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七章·傷寒本證 (6)

回本書目錄

第七章·傷寒本證 (6)

1. 第二節·大傷寒

口乾舌燥。心煩不寐。便閉已十餘日。頻轉矢氣。液枯腸燥。欲下不下。舌前半絳嫩。後根黑膩。脈細而澀。此景岳所謂便雖不通。必不可用硝黃。而勢有不得不通者。宜用通於補之劑也。法當滋陰潤腸。張氏濟川煎潤利之。或用吳氏六成湯。熟地五錢、淡蓯蓉三錢、當歸二錢、天冬麥冬白芍各一錢、使其津液流通。

自能潤下。(三)氣血兩虧而邪實者。證本應下。耽誤失下。邪火壅閉。耗氣爍血。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兩目斜視。昏譫妄笑。便閉已十餘日。甚或有數十日不通。舌苔干黃起刺。根帶黑色。脈右弦澀。左細數。兩尺細堅而搏。證雖氣消血枯。而邪熱獨存。補之則邪火愈甚。

攻之則氣血不勝。補瀉不能。兩無生理。然與其坐以待斃。莫若含藥而亡。勉用陶氏黃龍湯。或可回生於萬一。(四)精神衰弱而邪實者。應下失下。邪熱未除。靜則鄭聲重語。喃喃不休。躁則驚惕不安。心神昏亂。妄笑妄哭。如見神靈。大便不通。溺赤涓滴。舌苔黃刺干澀。

脈兩寸陷下。關尺細堅而結。此由邪盛正虛。神明被迫。故多瞀亂之象也。急急大補陰氣以提神。幽香開竅以清心。復脈湯調下妙香丸。(辰砂三錢巴霜一錢、冰麝西黃膩粉各三分、金箔五小張、另研極細、入黃蠟三錢、白蜜一匙、同煉勻和藥為丸、每一兩作三十丸、弱者二三丸、壯者四五丸、大便通、即止服。)標本兼顧。

庶可挽救於什一。

(戊)邪熱傳入厥陰經證。,一身筋攣。寒熱類瘧。熱重寒輕。頭痛脅疼。耳聾目赤。輕則但指頭冷。重則手足乍溫乍冷。胸滿而痛。舌紫苔黃。脈左弦滑。此陽經熱邪。傳入足厥陰經標病也。法當清泄肝熱。清肝達郁湯主之。或用四逆散(川柴胡八分、生枳殼錢半。生白芍錢半、生甘草五分)。加制香附(二錢)、小川連(八分)、霜桑葉(二錢)、童桑枝(二尺、切寸酒炒)、廣鬱金(磨汁兩匙沖)等疏通之。

(己)邪熱傳入厥陰臟證。,口苦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或泄利下重。雖泄不爽。或便膿血。或溺血赤淋。舌紫赤脈弦數。此陽經熱邪。傳入足厥陰臟本病也。法當大瀉肝火。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加白頭翁(三錢)、胡連(一錢)主之。若火旺生風。風助火勢。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四肢厥冷。煩悶躁擾。甚則手足瘛瘲。狀如癇厥。便泄不爽。溺赤澀痛。舌焦紫起刺。脈弦而勁。此肝風上翔。邪陷包絡。厥深熱亦深也。法當熄風開竅。羚角鉤藤湯加紫雪(五分或八分)急救之。若吐蛔而昏厥者。此為蛔厥。厥回則臥起不安。脘疼煩躁。頭搖手痙。面目乍赤乍白乍黑。甚則面青目瞪。口流涎沫者。此為蟲痙。舌絳而碎。生黃白點。點小如粞。或舌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脈乍數乍疏。忽隱忽現。此胃腸灼熱如沸。蛔動擾亂之危候也。小兒最多。婦人亦有。速投連梅安蛔湯。調下妙香丸。清肝驅蟲以救之。羚角鉤藤湯。不可與也。

白話文:

第二節·大傷寒

  • (一)口乾舌燥,心煩失眠,便秘十多天,頻繁放屁,體液枯竭,腸道乾燥,想排便又排不出來,舌頭前半部呈現絳紅色且柔嫩,後根部則黑膩,脈象細而澀。 這是張景岳所說的「即使便秘,也絕對不能使用硝石、大黃等瀉藥」的情況,但情況又不得不通便,應該使用兼具通便和滋補的藥方。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潤澤腸道,可使用張氏的濟川煎來潤滑腸道、幫助排便,或者使用吳氏的六成湯。六成湯的配方是:熟地五錢、淡蓯蓉三錢、當歸二錢、天冬、麥冬、白芍各一錢,目的是使體內津液流通,自然就能夠潤澤腸道、使大便排出。
  • **(二)氣血兩虛卻又邪氣旺盛的情況。**本來應該用瀉法,卻因為延誤而沒有及時治療,導致邪熱鬱積,耗損氣血,以至於出現手在空中亂摸、扯衣服、眼睛斜視、胡言亂語、傻笑等症狀。便秘已經十多天,甚至有幾十天無法排便。舌苔乾燥呈黃色並有芒刺,舌根帶有黑色,脈象右寸弦而澀,左寸細數,兩尺脈則細小而有力。雖然氣血已經枯竭,但邪熱卻仍然存在。用補法,邪火會更加旺盛;用瀉法,氣血又承受不住,補瀉兩方面都不能使用,會導致生命危險。但與其坐等死亡,不如嘗試用藥而亡,勉強使用陶氏的黃龍湯,或許能有一線生機。
  • **(三)精神衰弱且邪氣旺盛的情況。**本應使用瀉法卻延誤治療,導致邪熱沒有清除,安靜時會重複說話,躁動時則會驚恐不安、心神昏亂、胡言亂語、亂哭亂笑,如同見到鬼神。大便不通,小便呈現紅色且量少。舌苔黃色且乾燥有芒刺。脈象兩寸脈下沉,關尺脈細小而堅硬。這是因為邪氣過盛,正氣虛弱,神智受到影響,所以才會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此時應緊急大補陰液以提振精神,使用芳香的藥物來開竅清心。可以使用復脈湯配合妙香丸來治療。 (妙香丸的配方是:辰砂三錢、巴豆霜一錢、冰片、麝香、西黃、膩粉各三分、金箔五小張,另外研磨成極細粉末,加入黃蠟三錢、白蜜一匙,一起煉製成丸藥,每一兩做成三十顆藥丸。體弱者每次服用二到三顆,體壯者每次服用四到五顆。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這個方法標本兼治,或許可以挽救十分之一的性命。
  • **(四)邪熱傳入厥陰經的症狀。**全身肌肉抽搐,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熱多寒少,頭痛、脅肋疼痛,耳聾、眼睛發紅。輕微的症狀是指尖發冷,嚴重的則是手腳時而發熱時而發冷,胸悶疼痛,舌頭呈現紫色,舌苔黃色,脈象左寸弦而滑。這是陽經的熱邪傳入足厥陰經所導致的表面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清泄肝熱,可以使用清肝達郁湯。或者使用四逆散(柴胡八分、枳殼一錢半、白芍一錢半、甘草五分),加上製香附(二錢)、小川連(八分)、霜桑葉(二錢)、童桑枝(二尺,切成小段用酒炒過)、廣鬱金(磨汁兩匙沖服)等藥物來疏通經絡。
  • **(五)邪熱傳入厥陰臟的症狀。**口苦、口渴,氣向上衝擊心臟,心中發熱疼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會吐蛔蟲,或者腹瀉、肛門有下墜感,即使腹瀉也不痛快,或者大便帶膿血,或者小便帶血且排尿不暢。舌頭呈現紫紅色,脈象弦而數。這是陽經的熱邪傳入足厥陰臟所導致的本質症狀。治療方法應該大瀉肝火,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去掉柴胡,加上白頭翁(三錢)、胡連(一錢)。如果火勢過旺導致生風,風助火勢,就會出現頭暈目眩、胸脅脹痛、四肢冰冷、煩悶躁動,嚴重時會出現手腳抽搐,如同癲癇發作,大便不暢,小便紅色且排尿困難。舌頭焦紫且有芒刺,脈象弦而有力。這是肝風上竄,邪氣侵入心包絡所導致的深層熱症。治療方法應該熄風開竅,可以使用羚角鉤藤湯,加上紫雪(五分或八分)緊急救治。如果吐蛔蟲且昏厥,這是蛔厥,昏厥過後會臥起不安、腹痛煩躁、頭搖手痙、臉色時紅時白時黑,嚴重時臉色發青、眼睛發直、口流涎沫,這是蟲痙。舌頭呈現絳紅色且有裂紋,生出像米粒大小的黃白色點,或者舌苔呈現檳榔紋,隱約有點。脈象時快時慢,忽隱忽現。這是胃腸內熱如沸水,蛔蟲擾動的危險症狀,小兒最為常見,婦人也有可能發生。應該立即使用連梅安蛔湯,配合妙香丸,清肝驅蟲來救治,不能使用羚角鉤藤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