡泄者(一名洞泄。)身重脈軟。濕自勝也。由脾虛不能制濕。濕反勝而成病。故腹不痛。而腸鳴溺少。利下多水。宜五苓散主之。滑泄者、久下不禁。濕勝氣脫也。其證大瀉如竹筒直下不止。宜用扶脾丸。

(炒白朮二錢、茯苓三錢、新會皮錢半、姜半夏錢半、訶子皮錢半、炙甘草八分、烏梅二枚、乾薑錢半、藿香二錢、杜赤豆三錢、肉桂一錢、炒麥芽三錢、六神麯二錢、荷葉包燒飯為丸。)或補中益氣湯加訶子。肉蔻。或四柱飲。(人參、附子、茯苓、木香、加生薑、鹽、少許。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又頻密又稀薄,身體沉重,脈搏軟弱,這就是濕氣過盛。這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濕氣,導致濕氣反過來侵犯身體,形成疾病。所以肚子不痛,但腸子會咕嚕咕嚕叫,排尿量少,大便稀薄,水樣很多。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拉肚子時間長,而且止不住,那是因為濕氣過盛,導致氣虛脫陷。症狀是拉肚子像竹筒一樣直瀉不止。可以用扶脾丸來治療,也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訶子、肉蔻,或者用四柱飲來治療。

)或六柱飲。(即四柱飲、加肉蔻、訶子。)其他尚有胃泄。則面黃而飲食不化。宜理中湯。脾泄則嘔吐而腹脹注下。如食後飽滿。瀉出即寬。宜香砂六君子湯。大腸泄則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而腸鳴切痛。宜五苓散加木香。小腸泄則溲澀而便膿血。小腹痛。先宜下之。繼用清利。

腎泄則五更便泄。足冷腹痛。宜四神丸。(肉豆蔻、破故紙、五味子、吳茱萸、薑棗為丸。)肝泄則木來侮土。腹痛兼脹。脾虛故瀉。宜泄肝培土。劉草窗痛瀉方。(炒白朮、炒白芍、新會皮、煨防風。)有因痰而泄者。胸滿瀉沫。右脈弦滑。甚則嘔吐。腹中覺冷。隱隱作痛。

白話文:

如果出現六柱飲(就是四柱飲再加上肉蔻、訶子),還有其他情況像是胃泄,則患者面容會發黃,吃下去的食物也消化不良。這時應該服用理中湯。脾泄則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瀉,像是吃完東西後感到飽脹,瀉完之後就舒服了。這時應該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大腸泄則會在進食後感到腹脹難受,大便顏色發白,並且腸鳴腹痛。這時應該服用五苓散加上木香。小腸泄則會尿液澀滯,大便帶有膿血,小腹疼痛。首先應該服用瀉藥,然後再服用清熱利濕的藥物。

腎泄則會在凌晨五點左右腹瀉,腳冰冷、腹痛,這時應該服用四神丸(由肉豆蔻、破故紙、五味子、吳茱萸、薑棗製成)。肝泄則會由於肝氣過盛而影響脾胃,造成腹痛、腹脹,這是因為脾虛所導致的腹瀉,應該服用泄肝培土的藥方,像是劉草窗痛瀉方(由炒白朮、炒白芍、新會皮、煨防風製成)。還有一些腹瀉是由於痰濕引起的,患者會感到胸悶、吐沫,脈象弦滑,嚴重時還會嘔吐,腹部感覺冷冰冰的,隱隱作痛。

宜厚朴二陳湯。(川樸、半夏、茯苓、陳皮、甘草。)肥人滑瀉。多屬於痰。不食不飢。亦責之痰。宜青州白丸子。(半夏、南星、白附子、川烏。)有因食而瀉者。瀉下臭腐。噫氣作酸。腹痛、瀉後痛減。宜香砂胃苓湯。(即胃苓湯、加木香、砂仁。)或保和丸。加砂仁、豆蔻。

有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每至圊而不能便。似痢非痢。所下皆是糞水。莖中痛。乃寒濕化為濕熱也。宜八珍散。(木通、車前子、焦梔子、扁蓄、瞿麥、滑石、甘草梢、大黃、燈草。)加木香、檳榔。有傷酒而瀉。晨起必泄。素嗜飲。經年不愈者。宜葛花解酲湯。(葛花、豆蔻、木香、陳皮、青皮、神麯、茯苓、乾薑、人參、白朮、澤瀉、豬苓、砂仁。

白話文:

適合使用厚朴和二陳湯(包含川樸、半夏、茯苓、陳皮、甘草)。對於體型肥胖且容易腹瀉的人,多是因爲體內痰溼過重。沒有食慾也不覺得餓,也是因爲痰溼所致。應該使用青州白丸子(包含半夏、南星、白附子、川烏)。有的人在飲食後腹瀉,瀉出物有腐臭味,噯氣酸臭,腹痛,在腹瀉後疼痛減輕,適合使用香砂胃苓湯(即胃苓湯加上木香和砂仁),或者使用保和丸並加入砂仁和豆蔻。

對於患有大瘕泄的人,會有裏急後重的感覺,每次到廁所卻難以排便,症狀類似痢疾但又不是痢疾,排出的都是糞水,並伴有尿道疼痛,這是寒溼轉爲溼熱的表現。應該使用八珍散(包含木通、車前子、焦梔子、扁蓄、瞿麥、滑石、甘草梢、大黃、燈心草),並加上木香和檳榔。對於因飲酒過度導致腹瀉,早晨起牀必定腹瀉,平時喜好飲酒,長年不愈的人,應該使用葛花解酲湯(包含葛花、豆蔻、木香、陳皮、青皮、神曲、茯苓、乾薑、人參、白朮、澤瀉、豬苓、砂仁)。

)或理中湯加葛根。吞酒煮川連丸。(酒煮黃連一味為丸。)夏月暴注水瀉。脈虛細。口乾煩悶。腸胃之暑濕也。宜五苓散加煨葛根。兼脹者、加厚朴、茅朮。小便赤澀。加木通。兼煩、加山梔、淡竹葉。暑火瀉者。去官桂。加川連、黃芩炭。暑食瀉者。加神麯、木香。暑濕瀉者。

加茅朮、滑石。兼嘔。加半夏、厚朴、竹茹、藿香。若傷暑又傷生冷而化瀉者。宜連理湯。(川連、人參、白朮、甘草、炮姜。)泄瀉雖有多端。大要不離乎脾傷積濕。治法則初用調中分利。繼用風藥燥濕。久則升提。滑須固澀。風兼解表。寒佐溫中。食者消之。痰者化之。

白話文:

如果腹痛、腹瀉,可以服用理中湯加入葛根,或者將川連丸用酒煮服(將黃連單獨用酒煮成丸子)。夏季暴飲冷水導致腹瀉,脈搏虛弱細小,口渴心煩,這是腸胃暑濕所致,宜服用五苓散加入煨葛根,如果腹部脹滿,可以加厚朴、茅朮,小便赤澀加木通,心煩加山梔、淡竹葉。若因暑熱導致腹瀉,去掉官桂,加入川連、黃芩炭。因暑熱飲食不當導致腹瀉,加入神麴、木香。因暑濕導致腹瀉,加入茅朮、滑石。如果伴有嘔吐,加入半夏、厚朴、竹茹、藿香。如果因暑熱又受寒涼而導致腹瀉,可以服用連理湯(川連、人參、白朮、甘草、炮姜)。腹瀉雖然原因很多,但基本上都脫離不了脾胃受損積聚濕氣,治療原則是先調和脾胃、分利濕氣,然後用風藥燥濕,久則升提脾氣、滑利腸道、固澀止瀉,兼用解表藥驅散風寒,寒涼藥溫暖脾胃,食物積滯就消食,痰濕積聚就化痰。

虛者補之。熱者清之。隨證施治。自無不愈。此條乃參合吳云峰治泄瀉之心法也。

【榮齋按】本節(夾瀉傷寒)俞氏所說太簡略,秀山先生補出六經下利症,廉臣先生參合吳云峰學說闡明瞭《難經》的五泄,及肝、腎、胃、腸等泄瀉,並總結出瀉症的原因和治法,可以說大致具備。吳坤安《傷寒指掌》所集的周禹載、葉天士二家學說,更覺明白曉暢,切於實用。《指掌》說:

「如傷寒熱症,下利純水,或黃沫,潮熱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傍流。因腸有燥矢,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非關脾也,導燥矢其痢自止。

有陽明火症邪火不殺穀,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證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此亦只清其火邪,其利自止。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其症頭痛,惡寒發熱噁心飽悶,腸胃窘迫而泄瀉者;此表裡俱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白話文:

虛弱的人就應該補充,發熱的人就應該清熱。根據病症對症下藥,沒有不能治好的病。這段話參考了吳云峰治療腹瀉的心法。

這段文字太過簡略,秀山先生補充了六經下利症,廉臣先生參照了吳云峰的學說,闡明了《難經》中的五泄,以及肝、腎、胃、腸等導致的腹瀉,並且總結了腹瀉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可說大致齊備。吳坤安的《傷寒指掌》中收集了周禹載和葉天士兩家學說,更加明白易懂,切合實際應用。

《指掌》中說:

「比如傷寒熱症,腹瀉純粹是水,或者伴有黃色泡沫,身體發熱,腹部硬,脈象沉而滑且有力,這種情況叫做傍流。這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硬的糞便,阻塞了水液,從側面滲出。病症位於陽明經,並非脾臟的問題,只要引導出乾硬的糞便,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陽明經有熱症,邪火沒有殺死食物,喝湯就拉湯,喝水就拉水,這屬於陽明實證,可以根據這個證據治療,不像脾腎俱敗那麼嚴重;這種情況也只需要清熱邪,腹瀉就會自然停止。還有一種情況是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症狀表現為頭痛、怕冷、發熱、噁心、腹脹,腸胃不舒服而腹瀉;這種情況是表裡俱病,需要疏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屬於傷寒變證。」

有一種表熱裡寒之症,初起頭痛惡寒發熱,繼即下利清穀,脈浮而遲,口不渴,俗名漏底傷寒是也。因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當溫中散寒;如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朮、乾薑。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下利膿血者,重症也。然亦有寒熱之分:邪至三陰,為日已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從陰化寒也。辨症之法: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

白話文:

有一種表面發熱內裡寒冷的病症,一開始會頭痛、怕冷發燒,接著就腹瀉,排泄物稀薄,脈象浮而遲,口不渴,民間俗稱「漏底傷寒」。這是因為患者脾胃原本虛弱,一遇到外邪就會直接侵入腸胃,不在表層停留。應該用溫中散寒的藥物治療,例如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等。病情嚴重者,可以再加上冬朮和乾薑。

如果陽邪入侵內部,熱邪攻入腸胃,導致腹瀉帶有膿血,就是重症了。但仍然有寒熱之分:邪氣入侵三陰經,時間久了,實證患者會從陽化熱,虛證患者會從陰化寒。例如少陰經導致腹瀉,用豬苓湯治療,就是從陽化熱;用桃花湯治療,就是從陰化寒。辨別寒熱的方法是:脈搏有力數快屬於熱,脈搏緩慢無力屬於寒;舌頭乾燥口渴屬於熱,舌頭潤濕不口渴屬於寒。

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寒利當溫其下。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下利腸垢或下鮮血,小溺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身熱口渴,六脈洪數,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類,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與之,以養陰解毒。

若下利腸垢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利加丹參、槐米、川斷。

白話文:

小便顏色深紅是熱證,清白則為寒證。拉肚子排泄物帶有腸垢是熱證,稀軟如鴨糞則是寒證。熱證拉肚子,肚臍以下會感覺發熱,寒證拉肚子,肚臍以下會感覺寒冷。熱證拉肚子要清熱解毒,寒證拉肚子要溫暖下焦。凡是傷寒、瘟疫等熱邪入侵人體,導致拉肚子排泄物帶有腸垢或鮮血,小便顏色深紅,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發熱口渴,脈搏洪數,肚臍周圍疼痛劇烈,這是熱毒內攻腸胃所致,如果不治會導致腸胃潰爛。應急用大黃、黃芩、黃連、金銀花、丹皮、芍藥、甘草等藥物瀉下清熱。接著用生地黃代替大黃,滋陰解毒。

如果拉肚子排泄物帶有腸垢,病情稍微緩和,可以用黃芩湯加川連、金銀花、丹皮等藥物清熱解毒。如果拉肚子有血,可以用丹參、槐米、川斷等藥物止血。

如遇傷寒疫症,下利如豆汁魚腦之色。脈象沉濡,舌白如粉,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溫毒聚於腸胃也;宜茅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之類,滲之和之。

如下利雜色,六脈沉遲,舌潤無苔,或紫色而光,口不渴飲,腸胃並連,直出無關閉者,此脾腎虛寒,關閘不闔,元氣下泄之也;急投胃關煎合桃花湯,兼從手陽明以堵截之,或桃花湯重加人參以截之。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脘中痞悶,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當用瀉心法——芩、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凡下痢舌苔遍處白厚如雪花者,藏結也。不治。

凡三陰下利小便不利者。津液竭也。不可利小便。」

白話文:

如果遇到傷寒疫症,拉肚子像豆汁魚腦一樣。脈象沉而濡,舌頭白得像粉末,小便不順暢,但口不渴,這是溫毒積聚在腸胃裡。應該用茅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蠶砂、藁本等藥物,滲透和緩解。

如果拉肚子顏色雜亂,六脈沉遲,舌頭潤滑無苔,或者舌頭呈紫色且光亮,口不渴也不想喝水,腸胃像連在一起一樣,直通通沒有關閉,這是脾腎虛寒,關口不閉,元氣下泄。應立即服用胃關煎合桃花湯,並從手陽明經絡入手,阻截元氣下泄,或者在桃花湯中加人參,截斷元氣下泄。

如果看到病人外熱內煩,舌頭乾燥口渴,腹部中脘部位痞悶,或疼痛或嘔吐,拉肚子卻停不下來,這是中焦濕熱。應該用瀉心法,用黃芩、黃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等藥物。

凡是拉肚子,舌苔遍布白色厚實,像雪花一樣的,這是藏結,無法治療。

凡是三陰下利,小便也不順暢的,這是津液枯竭,不能再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