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30)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經方藥 (30)

1. 第五節·清涼劑

先用冬瓜子一兩。絲通草二錢。燈心五分。煎湯代水。鮮石菖蒲葉(錢半搓熟生沖。)

【秀按】肺胃痰火濕熱。內壅心經包絡。每致神昏譫語。心煩懊憹。惟舌苔黃膩。與舌絳神昏。由於心血虛燥者不同。故以連、芩、枳、半、苦辛通降。以除痰火為君。臣以滑、苡、瓜、通、涼淡泄濕。佐以薑、瀝二汁辛潤滌痰。妙在使以菖蒲、燈心、芳淡利竅。通神明以降心火。此為瀉心通絡。蠲痰泄濕之良方。

導赤清心湯,清降包絡心經虛熱法,俞氏經驗,從導赤瀉心湯加減

鮮生地(六錢),辰茯神(二錢),細木通(五分),原麥冬(一錢辰砂染),粉丹皮(二錢),益元散(三錢包煎),淡竹葉(錢半),蓮子心(三十支沖),辰砂染燈心(二十支),瑩白童便(一杯沖)

【秀按】熱陷心經。內蒸包絡。舌赤神昏。小便短澀赤熱。必使其熱從小便而泄者。以心與小腸相表裡也。但舌赤無苔。又無痰火。其為血虛熱盛可知。故以鮮地涼心血以瀉心火。丹皮清絡血以泄絡熱為君。然必使其熱有去路。而包絡心經之熱乃能清降。故又臣以茯神、益元、木通、竹葉。

引其熱從小便而泄。佐以麥冬、燈芯均用朱染者。一滋胃液以清養心陰。一通小便以直清神識。妙在使以童便蓮心鹹苦達下。交濟心腎以速降其熱。是以小便清通者。包絡心經之熱。悉從下降。神氣即清矣。此為清降虛熱。導火下行之良方。服後二三時許。神識仍昏者。調入西黃一分。

以清神氣。尤良。

清肝達郁湯,清疏肝鬱法,俞氏經驗方從加味逍遙散加減

焦山梔(三錢),生白芍(錢半),歸鬚(一錢),川柴胡(四分),粉丹皮(二錢),清炙草(六分),廣橘白(一錢),蘇薄荷(四分沖),滁菊花(錢半),鮮青橘葉(五片剪碎)

【秀按】肝喜暢遂條達。達則無病。俗所謂肝氣病者。皆先由肝鬱不伸也。鬱於胸脅。則胸滿脅痛。鬱於腸間。則腹滿而痛。甚則欲泄不得泄。即泄亦不暢。故以丹溪逍遙散法。疏肝達郁為君。然氣鬱者多從熱化。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故又以梔、丹、滁菊清泄肝火為臣。

佐以青橘葉清芬疏氣。以助柴、薄之達郁。此為清肝泄火。疏郁宣氣之良方。暴怒氣盛者。加制香附三錢、醋炒青皮八分。暫為平氣以伐肝。腸鳴飧泄者。加烏梅炭三分、白殭蠶錢半。升達腸氣以泄肝。疝氣腫痛者。加小茴香二分、炒橘核三錢。炒香荔枝核錢半。疏泄肝氣以止痛。

因於濕熱食滯。腹中痛甚者。加《局方》越鞠丸三錢。疏暢六郁以定疼。

【廉勘】逍遙散法。養血疏肝。在婦科中尤為繁用。如此方去梔丹。加制香附二錢。蘇丹參三錢。調氣活血。費伯雄推為調經之總方。經遲因於血氣虛寒者。加鹿角膠三分(蛤粉拌炒鬆)。瑤桂心三分。以暖肝溫經。因於血絡凝滯者。加真新絳錢半。旋覆花三錢(包煎)。光桃仁九粒。

白話文:

第五節·清涼劑

  • 第一方: 先用冬瓜子一兩、絲瓜絡二錢、燈心草五分,加水煎煮,用煎好的湯汁代替水來喝。另外,取新鮮的石菖蒲葉(一錢半),搓揉至軟爛後,用剛煎好的湯汁沖服。

說明: 如果因為肺、胃有痰火濕熱,堵塞在體內,影響到心經和心包絡,常常會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心煩意亂。這種情況下的舌苔會呈現黃色且油膩,與因為心血虛弱乾燥而導致的舌紅神昏有所不同。因此,使用黃連、黃芩、枳實、半夏等苦辛的藥材來疏通下降,以清除痰火為主;再用滑石、薏苡仁、冬瓜子、通草等清淡利濕的藥材輔助,並佐以生薑汁和梨汁來辛潤化痰。最巧妙的是,加入菖蒲和燈心草,利用它們的芳香和清淡來疏通孔竅,使神志清明,以降低心火。這是一個瀉心火、疏通經絡、去除痰濕的好方子。

  • 第二方:導赤清心湯 這個方子是俞氏的經驗,根據導赤瀉心湯調整而來,用來清降包絡和心經的虛熱。 組成:鮮生地黃(六錢)、茯神(二錢)、木通(五分)、麥冬(一錢,用硃砂染過)、牡丹皮(二錢)、益元散(三錢,用布包起來煎)、淡竹葉(一錢半)、蓮子心(三十支,沖服)、硃砂染過的燈心草(二十支)、乾淨的男童小便(一杯,沖服)。

說明: 如果熱邪侵入心經,在體內蒸騰,影響到心包絡,導致舌頭紅、神志不清、小便短少赤熱,就需要讓熱邪從小便排出。因為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如果舌紅卻沒有舌苔,也沒有痰火,可以判斷是血虛導致熱盛。所以,用新鮮生地黃來涼血降心火;用丹皮來清絡血,瀉絡熱。但必須要讓熱邪有去路,才能清降包絡心經的熱。所以,輔助使用茯神、益元散、木通、淡竹葉,引導熱邪從小便排出。並佐以用硃砂染過的麥冬和燈心草。麥冬用來滋養胃液,清養心陰;燈心草用來疏通小便,直接清醒神志。最巧妙的是,用童便和蓮子心,利用它們的鹹苦之味,將藥力下達,使心腎陰陽調和,加速退熱。這樣,小便通暢了,包絡心經的熱也就順勢下降,神志自然會清醒。這個方子是清降虛熱,引導火熱下行的好方子。如果在服藥二、三個小時後,神志仍然不清,可以加入西黃一分,能更好地清醒神志。

  • 第三方:清肝達鬱湯 這個方子是俞氏的經驗方,根據加味逍遙散調整而來,用來疏解肝氣鬱結。 組成:焦山梔(三錢)、生白芍(一錢半)、當歸鬚(一錢)、柴胡(四分)、牡丹皮(二錢)、甘草(六分,炙過)、廣陳皮(一錢)、薄荷(四分,沖服)、滁菊花(一錢半)、新鮮青橘葉(五片,剪碎)。

說明: 肝臟喜歡舒暢條達,如果能保持條達,就不會生病。俗話說的「肝氣病」,都是因為肝氣鬱結不舒暢引起的。如果鬱結在胸脅部位,就會胸悶脅痛;鬱結在腸胃部位,就會腹脹腹痛,嚴重時會想排便卻排不出來,或者排出來也不順暢。所以,採用丹溪的逍遙散的思路,以疏肝解鬱為主要治療方法。然而,氣鬱通常會化熱,丹溪說過「氣有餘便是火」。因此,又用山梔、丹皮、滁菊來清泄肝火。再佐以青橘葉,用它的清香來疏理氣機,幫助柴胡和薄荷疏解肝氣鬱結。這是一個清肝瀉火、疏解鬱結、宣通氣機的好方子。如果因為暴怒導致肝氣過盛,可以加入醋炒的香附三錢、青皮八分,暫時平息肝氣。如果出現腸鳴、腹瀉,可以加入烏梅炭三分、白殭蠶一錢半,升提腸氣來疏泄肝氣。如果出現疝氣腫痛,可以加入小茴香二分、炒過的橘核三錢、炒過的荔枝核一錢半,疏泄肝氣來止痛。

如果是因為濕熱或飲食積滯導致腹痛劇烈,可以加入《局方》的越鞠丸三錢,疏通各種鬱結來止痛。

  • 補充說明: 逍遙散的思路是養血疏肝,在婦科疾病中應用非常廣泛。如果把這個方子去掉山梔和丹皮,加入制香附二錢、丹參三錢,能調和氣血,費伯雄認為這是治療月經不調的總方。如果月經推遲是因為血氣虛寒,可以加入鹿角膠三分(用蛤粉拌炒鬆)、肉桂心三分,來溫暖肝臟和經絡。如果月經不調是因為血絡凝滯,可以加入真新絳一錢半、旋覆花三錢(用布包起來煎)、桃仁九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