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七章·傷寒本證 (10)

回本書目錄

第七章·傷寒本證 (10)

1. 第二節·大傷寒

以上太陰。少陰厥陰。各臟變證。皆傷寒邪從水火合化之傳變也。

就予所驗。凡太陽傷寒。其邪有但傳少陽陽明而止者。有不傳少陽陽明。越傳三陰者。各隨其人之體質陰陽。臟腑寒熱。從火化者為熱證。從水化者為寒證。從水火合化者。則為寒熱錯雜之證。醫者能審其陰陽盛衰。寒熱虛實。為之溫涼補瀉於其間。對證發藥隨機應變。心靈手敏。

庶可以治傷寒變證矣。若拘守朱南陽傳經為熱。直中為寒。則執一不通。活人者適以殺人。良可慨焉。

【秀按】此節論傷寒傳變證。抉擇原論之精華。補助仲景之缺略。發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獨出心裁。非經驗宏富者不能道。學者當奉為準繩。

【廉勘】四時皆有傷寒。惟冬三月乃寒水司令。較三時之寒為獨盛。故前哲以冬月感寒即病者。為正傷寒。非謂春夏秋並無傷寒也。醫者苟能求原確實。辨證清楚。用藥自不泥於時令矣。所最誤人者。一切時感證。古人皆謂之傷寒。遂致後世只知傷寒。且但知溫散發汗。若溫熱暑濕諸病。

隨時感發。並不由於風寒誘起者。自當辛涼開達。芳淡清化。對病定方。奈醫家病家。無不通稱曰傷寒。一見此等方藥。即斥為涼遏。世俗竟成為習慣。以致冤死載塗。不得不歸咎於創始者之定名失實也。至循經傳遞。太陽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而厥陰。自臨證經驗以來。

千萬人中實無一人。無怪南方無真傷寒之說。若照俞氏所論。經驗上數見不鮮。可謂知所取捨。不為古人所欺。但予猶有懷疑者。傷寒一證。輕則用蔥白香豉湯加味。重則用蘇羌達表湯加減。或用麻黃湯減其用量。往往一汗即解。熱退身涼而愈。何至於纏綿床蓆。傳變有如斯之多。

變證輕重如斯之不一耶。推原其故。半由因循失治。半由縱橫雜治。或由別兼他邪。或由另夾宿病。或由素稟陰虛多火。或由素體陽虛多濕。或由素性嗜好太多。或由素情憂怒無常。有此種種原因。故變證層出不窮。方法亦隨機策應。俞氏特立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已握傳變之主腦。

然後審定各人之特性素因。再將氣候。風土。寒熱燥濕。老幼男女等之各異。及其體質強弱、臟性陰陽,與夫生活狀態、舊病有無等關係。辨其經絡臟腑之外候。斷其寒熱虛實之真相。以決方劑。雖多引用成方。略為加減。而信手拈來。適中病情。細繹其診察之法。大抵以頭項背腰之變化察表。

以面目九竅之變化察里。以血脈睛舌之變化。察其病勢之安危。斷其病機之吉凶。予平日研求。服膺葉法。旁參眾法以補助之。茲將葉天士先生傷寒看法及其治例。節述於後。為初學作導線。(一)凡看傷寒。先觀兩目。黑白分明者內無熱。目視不明者里有熱。(二)看唇舌。

白話文:

以上說的太陰、少陰、厥陰這些臟腑的病變,都是傷寒邪氣因為水和火互相結合而產生的傳變。

根據我所驗證的,太陽傷寒的邪氣,有的只會傳到少陽或陽明就停止,有的則不傳少陽或陽明,直接傳到三陰。這些都取決於個人的體質陰陽、臟腑的寒熱情況。邪氣從火轉化的就變成熱證,從水轉化的就變成寒證,從水火合化的就變成寒熱錯雜的病證。醫生如果能仔細觀察病人的陰陽盛衰、寒熱虛實,並適時地用溫、涼、補、瀉等方法來治療,根據病情隨機應變,就能夠靈活地開藥。

這樣或許就能夠治療傷寒的各種變證了。如果固守朱丹溪(又名朱南陽)所說的傳經為熱、直中為寒的觀點,那就太過於執著而不能變通,想要救人反而會害死人,真是令人感嘆。

【秀按】這一段討論傷寒的傳變,選擇了原本理論的精華,補充了張仲景理論的不足,闡明了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種變化,很有獨創性,不是經驗豐富的人說不出來。學習的人應該把它當成準則。

【廉勘】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傷寒,但冬天三個月是寒水主令的時節,比其他季節的寒冷更為強盛。所以前人認為冬天感受寒邪而發病的,才是正宗的傷寒。並不是說春夏秋三季就沒有傷寒。醫生如果能夠追本溯源、確實辨明病證,用藥自然就不會拘泥於時令。最容易誤導人的是,古人把一切時令病都稱為傷寒,導致後世只知道傷寒,而且只知道用溫散發汗的方法治療。像溫熱、暑濕等疾病,是隨著時令變化而發生的,並不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就應該用辛涼、開達、芳香、清化的藥物來治療。針對不同的病症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才是正確的。但現在醫家和病家都把這些病統稱為傷寒,一看到這些藥方,就斥之為寒涼遏邪,世俗已經習以為常,導致很多人枉死。這不得不歸咎於最早命名時的不準確。至於按照經絡傳遞的說法,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再傳到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這種情況,從我臨床經驗來看,在千萬人中幾乎沒有一個。難怪南方沒有真正的傷寒這種說法。如果按照俞氏的觀點來看,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可以說俞氏知道如何取捨,沒有被古人所欺騙。但我還是有些懷疑,傷寒這種病,輕微的用蔥白豆豉湯加減就可以,嚴重的用蘇羌達表湯加減,或者用麻黃湯減量,往往一發汗就能痊癒,熱退身涼,為什麼會纏綿病榻,傳變如此之多,輕重變化如此之大呢?推究原因,一半是因為因循守舊、治療不當,一半是因為隨意治療,有的因為夾雜其他邪氣,有的因為合併舊病,有的因為原本就是陰虛火旺的體質,有的因為原本就是陽虛濕盛的體質,有的因為個人嗜好太多,有的因為情緒不穩定,容易憂愁發怒。因為有這些種種原因,所以才會出現層出不窮的變證,治療方法也要隨機應變。俞氏特別提出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種情況,已經抓住了傳變的重點。

然後,再根據每個人的特性、原本的病因,以及氣候、風土、寒熱燥濕、老幼男女等不同情況,還有體質強弱、臟腑陰陽、生活狀態、是否有舊病等因素,辨別經絡臟腑的外部表現,判斷寒熱虛實的真實情況,來決定用什麼方劑。雖然大多引用前人的成方,但會稍加調整,就能夠信手拈來,恰好對症。仔細分析俞氏的診察方法,大致是通過頭項背腰的變化來觀察表證,通過面目九竅的變化來觀察里證,通過血脈、眼睛、舌頭的變化來觀察病情的安危,判斷病機的吉凶。我平時研究醫理,非常推崇葉天士的醫學理論,同時也參考其他醫家的理論來補充。現在把葉天士先生關於傷寒的看法以及治療案例節選出來,作為給初學者的指導。(一)凡是看傷寒,先看眼睛,黑白分明代表體內沒有熱,眼睛看不清楚代表體內有熱。(二)看嘴唇和舌頭。