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七章·傷寒本證 (9)
第七章·傷寒本證 (9)
1. 第二節·大傷寒
(卯)邪傳少陰臟證。當分手足二經。,手少陰心主熱氣。中含君火。足少陰腎主生陽。中藏寒水。其證有三。
(一)水為火爍。心煩不寐。肌膚枯燥。神氣衰弱。咽乾溺短。舌紅尖絳。脈左細數。按之搏指。右反大而虛軟。此外邪挾火而動。陰虛而水液不能上濟也。治宜壯水制火。阿膠黃連湯主之。「榮齋按。少陰傷寒。有傳經直中之分。直中者多從水化。淺則如麻黃附子細辛湯症。
重則如四逆湯症。傳經者多從火化(即本段現證)因津枯熱熾。以黃連阿膠湯瀉南補北。確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方法。」若兼下利咽痛。胸滿煩悶者。此水液為虛火下迫。鬱熱下注而不能上升也。治宜育陰煦氣。豬膚湯(淨豬膚、即豬肉皮刮淨脂膏一兩、淨白蜜五錢、炒米粉三錢、用水三碗、煎豬膚成兩碗、去渣調入蜜粉、和勻溫分四服)。加茄楠香汁(開水磨汁四匙、分四次沖)。
主之。若兼神昏譫語。溲短赤熱者。此君火被相火蒸逼。水不制火而神明內亂。陶節庵所謂過經不解是也。治宜清火利水。導赤清心湯主之。若兼筋脈拘攣。手足瘛瘲者。此水虧火亢。液涸動風。繆仲淳所謂內虛暗風是也。治宜滋陰熄風。阿膠雞子黃湯主之。(二)火為水遏。
四肢厥逆。乾咳心悸。便泄溺澀。腹痛下重。舌苔白而底絳。脈左沉弦而滑。右弦急。此陽氣內郁。不得外達。水氣上衝而下注也。治宜達郁通陽。加味四逆散(川柴胡八分、炒枳實一錢、生白芍一錢。清炙草八分、乾薑五分拌搗北五味三分、桂枝尖五分、浙茯苓四錢、燒酒洗搗干薤白五枚、淡附片五分、用水兩碗、煎成一碗、去渣溫服)。主之。
(三)水火互結。下利口渴。小便不利。咳逆乾嘔。心煩不得眠。舌本絳而苔白薄。脈左沉細。按之搏數。右反浮大虛軟。此水陰隨熱下注。鬱火反從上衝。仲景所謂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是也。治宜滋水泄火。豬苓湯、豬苓三錢、陳阿膠錢半(烊沖)赤苓、澤瀉各二錢、飛滑石三錢、加辰砂染燈心(三十支)、童便(二鍾沖)、枇杷葉(去毛、抽筋、五錢)等主之。
(辰)邪傳厥陰。亦當分手足二經。,手厥陰為包絡。內含膽火。主行血通脈。足厥陰為肝臟。下含腎水。主藏血活絡。內經雖云厥陰之上。風氣治之。然包絡挾膽火發動於上。則為熱風。肝氣挾腎水相應而起。則為寒風。火性熱。水性寒。故其證最多寒熱錯雜。陰陽疑似。約計之則有四。(一)外寒內熱。厥則但指頭寒。熱則微覺煩躁。默默不欲食。渴欲飲水。微熱汗出。小便不利。舌苔淺黃薄膩。或正黃帶微白。脈右沉滑搏指。左微弦而數。此外雖厥而里有熱。仲景所謂厥微熱少。數日小便利。色白者熱除。遂欲得食而病愈是也。法當辛涼泄熱以利溺。新加白虎湯主之。若厥而兼嘔。胸脅煩滿。熱利下重。繼即便血。甚或圊膿血。舌紫苔黃。脈寸浮數。尺弦澀。此包絡挾膽火而肆虐。仲景所謂厥深熱亦深。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陰絡傷則血下溢是也。法當涼血清肝以堅腸。加味白頭翁湯主之。(二)內寒外熱。下利清穀。汗出肢厥。身有微熱。面少赤。或鬱冒。舌苔青滑。脈沉而遲。此陰多陽少。肝挾腎水之寒而肆發。仲景所謂面戴陽。下虛故也。急急溫通回陽。通脈四逆湯主之。(三)下寒上熱。熱在膈脘。水在腸中。心下痞硬。噯腐食臭。腹中雷鳴下利。醫誤吐之。遂致水食入口即吐。復認作熱結旁流。更逆以下。從此下利不止。舌苔黃白相兼。脈弦而澀。此寒格於下。熱拒於上。火逆水瀉之錯雜證也。當清上熱開寒格為君。佐以益氣健胃。先與生薑瀉心湯去甘草。(生薑汁一小匙、沖、乾薑六分、姜半夏三錢、川連八分、青子芩錢半。米炒潞黨參二錢、大紅棗四枚劈)加淡竹茹(三錢)枇杷葉(五錢,去毛筋炒黃)。止其吐。繼與烏梅丸。(烏梅肉三十個、乾薑一兩、川連一兩六錢、細辛、淡附片、桂枝、川柏、潞黨參各六錢、炒川椒、當歸各四錢各研細末、加醋與蜜、共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止其利。(四)上寒下熱。水結胸脅。熱結在腸。嘔吐清水。或吐黃黑濁飲。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肢厥心悸。腹痛熱瀉。瀉而不暢。或便膿血。裡急後重。溲短赤熱。舌苔前半白滑。後根黃膩而厚。脈右弦遲。左沉弦數。此寒格於上。熱結於下。水逆火鬱之錯雜證也。法當先逐其水。蠲飲萬靈湯主之。繼則清肝泄熱。加味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
(卯)當邪氣傳入少陰經時,要區分是從手少陰經還是足少陰經傳入。手少陰心經主導熱氣,其中蘊含君火;足少陰腎經主導陽氣,其中蘊藏寒水。少陰經的病症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水被火所耗損:會出現心煩、失眠、皮膚乾燥、精神衰弱、咽喉乾燥、小便短少、舌頭紅且尖端深紅、左邊脈象細而快,按下去搏動有力;右邊脈象反而大而虛弱。這是外來的邪氣挾帶火熱而動,導致陰液虛損,無法向上滋養。治療上應該滋養腎水以抑制火熱,可以使用阿膠黃連湯。 (榮齋按:少陰傷寒有直接侵犯和傳經兩種情況。直接侵犯的病症多從寒化,輕則如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病症,重則如四逆湯的病症。而傳經的病症多從熱化(即這裡所描述的情況),因為津液枯竭,熱勢旺盛,所以用黃連阿膠湯來瀉火補水,這才是治病求本的方法。) 如果同時出現腹瀉、咽喉疼痛、胸悶煩躁,這是因為虛火向下迫使水液,導致鬱熱下注而無法上升。治療上應該滋養陰液、溫煦陽氣,可以使用豬膚湯(豬肉皮刮淨油脂,加入白蜜和炒米粉,用水煎煮後服用),並加入茄楠香汁。 如果同時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小便短少且赤熱,這是因為君火被相火蒸逼,導致水無法制約火,造成神明內亂,這就是陶節庵所說的「過經不解」。治療上應該清瀉火熱、利水,可以使用導赤清心湯。 如果同時出現筋脈拘攣、手腳抽搐,這是因為水液虧虛、火熱亢盛,導致體液枯竭而生風,這就是繆仲淳所說的「內虛暗風」。治療上應該滋養陰液、熄滅風邪,可以使用阿膠雞子黃湯。
(二)火被水所抑制:會出現四肢冰冷、乾咳、心悸、腹瀉、小便不暢、腹痛並有下墜感、舌苔白而舌底紅、左邊脈象沉而弦滑、右邊脈象弦而急。這是陽氣被鬱結在內,無法向外宣發,水氣上衝而下注的表現。治療上應該疏通鬱結、溫通陽氣,可以使用加味四逆散。
(三)水火互相糾結:會出現腹瀉、口渴、小便不利、咳嗽氣逆、噁心、心煩失眠、舌根深紅而舌苔薄白、左邊脈象沉細,按下去搏動而快,右邊脈象反而浮大虛弱。這是因為陰水跟隨熱勢下注,而鬱積的火熱反而向上衝。這符合《傷寒論》所說的「少陰病,脈細而沉數,病在裡,不可發汗」的描述。治療上應該滋養腎水、泄瀉火熱,可以使用豬苓湯,並加入辰砂燈心和童便,以及枇杷葉。
(辰)當邪氣傳入厥陰經時,也要區分手厥陰經和足厥陰經。手厥陰包絡經包含膽火,主導血液運行和疏通脈絡;足厥陰肝經內含腎水,主導儲藏血液和活絡筋脈。《內經》雖然說「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但是包絡挾帶膽火向上發動時,會表現為熱風;肝氣挾帶腎水相應而起時,會表現為寒風。火的性質是熱,水的性質是寒,所以厥陰的病症多表現為寒熱錯雜、陰陽難辨的情況。總體來說,主要有四種情況:
(一)外寒內熱:會出現四肢冰冷,但僅限於指尖;內熱表現為輕微煩躁、沉默不想吃東西、口渴想喝水、微微發熱、出汗、小便不利、舌苔淺黃薄膩或正黃帶微白、右邊脈象沉滑搏指,左邊脈象微弦而數。這表示雖然有四肢厥冷,但體內有熱。這符合《傷寒論》所說的「厥微熱少,數日小便利,色白者熱除,遂欲得食而病愈」。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涼藥物來泄熱、利尿,可以使用新加白虎湯。如果同時出現厥冷、嘔吐、胸脅脹滿、腹瀉且有下墜感、接著出現便血,甚至排出膿血便、舌頭紫色、舌苔黃、寸脈浮數、尺脈弦澀。這是因為包絡挾帶膽火肆虐,這符合《傷寒論》所說的「厥深熱亦深」和《內經》所說的「暴注下迫」,都屬於熱證,陰絡受傷則會導致血外溢。治療上應該涼血清肝、固澀腸道,可以使用加味白頭翁湯。
(二)內寒外熱:會出現腹瀉並排出未消化食物、出汗、四肢厥冷、身體微微發熱、面色少紅或精神萎靡、舌苔青滑、脈象沉而遲。這是因為陰盛陽衰,肝臟挾帶腎水的寒氣而發作。這符合《傷寒論》所說的「面戴陽,下虛故也」。治療上應該緊急溫通陽氣、回陽救逆,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
(三)下寒上熱:會出現熱在胸膈、水在腸道、心下痞硬、噯氣並有腐食臭味、腹中雷鳴、腹瀉。如果醫生誤用吐法,會導致吃下食物就吐;如果又誤認為是熱結旁流而使用瀉法,會導致腹瀉不止、舌苔黃白相兼、脈象弦而澀。這是因為寒邪阻隔在下,熱邪拒絕於上,導致火逆水瀉的錯雜證。治療上應該以清泄上熱、開通下寒為主要方法,輔以益氣健胃,先給予生薑瀉心湯去除甘草,並加入淡竹茹和枇杷葉來止吐,然後再給予烏梅丸來止瀉。
(四)上寒下熱:會出現水結在胸脅、熱結在腸道、嘔吐清水或黃黑色濁液、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則吐出蛔蟲、四肢厥冷、心悸、腹痛熱瀉、但腹瀉不暢或排出膿血便、裡急後重、小便短少且赤熱、舌苔前半部分白滑,後根部黃膩而厚、右邊脈象弦而遲、左邊脈象沉弦而數。這是因為寒邪阻隔在上,熱邪結在下,導致水逆火鬱的錯雜證。治療上應該先驅逐水邪,可以使用蠲飲萬靈湯。然後再清泄肝熱,可以使用加味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