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七章·傷寒本證 (8)

回本書目錄

第七章·傷寒本證 (8)

1. 第二節·大傷寒

(醜)太陽寒邪。內陷少陰臟證。,上吐下利。惡寒蜷臥。但欲寐。或微煩。身重痛。口中和。手足冷。小便白。舌苔白滑胖嫩。脈沉弱。甚則沉微欲絕。此仲景所謂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先以附子理中湯。加肉掛(五分)、雲苓(六錢)壯腎陽以化水氣。服藥後。吐利止而手足轉溫。或時自煩。欲去衣被者。水去而陽氣回覆也。可治。若下利雖止。反自汗大出。筋惕肉瞤。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下多傷陰。孤陽從外而亡也。急與真武湯回陽攝陰。若下利既止。而頭目暈眩。時時自冒。痰湧喘息。兩足冰冷者。下多陰竭。孤陽從上而脫也。急與新加八味地黃湯。鎮元納陽。此二者。皆邪傳少陰。生死出入之危候也。故仲景原論。少陰獨見死證。

以上陽明。太陰。少陰。三經腑臟變證。皆傷寒邪從水化之傳變也。

(寅)凡陽經表邪。傳入太陰。,往往脾濕與胃熱相兼。其證有四(一)濕重於熱。頭脹身重。寒熱如瘧。汗出胸痞。肢懈體痛。渴不引飲。口膩胃滯。便溏或瀉。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厚膩。甚或灰膩滿布。脈右弦細而緩。或沉弦而濡滯。此由其人中氣素虛。故太陰證多而陽明證少也。辛淡溫化為君。佐以芳透。藿香正氣湯。或大橘皮湯。二方酌用之(二)熱重於濕。始雖惡寒。後但熱不寒。目黃而赤。唇焦齒燥。耳聾脘悶。胸腹灼熱。午後尤重。心煩惡熱。大便熱瀉。溲短赤澀。舌苔黃膩帶灰。中見黑點。脈右洪數。甚或大堅而長。此由其人中氣素實。故陽明證多而太陰證少也。苦降辛通為君。佐以涼淡。增減黃連瀉心湯清解之。若始雖便瀉。繼即便閉。舌起芒刺者。加更衣丸(錢半至二錢)極苦泄熱。其便即通。若因循而失清失下。神昏譫語。手足發痙。甚則昏厥。舌苔黃黑糙刺。中見紅點。脈右沉數。左弦數者。此由濕熱化火。火旺生風。逼亂神明之危候也。急與犀連承氣湯加羚角(二錢)、紫雪(五分)開泄下奪以拯之。服後。大便雖通。發痙雖除。而神識昏厥如屍。手足躁擾。身熱不揚。脈似沉緩。甚則沉伏。但舌仍灰黑。紅點隱隱。此熱陷太陰。防有伏癍內發。鬱於陰絡之中而欲達不達也。急與犀羚三汁飲加大青葉(五錢)涼血解毒。通絡透癍。果能伏癍外達。自然毒透神清。(三)濕熱並重。一起即胸膈煩悶。神識瞀亂。大叫腹痛。繼即昏不知人。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身發壯熱。指冷甲紫。舌苔中黃尖紅。甚則灰膩滿布。中見紅點黑刺。脈兩寸陷下。關尺沉弦而澀。此濕遏熱鬱。夾痧穢。或夾食滯。阻閉中上二焦。俗稱悶痧。實即濕熱夾痧食之乾霍亂也。必先搠痧放血(如刺少商中衝、舌下紫筋、尺澤、委中等穴)。繼即與湧吐法。炒鹽湯(食鹽五錢、炒黃泡湯)。調下白礬(二錢至三錢、生研細)。又次宣暢氣機。連翹梔豉湯。調下紅靈丹。(一分或二分)、終與枳實導滯湯緩下之。此就勢急者言之。若病勢稍緩者。壯熱口渴。飲多則嘔。心煩脘悶。反覆顛倒。臥起不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大便溏熱。溺短赤澀。甚則兩目欲閉。神昏譫語。舌苔黃膩。或灰膩兼黃點。脈右洪數。左弦滯。此濕熱蒙閉中上二焦。積滯鬱結下焦也。法當三焦分消。先與連翹梔豉湯開其上。繼與增減黃連瀉心湯疏其中。終與枳實導滯湯逐其下。或用大橘皮湯。去蒼朮官桂。加茵陳(三錢)、貫眾(四錢)、利其溺。以肅清濕熱。其病自愈。(四)濕熱俱輕。身熱自汗。胸脘微悶。知飢不食。口膩微渴。渴不喜飲。便溏溺熱。舌苔黃白相兼。薄而黏膩。脈右滯。左微數。此濕熱阻滯上焦清陽。胃氣不舒。腸熱不清之輕證也。但用輕清芳淡法。葦莖湯去桃仁、活水蘆根五錢、生苡仁四錢、冬瓜子四錢、加藿香葉(二錢)、佩蘭葉(錢半)、枇杷葉(去毛筋、炒香、三錢)、淡竹葉(錢半)、青箬葉(三錢)等。宣暢氣機。肅清三焦。自然肺胃清降。濕熱去而胃開矣。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

  • (醜)太陽寒邪入侵,深入少陰臟腑:病人會出現上吐下瀉、怕冷蜷縮、只想睡覺、可能稍微煩躁、身體沉重疼痛、口中無味、手腳冰冷、小便清白、舌苔白滑肥嫩、脈象沉弱,嚴重時甚至脈微弱到快摸不到。這是張仲景所說的下焦虛寒,無法控制體內水液所致。應該先用附子理中湯,再加入肉桂(五分)、茯苓(六錢),來增強腎陽以化解水氣。服藥後,如果吐瀉停止且手腳轉暖,或有時會感到煩躁,想脫去衣物,這表示水邪已去,陽氣正在恢復,是可以治好的。如果腹瀉雖然停止,卻反而大量出汗,肌肉抽動、眼花心悸、全身顫抖到好像要跌倒在地,這是因為腹瀉過多損傷陰液,陽氣虛浮外散的危險徵兆,要趕緊用真武湯來恢復陽氣、固攝陰液。如果腹瀉停止後,卻出現頭暈目眩、時常昏冒、痰多氣喘、兩腳冰冷,這是因為腹瀉過多導致陰液耗竭,虛陽上脫的危險徵兆,要趕緊用新加八味地黃湯來鎮定元氣、納入陽氣。這兩種情況都是邪氣傳入少陰,是生死攸關的危險信號,所以張仲景原著才說,少陰病單獨出現的都是死亡的徵兆。

  • 以上陽明、太陰、少陰三經腑臟的各種病變,都是傷寒邪氣轉為水邪而引起的

  • (寅)凡是陽經的表邪,傳入太陰:常常會出現脾濕和胃熱同時存在的情況。這種情況主要有四種:(一)濕邪重於熱邪。會有頭脹身重、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出汗胸悶、四肢無力酸痛、口渴卻不想喝水、口中黏膩、胃部滯脹、大便稀溏或腹瀉、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厚膩,甚至出現灰膩苔滿佈、脈象右邊弦細而緩,或沉弦而濡滯等症狀。這是因為病人本身中氣虛弱,所以太陰病症狀多而陽明病症狀少。應該以辛溫淡滲的藥物為主,輔以芳香通透的藥物,可以用藿香正氣湯或大橘皮湯,根據情況選用。(二)熱邪重於濕邪。一開始可能怕冷,後來只發熱不怕冷,眼睛發黃發紅、嘴唇乾裂、牙齒乾燥、耳鳴、胸腹悶熱、午後尤其嚴重、心煩怕熱、大便熱瀉、小便短赤澀痛、舌苔黃膩帶灰,中間出現黑點,脈象右邊洪大而數,嚴重時甚至脈大而堅硬有力。這是因為病人本身中氣充實,所以陽明病症狀多而太陰病症狀少。應該以苦寒瀉下、辛涼通氣的藥物為主,輔以清涼淡滲的藥物,可以用增減黃連瀉心湯來清熱解毒。如果一開始腹瀉,接著卻便秘,舌頭出現芒刺,可以加入更衣丸(一錢半至二錢),以苦寒瀉熱,使大便通暢。如果延誤治療,沒有及時清熱瀉下,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手腳抽搐,甚至昏厥、舌苔黃黑粗糙有刺,中間出現紅點,脈象右邊沉數,左邊弦數,這是因為濕熱化火,火旺生風,擾亂神志的危險徵兆,要趕緊用犀連承氣湯加入羚羊角(二錢)、紫雪(五分)來開泄下氣,以挽救生命。服藥後,如果大便雖然通暢,抽搐也停止了,但是神智仍然昏迷如屍體,手腳躁動不安,身上發熱卻不很明顯,脈象好像沉緩,甚至沉伏,但舌苔仍然灰黑,隱約可見紅點,這是因為熱邪深陷太陰,可能會有伏藏的斑疹從內部發出,鬱結在陰絡之中,想發出卻發不出來,要趕緊用犀羚三汁飲加入大青葉(五錢)來涼血解毒,疏通絡脈,使斑疹透發出來。如果斑疹能透發出來,自然就能毒邪散去,神志清醒。(三)濕熱並重。一起病就胸悶煩躁、神志不清、大聲喊叫腹痛,接著就昏迷不省人事,想吐又吐不出來、想瀉又瀉不出來,全身發高燒、手指冰冷發紫、舌苔中間發黃,舌尖發紅,嚴重時甚至灰膩苔滿佈,中間出現紅點黑刺,脈象兩寸脈沉陷,關尺脈沉弦而澀。這是因為濕邪阻礙熱邪,夾雜痧穢,或夾雜食積,阻塞中上二焦,俗稱悶痧,實際上是濕熱夾雜痧食的乾霍亂。必須先用放痧法(例如刺少商穴、中衝穴、舌下紫筋、尺澤穴、委中穴等),然後用湧吐法,用炒鹽湯(食鹽五錢炒黃後泡湯)調服白礬(二錢至三錢,生研細末)。接著要宣暢氣機,用連翹梔豉湯調服紅靈丹(一分或二分),最後用枳實導滯湯緩慢瀉下。這是針對病情緊急的情況而言。如果病情稍微緩和,出現發燒口渴、喝水就想吐、心煩胸悶、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四肢倦怠、肌肉疼痛、大便稀溏而熱、小便短赤澀痛、嚴重時兩眼好像要閉上、神志不清說胡話、舌苔黃膩或灰膩夾雜黃點,脈象右邊洪數,左邊弦滯,這是因為濕熱蒙蔽中上二焦,積滯鬱結下焦。治療方法應該分消三焦,先用連翹梔豉湯打開上焦,接著用增減黃連瀉心湯疏通中焦,最後用枳實導滯湯瀉下。也可以用大橘皮湯,去掉蒼朮、官桂,加入茵陳(三錢)、貫眾(四錢),來利小便,清除濕熱,病自然就會好。(四)濕熱都比較輕微。會有身熱自汗、胸悶、知道餓卻不想吃東西、口中黏膩微微口渴、口渴卻不想喝水、大便稀溏小便熱澀、舌苔黃白相兼、薄而黏膩,脈象右邊遲滯,左邊稍微數。這是因為濕熱阻礙上焦清陽,導致胃氣不舒、腸道不清的輕微症狀。只要用輕清芳淡的藥物即可,可以用葦莖湯,去掉桃仁,加入活水蘆根(五錢)、生苡仁(四錢)、冬瓜子(四錢),再加入藿香葉(二錢)、佩蘭葉(錢半)、枇杷葉(去毛筋炒香、三錢)、淡竹葉(錢半)、青箬葉(三錢)等,來宣暢氣機、清除三焦,自然就能使肺胃清降,濕熱去除,胃口也會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