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12)
第九章·傷寒夾證 (12)
1. 第十二節·夾疝傷寒
(一名傷寒夾疝氣)
【因】素有疝氣。時發時止。復傷寒濕。直入太陽之裡。膀胱氣化失利。則諸狀發矣。疝名有七。其始皆因於氣。故曰疝氣。然有內外之別。或發時諸狀復現。發過全無形跡。或素有定所。發則心腹脹痛絞切。沖逆攻突。發過則罷。而腹部仍有瘕聚者。均名內疝。或睪丸腫墜掣痛。
牽引小腹。或外腎腫潰。膿水淋溢。二便滯澀。陰絡不利者。皆名外疝。考之古訓。多責之肝。其實內外諸氣雜湊。而病踞陰部。皆足以致之。
【證】發熱頭疼。脘腹滿痛。陰囊腫硬。莖腫溺澀。大便燥結。此為寒濕直入太陽之裡。氣化不利之一例。其餘七疝。不克備載。
白話文:
病人原本就有疝氣,時好時壞。這回又染上傷寒,寒濕之氣直入太陽經脈,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於是各種症狀都出現了。疝氣的種類很多,總共有七種,但起因都是氣機失調,所以叫做疝氣。疝氣可以分為內疝和外疝,內疝是指發病時會有各種症狀,發病後又完全沒有痕跡,或者原本就固定在某個位置,發病時會感到心腹脹痛、絞痛、嘔吐,發病後雖然症狀消失,但腹部仍然會有腫塊。外疝是指睪丸腫脹下垂、疼痛牽引小腹,或外腎腫脹潰爛,膿水流出,大小便不順暢,陰部經絡不暢。古人認為疝氣多是肝氣不順導致,其實內外各種氣機混雜,病邪侵犯陰部,都可能引起疝氣。
這名病人出現發燒、頭疼、脘腹脹痛、陰囊腫硬、陰莖腫脹排尿困難、大便乾燥等症狀,這是寒濕之氣直入太陽經脈,氣化不利的一個典型例子。至於其他七種疝氣,就不一一列舉了。
【脈】疝脈弦急搏指。凡弦數有熱。弦緊有寒。弦細亦為寒濕。弦濡而數為濕熱。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治】傷寒寒濕。直入太陽之裡。膀胱化氣不利。引動素因疝氣者。宜五苓散加獨活、防己。其他疝證。別有治法。惟仲景獨以寒疝為名。所立三方。亦以溫散祛寒、調營補虛為主。而子和治法。又以辛香疏氣為主。謂肝得疏泄。而病愈矣。用金鈴子散。虎潛丸等法。可謂發前人所未發。且治疝之方。必加治氣之藥。
白話文:
脈象弦急搏指,如果脈象弦數,說明體內有熱;弦緊,則說明有寒;弦細也代表寒濕;弦濡而數,則是濕熱。脈象牢急預示著病情會加重,而弱急則暗示著凶險。
治療方面,傷寒寒濕直入太陽經,膀胱氣化不利,引發原本就有疝氣的人發病,可用五苓散加獨活、防己。其他疝氣症狀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仲景將寒疝列為疾病,並制定了三種治療方案,都是以溫散祛寒、調營補虛為主。而和子的治療方法則以辛香疏氣為主,認為疏解肝氣就能治癒疾病,常用金鈴子散、虎潛丸等方劑。這些方劑都加入了治氣的藥物,可謂是前人所未發的創新。
【秀按】疝氣之病。雖多責之於肝。實與諸經亦多有關係。《內經》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云。督脈生病。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㿗疝。又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此《素問》言諸經之疝也。《經脈篇》云。足陽明之經病。㿉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經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經病。陰器不用。此《靈樞》言諸經之疝也。《難經》云。五藏謂之疝。六府謂之瘕。又云。男子謂之疝。女子謂之瘕。《病源論》云。陰氣積於內。
白話文:
疝氣這種疾病,雖然常歸咎於肝臟,但其實也與其他經絡密切相關。《內經》記載,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有帶下、瘕聚等症狀。另外,督脈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導致疼痛,且無法前後移動,稱為沖疝。此外,脾臟傳病給腎臟,會導致疝氣和瘕聚。三陽經絡生病,會引起寒熱,並傳染成㿗疝。邪氣侵犯足厥陰經絡,會突然造成疝氣劇痛。
這些都是《素問》中關於各經絡與疝氣的關係。《經脈篇》也提到,足陽明經絡生病,會出現㿗疝,腹部筋腱緊繃。足太陰經絡生病,則會陰器疼痛,疼痛往下延伸到臍部,兩側肋骨也會疼痛。足厥陰經絡生病,則會導致陰器無用。
《靈樞》也記載了各經絡與疝氣的關係。《難經》則說,五臟生病會導致疝氣,六腑生病會導致瘕聚。男子患病稱為疝氣,女子患病稱為瘕聚。《病源論》則認為,陰氣積聚於內,就會導致疝氣。
復為寒氣所加。故使營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於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人心痛。或裡急而腸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病源論》又云。七疝者。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
名曰厥疝。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寒飲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腹中痛在臍左旁。名曰盤疝。腹痛在右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也。《錄驗方》七疝丸。
白話文:
由於寒氣入侵,導致營衛失調,血氣虛弱,因此風寒侵入腹內,形成疝氣。疝氣會讓人感到疼痛,可能是小腹痛、無法大小便、手腳冰冷、繞著肚臍痛、自汗、冷氣逆流至心腹導致心痛,或是有裡急後重、腸痛等症狀。這些症狀表現不一,因此稱為「諸疝」。《病源論》中又提到七種疝氣:厥逆心痛、足寒、飲食難下,稱為厥疝;腹中氣脹、心下劇痛、氣積如臂,稱為癥疝;寒飲停留在脅下腹中導致劇痛,稱為寒疝;腹中時脹時消並伴隨疼痛,稱為氣疝;腹痛位於臍左側,稱為盤疝;腹痛位於右側臍下有積聚,稱為胕疝;腹痛牽連陰部,大便困難,稱為狼疝。這些疝氣都是因為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所引起的。《錄驗方》中記載了治療七種疝氣的「七疝丸」。
治前七疝證。方用(人參、桔梗、黃芩、細辛、乾薑、蜀椒、當歸、芍藥、厚朴、烏頭各五分。)凡十物。治下篩和。以白蜜丸。如梧子大。食先服四丸。日三。不知稍增。禁生魚豬肉。按《僧深方》有八物。(桔梗、細辛、桂心、芍藥、厚朴、黃芩各一兩半、蜀椒二兩半、烏喙二合。
白話文:
治療前七疝證,可以用人參、桔梗、黃芩、細辛、乾薑、蜀椒、當歸、芍藥、厚朴、烏頭各五分,共十味藥,研磨成粉末,用白蜜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飯前服用四粒,每天三次,病情不見好轉可以酌情增加藥量。忌食生魚、豬肉。根據《僧深方》記載,也有八味藥的配方:桔梗、細辛、桂心、芍藥、厚朴、黃芩各一兩半,蜀椒二兩半,烏喙二合。
)服三丸。日三。範汪方有十二物。(蜀椒五分、乾薑、厚朴、黃芩、細辛、芍藥各四分、桔梗二分、烏喙、茈胡、茯苓、丹皮各一分、桂心二分。)先餔食。以酒服七丸。日三。張子和因有筋、水、狐、㿗、氣、血、寒、七疝之名。與《病源論》以厥、癥、寒、氣、盤、胕、狼、為七疝。
其病名與證候多不相同。特將張氏七疝病狀及療法。匯錄於下。以備參考。
筋疝者。即《經》之疝瘕。《病源》謂之癥疝。有因房勞及服壯陽邪方得之。其證陰囊腫脹。或潰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甚則兼癢。或挺縱不收。小腹熱痛。出白物如精。隨溺而下。宜治肝經濕熱。以龍膽瀉肝湯加減。丹溪謂內郁濕熱之證。用烏頭梔子湯。(烏頭末、山梔子。)
白話文:
服用三次,每次三丸。範汪的方子裏有十二種藥材。(蜀椒五分、乾薑、厚朴、黃芩、細辛、芍藥各四分、桔梗二分、烏頭、柴胡、茯苓、牡丹皮各一分、桂心二分。)應在飯前服用,用酒送服七丸,每日三次。張子和提出了筋疝、水疝、狐疝、㿗疝、氣疝、血疝、寒疝這七種疝氣的名稱。與《病源論》中的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這七種疝氣相比較。
這兩種分類的病名與症狀大多不同。特別將張氏所描述的七種疝氣病症及其治療方法整理如下,供參考使用。
筋疝,即是經文中所說的疝瘕,《病源論》稱之爲症疝。此病可能由於過度性生活或服用壯陽藥物引起。症狀表現爲陰囊腫脹,有時潰爛或疼痛,並伴有裏急筋縮,或陰莖疼痛,嚴重時會瘙癢,或陰莖持續勃起無法收回,小腹熱痛,有白色物質如同精液隨尿排出。治療應清肝經溼熱,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丹溪認爲這是內鬱溼熱的症狀,可使用烏頭梔子湯。(烏頭末、山梔子。)
水疝者。即《經》之㿗疝。得之酒醉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其證囊腫而痛。陰汗時出。或囊腫如水晶。或囊癢搔之出黃水。或小腹按之有水聲。由寒濕乘虛下注。故內宜逐水之劑下之。如禹功散。(黑醜、茴香、為末。)加肉桂末。或加生薑汁木香汁調服一二錢。或用胃苓湯。外宜用漏針去水法。
狐疝者。(狐則晝出穴溺、夜入穴不溺、此疝出入與狐相類、故名。)《經》云。肝所生病為狐疝。其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如狐之上下出入無定也。與氣疝同。宜逐氣溫經之藥。如《金匱》蜘蛛散。(蜘蛛十四枚微炒、桂心五分、共為末、白湯調服。
白話文:
水疝
水疝,也就是經書中所說的㿗疝。它是由於喝酒過度導致脾胃虛弱,或勞累過度汗出遇風寒濕,使寒濕之氣聚集於陰囊所致。症狀表現為陰囊腫脹疼痛,陰汗時常滲出。有時陰囊腫脹如同水晶般透明,或感到癢癢,抓撓後會流出黃色水液。按壓小腹時,還會聽到水聲。這是由於寒濕之氣乘虛而下,侵入陰囊所造成的。
治療上,內服以逐水之劑,例如禹功散(黑醜、茴香研末),再加入肉桂末,或用生薑汁、木香汁調服,每次服用一至二錢。也可以服用胃苓湯。外治則可用漏針去水法。
狐疝
狐疝,顧名思義,就像狐狸晝出穴溺,夜入穴不溺一樣,此種疝氣也會像狐狸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故名狐疝。
經書中記載,肝臟病變所致的病症即為狐疝。其形狀像仰放的瓦片,躺下時會縮入小腹,站立或行走時則會從小腹突出,進入陰囊。就像狐狸般出入無常。此病與氣疝類似,宜用溫經逐氣之藥,例如金匱中的蜘蛛散(蜘蛛十四枚微炒,桂心五分,共研為末,白湯調服)。
)或酒煮當歸丸。(當歸、附子、茴香、川楝子、丁香、木香、玄胡、全蠍為末、酒和丸酒下。)治之。
㿗疝者。得之地氣卑濕所生。其證陰囊腫而如斗。不癢不痛。甚則潰流膿水。二便澀滯。宜辛香燥利之方。如荔枝散。(荔枝核、沉香、大茴香、小茴香、木香、川楝子、青鹽、共為末。)三層茴香丸。
白話文:
患上疝氣的人,通常是因為地氣濕冷而引發。症狀是陰囊腫脹如斗,不癢不痛,嚴重者會潰爛流膿,大便和小便也排泄困難。這時需要用辛香燥利的方法治療,例如荔枝散,由荔枝核、沉香、大茴香、小茴香、木香、川楝子、青鹽等藥材研末製成,再做成三層茴香丸服用。
(大茴香、川楝子、沙參、木香各一兩、為末、飯糊丸、每服三錢、空心鹽湯下、此第一層服完、照前方加蓽茇一兩、檳榔五錢、丸法服法如前、此第二層再不愈、服第三層、即前二方、加入茯苓四兩、附子一兩、丸法服法如前、此方雖數十年之久、囊腫如升如斗、皆可除根。)或香附散。
(香附、青皮、二味為末。)或越鞠丸。加茯苓皮、海藻、昆布、白朮、澤瀉等治之。
白話文:
將大茴香、川楝子、沙參、木香各一兩研磨成粉,用飯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鹽湯送服。第一層藥吃完後,再加入蓽茇一兩、檳榔五錢,用相同方法製成丸藥服用。如果第二層藥還不見效,就服用第三層藥,即前兩種藥方加上茯苓四兩、附子一兩,用相同方法製成丸藥服用。這個方子即使是幾十年的囊腫,即使像升斗一樣大,也能根治。也可以使用香附散,將香附和青皮研磨成粉服用。或者使用越鞠丸,再加上茯苓皮、海藻、昆布、白朮、澤瀉等藥物治療。
氣疝者。其證上連腎俞。下及陰囊。偏墜而痛或不痛。此得之忿怒號哭。氣鬱而脹。悒鬱不泄故也。內服辛香利氣。如氣疝飲。(吳萸、炒川連、人參、白朮、白芍、陳皮、甘草、生薑。)聚香飲子。(乳香、沉香、檀香、藿香、木香、丁香、廣鬱金、烏藥、桔梗、延胡、肉桂、甘草、薑、棗。)外治以微針出氣。
白話文:
氣疝的症狀和治療
氣疝的症狀,會從背部的腎俞穴往上延伸,往下則會到達陰囊。患者會感覺到陰囊部位有偏墜感並伴隨疼痛,也有可能不痛。氣疝是因人過於憤怒、號哭,導致氣機鬱結而脹滿,無法宣泄所致。
治療方法:
內服:
- 使用辛香溫燥之品,疏肝理氣,例如:
- 氣疝飲:吳萸、炒川連、人參、白朮、白芍、陳皮、甘草、生薑。
- 聚香飲子:乳香、沉香、檀香、藿香、木香、丁香、廣鬱金、烏藥、桔梗、延胡、肉桂、甘草、薑、棗。
外治:
- 可以使用微針刺穴,將氣機宣泄出來。
而愈更速。嬰兒患此者。名胎疝。因父陰痿。強力入房。或父素有疝疾。或母懷孕。悒鬱不伸。皆能致此。惟灸築賓穴(穴在內踝上腨分中陰維之郄。)可消。大抵睪丸偏墜。有大小左右之不同。在左因怒氣傷肝。外寒內郁。在右因腎氣虧損。濕痰食滯。皆使真氣不升。客邪下陷故也。
又有陰虛偏墜一證。用一味龜板為末。茴香煎湯送下。如不應。乃入厥陰也。加醋炒蠍尾三分更效。
血疝者。得之盛暑入房。氣血失道。滲入脬囊。留而不去。或情欲太濃。當泄不泄而成。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兩端約紋中。結成癰腫。膿少血多。俗名便癰。宜調氣通瘀為治。如當歸尾、赤芍、牛膝梢、延胡、木香、五靈脂、鼠糞、乳香、沒藥、人中白、郁李仁肉等味治之。寒疝者。
白話文:
嬰兒如果患有這種病症,稱爲胎疝,這可能是因爲父親有陰莖勃起功能障礙卻強行行房,或者父親本身就有疝氣疾病,又或者是母親在懷孕期間情緒抑鬱、心情不暢所導致的。治療這種病症可以通過灸療築賓穴來消除,這個穴位位於內踝上方的肌肉中,是陰維脈的一個穴位。一般來說,睾丸下垂的情況各有不同,可能會出現在左邊或者右邊,大小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出現在左邊,通常是因爲憤怒傷肝,加上外部寒冷和內部鬱結所致;如果出現在右邊,則是因爲腎氣虧損以及溼痰和食物積滯造成的,這些都會使得真氣不能上升,外邪則會下沉導致病症。
還有一種陰虛導致的睾丸下垂症狀,可以使用龜板研磨成粉,用茴香煎湯送服。如果服用後沒有效果,說明已經進入厥陰階段,這時可以在藥方中加入用醋炒過的蠍尾,會有更好的療效。
至於血疝,通常是在酷熱的夏天行房,導致氣血失調,滲入膀胱囊中停留不去,或者是因爲性慾過於強烈,在應當釋放時未能釋放而形成。它的形狀像黃瓜,出現在小腹兩側,橫骨兩端的紋路中,形成膿腫,其中膿液較少而血液較多,民間稱之爲便癰。治療上應該以調理氣血、疏通瘀血爲主,可以使用當歸尾、赤芍、牛膝梢、延胡索、木香、五靈脂、鼠糞、乳香、沒藥、人中白、郁李仁等藥物。至於寒疝的情況。
得之坐臥濕地。及寒月涉水。或坐臥磚石。或當風涼處使內過勞。其證陰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如控睪丸而痛。久不愈。則無子。宜辛熱散寒。以吳茱萸加附子湯。(吳茱萸、附子、人參、薑棗。)《小品方》。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用蜀椒、附子、乾薑、半夏、粳米、大棗、甘草等治之。
若疝氣在小腹左右。久不愈。而聚墜者。高麗昆布一斤。米泔浸去鹹味。切細煮爛。和以鹽醋、生薑、橘皮、花椒、粉、作臛服。
白話文:
如果因爲久坐溼地,或者在寒冷季節涉水,或者睡在磚石上,或者在風涼的地方過度勞累,可能會出現陰囊發冷、變硬如石頭、陰莖不能勃起、觸摸睾丸時疼痛的症狀。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孕。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辛熱性質的藥物來驅散寒氣,可以採用“吳茱萸加附子湯”(成分包括吳茱萸、附子、人參、生薑和大棗)進行治療。(出處:《小品方》)
對於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疝氣疼痛,表現爲心臟部位的疼痛如同被刺,以及圍繞肚臍的絞痛,可以使用蜀椒、附子、乾薑、半夏、粳米、大棗、甘草等藥材來進行治療。
如果疝氣位於小腹兩側,並且長期不癒合,且有下墜感的話,可以用一斤高麗昆布,先用米泔水浸泡去除鹹味後,切成細條煮爛,再加入鹽、醋、生薑、橘皮、花椒、粉等調料製成濃湯服用。
小腸氣。奔豚偏墜。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大人小兒均宜用(胡蘆巴八錢、小茴香六錢、巴戟肉炮烏頭各二錢、川楝子四錢、淡吳萸五錢。並炒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錢許、淡鹽湯下、日三服。)凡外疝掣引腫冷。用大荔枝核十枚。炒焦黑存性。小茴香二錢。
炮川烏一錢。研細酒調。空腹溫服。凡小腸疝氣。陰囊偏墜或腫大。得熱稱快。小便清白。內無渴熱者。用生薑切薄片。鋪湊板上。上堆蘄艾一尖叢。點火燒之。候將完。即連姜並艾。搗極爛。盛生菜葉內。隨手兜托於腎囊。更護以棉絮。令其坐定。初時其冷如冰。須臾便熱。
白話文:
小腸疝氣,疼痛難忍,患者肚子上會出現像卵一樣的腫塊,並上下移動。大人小孩都適合用胡蘆巴、小茴香、巴戟肉炮烏頭、川楝子、淡吳萸,將藥材炒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食少許,用淡鹽湯送服,一天三次。如果外疝導致腫脹、寒冷,可以用大荔枝核炒焦黑,再研磨成粉末,加入小茴香、炮川烏,用酒調和,空腹溫服。如果小腸疝氣伴隨陰囊偏墜或腫大,怕冷喜暖,小便清澈,沒有口渴發熱的症狀,可以用生薑切成薄片鋪在板上,上面放一小撮艾草,點火燃燒,待快要燃盡時,將生薑和艾草一起搗爛,包在生菜葉裡,用手托住腎囊,再用棉絮包好固定,患者要坐著。剛開始會感到非常冰涼,一會兒就會變熱。
直至有汗自愈。此法甚驗。弗輕視之。
【廉勘】疝氣雖有因虛而得者。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蓄邪。然後補之。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嘔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恐補之無益。瀉之則正氣愈虛。幸而獲生者鮮矣。總之內外邪氣所感。攻於臟腑。
則為腹中之疝。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李士材云。疝之為病。受熱則挺縱不收。受寒則腹中牽引作痛。因濕則脹滿重墜。因虛則其痛必輕。在血分不移。在氣分多動。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其論甚確。王肯堂云。疝與小腸氣、膀胱氣不同。小腸氣。
白話文:
等到自然出汗就能痊癒,這個方法非常有效,不要輕視它。 疝氣雖然有些是因為虛弱導致的,但不能因為虛弱就馬上進補。《黃帝內經》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虛弱,邪氣停留不走,就會變成實證。所以必須先清除積存的邪氣,才能補虛。如果虛弱得很嚴重,疼痛難忍,甚至嘔吐或遺精,這是邪氣盛而正氣虛的極端情況,恐怕補虛無益,瀉掉邪氣又會讓正氣更虛弱,能倖免於難的很少。總之,無論是外來的邪氣還是內在的邪氣,入侵臟腑,就會變成腹部的疝氣;如果跑到陰器,就會變成睪丸的疝氣。李士材說:疝氣的病症,受熱就會伸展不收縮,受寒就會牽引腹部疼痛;因為濕氣就會脹滿沉重,因為虛弱就會疼痛較輕;如果在血分,就不會移動,如果在氣分,就會經常活動;患左邊睪丸的,疼痛較多腫脹較少,患右邊睪丸的,疼痛較少腫脹較多。他的論述非常準確。王肯堂說:疝氣和腸氣、膀胱氣不一樣,腸氣……
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疝必睪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有自下而上之象。小腸氣者。臍傍釣痛。連及腰脊。或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若膀胱氣。在毛際之上。則小腹之分腫痛。不得小便是也。又有腎氣。臍下繞身撮急。周身皆痛。便數而清。
諸脈洪緩。惟腎脈弦急。宜腎氣丸。及酒煮當歸丸治之。三證之發。必從腹而下及睪丸。有自上而下之可辨也。因小腸膀胱。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及於肝。亦控引睪丸而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又有木腎一症。外腎則堅硬頑痹。不痛不癢。陰莖不垂。常如麻木。
白話文:
小腸有病會導致膀胱氣脹,膀胱本身的病症也會引起疝氣。肝經有病,疝氣通常會先從睪丸開始疼痛,接著蔓延到小腹,再向上攻到胸脅,呈現由下往上的疼痛模式。如果是小腸氣,則會在肚臍旁邊有像釣魚線一樣的刺痛感,連接到腰脊,或繞著肚臍走,造成少腹的刺痛。如果膀胱氣脹,疼痛會集中在陰毛附近,導致小腹腫脹疼痛,無法排尿。另外,腎氣不足也會引起肚臍下方繞著身體的緊縮感,全身疼痛,排便頻繁且稀薄。
脈象通常是洪緩,只有腎脈呈現弦急。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腎氣丸或酒煮當歸丸治療。這三種病症都一定會從腹部向下延伸到睪丸,呈現由上往下的發展方向,可以藉此區分。由於小腸和膀胱都屬於厥陰經,因此病症會影響到肝經,進而牽連到睪丸疼痛。然而,這只是兩條經脈的病症,不能直接認定為疝氣。另外,還有一種木腎症,指的是外腎堅硬麻痺,沒有疼痛或癢感,陰莖無法勃起,經常像麻木一樣。
便溺之時。悶脹不順。此因腎虛。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先當溫散溫利。以泄其邪。如二妙丸、加肉桂、吳萸、半夏、茯苓之類。亦有囊癢不已。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謂之腎囊風證。是由肝經風濕。宜敷藥。或薰洗以治之。宜蛇床子、繡球花。或大葉楊柳。煎湯。乘熱薰洗。
再以蚯蚓焙為末。摻之即愈。如無脂水。以井水調敷。或吳萸煎湯薰洗。若但陰囊開花。以枸橘七枚。煎湯薰洗。三日可愈。
【炳章按】疝氣初病在氣分之間。聚則塞痛。高突攻衝。散則鳴響。上噯氣。下泄氣而休。宜青木香散。(青木香、檳榔各二錢、川楝子三錢、淡吳萸、炮川烏、小茴香各一錢、烏藥、橘核、木通各錢半、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食鹽少許、生研為末、以酒水各半、蔥白五枚、煎湯調送之、少頃再進、一日三服)最效。若㿗疝水疝。
白話文:
排泄的时候,感觉闷胀不顺畅,这是因为肾脏虚弱,寒气凝结在体内。首先要温散寒气,利尿排泄邪气。可以使用二妙丸,再加入肉桂、吴茱萸、半夏、茯苓等药材。
也可能出现阴囊瘙痒不止,严重时还会出现疙瘩、麻木,并流出油脂样的液体,这被称为肾囊风症。是由肝经风湿引起的,可以用敷药的方法治疗,或者用药熏洗。可以使用蛇床子、绣球花或大叶杨柳煎汤,趁热熏洗。
可以用蚯蚓焙成粉末,撒在患处,就能治愈。如果没有油脂样的液体,可以用井水调和药粉敷在患处,也可以用吴茱萸煎汤熏洗。如果只是阴囊发红,可以用枸橘七枚煎汤熏洗,三天就能治愈。
疝气初期病症在气分之间。气聚则疼痛,肿胀突出,冲撞气血。气散则鸣响,向上打嗝,向下排气,然后就缓解了。可以使用青木香散治疗,效果最好。青木香、槟榔各二钱,川楝子三钱,淡吴萸、炮川乌、小茴香各一钱,乌药、橘核、木通各钱半,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食盐少许,生研磨成粉末,用酒和水各一半,加葱白五枚煎汤调服,服用完之后,过一会儿再服用一次,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出现疼痛和水肿的疝气,…
因敗精惡血結氣凝濕。伏風積在陰囊所致。延及脹大、麻木、釣痛、奔突等候。宜七制金鈴子丸。(大川楝子四十九個、分七處、每處七個。各以酒浸脹取起、俟干、秤小茴香五錢、阿魏三錢、破故紙三錢、黑丑三錢、檳榔三錢、巴豆肉十四粒去衣、斑蝥十四個去頭足各以炒川楝子七個、炒至焦黑為度、惟巴豆斑蝥、炒後揀去不用、余藥與川楝子共研末、再加肉桂、廣木香、香附各三錢、合為細末、酒麵糊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青鹽湯送下、日一服。)二方皆屢經效驗。
白話文:
由於精氣虧損、惡血瘀積、氣血凝滯、濕氣積聚,再加上風邪侵襲陰囊,導致陰囊腫脹、麻木、牽引作痛、疼痛遊走不定等症狀。建議服用七制金鈴子丸:
七制金鈴子丸方劑:
- 川楝子:四十九個,分為七份,每份七個。將每份川楝子浸泡於酒中,待其膨脹後取出,晾乾。
- 小茴香:五錢
- 阿魏:三錢
- 破故紙:三錢
- 黑丑:三錢
- 檳榔:三錢
- 巴豆肉:十四粒,去皮
- 斑蝥:十四個,去頭足
將上述藥材分別與七個川楝子一起炒至焦黑,唯巴豆與斑蝥炒後去除不用。其餘藥材與川楝子一起研磨成細粉,加入肉桂、廣木香、香附各三錢,混合成細粉,用酒麵糊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服用,每次三十丸,用淡鹽水送服,每日服用一次。
以上兩種方法皆經多次驗證,療效顯著。
故附錄之。亦有因春溫風溫時毒喉痧。先發熱自汗。曾經發頤。誤用涼遏。餘毒由少陽循經。傳入厥陰。下流睪丸。亦偏墜腫痛。形似疝氣。宜疏通血絡。以鮮生地五錢、搗豆豉二錢。黑山梔、延胡索各二錢。土貝母二錢。川楝子三個。蟬衣錢半。蘇木、紅花各八分、赤芍錢半、丹皮二錢。
桃仁十四粒。水煎服。此證甚多。是方亦驗。古今方書多未載。特附志之。
白話文:
因此附錄於此。也有一些人因為春天溫暖的風,導致溫毒侵犯喉嚨,出現痧症。起初會發熱、自汗,並且曾經發頤(下巴腫痛)。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餘毒就會沿著少陽經絡循行,傳入厥陰經,再往下流至睪丸,導致睪丸偏墜腫痛,形狀類似疝氣。這時應該疏通血脈,可以用鮮生地五錢、搗碎的豆豉二錢、黑山梔、延胡索各二錢、土貝母二錢、川楝子三個、蟬衣半錢、蘇木、紅花各八分、赤芍半錢、丹皮二錢,以及桃仁十四粒,水煎服用。這種症狀非常常見,此方效果也很好,古今醫書大多沒有記載,特此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