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11)
第九章·傷寒夾證 (11)
1. 第十一節·夾痢傷寒
(俗名傷寒夾痢疾)
【因】痢疾古稱滯下。皆由暑濕與食積膠固腑中。流行阻遏而成。或飽餐飯肉濃鮮之後。再食瓜果生冷。令脾胃之血不行於四肢八脈。滲入胃腸而為痢。再復感表邪。如身熱惡寒頭痛。或染時疫成痢。或有外感陷里而化痢。
【證】凡痢疾兼挾寒邪者。如下痢裡急後重。腹有痛有不痛。惡寒頭痛身熱。或兼寒熱噁心。舌苔厚膩。口渴不食。變態多端。
【脈】痢脈微小滑利者吉。浮弦洪數者凶。浮大者未止。微弱者自愈。此無外感者。大旨如此。若兼表邪。初痢身熱脈浮者。先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熱脈虛者。屬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屬邪盛難醫。
白話文:
俗名傷寒夾痢疾
【病因】
痢疾古稱滯下,皆因暑濕與食積停滯於腸胃之中,久而久之造成阻塞,進而引發痢疾。也可能因過飽飯食,之後又食用瓜果生冷之物,導致脾胃之氣血運行不暢,滲入腸胃而引起痢疾。
此外,也可能因感受外邪,例如發熱畏寒、頭痛,或感染時疫而引發痢疾。亦可能因外感邪氣入裡而轉化為痢疾。
【症狀】
凡痢疾伴隨寒邪者,會有以下症狀:痢疾時裡急後重,腹痛或不痛,畏寒頭痛發熱,或伴有寒熱交替、噁心、舌苔厚膩、口渴不食,症狀變化多端。
【脈象】
痢疾脈象微小滑利者為吉兆,浮弦洪數者為凶兆。浮大者病症未止,微弱者則會自行痊癒。此為無外感之痢疾,其大略如此。若伴隨外感邪氣,初發痢疾伴有發熱,脈象浮者,應先解表;初發痢疾伴有發熱,脈象沉者,可攻下;久痢伴有發熱,脈象虛者,屬正氣虛弱,可予以調理;久痢伴有發熱,脈象大者,屬邪氣盛,難以治療。
【治】凡挾表邪之痢。與時行疫痢。皆有身熱。但當先撤表邪。如惡寒頭痛身熱之類。因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而痢亦輕矣。如倉廩湯。(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川芎、薄荷、生薑、陳廩米。)以解表化滯。自然身涼痢止。因於濕熱者。以苦辛寒為治。
白話文:
凡是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痢疾,以及流行性的疫痢,都會伴隨發熱。這時應該先去除外邪,比如惡寒、頭痛、發熱等症狀,利用藥物使外邪散發出去。外邪去除後,痢疾也會減輕。像倉廩湯,裡面的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川芎、薄荷、生薑和陳廩米,可以解表化滯,自然就會退熱止痢。如果是濕熱引起的痢疾,則要用苦寒辛的藥物來治療。
苦以燥濕。寒以清熱。稍加辛熱佐之。以為發散宣通之用。無不效矣。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邵氏謂在氣分、有苦辛調氣。及辛甘益氣等法。在血分者、有苦辛行血。及咸柔養血諸方。治赤痢者。氣分藥必不可少。氣行而血自止也。治白痢者。血分藥必不可兼。恐引邪入於血分。
反變膿血也。此治痢者。不可不知也。
【秀按】痢疾一證。大都以赤者屬熱。白者屬寒。然白色亦多屬濕熱者。如肌肉腐熟而成膿也。赤色亦有屬寒濕者。因血瘀凝澀而入腸也。不可據赤白分寒熱。當以舌苔脈象辨之。大抵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赤白相雜。氣血俱病。蓋心主血。肺主氣。凝滯則傷氣。
白話文:
苦味能燥濕,寒性能清熱,可以適當加入辛熱藥物輔助,以達到發散宣通的效果,無不奏效。如果是氣虛,就需要調氣;如果是血虛,就需要和血。邵氏認為,對於氣分,可以使用苦辛調氣,以及辛甘益氣等方法;對於血分,可以使用苦辛行血,以及鹹柔養血等方法。治療赤痢,氣分藥不可或缺,氣行則血自止。治療白痢,血分藥不可兼用,以免引邪入血,反致膿血。這是治療痢疾必須注意的。
痢疾這一症狀,大多數情況下,赤色屬熱,白色屬寒。然而,白色也多屬濕熱,例如肌肉腐熟而成膿;赤色也有屬寒濕的,因為血瘀凝澀而入腸。不可單憑赤白來判斷寒熱,應當以舌苔脈象來辨別。總而言之,赤色屬血,來自小腸;白色屬氣,來自大腸。赤白相雜,則氣血俱病。這是因為心主血,肺主氣,凝滯則傷氣。
鬱熱則傷血。氣血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者、心之合也。大腸者、肺之合也。二經皆出納水穀。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使。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澀而成白痢。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大小腸俱病。則赤白互下。其血與氣之凝結。必挾飲食痰涎。
始成積滯。其飲食痰涎。皆聚於胃。故痢證亦不離乎胃。謂由心肺而及於胃也。此辨致痢之原因也。再詳證候。以定療法。所云裡急後重。其證在廣腸最下之處。裡急與後重不同。裡急者、急迫欲便。後重者、肛門重墜。裡急有虛實之分。實為火邪有餘。虛為營陰不足。裡急而不得便者火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鬱熱,就會傷血。氣血一旦生病,心肺也會跟著生病。而小腸是心的合臟,大腸是肺的合臟,這兩條經脈都負責出納水穀,轉運糟粕。而胃又是大小腸的總指揮官。肺病移到到大腸,就會導致氣凝澀,形成白痢。心病移到小腸,就會導致血凝澀,形成赤痢。大小腸都生病,就會出現赤白互下的情況。血氣凝結時,必然會夾雜著飲食、痰涎。
剛開始形成積滯時,飲食、痰涎都會聚集在胃裡。所以痢疾的病症也離不開胃,也就是說,痢疾是由心肺病變而影響到胃的。這就是辨別痢疾病因的方法。接下來詳細觀察病症,才能確定治療方法。所謂裡急後重,指的是病症位於廣腸最下端。裡急和後重是兩種不同的症狀。裡急是指急迫想要排便,後重是指肛門墜脹沉重。裡急又分為虛實兩種。實證是火邪過盛,虛證是營陰不足。裡急卻無法排便,就是火邪引起的。
重者承氣湯。輕者芍藥湯。久病見之為氣脫。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出者。氣滯也。以疏通為主。後重亦有虛實之異。實為邪實下壓。虛由氣虛下陷。因邪壓大腸。大腸不能升上。而下墜乃後重。宜大黃檳榔、或香連丸。瀉其所壓之邪而愈。若積滯已行。後重不減。脈無力。不食者。
此脾氣下陷。或大腸虛滑。不能自收。治以升澀之劑。固其脫。升其墜而愈。二者何以辨之。凡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甚復甚。(榮齋按:未甚復甚句不大明瞭,或許是未幾復甚之誤。)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而得解愈虛故也。亦由積滯已去。過服肉面生冷而後重者。
白話文:
病情嚴重者,使用承氣湯治療;輕微者,使用芍藥湯治療。久病出現這種症狀,則可能是氣虛脫陷。患者感到裡急後重,卻無法排便,這是氣滯所致,應以疏通為主。至於後重,也有虛實之分,實者是邪氣積聚下壓,虛者則是氣虛下陷。邪氣壓迫大腸,導致大腸無法上提而下墜,形成後重。可服用大黃檳榔或香連丸,瀉去壓迫的邪氣,就能痊癒。如果積滯已排泄,但後重未減,脈象無力,食慾不振,則可能是脾氣下陷,或大腸虛滑,無法收縮。應使用升提固澀的藥物,固攝脫陷之氣,升提下墜之物,就能痊癒。如何區分二者?邪氣壓迫導致後重者,排便時稍有減輕,但很快又加重;虛滑導致後重者,排便後並無減輕,而是隨著虛弱而減輕,這是因為積滯已去,過度食用肉食、麵食、生冷食物而導致的後重。
運脾消導為主。但虛坐努責。不得大便。此為無血證。倍用四物湯。加新會皮。和胃生血自安。如痢後後重不除者。宜三奇散。(枳殼、黃耆、防風。)最妙。若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或渴者。宜導氣湯。(白芍、大黃、歸尾、黃芩、黃連、木香、枳殼。)下痢赤白。
白話文:
以運化脾胃,促進消化為主。若長時間久坐不動,用力過度,導致便秘,這是因血虛引起的,應加倍服用四物湯,加入新會皮,以和胃生血,自然會改善。如果腹瀉後肛門墜脹感無法消除,可用三奇散,也就是枳殼、黃耆、防風的組合,效果最佳。若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不停,且口渴,宜服用導氣湯,即白芍、大黃、歸尾、黃芩、黃連、木香、枳殼的組合。如果下痢赤白交雜,則需根據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裡急後重。宜香連丸。或木香檳榔丸。審證用之。冷熱不調。裡急後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宜黃連阿膠丸。(黃連、阿膠、茯苓、此方去茯苓、加黃柏、山梔、海藏名黃連阿膠湯。)後重當調氣。亦有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凡用諸承氣等藥。攻積之後。仍後重者。
乃陽氣不升。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至於腹痛。亦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實痛者、非食積即火邪。食必痛而拒按。若脈洪實有力。腹脹堅硬。為積滯作痛。若火則畏熱喜寒。脈洪而數。口渴喜冷。兼見熱證。為火邪作痛。邪實於中。每多氣逆。故治痛之法。皆以行氣為主。
白話文:
如果出現裡急後重的情況,可以服用香連丸,或者木香檳榔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物。如果出現冷熱不調、裡急後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的情況,可以服用黃連阿膠丸。後重需要調氣,也可能是積滯或氣墜下所致,需要兼升兼消。如果服用承氣等藥攻積之後,仍然出現後重,可能是陽氣不升,藥方中需要加入升麻來升陽,這樣後重自然會消失。至於腹痛,也有寒熱虛實之分。實痛可能是食積或火邪引起的,食積會導致疼痛拒按,脈洪實有力,腹脹堅硬;火邪則畏熱喜寒,脈洪數,口渴喜冷,伴有熱證。邪實於中,往往會出現氣逆,因此治療腹痛,主要以行氣為主。
食則消之。火則清之。丹溪云。初病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治痢止痛。宜如神湯。(川連、枳殼、槐花。)或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熱痛加芩連之類。虛寒之痛。未有不宜乎溫臟也。寒在中者。宜溫脾。寒在下者。宜溫腎。
總以拒按喜按。好冷惡冷為辨。若守痛無補法。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古人謂痢而後瀉。自腎傳脾則易治。瀉而後痢。自脾傳腎則難療。葉天士云。命門火衰。泄瀉則有。若講痢疾。斷無此理。又云。寒無上迫之理。火性急速。故下迫。脾腎氣虛泄瀉者有之。
白話文:
吃飯就要消化,著火就要滅火。丹溪先生說,剛開始患病可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來瀉下。觀察病情是氣病還是血病,然後再加減藥物治療。治療痢疾止痛,要像神藥一樣靈驗。(川連、枳殼、槐花。)或用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熱痛加芩連之類。虛寒疼痛,沒有不適合溫暖臟腑的。寒氣在脾胃者,宜溫脾;寒氣在腎臟者,宜溫腎。
總之,要根據病人是否拒按、喜按、怕冷、不怕冷來辨別。如果只顧著止痛而不加補法,不懂得是因為虛弱而疼痛,越攻越虛,越痛越厲害。古人說痢疾之後腹瀉,是由腎傳脾,容易治療;腹瀉之後痢疾,是由脾傳腎,難以治療。葉天士說,命門火衰才會導致泄瀉,如果說痢疾,就沒有這種道理。又說,寒氣不會往上迫,火的特性是急速的,所以往下迫。脾腎氣虛才會導致泄瀉。
夏秋之痢。屬濕熱下迫者多。補脾補腎之法。惟久瀉而無積滯腹痛者可用。非夏秋之痢。所可用也。然又不可輕用澀藥。早投兜澀。積聚不去。多至死亡。更須慎用參耆。誤服則為脹滿。誤服升麻。即為噤口。惟氣虛下陷者宜之。否則下焦濕熱與積。升至上焦。速死之道也。
飲食之油膩酒面。尤宜禁戒也。凡痢時吃酒則難愈。愈後吃酒則復發。痢之最危險者。莫如噤口。大抵初痢噤口。多屬濕瘀熱鬱。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宜香連枳樸之類。清疏腸胃。亦有積穢在下。濁氣薰蒸。宜下之。如香連加大黃。若久痢而致噤口。是胃氣虛憊。
獨活、理中、尚難為力也。若脈細弱者。宜參苓白朮散。(人參、茯苓、白朮、扁豆、山藥、米仁、桔梗、陳皮、砂仁、蓮肉、甘草、大棗。)加菖蒲末。米飲調下。沈金鰲云。石菖蒲治噤口痢。屢試屢效。古人云。胃虛有火。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粳米、加薑汁、細細呷之。
白話文:
夏天和秋天腹瀉,多半是濕熱下迫引起的。補脾補腎的方法,只有在長期腹瀉但沒有積滯、肚子不痛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其他時候,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法。不過,也不能輕易使用收斂的藥物。如果一開始就使用收斂藥,積聚無法排除,很容易導致死亡。更要謹慎使用人參、黃耆,誤服會導致腹脹。誤服升麻,則會導致噤口。只有氣虛下陷的人才適合使用。否則,下焦濕熱與積滯會上升到上焦,很快就會死。
飲食方面,油膩的食物、酒、麵食都要忌口。凡是腹瀉期間喝酒,都很難痊癒。即使痊癒了,喝酒也會復發。腹瀉中最危險的情況是噤口。一般來說,腹瀉剛開始就出現噤口,多半是濕瘀熱鬱,胃氣鬱結不舒,脾氣因此澀滯。可以使用香連、枳樸之類的藥物,清利腸胃。如果腹瀉很久,有積穢在下,濁氣薰蒸,需要用藥物下泄,比如香連加大黃。如果腹瀉很久才出現噤口,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獨活、理中湯之類的藥物已經無力回天。如果脈象細弱,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加入菖蒲末,用米湯調服。沈金鰲說,石菖蒲治療噤口痢,屢試屢效。古人說,胃虛有火,丹溪用人參、川連、石蓮、粳米,加入薑汁,細細飲服。
如吐再服。或用姜炒川連、人參湯和之。葉氏半夏瀉心湯。減去大棗、甘草守中之品。又有休息痢。乃屢止屢發。經年累月。未得霍愈者也。多因兜澀太早。濕熱未清。加以調攝失宜。或因飲食不節。遂令臟腑受傷。漫無止期。用補中益氣湯為最妥。有加肉果、木香。吞駐車丸。
亦有陰虛多火。不能勝任升麻、木香、白朮者。只用駐車丸。加人參、烏梅之類。有積加枳實、楂炭。積熱未清。用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加香連。又有瘧後痢。痢後瘧。瘧痢並作者。既瘧而後痢。非表邪內縮。即元氣下陷。此似痢非痢證。若多食肉面。亦有瘧後痢。
白話文:
如果嘔吐之後再服用藥物,也可以用薑炒川連,加入人參湯一起服用。可以用葉氏半夏瀉心湯,減去大棗、甘草等守中之品。還有一種反覆發作的休息痢,持續多年,始終無法痊癒。這多半是因過早收斂止瀉,濕熱未清,再加上調養失宜,或者飲食不節,導致臟腑受損,久治不愈。這時最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可以加肉果、木香,並吞服駐車丸。
也有一些人陰虛火旺,不能勝任升麻、木香、白朮等藥物,那就只用駐車丸,加上人參、烏梅等藥材。如果有積滯,可以加枳實、楂炭。如果積熱未清,可以用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再加入香連。還有一種瘧疾之後的痢疾、痢疾之後的瘧疾,以及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的情況。瘧疾之後出現痢疾,可能是表邪內縮,也可能是元氣下陷,這看起來像痢疾,實際上卻不是真正的痢疾。如果經常吃肉和麵食,也可能出現瘧疾之後的痢疾。
宜葛根、炒麥芽、六神麯之類化之。既痢而後瘧。是邪從外達。迎其機而達之可也。初起即瘧痢並作。即宜專用發散。如荊、防、柴、葛。佐以赤苓、神麯。血痢則參加歸、芎。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之。如不應。則辨其挾熱挾寒。表裡分消之。熱者去荊、防。加芩、連。
寒者去柴、葛。加桂、姜。下痢兼證。亦當辨之。如痢而嘔者。胃氣不和。宜加姜炒川連、竹茹、廣鬱金。虛則加參。因食消之。因痰化之。有痢而小便不通者。由邪熱在裡。迫於大腸。必鬱結於膀胱。則氣不化。宜清膀胱之熱。兼清肺氣。喻氏有急開支河一法。令氣化行。
白話文:
建議使用葛根、炒麥芽、六神麴等藥物來調理。如果先痢疾後發瘧疾,說明病邪從外侵入,應迎合其病機進行治療。如果一開始就同時出現瘧疾和痢疾,則應該專用發散藥物,例如荊芥、防風、柴胡、葛根,並輔以赤苓、神麴。如果是血痢,還要加上歸芪、川芎,使停留在腑中的病邪上行到經絡,從體表解出去。如果效果不佳,就要辨別是挾熱還是挾寒,再分別消解表裡之邪。如果是熱證,就去除荊芥、防風,加入黃芩、黃連。如果是寒證,就去除柴胡、葛根,加入桂枝、生薑。下痢兼有其他症狀時,也要辨證論治。例如痢疾伴隨嘔吐,是胃氣不和,應該加入生薑炒川連、竹茹、廣鬱金。如果體虛,就加上人參。如果是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痢疾,或是因痰濕化熱導致的痢疾,都要針對病因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痢疾伴隨小便不通,這是因為邪熱在裡,逼迫大腸,導致膀胱鬱結,氣機不暢。需要清熱利尿,同時兼顧清肺氣。喻氏醫案中有一種急開支河的方法,可以使氣機運行通暢。
而分清其熱勢也。以小便澀痛。方是真熱。輕者用六一散。涼水調服亦效。有兼大孔痛者。須辨其新久寒熱。熱留於下。黃芩芍藥湯清之。虛寒而痛。理中湯溫之。此證宜食淡味。可用薰法。以熟艾、黃蠟、訶子燒煙薰之。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所以兼脫肛者。虛寒多而實熱少也。
若久痢寒滑脫肛。宜訶子皮散(訶子、粟殼、炮薑、橘紅。)一法。以磁石末食前米飲下。外以鐵鏽湯洗肛門。有痢後呃噦。為胃氣虛寒。最為惡候。橘皮乾薑湯。(陳皮、乾薑、竹茹。)誤食生冷而呃者。理中加丁香。此秀積年經驗。並參考吳云峰心得治痢法也。
白話文:
要分辨清楚熱症的情況。如果小便時感到疼痛不暢,這纔是真正的熱症。對於輕微的症狀,可以使用六一散,用涼水調服也有療效。有些患者會同時出現大便時的疼痛,這時候必須分辨病情的新舊以及寒熱性質。如果是熱邪停留在下焦,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來清熱。若是因為虛弱和寒冷導致的疼痛,則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溫補。這種情況下,應該吃一些口味清淡的食物,也可以使用薰療法,以熟艾、黃蠟、訶子燒煙薰治。熱症時肛門會收縮,寒症時肛門會脫垂。因此,如果有肛門脫垂的情況,通常是虛寒較多而實熱較少。
如果長期患痢疾並且伴有寒滑和肛門脫垂的情況,適合使用訶子皮散。另一種方法是在飯前用磁石粉配米湯服用,外部可以用鐵鏽煎湯清洗肛門。如果痢疾後出現打嗝,這是因為胃氣虛寒,屬於非常不好的徵兆,可以使用橘皮乾薑湯。如果是因為誤食生冷食物而打嗝,可以在理中湯中加入丁香。這些都是我多年經驗的累積,並參照了吳雲峯治療痢疾的心得。
【廉勘】傷寒變痢。而痢亦能化為傷寒。既夾下痢。猶當辨其下痢之色。參合外證。庶幾不致誤治也。如初起裡急後重。痢下色白。此為濕熱凝滯。氣分受邪。宜胃苓湯加香砂。兼熱者、加炒黃芩、滑石。色如豆汁者。亦屬脾中濕熱。燥脾分利。亦宜胃苓湯為主。或如魚腦及鼻涕凍膠者。
脾虛冷痢也。宜二朮、炮姜等味。如白膿努責而出者。氣與熱結也。宜木香、檳榔、黃芩之類。如屋漏水塵腐色者。皆元氣虛憊也。宜理中湯。加煨葛根、炒黃芩、茯苓。至於赤痢為血分之邪。濕熱多者。以行濕清熱為主。如炒黃芩、炒銀花、滑石、木香、楂炭之類。兼見紫塊或稠黏。
白話文:
傷寒和痢疾可以互相轉化,如果出現下痢,要觀察大便的顏色,結合其他症狀,才能避免誤診。剛開始出現裡急後重、大便呈白色,是濕熱凝滯,氣分受邪,可用胃苓湯加香砂,如果伴隨發熱,再加炒黃芩、滑石。如果大便像豆漿一樣,也是脾中濕熱,燥脾分利,也應該以胃苓湯為主。如果大便像魚腦或鼻涕一樣,是脾虛冷痢,應該用二朮、炮姜等藥。如果大便有白色膿液,是氣熱凝結,應該用木香、檳榔、黃芩等藥。如果大便像屋漏水一樣,是元氣虛憊,應該用理中湯加煨葛根、炒黃芩、茯苓。至於赤痢,是血分受邪,濕熱較多,應該以行濕清熱為主,用炒黃芩、炒銀花、滑石、木香、楂炭等藥,如果出現紫塊或黏稠,要加重治療。
用黃芩、延胡索、桃仁、赤芍、行瘀治之。若血色鮮濃紫厚者。則為熱盛。宜用白頭翁湯。或初起勢盛。裡急後重。脈有力者。加製大黃下之。若純下清血。而脈弦者。風入胃也。宜用炒枳殼、荊芥炭、煨防風。血色紫黯。屢服涼藥。而血愈多者。寒濕也。宜理中湯。加芎、歸、木香。
或如豬肝。如莧菜汁者。皆寒也。非炮姜不治。若血色稀淡。或如瑪瑙色者。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也。若辨黃黑二色。凡深黃而穢臭。熱證也。淺黃色淡不甚臭。或兼腥餿氣者。寒證也。黑而焦濃厚大臭者。火證也。黑如漆光者。瘀血也。若青黑而腥薄者。
白話文:
可以用黃芩、延胡索、桃仁、赤芍來治療血瘀。如果血色鮮紅濃稠,呈紫黑色,就說明熱盛,應該用白頭翁湯。或者病症剛開始就非常嚴重,出現裡急後重,脈象有力,可以加入製大黃瀉下。如果單純地瀉下清血,但脈象弦緊,說明風邪入胃,應該用炒枳殼、荊芥炭、煨防風。如果血色紫暗,多次服用涼性藥物,但血量反而越來越多,說明寒濕入侵,應該用理中湯,加入川芎、當歸、木香。
如果血色像豬肝,或者像莧菜汁,都是寒證,需要用炮薑來治療。如果血色稀淡,或者像瑪瑙色,說明陽虛不能制約陰氣而導致出血,需要溫補氣血,才能讓血清澈。辨別血色,深黃色而有穢臭,是熱證;淺黃色淡而不臭,或伴有腥餿氣,是寒證;黑色而焦濃厚且有臭味,是火證;黑色如漆光,是瘀血;青黑色而腥薄,是寒證。
肝腎腐敗之色也。又有五色痢。亦有虛有實。丹溪云脾胃有食積。及四氣相併。則痢有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宜歸連丸。(當歸、黃連、黃柏、黃芩、阿膠、熟艾。)亦有因濕毒內盛。馬元儀云。五色痢。乃五臟之氣化並傷。而治法則求之於腎。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者是也。
宜益火消陰。實脾堤水。兼分理其氣。或可救其萬一。張三錫云。諸痢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俗名刮腸痢。乃臟腑俱虛。脾氣下脫。若再投痢藥則誤矣。宜用真人養臟湯。大抵下痢屬裡證。不當更見表熱。如頭痛身熱之類。若表證有熱。則外內俱困。
白話文:
肝腎腐敗就會呈現出不同顏色。另外還有五色痢,也分虛實。丹溪先生說,如果脾胃有積食,再加上四時之氣的影響,痢疾就會呈現出五種顏色混雜的現象。這時應該先通利,可用歸連丸。(當歸、黃連、黃柏、黃芩、阿膠、熟艾。)
也可能因為濕毒內盛所致。馬元儀先生說,五色痢是五臟之氣化都受損傷,而治療方法要從腎臟入手。仲景先生所說的五液注下也是這個道理。
應該要益火消陰,健脾止瀉,同時調節氣機,或許能挽回一線生機。張三錫先生說,各種痢疾的壞證,久瀉膿血,或像死豬肝一樣的顏色,或是五色混雜下瀉,俗稱刮腸痢,都是臟腑俱虛,脾氣下陷。如果再服用瀉痢藥就會錯了。應該用真人養臟湯。
總之,下痢屬於裡證,不應該再出現表熱症狀,例如頭痛發熱等等。如果表證有熱,那麼內外都會受困。
故俞氏治法。以先撤表邪。冀清其痢。舉其一以例其餘。亦可謂扼要之論也。
【榮齋按】本節廉臣先生勘語,是指濕熱痢、虛寒痢而言,不是指夾傷寒的痢。他在《名醫驗案類編》中,卻說明了傷寒夾痢的治法,特錄於下:「痢疾見頭痛怕冷,身熱無汗者,均屬有表,當從汗解。如口舌不燥渴,胸腹不悶痛,舌或無苔,或淡白且滑,宜活人敗毒散(茯苓、枳殼、桔梗、柴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一兩,甘草五錢加薄荷少許。)每服五錢,日夜連進三五服,薑湯煎,熱服取汗,汗透而痢便減。
若見燥渴,唇舌紅赤,舌上黃燥或滑,面色膩滯,心煩,小便熱赤者;為濕熱暑濕之邪,宜胃苓湯(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澤瀉、豬苓、茯苓、官桂。)去官桂,加香薷、薄荷、連翹、滑石、淡豆豉,六神麯等;連進三五服,得汗透而痢自止。」這治法是針對「夾痢傷寒」而設,移作補充,更見完備。
白話文:
因此俞氏的治療方法,是以先去除表邪,期望能清熱止痢。以其中一例說明其他,也可謂是精要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