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七章·傷寒本證 (7)
第七章·傷寒本證 (7)
1. 第二節·大傷寒
以上少陽、陽明、厥陰、三經腑臟變證。皆傷寒邪從火化之傳變也。
(庚)太陽表證未罷。順傳陽明。,表熱裡寒。肌肉煩疼。頭身無汗。但手足濈然汗出。下利清穀。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浮漲。脈浮而遲。此仲景所謂胃中虛冷。水穀不別故也。先以桂枝橘皮湯解其表。表解。即以香砂二陳湯溫其里。里溫。則水氣化而小便利。下利自止。終以白朮和中湯。溫脾和胃而痊。
(辛)太陽表寒雖解。而陽明中有水氣。,胃中寒。不能食。食谷欲嘔。飲水即噦。脘腹滿。小便難。大便自利。甚則吐水肢厥。下利完穀不止。舌苔淡白。白滑而嫩。脈沉弦而遲。此由胃陽素虛。猝為表寒所侵。觸動里結之水氣。累及脾陽不能健運也。嘔多者。先與吳茱萸湯。(淡吳萸一錢、米炒潞黨參錢半、生薑二錢、大紅棗四枚)。止其嘔。利多者。與胃苓湯。溫中化水。水氣化則小便利。下利自止。繼以香砂理中湯。溫健脾陽。升發胃氣。其病即愈。
(壬)邪傳太陰經證。,體痛肢懈。手足微厥。肌肉煩疼。午後寒熱。頭脹身重。胸脘痞滿嗌乾口膩。舌苔白膩浮滑。甚則灰膩滿布。脈右濡滯。此太陽經邪。越傳足太陰經標病也。法當芳淡溫化。藿香正氣湯主之。若濕流肌肉。發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前方送下礬硫丸。燥濕除疸以退之。
(癸)邪傳太陰臟證。,口淡胃鈍。嘔吐清水。大腹痞滿。滿而時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飲。小便短少色白。甚則肢厥自汗。神倦氣怯。舌苔黑滑。黏膩浮胖。或白帶黑紋而黏膩。脈沉濡無力。甚則沉微似伏。此太陽寒邪。直入足太陰臟證也。法當溫健脾陽。香砂理中湯主之。重則熱壯脾腎。附子理中湯主之。
【榮齋按】何廉臣先生說:「寒傷太陰,必其人脾陽素弱,故邪即直入陰經,對症處方,附子理中湯固屬正治,最好加薑、桂、椒、萸,善止寒吐冷痛」。
(子)太陽寒邪。內陷少陰經證。,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惟腰脊墮痛。痛如被杖。大便不實。小便清白。惡風怕冷。神靜倦臥。四肢微急。舌苔淡紅而潤。或白而胖嫩。脈沉而緩。此太陽未解。少陰先潰。必其人腎陽素虛。故邪從太陽中絡直入足少陰腎經也。溫調營衛為君。佐以扶陽。桂枝加附子湯治之。服藥後。即啜熱稀粥以微汗之。仍假太陽為出路者。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發熱即可發汗。微汗出。即止服。仲景麻附細辛峻汗法。究嫌冒險。不可輕與。若脈沉緊。反發熱。手足冷。是少陰合太陽之表邪。為中見寒水實證。可與麻附甘草湯。(麻黃五分、淡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微發其汗。即愈。若服藥後。汗不出。反自下利。手足轉溫。脈緊去而轉暴微者。為少陰病欲解也。其寒水不從表出。反從下泄。暫雖發煩。下利必自愈。
白話文:
以上所述少陽、陽明、厥陰三經腑臟的病變,都是傷寒之邪由火化而導致的傳變。
(庚)太陽表的病證還沒解除,就順著經絡傳到了陽明經,呈現表熱裡寒的現象。患者肌肉煩躁疼痛,頭身沒有汗,但手足卻濕漉漉地出汗,腹瀉清稀的食物殘渣,小便不順暢,舌苔白而滑,浮腫,脈象浮而遲緩。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胃中虛冷,水穀不分」的狀況。先用桂枝橘皮湯來解表,表證解除後,再用香砂二陳湯來溫裡。裡氣溫和後,水氣就能被化解,小便就會順利,腹瀉自然停止。最後用白朮和中湯來溫脾和胃,就能痊癒。
(辛)太陽表的寒邪雖然解除了,但陽明經中卻有水氣停滯,導致胃中虛寒,不能進食,吃下穀物就想嘔吐,喝水就打嗝,胸腹脹滿,小便困難,大便卻腹瀉不止,嚴重時會吐水,四肢冰冷,腹瀉且未消化食物殘渣。舌苔呈現淡白色,白滑而細嫩,脈象沉弦而遲緩。這是因為患者本身胃陽虛弱,突然被表寒侵襲,觸動了體內停滯的水氣,連累脾陽無法正常運化。如果嘔吐嚴重,先用吳茱萸湯(淡吳茱萸一錢、米炒潞黨參錢半、生薑二錢、大紅棗四枚)來止吐;如果腹瀉嚴重,則用胃苓湯來溫中化水。水氣化解後,小便就會順暢,腹瀉自然停止。之後再用香砂理中湯來溫健脾陽,升發胃氣,病就能痊癒。
(壬)邪氣傳到了太陰經,患者身體疼痛,四肢無力,手腳稍微冰冷,肌肉煩躁疼痛,午後發冷發熱,頭脹身體沉重,胸脘痞悶,口乾但感覺黏膩,舌苔白膩且浮滑,嚴重時會變成灰膩滿布,脈象右關濡滯。這是太陽經的邪氣,越過經絡傳到足太陰經所導致的表現。應該用芳香清淡的藥物來溫化,用藿香正氣湯來治療。如果濕氣流到肌肉,導致陰黃,皮膚呈現黃色,但黃的顏色昏暗,像被熏過一樣,且沒有煩渴等熱象,可以用原方送服礬硫丸,來燥濕除黃疸。
(癸)邪氣傳入太陰臟腑,患者會感覺口中無味,胃部遲鈍,嘔吐清水,腹部脹滿,脹滿時會疼痛,腹瀉但不口渴,渴了也不想喝水,小便短少且顏色偏白,嚴重時四肢冰冷、自汗、精神疲倦、氣短無力,舌苔呈現黑滑、黏膩、浮腫的狀態,或者白苔帶有黑紋且黏膩,脈象沉濡無力,嚴重時會沉微甚至摸不到。這是太陽寒邪直接進入足太陰臟腑所導致的病證。治療上應溫健脾陽,用香砂理中湯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則應溫壯脾腎,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
【榮齋按】何廉臣先生說:「寒邪侵犯太陰經,必定是患者本身脾陽就虛弱,所以邪氣才會直接進入陰經。針對病症開藥方,附子理中湯確實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最好加上薑、桂、椒、萸等藥,更能有效止住寒嘔冷痛。」
(子)太陽寒邪陷到少陰經,初期會發熱、身體疼痛,但頭不痛,只有腰脊感覺下墜疼痛,像被棍子打過一樣,大便不實,小便清白,怕風怕冷,精神不振想臥床休息,四肢稍微拘急,舌苔淡紅而潤澤,或者白而胖嫩,脈象沉而緩。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病證還沒解除,少陰經就先出現問題,必定是患者本身腎陽虛弱,所以邪氣才會從太陽經絡直接進入足少陰腎經。治療上以溫調營衛為主,佐以扶助陽氣,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服藥後,馬上喝熱稀粥以幫助發汗,仍然是借太陽經來讓邪氣排出體外。因為少陰與太陽是表裡關係,所以發熱就能發汗。稍微出汗,就應停止服藥。張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峻發汗的方法,畢竟比較冒險,不能輕易使用。如果脈象沉緊,反而發熱,手腳冰冷,這是少陰和太陽的表邪合併,屬於內寒水實證,可以用麻附甘草湯(麻黃五分、淡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微微發汗就能痊癒。如果服藥後不出汗,反而腹瀉,手腳轉暖,脈象由緊變為緩和,這是少陰病即將痊癒的徵兆。這是寒水不從體表排出,反而從下排泄,雖然暫時感到煩躁,但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